一种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4659发布日期:2018-07-07 10:5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



背景技术:

一种移动轴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移动轴1和拨叉2,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移动轴1和拨叉2单独加工出来,然后将两者进行焊接,但是由于拨叉2结构为异形件,所以在焊接时所用的工装结构复杂,而且稳定相差,不能很好的对拨叉2进行固定;拨叉2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安装不牢固经常出现脱落现象,降低焊接效率以及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更好的对移动轴和拨叉进行夹紧固定,提高焊接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呈矩形体结构形式,所述底板上相对的两侧分别竖向向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所以第一定位座与所述第二定位座相对的表面相对向内相对固定安装有V型块,所述V型块的开口均朝向同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上均设置有用于将移动轴端部锁紧在V型块内的锁紧机构;所述第一定位座上端向靠近第二定位座的方向水平固定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置在所述V型块上方,所述定位板靠近第二定位座的一端水平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对拨叉开口进行定卡紧的卡紧机构,所述拨叉开口卡紧在所述卡紧机构上,所述定位板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拨叉竖直方向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将移动轴两端放置在V型块的开口内,然后操纵锁紧机构将移动轴进行固定,然后将拨叉卡紧在卡紧机构上,在定位机构的作用下对拨叉的竖向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拨叉下底面与移动轴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1-0.3㎜,然后完成安装,利用焊机对拨叉下底面与移动桌上表面进行焊接,将两个构件焊接在一起。本工装可以更好的对拨叉进行固定以及定位,可以更好的提高焊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的第一弹性定位块,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一端设置有V型缺口,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上设置的V型缺口位于所述定位板外侧,拨叉的开口卡接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上,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上设置的V型缺口与所述V型块上的开口朝向一致,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的V型缺口内配合安装有第二弹性定位块,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外侧面与所示第一弹性定位块的V型缺口斜度一致,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内贯穿有穿孔,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内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长度方向与所述通孔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弹性定位块上设置的螺纹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上的穿孔直径,利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上的穿孔并旋合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上设置的螺纹孔内。

这样,利用螺栓穿过第二弹性定位块,然后将螺栓旋接在螺栓孔内,在螺栓向螺栓孔内旋接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定位块内端会一直想靠近第一弹性定位块内端的方向深入,然后会对第一弹性定位块上的V型缺口的两端进行挤压,使得V型缺口的两端向外扩,进而将拨叉固定卡紧在第一弹性定位块的V型缺口上。在焊接完毕后,只需反向旋下螺栓,即可将移动轴组件拆下,可以更好的避免工装在安装拨叉过程中对拨叉造成损伤。

作为优化,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定位板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挡块,所述挡块正对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上方,所述挡块一端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正对设置与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的V型缺口的上方,拨叉卡紧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外侧,拨叉上端抵接在所述第三定位块下底面上。

这样,可以利用挡块下底面对拨叉的高度方向进行定位,方便使用以及安装,定位准确。

作为优化,所述第二定位座上水平设置有光孔,所述光孔内固定安装有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内端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柱,所述弹簧支柱外端位于所述V型块的开口处。

这样,在安装移动轴时,先将移动轴一端抵接弹簧支架,然后将移动轴另一端安装在V型块内,可以更好的对移动轴进行安装。

作为优化,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座正对所述V形槽的开口设置的竖向侧面上的支座,所述支座水平方的两端均沿水平向外凸出有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上竖向贯穿设置有第一铰接孔,位于外侧的第一铰接孔铰接有长条板状的铰链板,所述铰链板另一端与手柄上的第二铰接点铰接,两个板件之间形成锁止弧,还包括锁止销,所述锁止销一端的第三铰接点与手柄上的第四铰接点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手柄端部,所述锁止销一端的第五铰接点与内侧的第一铰接孔铰接,所述锁止销上位于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内侧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锁紧螺栓。

这样,手柄动作,带动锁止销转动,以带动锁紧螺栓动作,对移动轴进行锁紧或松开,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更好的对移动轴和拨叉进行夹紧固定,提高焊接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焊接得到的移动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第一弹性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第二弹性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2-图5所示,一种移动轴组件焊接工装,包括底板3,所述底板3呈矩形体结构形式,所述底板3上相对的两侧分别竖向向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座4和第二定位座5,所以第一定位座4与所述第二定位座5相对的表面相对向内相对固定安装有V型块6,所述V型块6的开口均朝向同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座4和第二定位座5上均设置有用于将移动轴1端部锁紧在V型块6内的锁紧机构;所述第一定位座4上端向靠近第二定位座5的方向水平固定安装有定位板7,所述定位板7设置在所述V型块6上方,所述定位板7靠近第二定位座5的一端水平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对拨叉2开口进行定卡紧的卡紧机构,所述拨叉2开口卡紧在所述卡紧机构上,所述定位板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拨叉2竖直方向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

这样,将移动轴两端放置在V型块的开口内,然后操纵锁紧机构将移动轴进行固定,然后将拨叉卡紧在卡紧机构上,在定位机构的作用下对拨叉的竖向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拨叉下底面与移动轴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1-0.3㎜,然后完成安装,利用焊机对拨叉下底面与移动桌上表面进行焊接,将两个构件焊接在一起。本工装可以更好的对拨叉进行固定以及定位,可以更好的提高焊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的第一弹性定位块71,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一端设置有V型缺口,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设置的V型缺口位于所述定位板7外侧,拨叉2的开口卡接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设置的V型缺口与所述V型块6上的开口朝向一致,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的V型缺口内配合安装有第二弹性定位块72,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72外侧面与所示第一弹性定位块71的V型缺口斜度一致,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72内贯穿有穿孔,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内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长度方向与所述通孔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设置的螺纹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72上的穿孔直径,利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弹性定位块72上的穿孔并旋合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设置的螺纹孔内。

这样,利用螺栓穿过第二弹性定位块,然后将螺栓旋接在螺栓孔内,在螺栓向螺栓孔内旋接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定位块内端会一直想靠近第一弹性定位块内端的方向深入,然后会对第一弹性定位块上的V型缺口的两端进行挤压,使得V型缺口的两端向外扩,进而将拨叉固定卡紧在第一弹性定位块的V型缺口上。在焊接完毕后,只需反向旋下螺栓,即可将移动轴组件拆下,可以更好的避免工装在安装拨叉过程中对拨叉造成损伤。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定位板7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挡块8,所述挡块8正对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上方,所述挡块8一端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正对设置与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的V型缺口的上方,拨叉2卡紧在所述第一弹性定位块71外侧,拨叉2上端抵接在所述第三定位块下底面上。

这样,可以利用挡块下底面对拨叉的高度方向进行定位,方便使用以及安装,定位准确。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座5上水平设置有光孔,所述光孔内固定安装有锁紧螺钉51,所述锁紧螺钉51内端通过弹簧53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柱52,所述弹簧支柱52外端位于所述V型块6的开口处。

这样,在安装移动轴时,先将移动轴一端抵接弹簧支架,然后将移动轴另一端安装在V型块内,可以更好的对移动轴进行安装。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座4正对所述V形槽的开口设置的竖向侧面上的支座,所述支座水平方的两端均沿水平向外凸出有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上竖向贯穿设置有第一铰接孔,位于外侧的第一铰接孔铰接有长条板状的铰链板,所述铰链板另一端与手柄上的第二铰接点铰接,两个板件之间形成锁止弧,还包括锁止销,所述锁止销一端的第三铰接点与手柄上的第四铰接点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手柄端部,所述锁止销一端的第五铰接点与内侧的第一铰接孔铰接,所述锁止销上位于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内侧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锁紧螺栓。

这样,手柄动作,带动锁止销转动,以带动锁紧螺栓动作,对移动轴进行锁紧或松开,使用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