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线压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9231发布日期:2018-10-09 21:5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铆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红外线压铆机。



背景技术:

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是中国对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的习惯简称,在风机的制作中常常要用到压铆机加工风机边角。

目前,公告号为CN10498506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分度铆接机,其包括底座、固定于所述底座上的工作台面、固定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上的增压缸支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工作台面上且位于所述增压缸支座一侧的分割器、安装于所述增压缸支座上且活塞杆朝下设置的增压缸、与所述增压缸相驱动连接的压铆上模、安装预所述分度盘上的压铆下模,压铆机还包括用于在压铆时将所述压铆下模顶起且在压铆过程中与所述分度盘相离,并且压铆完成后使压铆下模平稳下落的顶起装置。

这种全自动分度铆接机通过顶起装置实现分度盘上直接压铆,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在压铆时,往往通过工人的经验实现上工件与下工件之间的对齐校准,精确度较低,影响了工件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压铆机,通过加设校准装置使得工件之间的对齐精度提高,从而提高工件加工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线压铆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工作槽,所述工作槽穿设有压紧头,所述压紧头由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驱动机构驱动上下移动,所述机体上设置有校准装置,所述校准装置包括调节组件和校准仪,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上且用于调整所述校准仪位置,所述校准仪与所述调节组件连接, 所述校准装置还包括定位孔和对齐凹孔,所述定位孔开设于上工件上,所述对齐凹孔设置于下工件上,所述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穿过所述定位孔并指向所述对齐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将上工件和下工件按上下次序放置在工作台上,且在上工件上打上定位孔和在下工件上做上对齐凹孔,通过调节组件调节红外光源的位置,使得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线对准定位孔,滑动下工件,使得对齐凹孔和定位孔对齐,从而实现上下工件之间的对齐,提高了对齐精度,达到提高工件加工质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动杆、套杆和限定结构,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所述套杆,所述套杆中滑动连接有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连接有转动组件,所述限定结构设置于所述机体上用于限制所述滑动杆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件加工时,需要调整红外光源的位置以适应其后的工件加工,通过驱动滑动杆,使得滑动杆相对套杆位移和转动,使得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对准上工件的定位孔,再滑动下工件,使得下工件上的对齐凹孔与上工件上的定位孔对齐,从而提高对齐精度,调高工件加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定结构包括螺纹孔和限定件,所述套杆上开设有所述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有所述限定件,所述限定件与所述滑动杆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推拉滑动杆,使得滑动杆相对套杆位移和转动,从而调节红外光源的位置,使得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对准上工件的定位孔,拧动限定件,使得限定件抵紧滑动杆,导致限定件与滑动杆之间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得限定件与滑动杆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限制滑动杆相对套杆滑动,使得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对齐上工件上的定位孔,滑动下工件,使得下工件上的对齐凹孔与上工件上的定位孔对齐,从而提高工件对齐精度,提高工件加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杆远离所述转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滑动杆脱离所述套杆的防脱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在推拉滑动杆时,可能会由于滑动过度导致滑动杆脱离套杆,使得红外光源落地,进而损坏红外光源,防脱块的设置能限制滑动杆脱离套杆,减小了红外光源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校准仪还包括机壳,所述滑动杆与所述机壳滑动连接,所述红外光源设置于所述机壳上,所述机壳上螺纹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套杆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若是红外光源需要更换或是维修时,只需要拧动连接件,就可以将红外光源拆卸,不需要对整个调节组件进行拆卸修理,提高了工人维修更换红外光源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柱,所述工作台开设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柱穿入所述通孔中,所述工作台一端开设有锁紧孔,所述锁紧孔中螺纹连接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固定柱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将工作台套设在固定柱上,并通过拧动锁紧件,使得锁紧件与固定柱抵紧,继而使得锁紧件与固定柱之间的压力增大,使得锁紧件与固定柱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限制工作台相对固定柱滑动,将工作台固定在机体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工作块,所述工作块上开设有所述工作槽,所述工作块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工作台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驱动,带动压紧头下移,挤压工件,使得工件发生形变嵌合,从而实现工件之间的连接,挤压头在工作的时候施加给工件一个压力,工件将压力传递给工作台,而这个压力往往比较大,比较容易损坏工作台,工作台的维修更换十分不便,通过在工作台上加设工作块,增加了一个力的传递环节,使得工作台不易损坏,同时,工作块较于工作台易更换维修,方便工人进行更换,提高了工人的维修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和引导杆,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机体上,所述引导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机体上,且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压紧头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与所述压紧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带动压紧头下移,进而挤压工件,使得工件变形,实现供件之间的嵌合,从而达到工件连接的目的;引导杆能对压紧头的移动方向进行引导,同时能对压紧头进行固定,减小压紧头在挤压过程中变形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推拉滑动杆,并拧动限定件限制滑动杆滑动,从而调节红外光源的位置,使得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线对准上工件上的定位孔,滑动下工件,使得对齐凹孔和定位孔对齐,从而实现上下工件之间的对齐,提高了对齐精度,达到提高工件加工质量的目的;

2.在使用过程中,若是红外光源需要更换或是维修时,只需要拧动连接件,就可以将红外光源拆卸,不需要对整个调节组件进行拆卸修理,提高了工人维修更换红外光源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工作块的爆炸图;

图4为校准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校准仪的爆炸图;

图6为校准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1、机体;11、固定柱;2、驱动机构;21、气缸;22、引导杆;221、引导槽;222、引导块;3、压紧头;4、工作台;41、通孔;42、锁紧孔;43、锁紧件;5、工作块;51、加工区;52、沉孔;53、固定孔;54、固定件;55、工作槽;6、校准装置;61、调节组件;611、滑动杆;612、套杆;613、限定结构;614、螺纹孔;615、限定件;616、套孔;617、滑动孔;62、校准仪;621、机壳;622、红外光源;623、连接孔;624、连接件;7、连结块;71、连结孔;72、凹槽;73、连结件;74、防脱块;8、上工件;9、下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铆接机,包括机体1,机体1上端设置有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包括气缸21和引导杆22,气缸21固定连接在机体1上端,气缸21的活塞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压紧头3。机体1开设有引导槽221,引导杆22自上而下穿过引导槽221,且引导杆22下端固定连接有引导块222,引导块222与压紧头3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机体1位于压紧头3下方设置有工作台4,机体1上固定连接有4个固定柱11,4个固定柱11呈长方形排布,且工作台4上开设有与固定柱11配合的通孔41,工作台4自上而下移动,使得固定柱11穿入通孔41中,实现工作台4与机体1的连接。工作台4靠近机体1的一侧开设有锁紧孔42,锁紧孔42中螺纹连接有锁紧件43,锁紧件43为螺栓,且锁紧件43与固定柱11抵紧。通过拧动锁紧件43,使得锁紧件43与固定柱11之间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得锁紧件43与固定柱1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限制工作台4相对机体1滑动,实现将工作台4固定在机体1上的目的。

工作台4位于压紧头3的下端设置有工作块5,工作块5靠近压紧头3的一端开设有工作槽55,工作块5与压紧头3之间形成加工区51。如图3所示,工作块5上开设有沉孔52,工作台4位于工作块5下方开设有与沉孔52配合的固定孔53。固定件54为螺栓,且自上而下穿过沉孔52且与固定孔53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工作块5与工作台4的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机体1一侧设置有校准装置6,校准装置6包括调节组件61和校准仪62。调节组件61包括滑动杆611、套杆612和限定结构613,套杆612一端固定连接有呈圆柱形的连结块7,连结块7两端对称开设有截面呈长方形的凹槽72,机体1上开设于凹槽72对应的连结孔71。连结件73为螺栓,穿过凹槽72与连结孔71螺纹连接,且连结件73与连结块7抵紧,从而实现套杆612与机体1的连接。

套杆612远离连结块7一端开设有贯穿的套孔616,套孔616贯穿连结块7延伸至机体1内,且套孔616中滑动连接有滑动杆611,滑动杆611靠近连结块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圆柱形的防脱块74。滑动杆611远离防脱块74的一端连接有校准仪62,滑动杆611设置有上述的限定结构613,限定结构613包括螺纹孔614和限定件615,套杆612上开设有螺纹孔614,螺纹孔614中螺纹连接有限定件615,限定件615为螺栓且与滑动杆611抵紧。通过拧动限定件615,使得限定件615与滑动杆611抵紧,进而使得限定件615与滑动杆61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达到限制滑动杆611滑动的目的。

如图5所示,校准仪62包括机壳621和红外光源622,红外光源622固定连接于机壳621内,且机壳621上开设有连接孔623,机壳621靠近滑动杆611的一端开设有滑动孔617,滑动杆611滑动连接于滑动孔617中。连接件624为螺栓,连接件624与连接孔623螺纹连接且与套杆612抵紧,从而实现套杆612与机壳621的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校准装置6还包括开设在上工件8上的定位孔63和开设在下工件9上的定位凹孔64。红外光源622(见图5)发射的红外光指向定位孔63并在下工件9上成像,滑动下工件9,使得标注在下工件9上的对齐凹孔64与红外光源622(见图5)在下工件9上的成像点重合,从而实现上工件8与下工件9的对齐校准。

具体动态过程:工人对上工件8进行打孔处理形成定位孔63,再在下工件9上开设对齐凹孔64,将上工件8和下工件9放置在工作块5上。

通过推拉滑动杆611,使得滑动杆611相对套杆612位移和转动,从而调节红外光源622的位置,使得红外光源622发射的红外光对准上工件8的定位孔63。拧动限定件615,使得限定件615抵紧滑动杆611,进而使得限定件615与滑动杆611之间的压力增大,限定件615与滑动杆61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限制滑动杆611相对套杆612滑动,使得红外光源622发射的红外光对齐上工件8上的定位孔63并在下工件9上成像,工人滑动下工件9,使得下工件9上的对齐凹孔64与红外光源622的成像点重合。

驱动气缸21,气缸21的活塞杆推动压紧头3下移,压紧头3挤压上工件8,使得上工件8和下工件9发生形变而发生嵌合,达到上工件8与下工件9固定连接的目的,采用红外校准避免了人工校准,有效提高了上工件8与下工件9的对齐精度,从而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