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3515发布日期:2018-08-24 18:28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有技术中,在凸模对工件冲压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压板对工件的周边进行下压固定,一般为固定的压力,而在针对不同的尺寸和形状的工件需改变压紧力而改善冲压工艺参数,现有的动态变压力机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能够根据需求调节压板的动态压力,满足工艺需求,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能够根据需求调节压板的动态压力,满足工艺需求,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包括凹模、设置于凹模上方凸模、沿竖向与凸模滑动配合的压板和用于安装环形压板并可调节压板对工件压力的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固定于凸模上的上座盘、固定凹模上的下座盘、设置于上座盘与环形压板之间的上柱状弹簧和设置于环形压板于下座盘之间的下柱状弹簧,所述上座盘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上调节螺杆和螺纹外套于上调节螺杆的上调节螺母,所述上柱状弹簧的下端与环形压板固定连接,上端外套于上调节螺杆并向上弹顶于上调节螺母的下端面;所述下座盘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下调节螺杆和螺纹外套于下调节螺杆的下调节螺母,所述下柱状弹簧的上端弹顶于下座盘的下端面,下端外套于下调节螺杆并向下弹顶于下调节螺母的上端面。

进一步,所述下调节螺杆的上端沿竖向向上穿过设置于环形压板上的导向孔,所述下调节螺杆的上段外圆为光滑面。

进一步,所述弹簧组件为四个并沿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环形压板的上表面还固定设置有每套于上柱状弹簧下端的导向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通过旋转上调节螺母和下调节螺母,利于控制环形压板在冲压过程中的动态压紧力,提高冲压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根据需求调节压板的动态压力,满足工艺需求,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板压力可调的冲压模具,包括凹模、设置于凹模上方凸模、沿竖向与凸模滑动配合的压板和用于安装环形压板并可调节压板对工件压力的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包括固定于凸模上的上座盘、固定凹模上的下座盘、设置于上座盘与环形压板之间的上柱状弹簧和设置于环形压板于下座盘之间的下柱状弹簧,所述上座盘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上调节螺杆和螺纹外套于上调节螺杆的上调节螺母,所述上柱状弹簧的下端与环形压板固定连接,上端外套于上调节螺杆并向上弹顶于上调节螺母的下端面;所述下座盘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下调节螺杆和螺纹外套于下调节螺杆的下调节螺母,所述下柱状弹簧的上端弹顶于下座盘的下端面,下端外套于下调节螺杆并向下弹顶于下调节螺母的上端面;通过旋转上调节螺母和下调节螺母,利于控制环形压板在冲压过程中的动态压紧力,提高冲压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根据需求调节压板的动态压力,满足工艺需求,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调节螺杆的上端沿竖向向上穿过设置于环形压板上的导向孔,所述下调节螺杆的上段外圆为光滑面;所述导向孔与下调节螺杆的光滑端适形并滑动配和,利于提高环形压板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下柱状弹簧形变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组件为四个并沿周向均匀分布;利于环形压板运行稳定且压紧力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压板的上表面还固定设置有每套于上柱状弹簧下端的导向柱;利于上上柱状弹簧压缩过程中稳定性条,保证压紧力平稳,利于提高工件加工质量。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