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弯曲方法和轧制弯曲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39622发布日期:2018-10-23 22:0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轧制弯曲方法。本公开还涉及轧制弯曲设备。



背景技术:

轧制弯曲处理作为用于呈环状形状的压制部件的制造方法而公知。在轧制弯曲处理中,钢带通过斜辊被轧制并且钢带沿板的宽度方向弯曲。专利文献1教导了一种用于通过执行轧制弯曲加工来制造旋转装置的定子的方法。

(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的未审查申请No.2006-217692。

应当注意的是,钢带的材料特性比如屈服应力可以变化。由于诸如屈服应力的变化,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的曲率可能会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轧制弯曲方法。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轧制弯曲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轧制弯曲方法用于在使钢带沿钢带的宽度方向弯曲的同时在驱动辊与压缩辊之间轧制钢带。该方法包括:在送给过程中,在驱动辊与压缩辊之间送给钢带。该方法还包括:在轧制过程中,通过使用驱动辊和压缩辊对钢带进行压缩以在钢带中产生大于屈服应力的应力,以使钢带的一个周缘部分在送进方向上比钢带的另一周缘部分更多地伸长。所述一个周缘部分位于钢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另一个周缘部分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该方法还包括:在送出过程中,将钢带从驱动辊与压缩辊之间的工作空间中送出。压缩辊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第一接触部分用于压缩钢带。第二接触部分从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沿压缩辊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的外径小于第二接触部分的外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轧制弯曲设备被构造成在使钢带沿钢带的宽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轧制钢带。该轧制弯曲设备包括驱动辊,该驱动辊构造成接收来自致动器的扭矩以送给钢带。该轧制弯曲设备还包括压缩辊,该压缩辊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成压缩钢带。第二接触部分从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沿压缩辊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的外径小于第二接触部分的外径。该轧制弯曲设备还包括压缩部件,该压缩部件被构造成使压缩辊朝向驱动辊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在钢带中产生大于屈服应力的应力。

附图说明

根据参考附图而做出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图1A为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的平面图,图1B为示出了轧制弯曲设备的正视图;

图2为沿着图1A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A、图3B和图3C为示出了轧制弯曲加工的视图;

图4A和图4B为示出了轧制弯曲加工的视图;

图5A、图5B和图5C为示出了轧制弯曲加工的视图;

图6A、图6B、图6C和图6D为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加工的视图;

图7为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的截面图;

图8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装置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的平面图;

图10为沿着图9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并且

图11A、图11B和图11C为示出了根据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压缩辊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所述,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公开的轧制弯曲过程和轧制弯曲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以下多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相同的元件的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和图2对轧制弯曲设备进行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假设重力方向为下方方向,并且假设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上方方向。图1A为示出了轧制弯曲设备10的平面图。图1B为示出了轧制弯曲设备10的正视图。轧制弯曲设备10具有驱动辊11、驱动部件15、凸轮17、压缩辊12、压缩部件16、送给装置引导件19、开卷机50以及卷绕部件51。驱动辊11是具有与钢带20接触的筒状表面111的光面辊。驱动辊11配装至安装有轧制弯曲设备10的保持架14。驱动辊11绕旋转中心轴线X1旋转。驱动部件15是产生扭矩的马达。驱动部件15被反馈控制以增大和减小驱动部件15的旋转速度。凸轮17使驱动部件15的扭矩转换并将所转换的扭矩传递至驱动辊11。

如图2所示,压缩辊12包括柱部分121和突出部分13。柱部分121可以相当于第一接触部分。突出部分13可以相当于第二接触部分。柱部分121呈横截面为梯形的斜切圆锥形状。呈斜切圆锥形状的柱部分121在底部平面126处具有较大的外径。柱部分121配备成使得底部表面126与保持架14相对。保持架14用于将压缩辊12附接至轧制弯曲设备10。柱部分121具有相对于作为斜切圆锥体的柱部分121的旋转中心轴线X成倾斜角度θ的表面。突出部分13呈具有柱状表面的柱形状。突出部分13从柱部分121的底部表面125沿着柱部分121的辊轴线延伸。柱部分121的底部表面125是斜切圆锥形状的柱部分121的两个底部表面中的较小的底部表面。突出部分13的旋转中心轴线X与柱部分121的旋转中心轴线X重合。突出部分13具有非连接表面132,突出部分13在非连接表面132处不与柱部分12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11的旋转中心轴线X1和压缩辊12的旋转中心轴线X彼此平行。柱部分121包括与突出部分13相邻的相邻部分124。相邻部分124可以相当于端部部分。双点划线表示相邻部分124的区域。突出部分13的外径D2大于相邻部分124的外径D1。相邻部分124的外径D1与底部表面125的直径大致相等。突出部分13在与旋转中心轴线X垂直的方向上突出了突出部分高度h。突出部分13具有沿着旋转中心轴线X的突出部分长度l。柱部分121的表面以倾斜角度θ倾斜。突出部分高度h、突出部分长度l、倾斜角度θ等根据实际产品来确定。

压缩部件16被构造成具有例如气缸和/或液压系统。压缩部件16被构造成使压缩辊12沿竖向方向移动,从而在竖向方向上改变驱动辊11与压缩辊12之间的长度。以这种方式,压缩部件16被构造成改变施加在钢带20上的压缩力。送给装置引导件19被构造成将钢带20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安置并将钢带20平滑地送出,从而减小了咯吱声。在以下描述中,板的宽度方向是与送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板的宽度方向位于板的表面内。开卷机50卷绕有钢带20。开卷机50被构造成以恒定的速度连续地送出钢带20。卷绕部件51被构造成在以被送出的钢带20的速度同步地向下移动的同时进行旋转。以这种方式,卷绕部件51被构造成将所制造的钢带20卷绕成螺旋形式。

通过使用驱动辊11和压缩辊12在钢带20上执行轧制加工。柱部分121沿第一方向指向突出部分13。钢带20在第一方向上在超出突出部分13的非连接表面132的一侧不会受到来自压缩辊12的压缩力。因此,轧制加工终止且在钢带20超出非连接表面132的一侧的部分处不被执行。钢带20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个周缘部分28沿着送进方向比钢带20的另一个周缘部分29进一步伸长。伸长的周缘部分28在弯曲加工中位于径向外侧。对于每个实际产品而言,确定了突出部分13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与钢带20相接触的位置。正在进行弯曲加工的钢带20可以以螺旋形式被层压。

随后,将对轧制弯曲过程进行描述。轧制弯曲过程用于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10来制造其中钢带20以环状形式被层压的产品。

将对步骤S1的制备过程进行描述。首先准备钢带20。钢带20将被连续加工。为了减少在连续加工下所制造的产品的曲率波动,需要分别将钢带的厚度、宽度和/或屈服应力等方面规则地保持为恒定值。然而,实际上难以保持所有的数字在恒定值。实际上,所制备的钢带20根据生产批次在厚度、宽度和/或屈服应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波动。

将对步骤S2的送给过程进行描述。通过使用驱动装置(未示出)将钢带20从开卷机50拉出。被拉出的钢带20在外形方面被整形,并且通过使用送给装置引导件19在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恒定位置处对齐。钢带20被送入到轧制弯曲设备10中。

将对步骤S3的轧制过程进行描述。在钢带20上连续地执行轧制弯曲加工。针对每个产品预先计算参数,比如驱动辊11的旋转速度、压缩辊12的形状、在轧制加工中所施加的压缩力、钢带20中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加工位置。具体地,使用柱部分121在钢带20中产生的应力被设定为大于钢带20的屈服应力。在轧制弯曲加工之后,钢带20的经柱部分121轧制的一部分位于径向外侧,并且钢带20的经突出部分13轧制的一部分位于径向内侧。

将对步骤S4的送出过程进行描述。将经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从轧制弯曲设备10送出并在卷绕部件51上卷绕成为螺旋形式。

将对步骤S5中的切割过程进行描述。通过将送进速度乘以经过的时间和/或等参量来从配装至送给装置引导件19的计数器获取钢带20的加工长度。在对钢带20执行了预定长度的轧制弯曲加工之后,经轧制弯曲加工处理并卷绕在卷绕部件51上的钢带20被切割。将钢带20从卷绕部件51上移除。通过上述过程,钢带20被环状地层压成为产品。

如下所述,将对钢带20的产品进行描述。作为产品,钢带20已经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10的轧制弯曲加工进行处理。

图3A为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比较示例的说明图。在该比较示例中,通过使用具有倾斜部分的普通压缩辊21对钢带20执行轧制弯曲加工。在本文中,图3A中的横截面沿垂直于经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送进方向的表面截取。将在后面描述的图4B至图7中的横截面被认为是沿着与图3A的表面相同的表面截取的。图3B示出了在钢带20中产生的应力与在钢带20中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在点22处,由实线表示的施加应力与由单点划线表示的钢带20的屈服应力相交。钢带20在作为边界的点22的径向外侧塑性地变形。钢带20在点22的径向内侧弹性地变形。图3C示出了钢带20的塑性变形量与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在钢带20发生弹性变形的区域中,通过使用压缩辊21,在轧制加工中在钢带20的一部分中不会产生比屈服应力大的应力。因此,钢带20的该部分不被认为发生塑性变形。然而,钢带20的该部分实际上随着塑性变形而变形。变形量由作为后续变形量25的阴影区域来表示。

随后,将对轧制弯曲加工与钢带20的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图4A和图4B示出了通过轧制弯曲加工而弯曲的钢带20的截面形状与曲率之间的关系。

在图4A中,钢带20具有由实线30和由单点划线31表示的半径R1。曲率为1/R1。实线30和单点划线31具有共同的中心C1。

在图4B中,实线33表示具有半径R1的钢带20在沿着图4A中的实线30的截面处的横截面。在图4B中,单点划线34示出了具有半径R1的钢带20在沿着图4A中的单点划线31的截面处的横截面。由实线33表示的横截面包括倾斜变形部分331和后续变形部分332。倾斜变形部分331是以压缩辊21的倾斜部分形成的部分。由单点划线34表示的横截面包括倾斜变形部分341和后续变形部分342。倾斜变形部分341是以压缩辊21的倾斜部分形成的部分。如图4B所示,倾斜变形部分331的变形量与后续变形部分332的变形量的比值与倾斜变形部分341的变形量与后续变形部分342的变形量的比值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横截面彼此不同,钢带20也具有相同的曲率。

图5A为示出了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普通压缩辊21轧制的钢带20的说明图。图5B示出了在钢带20中产生的应力与钢带20中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假定下述情况:钢带20的屈服应力从A(MPa)到B(MPa)变化到C(MPa)。当在轧制弯曲加工期间产生应力时,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屈服应力C(MPa)与由实线表示的施加应力在点221处相交。在钢带20具有屈服应力C(MPa)的情况下,钢带20在点221的径向外侧发生塑性变形并在点221的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屈服应力B(MPa)与由实线表示的施加应力在点222处相交。在钢带20具有屈服应力B(MPa)的情况下,钢带20在点222的径向外侧发生塑性变形并在点222的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由实线表示的屈服应力A(MPa)与由实线表示的施加应力在点223处相交。在钢带20具有屈服应力A(MPa)的情况下,钢带20在点223的径向外侧发生塑性变形并在点223的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

图5C示出了钢带20在轧制弯曲加工之后的塑性变形量。实线表示在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单点划线表示在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双点划线表示在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为屈服应力A(MPa)时的后续变形量254由阴影区域表示。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为屈服应力B(MPa)时的后续变形量255由阴影区域表示。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为屈服应力C(MPa)时的后续变形量256由阴影区域表示。倾斜变形量251、倾斜变形量252和倾斜变形量253中的每一者表示当钢带20被倾斜部分轧制时所引起的倾斜变形量。

通过使用普通压缩辊21用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随后变形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开始位置随着屈服应力的变化而不同。在图5C中,变形量的比值由面积比值表示。具体地,在图5C中,倾斜变形量251与后续变形量254的比值不同于倾斜变形量252与后续变形量255的比值。另外,倾斜变形量251与后续变形量254的比值不同于倾斜变形量253与后续变形量256的比值。因此,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曲率对于屈服应力不同的每个钢带20而言不同。

随后,将对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10的轧制弯曲加工来处理的钢带20进行描述。

图6A为示出了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辊12轧制的钢带20的说明图。在钢带20上在点41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处执行轧制加工。图6B示出了在钢带20中产生的应力与钢带20中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压缩辊12在钢带20中产生了大于钢带20的屈服应力的应力,以使钢带20塑性地变形。由实心链线表示的屈服应力A(MPa)与由实线表示的施加应力在点41处相交。点41与图6A所示的边界重合。就这个边界而言,钢带20在径向外侧的部分通过轧制加工被处理。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屈服应力B(MPa)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屈服应力C(MPa)中的每一者与施加应力在相同点41处相交。通过使用突出部分13施加至钢带20的应力大于通过使用柱部分121的与突出部分13相邻的相邻部分124施加至钢带20的应力。压缩力未施加至钢带20在非连接表面132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并且钢带20的该部分不经过轧制加工处理。也就是说,轧制加工在非连接表面132处终止。

图6C示出了在轧制弯曲加工之后钢带20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塑性变形量。实线表示在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单点划线表示在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双点划线表示在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中引起的变形量。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柱部分121被轧制并且变形了倾斜变形量210。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柱部分121被轧制并且变形了倾斜变形量211。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柱部分121被轧制并且变形了倾斜变形量212。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突出部分13被轧制并且变形了集中变形量213。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突出部分13被轧制并且变形了集中变形量214。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通过突出部分13被轧制并且变形了集中变形量215。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随着集中变形而引起了后续变形,并且变形了如阴影所示的后续变形量216。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随着集中变形而引起了后续变形,并且变形了如阴影所示的后续变形量217。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的一部分随着集中变形而引起后续变形,并且变形了如阴影所示的后续变形量218。在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点41处,突出部分13终止对钢带20的轧制加工。因此,无论屈服应力如何,后续变形都在点41开始。

在图6C中,作为倾斜变形量210和集中变形量213的总和的总变形与后续变形量216的比值与作为倾斜变形量211和集中变形量214的总和的总变形与后续变形量217的比值大致相等。另外,作为倾斜变形量210和集中变形量213的总和的总变形与后续变形量216的比值与作为倾斜变形量212和集中变形量215的总和的总变形与后续变形量218的比值大致相等。因此,对于屈服应力不同的钢带20中的每个钢带,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曲率变得大致恒定。

图6D示出了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横截面。实线表示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的横截面。单点划线表示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的横截面。双点划线表示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的横截面。倾斜变形部分145表示屈服应力为A(MPa)并通过柱部分121处理的钢带20。集中变形部分155表示屈服应力为A(MPa)并通过突出部分13处理的钢带20。倾斜变形部分146表示屈服应力为B(MPa)并通过柱部分121处理的钢带20。集中变形部分156表示屈服应力为B(MPa)并通过突出部分13处理的钢带20。倾斜变形部分147表示屈服应力为C(MPa)并通过柱部分121处理的钢带20。集中变形部分157表示屈服应力为C(MPa)并通过突出部分13处理的钢带20。

后续变形部分165表示屈服应力A(MPa)的钢带20随着集中变形部分155而已经引起的后续变形。后续变形部分166表示屈服应力B(MPa)的钢带20随着集中变形部分156而已经引起的后续变形。后续变形部分167表示屈服应力C(MPa)的钢带20随着集中变形部分157而已经引起的后续变形。后续变形部分165、166和167全部在相同点41处开始后续变形。对钢带20的轧制加工已经在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相同点处终止,而与钢带20的屈服应力无关。因此,即使屈服应力变化,后续变形部分仍恒定地在点41处开始。后续变形部分165、166和167的变形量朝向径向内侧减小并且示出了呈裙尾形状的变形。由于后续变形在该位置开始,所以后续变形部分165、166和167的表面形状彼此相似。

图7示出了屈服应力A(MPa)的经处理的钢带20的横截面。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后续变形部分165包括第一后续变形部分203和第二后续变形部分204。钢带20包括未变形部分205。虚线表示这些部分之间的边界。由虚线表示的假想表面27表示倾斜变形部分145的已经通过柱部分121处理的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的延伸部。目标厚度AT是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的假想表面27与后表面26之间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目标厚度AT是在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内侧的位置处在厚度方向上的长度。

第一后续变形部分203是随着通过突出部分13处理的集中变形部分155而变形的部分。第一后续变形部分203具有小于目标厚度AT的厚度。第二后续变形部分204是随着通过突出部分13处理的集中变形部分155而变形的部分。第二后续变形部分204具有大于目标厚度AT的厚度。未变形部分205是尚未变形的部分。

较薄部分230是集中变形部分155和第一后续变形部分203的组合。较薄部分230的厚度完全小于目标厚度AT。较厚部分231是第二后续变形部分204和未变形部分205的组合。较厚部分231的厚度完全大于目标厚度AT。

在沿着与送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中,区域(第一区域)206由较薄部分230的表面线和由假想表面27表示的表面线包围。在截面中,区域(第二区域)207由较厚部分231的表面线和由假想表面27表示的表面线包围。区域206与区域207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比目标厚度AT厚的部分与比目标厚度AT薄的部分相互平衡。换句话说,引起较大变形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引起较小变形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彼此补偿。因此,钢带20总体上变形了平均为约目标厚度AT的变形量。

如下所述,将对其中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加工设备10对钢带20进行处理的弯曲加工的效果进行描述。(a)突出部分13在相对于钢带20的板宽方向的中间点处终止轧制加工。本特征将后续变形部分165、166和167的起始位置设置在钢带20中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恒定点处,而无需考虑钢带20的屈服应力。因此,即使钢带20的屈服应力变化,该特征也使得能够恒定地保持通过压缩辊12处理的部分的变形量与后续变形量的比值,而无需考虑钢带20的屈服应力。因此,即使在钢带20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钢带20的曲率也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曲率下。(b)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包括通过柱部分121处理的倾斜变形部分145。假想表面27是倾斜变形部分145的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的延伸部。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具有后表面26。目标厚度AT是假想表面27与后表面26之间在厚度方向上的长度。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包括较厚部分231和较薄部分230。较厚部分231的厚度大于目标厚度AT。较薄部分230的厚度小于目标厚度AT。假设下述情况,例如,钢带20引起超过目标的过度变形,钢带20可能具有不均匀的厚度。因此,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可能导致褶皱。相反地,该特征使得能够使已经变形了较大变形量的部分和已经变形了较小变形量的部分彼此抵消。因此,该特征能够使得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在总体上变形了平均约目标厚度AT的变形量。以这种方式,该特征能够使得轧制弯曲加工减少褶皱或避免褶皱。(c)在与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20的送进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区域206由较薄部分230的表面线和由假想表面27表示的表面线包围。在横截面中,区域207由较厚部分231的表面线和由假想表面27表示的表面线包围。区域206与区域207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在钢带20中,具有大于目标厚度AT的厚度的部分的量与具有小于目标厚度AT的厚度的部分的量彼此相等。因此,变形量平均达到目标厚度AT。该特征能够使得轧制弯曲加工稳定且褶皱少。

(第二实施方式)

如下所述,将参考图8至图10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具体地,以下描述涉及通过使用轧制弯曲设备10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处理来制造用于旋转装置的定子。如图8的立体图所示,固定铁芯1通过将钢带60层压成螺旋形式而形成。钢带60呈梳子形状并且具有磁性。钢带60被齿部62分段。已经被以螺旋形式连续地层压的钢带60是在径向内侧具有槽2的固定铁芯1。槽2将被插入有绕组(未示出)。钢带60的未形成有齿部62的部分形成轭部61。

图9中的平面图示出了通过轧制弯曲设备10对钢带60进行处理的状态。图10示出了钢带20的横截面。该压缩加工力被选择性地施加至轭部61。齿部62保持远离压缩加工力。在图10中,虚线表示齿部62。在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的钢带60中,轭部61位于径向外侧,并且齿部62位于径向内侧。

如下所述,将对其中通过将钢带60层压成环状形式来制造旋转装置的定子的轧制弯曲处理进行描述。将对步骤S1中的准备过程进行描述。准备好包括齿部62的钢带60。齿部62例如通过使用冲头的冲压过程来加工。将描述步骤S2中的送给过程。钢带60与送给装置引导件19对准,使得第一方向与从轭部61朝向齿部62指向的方向一致。钢带60被引导并被送给到轧制弯曲设备10中,使得突出部分13轧制轭部61。步骤S3至步骤S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相同。

如下所述,将描述通过由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轧制弯曲设备10的轧制弯曲加工来制造旋转装置的定子的效果。(d)即使钢带60的屈服应力特性发生变化,该过程也使得能够减少通过弯曲加工而产生的曲率波动。因此,该过程使得能够减小已经卷起的钢带20的直径的变化。因此,该过程使得能够减少钢带60的齿部62的位置的变化。因此,该过程便于将绕组插入到齿部62中。另外,该过程使得能够保护绕组的绝缘部免受刮擦。(e)该过程使得能够减小绕组与齿部62之间的间隙。因此,该过程使得能够增加绕组的占据率,由此提高旋转装置的输出功率。(f)该过程使得能够减少钢带60中的褶皱。因此,该过程有利于钢带60的具有减小间隙的紧密层压,从而增加了铁芯的密度。因此,该过程使得能够提高旋转装置的输出功率。(g)该过程使得能够提高经卷绕的钢带20的圆形度的精度,由此减小气隙以减少磁路的损失。这样,该过程使得能够提高旋转装置的输出功率。

另一实施方式

(a)可以采用图11A中示出的压缩辊80来替代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辊12。压缩辊80包括作为第二接触部分的突出部分81。突出部分81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沿着从柱部分121朝向突出部分81的方向径向向内朝向旋转轴线X倾斜。该构型将变形的开始位置限定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恒定点处,从而减少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的曲率变化。

可以采用图11B中示出的压缩辊90来替代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辊12。压缩辊90包括作为第二接触部分的突出部分91。突出部分91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沿着从柱部分121朝向突出部分91的方向径向向外远离旋转轴线X倾斜。该构型也将变形的开始位置限定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恒定点处,从而减少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的曲率变化。

可以采用图11C中示出的压缩辊100来替代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辊12。压缩辊100包括作为第一接触部分的柱部分101。柱部分101具有倾斜表面。该构型也将变形的开始位置限定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恒定点处,从而减少已经被处理的钢带20的曲率变化。

(b)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辊11具有筒状表面。代替这种构型,驱动辊可以是具有倾斜表面的辊。

(c)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辊11的旋转中心轴线X1和压缩辊12的旋转中心轴线X彼此平行。替代这种构型,驱动辊11的旋转中心轴线和压缩辊12的旋转中心轴线可以相对于彼此倾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处理方法是在钢带20和钢带60上执行轧制弯曲加工。该处理方法包括送给过程S2、轧制过程S3和送出过程S4。送给过程S2包括将钢带送给到驱动辊11与压缩辊12之间。轧制过程S3包括使驱动辊和压缩辊在钢带中产生大于屈服应力的应力并且在送进方向上使钢带的一个周缘部分28比钢带的另一个周缘部分29更多地伸长。钢带的一个周缘部分28位于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钢带的另一个周缘部分29位于相对于板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送出过程S4包括将钢带从驱动辊与压缩辊之间的工作空间送出。在轧制过程中使用的压缩辊包括第一接触部分121和第二接触部分13。第一接触部分121轧制钢带。第二接触部13从第一接触部的端部124沿辊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的外径D1和第二接触部分的外径D2具有下述关系:外径D1小于外径D2。

压缩辊的第二接触部分对钢带施加大的压缩力并形成集中变形部分。后续变形部分随着集中变形部分而变形。后续变形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对于钢带的板的宽度方向是恒定的。因此,作为倾斜变形部分的变形量和集中变形部分的变形量的总和的总变形量与后续变形部分的变形量之比变得恒定,即使在钢带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而,即使在钢带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的曲率仍是恒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轧制弯曲设备10使钢带20和钢带60在板的宽度方向上弯曲。轧制弯曲设备10包括驱动辊11、压缩辊12和压缩部件16。驱动辊11从致动器15接收扭矩并送给钢带。压缩辊12包括第一接触部分121和第二接触部分13。第一接触部分121压缩钢带。第二接触部13从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124沿辊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分的端部的外径D1和第二接触部分的外径D2具有下述关系:外径D1小于外径D2。压缩部件16被构造成使压缩辊朝向驱动辊移动,使得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在钢带中产生大于屈服应力的应力。

通过使用压缩部件,轧制弯曲设备使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产生大于钢带的屈服应力的应力。第二接触部分由此在钢带中形成集中变形部分。跟随集中变形部分的后续变形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对于钢带的板的宽度方向变得恒定。总变形量是集中变形部分的变形量和通过第一接触部分处理的倾斜变形部分的变形量的总和。总变形量与后续变形部分的变形量的比变得恒定,即使在钢带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即使在钢带的屈服应力变化的情况下,已经通过轧制弯曲加工处理的钢带的曲率仍然变得恒定。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本文中已经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处理描述为包括特定顺序的步骤,但是包括此处未披露的各种其他顺序的这些步骤和/或附加步骤的另外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应当在本公开的步骤的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参考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局限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和构造。本公开旨在覆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另外,尽管描述了优选的各种组合和构型,但包括更多、更少或者仅单个元件的其他组合和构型也处于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