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锯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2133发布日期:2018-10-02 19:04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锯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锯条。



背景技术:

现在生产锯切碳钢类双金属带锯条主要针对中、高碳钢的切削为主,低碳钢为辅。上述带锯条存在缺点:对含碳量少硬度低的材料锯切时容易过多吃刀,容易造成排屑不畅,从而产生打齿和夹锯的现象,使锯条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其寿命减短。同时,一般锯条在锯切时,会产生振动和噪音。

现有的带锯条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造成实际锯切时诸多不便,体验差。因此,需要对带锯条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锯条锯切低碳钢材料的过程中出现打齿、夹锯等情况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带锯条,可用于低碳钢的切削。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锯条,包括锯条本体,所述锯条本体上排列有若干个锯齿组,每个锯齿组包括多个锯齿,每个锯齿组对应的锯齿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排布顺序,同个锯齿组中的锯齿各自具有一个唯一的齿深,且每两个相邻的锯齿之间具有一个唯一的齿距。

优选的,所述第一锯齿的齿深t1、第二锯齿的齿深t2、第三锯齿的齿深t3以及第四锯齿的齿深t4依次减小;所述第五锯齿的齿深t5大于第三锯齿的齿深t3,且小于第二锯齿的齿深t2;齿距h1、齿距h2、齿距h3和齿距h4依次减小,齿距h5大于齿距h3,且小于齿距h2。

优选的,t1、t2、t3和t4依次减小,t5大于t3,且小于t2;h1、h2、h3和h4依次减小,h5大于h3,且小于h2。

优选的,所述锯齿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过渡段、切削段、和后过渡段,所述后过渡段与所述切削段的顶端所在的垂线形成一前角θ,所述切削段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第一后角α1,所述前过渡段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后角α2。

优选的,所述前角θ为0~5°。

优选的,所述第一后角α1为25~30°。

优选的,所述第二后角为α2为38~45°。

优选的,所述锯齿的后过渡段与相邻的锯齿的前过渡段通过一圆弧段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弧段的半径为1.6cm~2.5cm。

优选的,所述齿距和齿深均与所述锯齿组中锯齿的个数和该锯齿组的长度的比值成反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带锯条切削时是多个锯齿同时参与、均匀向下进给、连续切削复合的复杂过程,每个锯齿又是断续切削。同个锯齿组中,每两个相邻的锯齿的齿尖之间的齿距均不相同,每个锯齿的齿深也不同,使在锯切时减少了锯切的振动和噪音。本实用新型通过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齿深、齿距、前角、第一后角、第二后角和圆弧半径的大小,使其更适应于低碳钢的切削,切削速度可达35-90m/min,且能灵活调节切削速度,不需要考虑排屑不畅造成的打齿、夹锯等情况,以及线速度过快造成带锯条寿命短等问题。通过控制带锯条的切削前角和后角,齿沟圆弧,及圆弧段的半径大小和齿深,保证了在切削时阻力小、排屑快、难以产生打齿、夹锯等情况,延长了带锯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锯条本体,2第一锯齿,3第二锯齿,4第三锯齿,5第四锯齿,6第五锯齿,7前过渡段,8切削段,9后过渡段,10圆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本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带锯条,由硬质合金材料制成,可以用于对20#以下的钢材料的切削,也可以对铜、铝等软金属进行切削。该带锯条包括锯条本体1和沿锯条本体1侧边排列的多个锯齿,带锯条切削是多齿同时参与、均匀向下进给、连续切削复合的复杂过程。为了适应各类型钢,薄壁圆管的切削,相邻两个锯齿的齿尖之间的齿距t为变齿距,齿高h也是变化的,根据左右分齿和正常齿分为一组,一般设计为每五个锯齿组成一个锯齿组,五个锯齿分别为:依次排列的第一锯齿2、第二锯齿3、第三锯齿4、第四锯齿5和第五锯齿6,每个锯齿组对应的锯齿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排布顺序,同个锯齿组中的锯齿各自具有一个唯一的齿深,且每两个相邻的锯齿之间具有一个唯一的齿距。

所述锯齿组包括相邻两个锯齿之间的齿距依次为t1、t2、t3、t4和t5;第一锯齿2、第二锯齿3、第三锯齿4、第四锯齿5和第五锯齿6对应的齿深分别为h1、h2、h3、h4和h5。其中,t1、t2、t3和t4依次减小,t5大于t3,且小于t2;h1、h2、h3和h4依次减小,h5大于h3,且小于h2。同个锯齿组中,每两个相邻的锯齿的齿尖之间的齿距均不相同,每个锯齿的齿深也不同,使在锯切时减少了锯切的振动和噪音。

此外,所述锯齿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过渡段7、切削段8、和后过渡段9,所述后过渡段9与所述切削段8的顶端所在的垂线形成一前角θ,所述切削段8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第一后角α1,所述前过渡段7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后角α2。所述锯齿的后过渡段9与相邻的锯齿的前过渡段7通过一圆弧段10连接。所述圆弧段10的半径为1.9cm。

本实用新型的前角θ为3°,提高锯齿的锋利程度的同时,避免因为齿尖太锋利,出现对于含碳量少、硬度低的材料容易过多吃刀,造成排屑不畅的情况。所述第一后角α1为27°,所述第二后角为α2为40°,使铁屑容易断开并成卷状。采用双后角还可以减小摩擦力。

经过反复切削试验和理论计算,对齿深h、齿距t、前角θ以及双后角的第一后角α1、第二后角α2、圆弧段10的半径参数进行优化,提高了带锯条的抗拉强度,提高了带锯条受冲击性能,提高了对切削型钢、薄壁圆管的经济效益。其中,齿距t和齿深h根据每英寸多少个锯齿而定,通过带锯条的切削前角和双后角及小齿距,在断续锯削中增加锯齿的抗拉强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