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类校直装置。
背景技术:
:
在汽车凸轮轴等轴类工件的生产加工中,对工件的同轴度均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工件的加工和生产中,需要对轴类的同轴度进行修复和校正,现有技术中轴类的校正基本上都采用锤子进行敲打,这种校正方式校正效果不佳,校正过程中对轴类的固定不稳定,敲打过程敲打位置出现误差,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批量校直生产,校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类校直装置,该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校正过程能够稳定的将轴类固定,敲打位置准确,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适于广泛推广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轴类校直装置,包括一锻压机和一校直仪,在锻压机前侧锻压机机头下方设有一与锻压机平行设置的轨道,锻压机左右两侧的轨道上均滑动有与轨道相垂直设置的安装座,所述锻压机机头正下方左右两侧的安装座上表面对应设有轴类固定结构,所述校直仪设在轴类固定结构上;在锻压机的前后两侧均设有连接两安装座的连杆;在锻压机机头正下方固设有校直顶柱。
所述轴类固定结构包括分别固设在两安装座上表面的长度方向与轨道平行的螺纹套管,校直仪设在螺纹套管上,两螺纹套管的轴心在一条直线上,两螺纹套管内均螺纹连接有螺杆,两螺杆远离锻压机的一端均固连有制动柄,两螺杆靠近锻压机的一端均一体连接有用于固定轴类的锥形头。
在锻压机前后两侧的安装座上均固连有与轨道平行设置的连接套管,两连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套连在其中一安装座的两个连接套管内,两连杆的另一端对应活动套连在另一安装座的两个连接套管内,与连杆相活动套连的两个连接套管上均设有螺孔,螺孔内均螺纹连接有底部与连杆侧部相抵接的螺销。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该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校正过程能够稳定的将轴类固定,并且,能够精准的定位需校直的位置,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校直位置的准确,校直操作简单,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低,适于批量的校直轴类,有效的提高了轴类校直的工作效率,适于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锻压机,2校直仪,3轨道,4安装座,5连杆,6校直顶柱,7螺纹套管,8螺杆,9制动柄,10锥形头,11连接套管,12螺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中所示,一种轴类校直装置,包括一锻压机1和一校直仪2,在锻压机1前侧锻压机1机头下方设有一与锻压机1平行设置的轨道3,锻压机1左右两侧的轨道3上均滑动有与轨道3相垂直设置的安装座4,所述锻压机1机头正下方左右两侧的安装座4上表面对应设有轴类固定结构,所述校直仪2设在轴类固定结构上;在锻压机1的前后两侧均设有连接两安装座4的连杆5;在锻压机1机头正下方固设有校直顶柱6。
为了实现对轴类的固定,实现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多种型号的轴类的校直,所述轴类固定结构包括分别固设在两安装座4上表面的长度方向与轨道3平行的螺纹套管7,校直仪2设在螺纹套管7上,两螺纹套管7的轴心在一条直线上,两螺纹套管7内均螺纹连接有螺杆8,两螺杆8远离锻压机1的一端均固连有制动柄9,两螺杆8靠近锻压机1的一端均一体连接有用于固定轴类的锥形头10。生产出来的轴类的两端均有锥形槽,将两锥形头10卡放在锥形槽内,然后,转动制动柄9,使两个锥形头10将轴类加紧,便可以将轴类固定住,通过转动制动柄9能够实现固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长度的轴类,这样就实现了该申请的装置,能够校直一定范围内的各种长度的轴类。
为了实现该申请的装置能够校直各种型号的轴类,增加校直轴类长度的范围,在锻压机1前后两侧的安装座4上均固连有与轨道3平行设置的连接套管11,两连杆5的一端分别固定套连在其中一安装座4的两个连接套管11内,两连杆的另一端对应活动套连在另一安装座4的两个连接套管11内,与连杆5相活动套连的两个连接套管11上均设有螺孔,螺孔内均螺纹连接有底部与连杆5侧部相抵接的螺销12。使用时,可以通过旋动螺销12将螺销12的底部与连杆5的侧部相分离,此时,移动连杆在连接套管11内的位置,便可以调节两安装座4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实现匹配对大长度变化的轴类,实现对各种长度轴类的校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轴类校直装置,使用时,将需要校直的轴类通过轴类固定结构固定后,校直仪2测量出需要校直的位置,工人便可以拉动安装座4左右移动,安装座4便在轨道上左右移动,从而实现了轴类的左右移动,当轴类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启动锻压机1,锻压机1的机头便会落下对轴类锻压校直,下部的校直顶柱6能够有效的避免校直过度,校直完成后,便可以通过调整制动便能够9将轴类取下,该结构校直位置的准确,校直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适于批量的校直轴类,校直工作效率高。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