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电机码盘定位焊缝位置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5307发布日期:2019-01-02 22:4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电机码盘定位焊缝位置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带轧制领域,特别涉及轧机轧制过程中焊点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连轧机,是一条连续线,需要不停机的轧制,要求活套里的套量是充足的,所以在上卷的时候需要酸洗焊机将两个卷提前焊接,以保证轧机可以连续轧制。从焊机焊接完成后开始算,到轧机入口检测到焊点为止,算一个整卷。在轧制过程中,轧机对焊点的实际位置要求是严苛的,因为轧制靠的是弯窜辊挤压来达到产品厚度,正常情况下焊点到达轧机入口时,弯窜辊需要窜到零位,以保证带尾的焊点可以顺利通过轧机。一旦,焊缝检测出现故障,再加上焊接有缺陷,弯窜辊没有窜到零位,那么轧机就会以正常的轧制力进行轧制,极易将焊点轧裂,最终造成断带事故。因此可见,焊缝检测对于连续线的正常轧制来说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精度要求特别高。

连轧线焊点检测采用的是德国PAULY光栅传感器作为焊缝检测仪,分为上下两部分:发射端和接收端,是一个孔洞检测开关。

优点是检测精度比较高,一般误差在0.1米左右(主要是由检测仪器的反应灵敏度决定的)。缺点是它对孔洞的大小和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孔洞必须在钢带中间,而且形状过于小也检测不到;同时镜头容易脏,受环境因素的干扰比较大;成本比较高,一般在两万左右。

现有的焊缝是通过安装在轧机入口处的焊缝检测仪来检测,是一个开关点。但是,由于现场环境复杂,经常由于尘土、油污将镜头弄脏而不能正常工作;由于安装位置的特殊性,机组断带,生产操作人员处理断带的时候,经常会不小心弄坏焊缝检测仪,这些因素成为了机组运行的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轧机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电机码盘定位焊缝位置的装置,包括控制轧机轧制的PLC系统、用于检测钢带是否到达第一焊缝检测仪位置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张力辊前方的第一焊缝检测仪、用于检测钢带是否到达第二焊缝检测仪位置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的第二焊缝检测仪、用于在钢带到达第一焊缝检测仪位置时开始计数并把实时计数信息传递到PLC系统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张力辊上的电机码盘,第一焊缝检测仪、第二焊缝检测仪、电机码盘、电信号连接plc系统。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第一焊缝检测仪到轧机入口的距离为48.893m,第二焊缝检测仪到轧机入口的距离为6.79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轧机机组优先选用第二焊缝检测仪,当它出现故障的时候,靠轧机入口张力辊速度编码器(电机码盘)测算焊点到轧机入口的距离,保证轧机机组对焊缝位置的顺利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焊缝检测仪,2、第一焊缝检测仪,3、轧机,4、钢带,5、轧机入口处张力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对现有的焊缝检测的一种改进,包括控制轧机轧制的PLC系统、用于检测钢带是否到达第一焊缝检测仪位置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张力辊前方的第一焊缝检测仪、用于检测钢带是否到达第二焊缝检测仪位置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的第二焊缝检测仪、用于在钢带到达第一焊缝检测仪位置时开始计数并把实时计数信息传递到PLC系统的安装在轧机入口处张力辊上的电机码盘,第一焊缝检测仪、第二焊缝检测仪、电机码盘、电信号连接plc系统,第一焊缝检测仪到轧机入口的距离为48.893m,第二焊缝检测仪到轧机入口的距离为6.79m。本实用新型起了一个双保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轧机机组优先选用第二焊缝检测仪,当它出现故障的时候,即PLC通过电机码盘检测到焊缝已经从第一焊缝检测仪位置移动到第二焊缝检测仪位置,但是第二焊缝检测仪并未检测到焊缝,这时,PLC控制轧机机组开始对焊缝进行轧制。

本实用新型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符合工艺要求,为连轧机硅钢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由于焊点检测仪采用德国进口,设备价格高昂、故障率高,新设计这套检测方法用较低的成本解决了这一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低成本设计方案,运行稳定性较高,测量准确,如推广使用,将为使用单位节省大量设备费用,符合降本增效的原则,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