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
轴承及其配件等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钻孔处理。现有的普通钻床一般只能钻一个孔,如果需要钻两个同一轴线上的同心孔,分别钻孔的话同心度无法保证,加工效率也比较低。
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一些厂家研发了可同时双面钻孔的装置,如专利号为CN201320273979.0公开的一种柴油机盖的双面钻孔装置,然而该类双面钻孔装置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一般一台装置只能加工特定的一种产品,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通用性强、得到的产品一致性好的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包括导轨、固定在导轨两侧的两相对设置的钻孔组件及对应设置在两钻孔组件之间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底板、定位块、压块及推紧气缸,所述底板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块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压块对应设置在定位块一侧,定位块与压块相对的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槽口,所述推紧气缸固定在底板上,推紧气缸的伸缩杆与压块连接,推紧气缸驱动压块前后移动以压紧或松开定位块与压块之间的工件。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块、压块上的槽口为V型、圆形或弧形,当然根据产品的形状不同,也可将槽口设计为其他异形结构。
为了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所优选的钻孔组件采用制作成本较低的电机及皮带轮结构,所述钻孔组件包括电机、皮带轮、车头箱及钻头夹套,所述电机通过皮带轮与车头箱连接,所述车头箱与钻头夹套连接。
为了便于驱动,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底板连接,驱动件驱动底板沿导轨滑动。
为了便于操作,降低制作成本,所述驱动件为手柄,手柄通过连杆推动底板沿导轨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通过钻孔组件与定位组件相配合,可以在工件表面同时加工两个通孔,保证了通孔的同心度,得到的产品一致性较好,该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不仅操作简单、加工效率较高,而且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工件进行加工,通用性较强,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皮带轮,3.车头箱,4.钻头夹套,5.钻头,6.导轨,7.底板,8.定位块,9.压块,10.推紧气缸,11.手柄,12.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包括导轨6、设置在导轨6两侧的两相对设置的钻孔组件及对应设置在两钻孔组件之间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底板7、定位块8、压块9及推紧气缸10,所述底板7沿导轨6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块8固定在底板7上,所述压块9对应设置在定位块8一侧,定位块8与压块9相对的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槽口,所述推紧气缸10固定在底板7上,推紧气缸10的伸缩杆与压块9连接,推紧气缸10驱动压块9前后移动以压紧或松开定位块8与压块9之间的工件。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块8、压块9上的槽口为V型,通过两个V型槽口的配合,即可将圆柱形的工件有效夹紧,加工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松动。定位块8与底板7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调整其位置。
所述钻孔组件包括电机1、皮带轮2、车头箱3及钻头夹套4,所述电机1通过皮带轮2与车头箱3连接,所述车头箱3与钻头夹套4连接。根据工件的尺寸不同,两钻孔组件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驱动件,驱动件与底板7相连。为了便于操作,所述驱动件为手柄11,手柄11通过连杆12推动底板7沿导轨6滑动。
加工时,首先调整好定位组件的位置,打开两电机1,电机1通过皮带轮2及车头箱3驱动钻头夹套4上的钻头5转动,将工件放置在压块8和定位块9之间,按下按钮,推紧气缸10推动压块9移动,从而将工件压紧在压块9和定位块10之间,此时顺时针扳动手柄11,手柄11通过连杆12带动底板7向左移动,则左边的钻孔组件上的钻头5将工件左侧打孔成型,然后再逆时针扳动手柄11,则右边的钻孔组件上的钻头5将工件右侧打孔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通过钻孔组件与定位组件相配合,可以在工件表面同时加工两个通孔,尤其适用于轴承及其配件的两侧打孔,保证了通孔的同心度,得到的产品一致性较好,该仪表车双面钻孔装置不仅操作简单、加工效率较高,而且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工件进行加工,通用性较强,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