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及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1693发布日期:2019-01-15 23:49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及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及折弯机。



背景技术:

折弯机工作台广泛应用于各类折弯机上,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目前常用的普通压板式折弯机下模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折弯机下模103是安装于工作台101上,折弯机普通工作台上开设有夹模方槽,方槽侧面开设螺纹孔,将折弯机下模103至于方槽中,通过紧定螺丝102紧固,这样在安装或更换折弯下模时,就需要松紧几十个螺丝,费时费力并需配备专用扳手,很不方便,并且通过螺丝夹紧折弯下模,夹紧力会不均匀,会造成折弯下模中心不一致,影响折弯产品质量,同时螺丝也会顶坏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折弯机下模夹紧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及折弯机,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折弯机下模的快速拆卸更换,提高折弯工作效率,避免夹紧装置的夹紧力不均匀进而影响折弯质量,同时避免折弯机模具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包括下模夹紧机构和液压系统;所述下模夹紧机构包括工作台本体、分别置于工作台本体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前盖板和后主盖板;所述工作台本体上部开设有方槽,该方槽后侧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每个通孔内设置有一个与该通孔相适配的夹紧块,该夹紧块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后主盖板的内侧上部与通孔相邻位置处设有凹槽,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端部盖板,该两个端部盖板外侧均固定设置有封头板;所述液压系统包括耐压软管和外置液压泵;所述耐压软管置于后主盖板上凹槽中且侧壁与所述夹紧块后端相接触,该耐压软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堵头;所述耐压软管的一端还与一个进油油管接头相连通,其另一端与一个排气阀相连通;所述外置液压泵通过管道与进油油管接头相连通。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一个所述端部盖板上开设有进油孔,该进油孔内设置有连接管路,该连接管路一端与耐压软管相连通,所述进油油管接头安装在该进油孔外侧并与连接管路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所述端部盖板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阀安装在该排气孔上并与耐压软管相连通。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两个所述端部盖板上均开设有进油孔和排气孔,每个进油孔内设置有一端与耐压软管相连通的连接管路,每个排气孔上均安装有排气阀,所述进油油管接头安装在一个端部盖板上的进油孔的外侧并与该处的连接管路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端部盖板上的进油孔处的连接管路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密封堵头。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夹紧块与耐压软管接触的那一侧设置成内圆弧形,该内圆弧形与耐压软管充满油状态时的管壁相适配。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工作台本体后表面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后主盖板的内侧设置有与该凸起部相适配的内凹部。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前盖板上部外侧镶嵌设置有标尺。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前盖板通过平头螺丝与工作台本体相连。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后主盖板通过内六角螺丝与工作台本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另一种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折弯机,其特点是,该折弯机上安装有前述的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所述工作台本体的方槽内安装有折弯下模,该方槽的前侧面与折弯下模的夹面相配合,工作台本体的上平面与折弯下模的肩胛受力面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应用时,工作台本体的下部与折弯机连接,将折弯下模放置于工作台本体上方的方槽内,由外置液压泵给耐压软管注油,耐压软管瞬间充压胀开,注满油的耐压软管再挤压夹紧块,夹紧块瞬间夹紧折弯下模,实现快速自动夹紧折弯下模;反之拆卸更换折弯下模时,通过外置液压泵泄压,置于工作台本体中的复位弹簧顶出夹紧块,夹紧块挤压耐压软管,耐压软管中液压油挤出,耐压软管恢复扁平状态,夹紧块与折弯下模松开,实现快速拆卸折弯下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合理,操作简单,折弯下模安装和拆卸均非常快捷方便,提高折弯机的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耐压软管的设置,使得其对夹紧块提供的夹紧力均匀,搞高折弯产品的质量,且不会损坏模具;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凸起部和内凹部,方便所述工作台装配时,后主盖板与工作台本体的后表面快速定位及限位;

(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夹紧块的后端设置成内圆弧形,便于耐压软管注满油后可以使得管壁与夹紧块充分紧密接触,以提供均匀、稳定的夹紧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普通压板式折弯机下模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普通压板式折弯机下模夹紧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工作台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工作台卸开前盖板、后主盖板和工作台本体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本体;2-后主盖板;3-耐压软管;4-夹紧块;5-折弯下模; 6-前盖板;7-标尺;8-复位弹簧;9-内六角螺丝;10-平头螺丝;11-第一密封堵头;12-端部盖板;13-排气阀;14-凹槽;15-封头板;16-第二密封堵头;17- 进油油管接头;18-方槽;19-通孔;20-凸起部;21-内凹部;22-进油孔; 23-连接管路;101-工作台;102-紧定螺丝;103-折弯下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1: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它包括夹紧折弯下模的下模夹紧机构和产生夹紧力的液压系统;所述下模夹紧机构包括工作台本体1、分别置于工作台本体1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前盖板6和后主盖板2,该前盖板6上部外侧镶嵌设置有标尺7,便于观察和控制;所述工作台本体1后表面设置有凸起部20,所述后主盖板2的内侧设置有与该凸起部20 相适配的内凹部21,以便于装配时后主盖板2在工作台本体1的后表面的定位和限位;所述前盖板6通过平头螺丝10与工作台本体1相连;所述后主盖板2 通过内六角螺丝9与工作台本体1相连;所述工作台本体1上部加工开设有方槽18,该方槽18的前侧面与折弯下模5的装夹面相配合,该方槽18后侧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19,每个通孔19内设置有一个与该通孔19相适配的夹紧块 4,该夹紧块4的前端用于夹紧折弯下模5,后端用于与液压系统中的耐压软管 3紧密接触以提供夹紧力,该夹紧块4上还设置有复位弹簧8,该复位弹簧8位于夹紧块4与工作台本体1的通孔之间,用于拆卸折弯下模5时,对夹紧块4 进行复位;所述后主盖板2的内侧上部与通孔19相邻位置处设有用于安装耐压软管3的凹槽14,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端部盖板12,该两个端部盖板12 外侧均固定设置有封头板15;所述液压系统包括耐压软管3和外置液压泵,外置液压泵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配,以满足折弯工作的需要;所述耐压软管3置于后主盖板2上凹槽14中且侧壁与所述夹紧块4后端相接触,为进一步为夹紧块4提供稳定的夹紧力,所述夹紧块4与该耐压软管3接触的那一侧设置成内圆弧形,该内圆弧形与耐压软管3充满油状态的管壁相适配;所述耐压软管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密封堵头11,其一端还设置一个进油油管接头17并与之连通,其另一端还设置一个排气阀13并与之连通6;所述外置液压泵通过管道与进油油管接头17相连;为进一步方便装配,一个所述端部盖板12 上开设有进油孔22,进油孔22内设置有连接管路23,该连接管路23一端与耐压软管3相连通,所述进油油管接头17安装在该进油孔22外侧并与连接管路 23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所述端部盖板12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阀13安装在该排气孔上并与耐压软管3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排气阀13的作用是首次将液压油充入耐压软管3时,便于将耐压软管3中的空气从排气阀13中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端部盖板12上都开设有进油孔22、排气孔,每个进油孔22内均设置一端与耐压软管3相连通的连接管路23,每个排气孔上安装排气阀13,其中一个进油孔22的外侧安装进油油管接头17并与该处的连接管路23的另一端相连通,另一进油孔22处的连接管路23的另一端用一个第二密封堵头16堵住,应用时,将一个端部盖板12处的进油油管接头17通过管路与外置液压泵相连,并将该处的排气阀13关闭,将另一个端部盖板12处的连接管路23的另一端用一个第二密封堵头16堵住,并开启该处的排气阀,然后即可以正常对折弯下模进行安装和拆卸,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液压油的位置方便选择从哪个进油孔处将液压油充入耐压软管 3中,仅需要安装进油油管接头17以及关闭或开启排气阀即可,灵活方便。

实施例3:

一种折弯机,其特点是,该折弯机上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带自动液压夹紧机构的折弯机工作台,所述工作台本体的方槽内安装有折弯下模,该方槽的前侧面与折弯下模的夹面相配合,工作台本体的上平面与折弯下模的肩胛受力面相配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