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4332发布日期:2019-03-22 21:1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带轮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轮包括了内圈、外圈和橡胶圈,在生产过程中,一种方法是将橡胶圈直接制作在内圈上,再在上方制作外圈,生产耗时长,强度不够高。另一种方法是将橡胶圈插入到内圈和外圈之间,由于橡胶圈与内圈和外圈之间是过盈配合,需要向皮带轮施加很大的外力才能将其插入,外力大约达到10T,由于橡胶圈的尺寸较小,在如此大的外力下,很难保证配合精准。

如专利CN201420160840.X一种减震皮带轮橡胶圈嵌合模具中,介绍了一张皮带轮的压装机构,该专利中,橡胶圈从下方挤压进入内圈和外圈之间,该装置有如下问题:1.在实际操作中,内圈和外圈在组装之间是松散的状态,并未固定,且零件存在误差,不同的内外圈的高度差不同,该装置先将内外圈固定的方式,实际操作中因为高度不同的误差,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松动;2,内圈从下向上压的时候,上方的零件受到向上顶的力,而上方需要更大的力向下压,实际操作中,压力会达到10T甚至更多,上方的零件要保持受力平衡很困难。3,橡胶圈插入内圈和外圈之间时,无法保证橡胶圈的一圈均已对其空隙,当局部对位不准时,造成压装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精准的将橡胶圈插入内圈和外圈之间的皮带轮压装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所述皮带轮包括内圈、外圈和橡胶圈,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设置治具,所述治具上方设置压装机构,所述压装机构包括压板,所述压板滑动连接在导柱上,所述导柱与所述机座固定,所述压板上方连接液压机构,所述压板下方设置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的外侧设置用于固定所述内圈的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外侧设置用于固定所述橡胶圈的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外侧设置用于固定所述外圈的第三挡圈,所述第一挡圈与所述压板之间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三挡圈与所述压板之间设置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挡圈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板下方。

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套筒,所述第一导向套筒的端部设置台阶嵌入在第二导向套筒内,所述第二导向套筒与所述第一挡圈相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套筒与所述第二导向套筒之间设置第三弹簧。

优选地,所述治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用于承载所述外圈的圆形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用于承载所述内圈的第一支块和用于承载所述橡胶圈的第二支块。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多个孔,所述孔内设置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上方放置所述第二支块。

优选地,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用于与所述导向机构对接的定向机构,所述定向机构穿过所述内圈。

优选地,所述定向机构包括定向座和定向杆,所述定向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定向杆插入所述定向座中,所述定向杆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第五弹簧。

优选地,所述定向座的上表面设置花键。

优选地,所述机座上设置第一限位杆,当所述压板运动到最下方时,所述压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杆相抵。

优选地,所述压板与所述第三挡圈之间设置第二限位杆。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保证了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橡胶圈仍然能精准的插入内圈和外圈之间,先通过导向机构和定向机构相对接,再将内圈固定,再固定外圈,最后将橡胶圈插入,每一个工件的固定,均预留了一定的缓冲余量,保证了一定的柔性接触,最后插入了橡胶圈后,通过限位机构保证了橡胶圈插入的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A-A处方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A点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治具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B-B处方向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治具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C-C处方向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皮带轮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皮带轮压装装置的皮带轮的剖视图;

其中,1、机座;11、第一限位杆;2、治具;21、底座;211、第一凹槽;212、第二凹槽;22、第二支块;23、第一支块;24、定向机构;241、定向座;242、定向杆;243、第五弹簧;25、第四弹簧;3、压装机构;31、导向机构;311、第一导向套筒;312、第二导向套筒;313、第三弹簧;32、第一挡圈;33、第二挡圈;34、第三挡圈;35、第一弹簧;36、第二弹簧;37、压板;38、第二限位杆;4、液压机构;5、导柱;6、皮带轮;61、内圈;62、外圈;63、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皮带轮6压装装置,皮带轮6包括内圈61、外圈62和橡胶圈63,包括机座1,机座1上设置治具2,治具2上方设置压装机构3,压装机构3包括压板37,压板37滑动连接在导柱5上,导柱5与机座1固定,压板37上方连接液压机构4,压板37下方设置导向机构31,导向机构31的外侧设置用于固定内圈61的第一挡圈32,第一挡圈32外侧设置用于固定橡胶圈63的第二挡圈33,第二挡圈33外侧设置用于固定外圈62的第三挡圈34,第一挡圈32与压板37之间设置第一弹簧35,第三挡圈34与压板37之间设置第二弹簧36,第二挡圈33固定连接在压板37下方。

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初始状态时,导向机构31位于最下方,其次是第一挡圈32,再其次是第三挡圈34,第二挡圈33在第三挡圈34的内侧上方,当需要压装橡胶圈63时,先将内圈61和外圈62放在下方的治具2中,橡胶圈63套在上方的第一挡圈32的外侧,由于橡胶圈63需要通过自身的弹性与内圈61和外圈62之间过盈配合,所以在第一挡圈32带着橡胶圈63压下时,橡胶圈63因为开始的膨胀状态会同时挤压着外圈62,对外圈62也起到定位的作用。

导向机构31包括第一导向套筒311,第一导向套筒311的端部设置台阶嵌入在第二导向套筒312内,第二导向套筒312与第一挡圈32相固定。

第一导向套筒311与第二导向套筒312之间设置第三弹簧313。

具体地,第一导向套筒311受第三弹簧313的弹力作用被顶起,第一导向套筒311的台阶受到第二导向套筒312的限制被限位,当第一导向套筒311受到外力向内挤压时,压迫第三弹簧313向内运动。

治具2包括底座21,底座21上方设置用于承载外圈62的圆形第一凹槽211,第一凹槽211内设置第二凹槽212,第二凹槽212内设置用于承载内圈61的第一支块23和用于承载橡胶圈63的第二支块22。

具体地,如图4-图8所示,当放置内圈61和外圈62时,内圈61放在第一支块23上方,外圈62放在第一凹槽211上方,由于成型后,内圈61、橡胶圈63和外圈62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根据三者成型后的位置需求,将第一凹槽211、第一支块23和第二支块22根据成型后的高度需要设置成不同高度。

底座21上设置多个孔,孔内设置第四弹簧25,第四弹簧25上方放置第二支块22。

由于橡胶圈63在下压过程中,为了避免挤压造成太强的硬力,因此在第二支块22下方设置了第四弹簧25,使挤压时存在一些弹性。

第二凹槽212内设置用于与导向机构31对接的定向机构24,定向机构24穿过内圈61。

定向机构24包括定向座241和定向杆242,定向座241固定在底座21上,定向杆242插入定向座241中,定向杆242与底座21之间设置第五弹簧243。

具体地,导向机构31向下运动时,定向座241固定,定向杆242插入到第一导向套筒311内部,在第三弹簧313被挤压力过大时,导向杆也受到向下的压力,此时第五弹簧243被压缩向下运动,增加机构的弹性。

定向座241的上表面设置花键;

花键用于固定内圈61。

机座1上设置第一限位杆11,当压板37运动到最下方时,压板37与第一限位杆11相抵;

第一限位杆11用于防止整个压装机构3被压得过深。

压板37与第三挡圈34之间设置第二限位杆38;

第二限位杆38用于防止压板37被压得过低,使橡胶圈63插入过深。

运动方式:

先将内圈61放置在治具2的第一支块23上,外圈62放在第一凹槽211上,将橡胶圈63套在第一挡圈32上;

液压机构4动作,下方的压装机构3向下运动,运动的过程中,导向机构31先向下运动到定向机构24的位置,定向杆242插入到第一导向套筒311中,第三弹簧313被挤压,起到了导向的作用,防止压偏,最终导向机构31停止向下运动,其余部件继续向下运动;

第一挡圈32继续向下运动,直到与内圈61相接触时,由于内圈61和外圈62为刚性,此时第一挡圈32停止向下运动,其余部件继续向下运动;

由于橡胶圈63开始处于膨胀的自然状态,当第一挡圈32被固定时,上方的其他机构挤压橡胶圈63继续向下运动,第一弹簧35被挤压,直到橡胶圈63与外圈62相接触停止运动,此时橡胶圈63部分位于内圈61和外圈62之间的缝隙位置,一半抵住外圈62将其固定,其余部件继续向下运动;

导向机构31继续向下运动,直到第三挡圈34与外圈62相抵,第三挡圈34停止运动,此时压板37第二弹簧36被挤压,其余部件继续向下运动;

此时内圈61和外圈62均被固定,橡胶圈63在第二挡圈33的作用力下被向下挤压,直到将橡胶圈63插入到了内圈61和外圈62之间,完成橡胶圈63的压装;

压装完成后,其余的工件复位。

该装置保证了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橡胶圈63仍然能精准的插入内圈61和外圈62之间,先通过导向机构31和定向机构24相对接,再将内圈61固定,再固定外圈62,最后将橡胶圈63插入,每一个工件的固定,均预留了一定的缓冲余量,保证了一定的柔性接触,最后插入了橡胶圈63后,通过限位机构保证了橡胶圈63插入的深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