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8490发布日期:2019-06-14 23:56阅读:8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模具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当前实心金属圆棒的折弯一般在V型槽或U型槽上进行,折弯加工时,产生滑动摩擦,工件与槽面又是线接触,压强较大,会在工件表面形成明显的刮痕和压痕,影响工件表面质量。在圆棒折弯的工件种类中,把手类零件占有一定的比例。而把手类零件属于外观类零件,表面质量要求高,不允许有划伤、压伤等缺陷。如果能够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模具,在折弯加工时,工件上不会产生划痕、压痕等缺陷,则可大大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折弯模具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通过转动夹具的设计,可以使折弯工件在折弯时,始终保持与夹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不发生相对的滑动,避免表面造成损伤,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通过模具头微调装置的设置,可以精细调节模具头701的作业位置,使折弯工件的折弯效果和折弯尺寸更为理想。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所述活动式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

所述下模包括两组转动夹具;所述转动夹具包括夹具底座和夹具头,所述夹具头铰接在所述夹具底座上;

折弯工件预设折弯位置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组转动夹具的夹具头上;

所述上模包括用于折弯所述折弯工件的模具头,所述模具头位于所述折弯工件预设折弯位置的正上方;

所述折弯工件被所述模具头竖直下压折弯时,所述夹具头随所述折弯工件绕对应的夹具底座旋转。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折弯工件为实心金属圆棒,所述夹具头与所述实心金属圆棒光滑配合。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夹具还包括限位块;根据所述折弯工件预设的折弯角度,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夹具底座上;当所述折弯工件被所述模具头折弯至预设的折弯角度时,所述夹具头与所述限位块接触。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夹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具头绕对应的夹具底座旋转至初始位置的复位装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复位支撑螺丝、复位固定螺丝、复位活动螺丝和复位弹片;

所述复位支撑螺丝、复位固定螺丝分别固定在所述夹具底座侧面,所述复位活动螺丝固定在所述夹具头侧面;

所述复位支撑螺丝、复位固定螺丝、复位活动螺丝位于同一侧面上;

所述复位弹片呈U形,底部绕在所述复位支撑螺丝外,两端呈压缩状态内夹于所述复位固定螺丝、复位活动螺丝之间。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模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两组转动夹具之间距离的下模调节装置。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模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调节螺杆、调节螺母;

所述调节支架固定;

所述调节螺杆贯穿所述调节支架并与所述调节支架螺接,轴线与所述两组转动夹具的连线方向平行;

所述调节螺杆在所述调节支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调节螺母和其中一组转动夹具的夹具底座连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夹具还包括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夹具头连接一体,所述折弯工件预设折弯位置的两侧分别固定在所述两组转动夹具的夹具头后,所述定位块与所述折弯工件对应一端的末端接触形成限位。

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模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模具头水平位置的模具头微调装置;所述模具头微调装置包括模具头支架、模具头微调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丝杆;

所述模具头微调架竖直方向限位在所述模具头支架上并能够沿水平方向在所述模具头支架上运动;

所述丝杆两头配合在所述模具头支架上,中部螺接在所述模具头微调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通过转动夹具的设计,可以使折弯工件在折弯时,始终保持与夹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不发生相对的滑动,避免表面造成损伤,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通过模具头微调装置的设置,可以精细调节模具头701的作业位置,使折弯工件的折弯效果和折弯尺寸更为理想。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工件在折弯过程的测视图;

图2示出了工件在折弯前工件和模具位置的两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下模的侧视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上模结构两个方向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模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模包括两组转动夹具,转动夹具包括夹具底座和夹具头,具体的,两组转动夹具分别为第一转动夹具和第二转动夹具,第一转动夹具包括第一夹具底座201 和第一夹具头202,第一夹具头202铰接在第一夹具底座201上;第二转动夹具包括第二夹具底座301和第一夹具头302,第二夹具头302铰接在第二夹具底座 301上。

为了避免夹具头从夹具底座上脱出,在夹具底座的两侧固定有夹具挡板4,夹具挡板4用于对夹具头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夹具基于第一夹具底座201固定在下模底板1上,第二转动夹具基于第二夹具底座301固定在下模底板1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初始状态的下模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下,折弯工件100折弯位置的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一夹具头202和第二夹具头302上。

折弯作业时,上模的模具头701下压,在折弯工件100折弯位置处折弯所述折弯工件100,在折弯过程中,第一夹具头202和第二夹具头302随着折弯工件 100的弯折分别绕着第一夹具底座201和第二夹具底座201转动。折弯作业完成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式折弯模具的姿态如图1所示。

进一步的,在上述的活动式折弯模具结构中,折弯作业完成后,去下折弯工件100,第一夹具头202和第二夹具头302还处于折弯后的位置,不方便重复作业。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式折弯模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具头绕对应的夹具底座旋转至初始位置的复位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复位装置包括复位支撑螺丝401、复位固定螺丝 402、复位活动螺丝403和复位弹片5;

所述复位支撑螺丝401、复位固定螺丝402分别固定在所述夹具底座201侧面,具体的,为夹具挡板4侧面,所述复位活动螺丝403固定在所述夹具头侧面;

所述复位支撑螺丝401、复位固定螺丝402、复位活动螺丝403位于同一侧面上;

所述复位弹片5呈U形,底部绕在所述复位支撑螺丝401外,两端呈压缩状态内夹于所述复位固定螺丝402、复位活动螺丝403之间。

当折弯作业完成,取出折弯工件后,夹具头在复位弹片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即图2所示状态。

进一步的,考虑到实用性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式折弯模具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两组转动夹具之间距离的下模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模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603、调节螺杆601、调节螺母602;

所述调节支架603固定在下模底板1上,固定位置位于两组转动夹具连线方向上。所述调节螺杆601贯穿所述调节支架603并与所述调节支架603螺接,轴线与所述两组转动夹具的连线方向平行。所述调节螺杆601在所述调节支架603 的两侧分别与所述调节螺母和其中一组转动夹具的夹具底座连接,具体的,调节螺杆601可光滑的绕第二转动夹具的第二夹具底座301转动,但无法脱离,调节螺杆601与调节螺母602的连接方式为螺接。

通过转动调节螺杆601,调整第二夹具底座301和调节支架60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第一夹具底座和第二夹具底座之间的距离,调节完毕后,通过调节螺母602进行锁紧。

图3示出了第二转动夹具的局部放大图。进一步的,考虑到长时间作业中的作业精度变化问题,即在长时间使用中,可能模具中部分零件的位置会发生轻微变化,例如模具头下压的行程变长,为了及时发现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式折弯模具还包括限位块303;根据所述折弯工件预设的折弯角度,所述限位块303固定在所述第二夹具底座301上;当所述折弯工件被所述模具头折弯至预设的折弯角度时,所述第二夹具头302与所述303限位块接触。

限位块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在该活动式折弯模具初始设置时,根据预设的角度,对模具头的行程进行设置;另一方面,在长期使用中,如果模具头的形成变长,在作业时,夹具头会与限位块发生碰撞,以警示操作人员。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模结构示意图。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上模包括用于折弯折弯工件的模具头701、用于调整所述模具头水平位置的模具头微调装置;

所述模具头微调装置包括模具头支架702、模具头微调架703、沿水平方向布置的丝杆704;所述模具头微调架703竖直方向限位在所述模具头支架702上并能够沿水平方向在所述模具头支架702上运动,具体的,模具头微调架702 截面形状呈T型,上端华东配合在模具头支架702上;所述丝杆704两头配合在所述模具头支架702上,中部螺接在所述模具头微调架703上。通过旋转丝杆 704,可以微调模具头微调架703在模具头支架702上的位置,使模具头701可以在折弯工件的准确位置上进行折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通过转动夹具的设计,可以使折弯工件在折弯时,始终保持与夹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不发生相对的滑动,避免表面造成损伤,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通过模具头微调装置的设置,可以精细调节模具头701的作业位置,使折弯工件的折弯效果和折弯尺寸更为理想。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活动式折弯模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