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
背景技术: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蒸,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中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它添加剂。经测试: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油酸达到80-83%,亚油酸达到7-13%,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B、D、E等,尤其是它所含的丰富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
目前,现有的山茶油压榨机,可配合山茶油进行压榨使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在压榨机使用中,需用的压榨桶需要首先对山茶籽进行内置,再通过人力搬运到压榨机上,当压榨结束后,再搬运清理,这造成了人力消耗,其次当配合液压泵进行使用中,液压泵的压力较大,会对承籽组件造成一定的压力,长期使用易导致底部变形,影响了实际使用寿命,然后山茶籽的外部光滑坚硬,在缺少摩擦力的情况下,会影响榨油效率,产生的废渣也会随着山茶油进入到压榨桶内部,需要二次过滤,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实际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其结构包括压榨机、电池仓、控制柜、控制面板、龙门架、横杆、压榨桶和承籽组件,所述压榨机上设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上方设有控制柜,所述控制柜的表面固定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通过控制柜与电池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柜的侧面设有龙门架,所述龙门架的侧面固定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表面设有压榨桶,所述压榨桶通过横杆与龙门架接触连接,所述压榨桶的表面接触设有承籽组件,所述横杆包括固定块、滑轨、承重杆、限位器、滚珠,所述横杆的内侧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设有滑轨,所述滑轨通过固定块与横杆固定连接,所述滑轨的表面设有承重杆,所述承重杆的两侧固定设有限位器,所述限位器的底部设有滚珠,所述承重杆通过限位器下的滚珠与滑轨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榨桶上设有提手,所述提手的下方设有出油口,所述压榨桶的表面固定设有下沉轨道,所述提手、出油口、下沉轨道皆与压榨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籽组件的内部固定设有钢条衬底,所述承籽组件的外侧设有下沉杆,所述承籽组件通过下沉杆与下沉轨道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龙门架的上方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龙门架的下方设有液压泵,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龙门架与液压泵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籽组件的下方设有下垫,所述下垫的表面设有透网,所述透网通过下垫与承籽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籽组件的上方设有上垫,所述上垫的表面设有凹凸面,所述凹凸面通过上垫与承籽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重杆为双组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可通过在横杆的内侧设置滑轨,可配合带有限位器和滚珠的承重杆,来对压榨桶进行放置移动,便于进行上料操作和后续的卸渣操作,省事省力,移动方便,避免倾倒。
2.该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可通过在压榨桶的表面设置下沉轨道,可配合承籽组件上的下沉杆,在承籽组件配合液压泵进行物理压榨出油的过程中,随着压力进行下移,增加了对压力的缓解能力,保证了承籽组件的使用寿命。
3.该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可通过在承籽组件的表面设置带有凹凸面的上垫,可配合钢条衬底,在对压力进行缓冲的同时,增加对山茶籽的摩擦力,便于破碎,当出油后,再借助带有透网的下垫进行过筛,增加了处理速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承籽组件示意图。
图中:压榨机-1、电池仓-2、控制柜-3、控制面板-4、龙门架-5、驱动电机-6、液压泵-7、横杆-8、固定块-9、滑轨-10、承重杆-11、限位器-12、滚珠-13、压榨桶-14、提手-15、出油口-16、下沉轨道-17、承籽组件-18、钢条衬底-19、下沉杆-20、上垫-21、凹凸面-22、下垫-23、透网-2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其结构包括压榨机1、电池仓2、控制柜3、控制面板4、龙门架5、横杆8、压榨桶14和承籽组件18,所述压榨机1上设有电池仓2,所述电池仓2的上方设有控制柜3,所述控制柜3的表面固定设有控制面板4,所述控制面板4通过控制柜3与电池仓2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柜3的侧面设有龙门架5,所述龙门架5的侧面固定设有横杆8,所述横杆8的表面设有压榨桶14,所述压榨桶14通过横杆8与龙门架5接触连接,所述压榨桶14的表面接触设有承籽组件18,所述横杆8包括固定块9、滑轨10、承重杆11、限位器12、滚珠13,所述横杆8的内侧设有固定块9,所述固定块9的表面设有滑轨10,所述滑轨10通过固定块9与横杆8固定连接,所述滑轨10的表面设有承重杆11,所述承重杆11的两侧固定设有限位器12,所述限位器12的底部设有滚珠13,所述承重杆11通过限位器12下的滚珠13与滑轨10滑动连接。
所述压榨桶14上设有提手15,所述提手15的下方设有出油口16,所述压榨桶14的表面固定设有下沉轨道17,所述提手15、出油口16、下沉轨道17皆与压榨桶14固定连接,提手15的设置便于对压榨桶14进行移动。
所述承籽组件18的内部固定设有钢条衬底19,所述承籽组件18的外侧设有下沉杆20,所述承籽组件18通过下沉杆20与下沉轨道17滑动连接,钢条衬底19的设置便于对液压泵7的压力进行缓冲。
所述龙门架5的上方设有驱动电机6,所述龙门架5的下方设有液压泵7,所述驱动电机6通过龙门架5与液压泵7固定连接,龙门架5的设置便于对液压泵7进行放置。
所述承籽组件18的下方设有下垫23,所述下垫23的表面设有透网24,所述透网24通过下垫23与承籽组件18固定连接,含有透网24的下垫23,可在山茶油下渗中,对渣滓进行分筛。
所述承籽组件18的上方设有上垫21,所述上垫21的表面设有凹凸面22,所述凹凸面22通过上垫21与承籽组件18固定连接,凹凸面22的设置增加了对山茶籽的摩擦力。
所述承重杆11为双组设置,双组设置增加了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山茶油用压榨机,首先可通过在横杆8的内侧设置滑轨10,可配合带有限位器12和滚珠13的承重杆11,来对压榨桶14进行放置移动,便于进行上料操作和后续的卸渣操作,省事省力,移动方便,避免倾倒,可通过在压榨桶14的表面设置下沉轨道17,可配合承籽组件18上的下沉杆20,在承籽组件18配合液压泵7进行物理压榨出油的过程中,随着压力进行下移,增加了对压力的缓解能力,保证了承籽组件18的使用寿命,可通过在承籽组件18的表面设置带有凹凸面22的上垫,可配合钢条衬底19,在对压力进行缓冲的同时,增加对山茶籽的摩擦力,便于破碎,当出油后,再借助带有透网24的下垫23进行过筛,增加了处理速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压榨机1、电池仓2、控制柜3、控制面板4、龙门架5、驱动电机6、液压泵7、横杆8、固定块9、滑轨10、承重杆11、限位器12、滚珠13、压榨桶14、提手15、出油口16、下沉轨道17、承籽组件18、钢条衬底19、下沉杆20、上垫21、凹凸面22、下垫23、透网24,上述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在压榨机使用中,需用的压榨桶需要首先对山茶籽进行内置,再通过人力搬运到压榨机上,当压榨结束后,再搬运清理,这造成了人力消耗,其次当配合液压泵进行使用中,液压泵的压力较大,会对承籽组件造成一定的压力,长期使用易导致底部变形,影响了实际使用寿命,然后山茶籽的外部光滑坚硬,在缺少摩擦力的情况下,会影响榨油效率,产生的废渣也会随着山茶油进入到压榨桶内部,需要二次过滤,影响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可通过在横杆的内侧设置滑轨,可配合带有限位器和滚珠的承重杆,来对压榨桶进行放置移动,便于进行上料操作和后续的卸渣操作,省事省力,移动方便,避免倾倒,可通过在压榨桶的表面设置下沉轨道,可配合承籽组件上的下沉杆,在承籽组件配合液压泵进行物理压榨出油的过程中,随着压力进行下移,增加了对压力的缓解能力,保证了承籽组件的使用寿命,可通过在承籽组件的表面设置带有凹凸面的上垫,可配合钢条衬底,在对压力进行缓冲的同时,增加对山茶籽的摩擦力,便于破碎,当出油后,再借助带有透网的下垫进行过筛,增加了处理速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