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脚插接装置及其自动化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3113发布日期:2019-04-30 19:2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引脚插接装置及其自动化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引脚插接装置及其自动化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其为一种料带10的结构图,料带1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并呈直线式排布的的引脚11,通过施加外力,可以将相邻的两个引脚11分离。引脚11呈片状体结构,引脚11具有插接端12及触碰端13,而根据产品结构设计的具体要求,触碰端13的板面上开设有通孔14。

如图2所示,其为一种壳体20的结构图,壳体20上开设有插接孔21。

在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将料带10中的每一个引脚11单独分离出来,然而再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其中,插接端12位于插接孔21内,而触碰端13则位于插接孔21之外。

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水平,需要开发一种自动化装配设备,实现将引脚11自动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

在上述的自动化装配设备的开发过程中,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引脚插接装置,一方面,可以将料带中的每一个引脚单独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将分离出来的引脚插接于壳体的插接孔内;上述问题,是研发人员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引脚插接装置及其自动化装配设备,一方面,可以将料带中的每一个引脚单独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将分离出来的引脚插接于壳体的插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引脚插接装置,包括:料带传输机构、引脚切离插接机构;

所述料带传输机构包括:料带传输轨道、料带传输滚轮、料带传输驱动部;所述料带传输轨道上开设有料带传输通道,所述料带传输通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料带传输通道具有料带进料端及料带出料端;所述料带传输轨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料带传输通道贯通的通过孔,所述料带传输滚轮穿设于所述通过孔并部分收容于所述料带传输通道内,所述料带传输滚轮的轮面上设有料带传输凸块,所述料带传输驱动部与所述料带传输滚轮驱动连接;

所述引脚切离插接机构包括:固定基台、插接滑动座、插接移动杆、插接驱动部、切离主体件、切离辅助件;

所述插接滑动座沿水平横向滑动设于所述固定基台上,所述插接移动杆安装于所述插接滑动座上,所述插接驱动部与所述插接移动杆驱动连接,所述插接驱动部驱动所述插接移动杆,以使得所述插接滑动座沿水平横向往复滑动于所述固定基台上;

所述切离主体件包括:主体滑动杆、引脚切离板、引脚切离引导块、引脚切离引导轮;所述主体滑动杆沿水平纵向滑动设于所述插接滑动座上,所述引脚切离板及所述引脚切离引导块固定于所述主体滑动杆上;所述引脚切离引导块具有引脚切离引导面,所述引脚切离引导轮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台上,所述引脚切离引导轮的轮面抵持于所述引脚切离引导面上;

所述切离辅助件包括:辅助滑动杆、引脚切离压持块、引脚切离导向轮、中间连接杆;所述辅助滑动杆沿水平纵向滑动设于所述插接滑动座上,所述引脚切离压持块固定于所述辅助滑动杆上,所述引脚切离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料带传输通道的料带出料端衔接的引脚切离收容槽,所述引脚切离收容槽的槽壁上开设有切离压持孔,所述引脚切离压持块上设有切离压持销,所述引脚切离压持块与所述引脚切离收容槽的槽壁抵持或分离,所述切离压持销收容于所述切离压持孔内或脱离于所述切离压持孔外;

所述插接移动杆上开设有切离辅助引导槽,所述引脚切离导向轮滑动收容于所述切离辅助引导槽内,所述中间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引脚切离导向轮连接,所述中间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滑动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料带传输驱动部为电机驱动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料带传输凸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料带传输凸块以所述料带传输滚轮的转动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料带传输通道为直线形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驱动部为气缸驱动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脚切离引导面为高低起伏的曲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离辅助引导槽沿水平面弯曲延伸。

一种自动化装配设备,包括上述的引脚插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引脚插接装置配合的壳体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引脚插接装置,一方面,可以将料带中的每一个引脚单独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将分离出来的引脚插接于壳体的插接孔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料带的结构图;

图2为一种壳体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动化装配设备中的壳体输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输送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5为图3在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在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动化装配设备中的引脚插接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引脚插接装置的料带传输机构的结构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料带传输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引脚插接装置的引脚切离插接机构的结构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引脚切离插接机构的局部结构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引脚切离插接机构的局部结构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引脚切离插接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自动化装配设备,包括:壳体输送装置31(如图3所示)、引脚插接装置32(如图7所示)。

壳体输送装置31主要用于对壳体20进行上料及运输,使得壳体20可以到达指定位置,配合引脚插接装置32,使得引脚插接装置32可以准确的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

引脚插接装置32主要用于将料带10中的每一个引脚11切离出来,并配合壳体输送装置31,将切离出来的引脚11准确的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

下面,主要对壳体输送装置31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壳体输送装置31,包括:壳体上料震动盘(图未示)、壳体切离机构100、壳体输送机构200。

如图4所示,壳体上料震动盘的输出端设有壳体上料轨道41,壳体上料轨道41具有壳体上料通道4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料通道41为直线型通道。

如图4所示,壳体切离机构100包括:壳体切离基座110、壳体切离驱动部120、壳体切离杆130。壳体切离基座110上开设有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及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纵横交错并相互贯通;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与壳体上料通道42贯通;壳体切离杆130滑动设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内,壳体切离驱动部120与壳体切离杆130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切离驱动部120为气缸驱动结构,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为直线型通道,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为直线型通道。

如图3所示,壳体输送机构200包括:壳体输送轨道210、壳体推送组件220、壳体定位组件230。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引脚插接装置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脚插接装置32沿壳体输送轨道210的延长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壳体输送轨道210上开设有壳体输送通道211(如图5所示),壳体输送通道211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贯通;壳体切离杆130的一端设有壳体切离爪131(如图6所示),壳体切离爪131具有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切离上夹爪132与切离下夹爪133相互间隔;壳体切离驱动部120驱动壳体切离杆130往复运动,以使得壳体切离爪131往复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和壳体输送通道2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壳体输送通道211为直线型通道。

如图4所示,壳体推送组件220包括:壳体推送驱动部221、壳体推送杆222、壳体推送块223(如图6所示)。壳体推送杆222滑动设于壳体输送通道211内,壳体推送块223通过扭簧(图未示)转动设于壳体推送杆222上,壳体推送杆222上开设有避让槽224(如图6所示),壳体推送块223收容于避让槽224内或露出于避让槽224外;壳体推送块223为楔形块体结构,壳体推送块223具有壳体推送面225及避让滑动面226(如图6所示);壳体推送驱动部221与壳体推送杆222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推送驱动部221为气缸驱动结构,壳体推送块223的数量为多个,壳体推送杆222上开设有多个避让槽224,多个壳体推送块223与多个避让槽224一一对应。

如图3所示,壳体定位组件230包括:壳体定位驱动部231、壳体定位板232;壳体定位板232上设有壳体定位爪233,壳体定位驱动部231与壳体定位板232驱动连接,壳体定位驱动部231驱动壳体定位板232,以使得壳体定位爪233插入壳体输送通道211内或脱离壳体输送通道211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定位驱动部231为气缸驱动结构,壳体定位板232上设有多个壳体定位爪233,多个壳体定位爪233沿壳体输送通道211的延伸方向呈直线依次间隔排布。

下面,对上述的壳体输送装置3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壳体上料震动盘内装载有多个壳体20,在壳体上料震动盘的作用下,壳体20由壳体上料震动盘的输出端到达壳体上料轨道41的壳体上料通道42中,壳体20经由壳体上料通道42进入到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中,壳体20再由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到达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的交汇处;

此时,壳体切离杆130上的壳体切离爪131正好处于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的交汇处,于是,壳体20便可以进入到壳体切离爪131中,这样,壳体20便会夹持于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之间;

壳体切离驱动部120驱动壳体切离杆130,壳体切离杆130带动壳体切离爪131,壳体切离爪131进而带动壳体20由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进入到壳体输送通道211内;

当壳体20到达壳体输送通道211内,壳体推送驱动部221驱动壳体推送杆222向前伸出,壳体推送杆222同时带动壳体推送块223,此时,壳体推送块223的壳体推送面225与壳体20碰触,从而将壳体切离爪131中的壳体20切离出来,并输送至指定位置;当壳体切离爪131中的壳体20被切离后,壳体切离驱动部120反方向驱动壳体切离杆130,以使得壳体切离爪131复位,为下一个壳体20的上料作好准备;

当壳体20被输送至指定位置,壳体定位组件230工作,具体的,壳体定位驱动部231驱动壳体定位板232,以使得壳体定位爪233插入到壳体输送通道211内,从而将壳体输送通道211内的壳体20夹持住;

当壳体输送通道211内的壳体20被夹持之后,一方面,引脚插接装置32便可以准确的、稳定的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另一方面,壳体推送驱动部221驱动壳体推送杆222向后收缩,壳体推送杆222同时带动壳体推送块223,此时,壳体推送块223的避让滑动面226与壳体20碰触,由于壳体20被固定,避让滑动面226沿着壳体20的表面滑动,并在扭簧的配合下,壳体推送块223会逐渐的收容于避让槽224内,从而可以使得壳体推送杆222顺畅的回缩;

当壳体推送块223的避让滑动面226脱离与壳体20的碰触后,在扭簧的作用下,壳体推送块223重新露出于避让槽224外,从而为下一个壳体20的输送作好了准备。

下面,对上述的壳体输送装置31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说明:

1、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与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纵横交错并相互贯通,壳体切离爪131处于两个通道的交汇处,这样的结构设计,壳体20可以通过壳体入料纵向通道111进入到壳体切离爪131中,壳体切离爪131再将壳体20由壳体切离横向通道112上料至壳体输送通道211中,从而实现壳体20的上料操作;进一步的,由于壳体20是在通道内部进行移动,这样,壳体20可以被准确的转移至指定位置,实现精准上料;

2、壳体切离爪131具有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切离上夹爪132与切离下夹爪133相互间隔,这样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可以对壳体20进行弹性夹持,使得壳体20在上料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当壳体切离爪131到达壳体输送通道211,由于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之间形成间隔,这样可以很好的配合壳体推送块223,壳体推送块223可以穿过切离上夹爪132及切离下夹爪133之间的间隙,将壳体20从中顺畅的切离;

3、壳体推送块223通过扭簧转动设于壳体推送杆222上,壳体推送杆222上开设有避让槽224,壳体推送块223可以收容于避让槽224内或露出于避让槽224外,并且,壳体推送块223具有壳体推送面225及避让滑动面226,这样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在对壳体20进行推动时,壳体推送面225与壳体接触;另一方面,在壳体推送块223复位时,避让滑动面226与壳体接触,并在扭簧的配合下而收容于避让槽224内;可知,壳体推送杆222仅需要作简单的伸缩运动,便可以到达对壳体20进行输送的目的;

4、当壳体20被输送至指定位置,壳体定位驱动部231驱动壳体定位板232,以使得壳体定位爪233插入到壳体输送通道211内,从而将壳体输送通道211内的壳体20夹持住,通过设置壳体定位组件230,可以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引脚插接装置32便可以准确的、稳定的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另一方面,壳体推送驱动部221驱动壳体推送杆222向后收缩,壳体推送杆222同时带动壳体推送块223,此时,壳体推送块223的避让滑动面226与壳体20碰触,由于壳体20被固定,避让滑动面226沿着壳体20的表面滑动,并在扭簧的配合下,壳体推送块223会逐渐的收容于避让槽224内,从而可以使得壳体推送杆222顺畅的回缩。

下面,主要对引脚插接装置32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引脚插接装置32包括:料带传输机构33、引脚切离插接机构34。

如图8所示,料带传输机构33包括:料带传输轨道310、料带传输滚轮320、料带传输驱动部330。料带传输轨道310上开设有料带传输通道311(如图9所示),料带传输通道311沿竖直方向延伸,料带传输通道311具有料带进料端311a及料带出料端311b;料带传输轨道310上还开设有与料带传输通道311贯通的通过孔312(如图8所示),料带传输滚轮320穿设于通过孔312并部分收容于料带传输通道311内,料带传输滚轮320的轮面上设有料带传输凸块321(如图9所示),料带传输驱动部330与料带传输滚轮320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料带传输驱动部330为电机驱动结构,料带传输凸块3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料带传输凸块321以料带传输滚轮320的转动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料带传输通道311为直线形通道。

如图10及图11所示,引脚切离插接机构34包括:固定基台400、插接滑动座500、插接移动杆600、插接驱动部700、切离主体件800、切离辅助件900。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驱动部700为气缸驱动结构。

插接滑动座500沿水平横向滑动设于固定基台400上,插接移动杆600安装于插接滑动座500上,插接驱动部700与插接移动杆600驱动连接,插接驱动部700驱动插接移动杆600,以使得插接滑动座500沿水平横向往复滑动于固定基台400上。

如图12及图13所示,切离主体件800包括:主体滑动杆810、引脚切离板820、引脚切离引导块830、引脚切离引导轮840。主体滑动杆810沿水平纵向滑动设于插接滑动座500上,引脚切离板820及引脚切离引导块830固定于主体滑动杆810上;引脚切离引导块830具有引脚切离引导面831,引脚切离引导轮840安装于固定基台400上,引脚切离引导轮840的轮面抵持于引脚切离引导面831上。在本实施例中,引脚切离引导面831为高低起伏的曲面。

如图12及图13所示,切离辅助件900包括:辅助滑动杆910、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引脚切离导向轮930、中间连接杆940。辅助滑动杆910沿水平纵向滑动设于插接滑动座500上,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固定于辅助滑动杆910上,引脚切离板820上开设有与料带传输通道311的料带出料端311b衔接的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引脚切离收容槽821的槽壁上开设有切离压持孔822,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上设有切离压持销921,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的槽壁抵持或分离,切离压持销921收容于切离压持孔822内或脱离于切离压持孔822外。

如图13所示,插接移动杆600上开设有切离辅助引导槽610,引脚切离导向轮930滑动收容于切离辅助引导槽610内,中间连接杆940的一端与引脚切离导向轮930连接,中间连接杆940的另一端与辅助滑动杆9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切离辅助引导槽610沿水平面弯曲延伸。

下面,对上述的引脚插接装置32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将料带10放置于料带传输轨道310上的料带传输通道311内,此时,料带传输滚轮320上的料带传输凸块321插接于料带10中的某一个引脚11的通孔14中;要特别说明的是,料带10中的每一个引脚11的板面是贴合在料带传输通道311上,在后续对引脚11进行切离时,是沿着垂直于引脚11的板面方向进行切离的,这样可以快速的、有效的对引脚11进行切离;

料带传输驱动部330驱动料带传输滚轮320转动,在料带传输凸块321与通孔14的配合下,转动中的料带传输滚轮320带动料带10沿料带传输轨道310传送,于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料带10由料带传输通道311的料带进料端311a进入,再由料带传输通道311的料带出料端311b出来;

由料带出料端311b出来的引脚11会进入到引脚切离板820的引脚切离收容槽821中;

当引脚11进入到引脚切离收容槽821之后,插接驱动部700驱动插接移动杆600伸出,在此,插接移动杆600的移动分为三个阶段:

在插接移动杆600移动的第一阶段,引脚切离导向轮930会沿着切离辅助引导槽610滑动,滑动中的引脚切离导向轮930通过中间连接杆940推动辅助滑动杆910沿水平纵向滑动,辅助滑动杆910进而带动其上的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向着引脚切离收容槽821靠近,于是,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便可以将引脚11的触碰端13压持住,同时,切离压持销921可以穿过通孔14并进入到切离压持孔822内;

在插接移动杆600移动的第二阶段,插接驱动部700继续驱动插接移动杆600伸出,由于辅助滑动杆910不能再继续移动,于是,插接移动杆600通过辅助滑动杆910带动插接滑动座500沿水平横向滑动,插接滑动座500进而带动切离主体件800及切离辅助件900整体沿水平横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引脚切离引导轮840安装于固定基台400上,并且引脚切离引导轮840的轮面抵持于引脚切离引导面831上,于是,引脚切离引导块830会带动主体滑动杆810沿水平纵向移动,主体滑动杆810进而带动引脚切离板820随之沿水平纵向移动,这样,位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内的引脚11便可以沿着水平纵向移动,从而脱离与相邻的引脚之间的连接,实现引脚间的切离;

在插接移动杆600移动的第三阶段,插接驱动部700继续驱动插接移动杆600伸出,插接移动杆600带动插接滑动座500继续沿水平横向滑动,插接滑动座500带动其上的切离主体件800和切离辅助件900继续沿水平横向移动,于是,引脚11的插接端12便可以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

当引脚11的插接端12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之后,插接驱动部700驱动插接移动杆600反方向收缩,首先,引脚切离导向轮930会沿着切离辅助引导槽610反方向滑动,于是,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会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分离,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不再将触碰端13压持住,同时,切离压持销921脱离通孔14以及切离压持孔822,这样,引脚11便可以顺畅的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中脱离;其次,插接驱动部700继续驱动插接移动杆600反方向收缩,插接移动杆600通过插接滑动座500带动切离主体件800及切离辅助件900整体反向归位,同时的,由于主体滑动杆810与插接滑动座500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图未示),这样,复位弹簧便可以带动切离主体件800复位,使得引脚切离板820上的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可以与料带出料端311b再次衔接起来,为下一个引脚11的到位并切离做好准备;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已经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分离开,因此,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不会阻碍引脚11进入到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内。

下面,对上述的引脚插接装置32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说明:

1、插接移动杆600上开设有切离辅助引导槽610,引脚切离导向轮930滑动收容于切离辅助引导槽610内,中间连接杆940的一端与引脚切离导向轮930连接,中间连接杆940的另一端与辅助滑动杆910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在需要将两个相邻的引脚11切离时,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将引脚11的触碰端13压持住,同时,切离压持销921可以穿过通孔14并进入到切离压持孔822内,从而提高了引脚11的切离稳定性;另一方面,在需要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时,同样由于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将引脚11的触碰端13压持住,同时,切离压持销921可以穿过通孔14并进入到切离压持孔822内,从而保证了引脚11在插接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再一方面,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会及时的与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分离,从而使得插接后的引脚11不再受到引脚切离压持块920阻碍,同时,这样也使得引脚切离压持块920不会阻碍新的引脚11再次进入到引脚切离收容槽821内;

2、通过设置切离主体件800,切离主体件800不但可以在水平纵向移动,而且还可以在水平横向移动,水平纵向移动的切离主体件800实现引脚的切离,水平横向移动的切离主体件800实现引脚的插接;要说明的是,切离主体件800在水平纵向上移动,即切离主体件800沿着垂直引脚主面板的方向移动,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引脚进行切离;

3、通过设置切离辅助件900,切离辅助件900有效的配合了切离主体件800,切离辅助件900对引脚进行压持,从而使得引脚在切离及插接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4、一方面,引脚切离压持块920将引脚11的触碰端13压持住,另一方面,切离压持销921可以穿过通孔14并进入到切离压持孔822内,这样,通过对引脚进行双重固定,可以更好的保证引脚在切离及插接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如图11所示,进一步的,插接滑动座500上设有限位块510,固定基台400上设有第一阻挡块410及第二阻挡块420,第一阻挡块410与第二阻挡块420相互间隔,限位块510活动于第一阻挡块410和第二阻挡块420之间。这样,在插接滑动座500的滑动过程中,由于第一阻挡块410与第二阻挡块420对限位块510的限位作用,使得插接滑动座500仅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位移,从而保证了切离主体件800及切离辅助件900的准确到位。

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料带传输机构33还包括料带压持结构340。料带压持结构340包括:料带压持固定块341、料带压持活动块342。料带压持固定块341固定于料带传输轨道310上,料带压持活动块342滑动设于料带压持固定块341上,料带压持固定块341与料带压持活动块342之间设有压紧弹簧(图未示),料带压持活动块342与料带传输滚轮320的轮面抵持。这样,料带压持活动块342在受到压紧弹簧的弹性力作用而不断的抵持于料带传输滚轮320的轮面上,于是,料带10便会则受挤于料带压持活动块342和料带传输滚轮320之间,料带传输滚轮320在转动的过程中,料带压持活动块342受到料带传输凸块321的力的作用而不断的往复运动,同时的,料带传输凸块321可以不断的进入到料带10的通孔14中,从而提高了料带10在传输过程中的顺畅性。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装配设备,壳体输送装置31主要用于对壳体20进行上料及运输,使得壳体20可以到达指定位置,配合引脚插接装置32,使得引脚插接装置32可以准确的将引脚11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引脚插接装置32主要用于将料带10中的每一个引脚11切离出来,并配合壳体输送装置31,将切离出来的引脚11准确的插接于壳体20的插接孔21内;通过设置壳体输送装置31和引脚插接装置32,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提高了企业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水平。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