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截线装置。
背景技术:
样件试制的过程中将图纸内容加工为样件实体,主要内容包括样件制作过程的尺寸测量、材料与功能的试验,是从虚拟产品到实物产品的过程,不仅用来验证产品的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还要验证成本、制作、装配、检验等方面的可行性,是检验零部件制作精度的必要过程。
随着国内外新车开发速度开始加快,汽车零部件生成生产开始趋于多种类、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对汽车零部件的样件试制过程中的电缆线截断提出速度和精度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样件试制过程中的工具使用中,需要更为轻便、易使用、灵活操作的专业工具为样件试制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工人手工操作来切线,钢尺量取电缆线长度然后剪断,样件试制过程中,工人依据钢尺估计截断位置,然后用剪刀、截线钳等工具截断电缆线,截断完成后再次测量截线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基本满足了轮速传感器样件试制过程中的截线要求,但是人工操作的截断过程截断后的产品可能长度不均,参差不齐,效率低;加工过程中电缆线线体端部可能与线束接插件已经铆接或紧固在一起,因此,在测量电缆线长度以便截断的过程中可能因电缆线无法贴合钢尺而使测量长度值不准确。试制样件的数量可能要求操作人员尽快完成工作,完成工作量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截线长度的误差波动,截线长度不精确,偏差大,以上原因都可能导致样件试制后电缆线无法满足品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截线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包括:
底座;
压刀杆,所述压刀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枢转相连;
刀片,所述刀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压刀杆上,所述刀片可以沿所述压刀杆的轴向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以在其中放置电缆线,所述刀片位于所述凹槽的上方且形成为与所述凹槽相匹配以便切断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所述电缆线。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底座通过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一底座可拆卸地相连且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构成所述凹槽,所述压刀杆的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压刀杆上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便携式截线装置还包括刀架,所述刀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压刀杆上,所述刀片安装在所述刀架上,所述刀架上设有刻度指示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便携式截线装置还包括枢转件,所述压刀杆通过所述枢转件与所述底座枢转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压刀杆包括分别间隔开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杆和中间杆,两个所述侧杆和所述中间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枢转件相连,其中一个所述侧杆上形成有所述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刀架的中部形成有安装孔且两侧分别形成有安装槽,所述中间杆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两个所述侧杆分别穿过相应的所述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刀架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槽连通的螺孔,所述刀架通过螺栓止抵或远离相应的所述侧杆。
进一步地,所述便携式截线装置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压紧件能够止抵或脱离放置在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电缆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能够满足快速调整刀片位置,便于操作,能够准确截取电缆线需要的长度,减少电缆线测量过程中的测量误差,同时调整完成后能够连续进行多样件试制加工,便于携带,使样件试制人员制作机动性提高,截断后的电缆线长度均匀,效率高,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便携式截线装置100;
底座10;凹槽11;第一底座12;第二底座13;
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5;
压刀杆20;侧杆21;中间杆22;
刀片30;
刀架40;指示标识41;安装孔42;安装槽43;螺孔44;
枢转件50;
压紧件60;
连接板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100。
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100包括底座10、压刀杆20和刀片30。
具体而言,压刀杆20的一端与底座10枢转相连,刀片30可移动地设在压刀杆20上。
也就是说,便携式截线装置100主要由底座10、压刀杆20和刀片30构成,其中,底座10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底座10上可以用于放置电缆线,压刀杆20的一端与底座10可以枢转相连,底座10与压刀杆20可以采用45号钢,整体作出镂空设计,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降低重量,刀片30可移动地设在压刀杆20上,刀片30可以沿压刀杆20的轴向方向移动,可以根据需要截取的电缆线的长度来调节刀片30在压刀杆20上的位置,完成工作后可以将刀片30移动至与底座10连接的压刀杆20的一端位置,避免刀片30的放置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100,能够满足快速调整刀片位置,便于操作,调整完成后能够连续进行多样件试制加工,截断后的电缆线长度均匀,效率高,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上可以形成有凹槽11,凹槽11可以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在凹槽11中放置电缆线,刀片30可以位于凹槽11的上方,且刀片30可以形成为与凹槽11相匹配,以便切断放置在凹槽11中的电缆线,凹槽11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凹槽11可以与刀片30的角度配合,便于准确高质量地截取电缆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可以包括第一底座12和第二底座13,第一底座1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14,第二底座13可以通过卡合结构与第一底座12可拆卸相连,第二底座13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凹槽14连通的第二凹槽15,第一凹槽14与第二凹槽15可以构成凹槽11,压刀杆20的一端枢转连接在第一底座12的一端,转动压刀杆20时压刀杆20能够与底座10平行,压刀杆20与底座10平行时,刀片30所在的平面与底座10垂直,底座10可由多个结构拼接形成,压刀杆20与底座10可拆卸拼接,携带方便。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压刀杆20上可以设有刻度线,刻度线可以沿着压刀杆2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便于测量电缆线的长度,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根据一些实施例,便携式截线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刀架40,刀架40可移动地设在压刀杆20上,刀片30安装在刀架40上,通过调节刀架40的位置可以调节刀片30的位置,刀架40上可以设有刻度指示标识41,指示标识41可以为三角箭头,三角箭头所指的刻度尺寸即截线的长度,可以通过指示标识41快速调整刀片30的位置,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度。
根据另一些实施例,便携式截线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枢转件50,压刀杆20可以通过枢转件50与底座10枢转相连,可以在底座10的一端间隔开设有两个连接板70,两个连接板70分别垂直于底座10,可以将枢转件50可枢转地设在两个连接板70之间且与两个连接板70相连,枢转件50的底部可以与底座10之间可以形成有容纳空间,两个连接板70上分别可以设有连接孔,枢转件50可以通过连接孔与两个连接板70枢转连接。电缆线可以通过容纳空间且可移动地置于凹槽11中,可以根据电缆线需要的长度调节刀片30的位置,然后压下压刀杆20,刀片30切断电缆线。压刀杆20下落至刀片30落到底座10上时,压刀杆20与底座10平行,即压刀杆20与底座10连接孔中心到底座10的距离和压刀杆20上刀片与刀背的距离相同,从而使刀片所处的长度位置与电缆线的位置基本一致。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压刀杆20可以包括两个侧杆21和中间杆22,两个侧杆21和中间杆22分别间隔开平行设置,中间杆22位于两个侧杆21之间,刀架40可以分别与两个侧杆21和中间杆22连接,两个侧杆21和中间杆22的一端可以分别与枢转件50相连,两个侧杆21和中间杆22的另一端可以分别与握持部连接,可以通过按压握持部来转动压刀杆20,便于操作使用,其中一个侧杆21上可以形成有刻度线,便于刻度的读取。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刀架40的中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孔42,且刀架40的两侧可以分别形成有安装槽43,中间杆22可以穿设在安装孔42内,两个侧杆21可以分别穿过相应的安装槽43,使得刀架40能够稳定地设在压刀杆20上。
根据一些实施例,刀架4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与对应的安装槽43连通的螺孔44,在螺孔44中可以设有螺栓,刀架40可以通过调节螺栓止抵或远离相应的侧杆21,需要调节刀架40的位置时可以调节螺栓远离侧杆21,当调节到合适位置时,可以调节螺栓使得螺栓止抵侧杆21以使得刀架40稳定地设在侧杆21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便携式截线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压紧件60,压紧件60可以设在底座10上,可以设在第二底座13上,压紧件60能够止抵或脱离放置在凹槽11内的电缆线,当电缆线放置到合适的位置后用压紧件60止抵电缆线,使得电缆线牢固地置于凹槽11中,防止电缆线移动,提高电缆线切割长度的精确度,使得切割出的电缆线长度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截线装置100,能够满足快速调整刀片30的位置,便于操作,能够准确截取电缆线需要的长度,减少电缆线测量过程中的测量误差,同时调整完成后能够连续进行多样件试制加工,便于携带,使样件试制人员制作机动性提高,截断后的电缆线长度均匀,效率高,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