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以及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2974发布日期:2019-10-22 20:5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轧机以及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轧机以及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轧钢工艺中需要将某一道次的轧机采用水平方式或者采用立式方式。因此,现有技术中将该道次的轧机设计为平立可转换的方式。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平立可转换的轧机一般包括旋转活动架57、轧机本体59、第三减速器61、第三接轴63、第三电机65、离合器67、锥齿轮箱69、翻转液压缸以及横移液压缸71。其中,轧机本体59、第三减速器61、第三接轴63、翻转液压缸以及横移液压缸71固定于旋转活动架57上。当轧机本体59从图1的水平状态翻转至立式状态时,电机通过离合器67与锥齿轮箱69连接。锥齿轮箱69与第三减速器61连接,第三减速器61通过第三接轴63驱动轧机本体59,以实现轧制。如图1所示,轧机本体59在水平状态时,第三电机65通过离合器67直接与第三减速器61连接,第三减速器61通过第三接轴63驱动轧机本体59,以实现轧制。当轧机本体59从立式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时,离合器67打开,翻转液压缸驱动活动架由立式状态变为水平状态,之后离合器67闭合。

由于轧机本体59固定于活动架上,而活动架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当活动架发生变形时容易导致轧机本体59的轧机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在横向上或者纵向上偏离原先的方向,进而导致活动架带动轧机本体59在水平状态和立式状态之间切换时,轧机本体59与离合器67连接不到位,从而影响生产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保证连接到位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的轧机以及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轧机,包括:底座;轧制辊组,所述轧制辊组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轧制辊组具有轧机中心线;所述轧制辊组能在外部翻转机构的作用下翻转,以使所述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或横向延伸;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具有第一接轴组,所述第一接轴组间隔设置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第一接轴组能在所述轧机中心线沿纵向延伸时与所述轧制辊组传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具有第二接轴组;所述第二接轴组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接轴组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所述第二接轴组能在所述轧机中心线沿横向延伸时与所述轧制辊组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减速器以及所述第一接轴组,其中,所述第一接轴组纵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减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轴组的上方,所述第一接轴组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减速器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接轴组的下端用于与所述轧制辊组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减速器并列设置于所述凸台上,所述第一接轴组设置于所述凸台面对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减速器朝向所述凸台面对所述底座的一侧延伸,且所述第一减速器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一接轴组的正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减速器以及所述第二接轴组,其中,所述第二接轴组横向延伸,所述第二减速器和所述第二电机依次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轴组背对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轴组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速器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接轴组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轧制辊组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座包括背离所述第二接轴组延伸的第一底座和位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接轴组之间的第二底座,当所述轧制辊组与所述第一接轴组传动连接时,通过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底座可拆卸连接;当所述轧制辊组与所述第二接轴组传动连接时,通过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底座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件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件沿纵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固定件沿横向间隔排布。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位于所述第二接轴组的一侧,所述第一液压缸与所述轧制辊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能沿横向伸缩,以使所述轧制辊组能沿所述第一底座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位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上方,所述第二液压缸与所述轧制辊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能沿纵向伸缩,以将所述轧制辊组移动至所述第一底座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底座内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底座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所述容置槽内可移动地设置有滑车,且所述滑车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机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背离所述第二接轴组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底座位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轧制辊组包括机座以及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座上的两个轧辊;其中,所述机座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接轴组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接轴组用于与一个所述轧辊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接轴组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二接轴组用于与一个所述轧辊传动连接。

一种轧制系统,其包括:如上述的轧机;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对所述轧制辊组进行翻转,以使所述轧制辊组的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延伸或沿横向延伸。

本申请提供的轧机以及轧制系统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轧机以及轧制系统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底座以及轧制辊组,使得当轧机在立式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通过底座与轧制辊组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行拆卸,并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如此保证轧制辊组的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延伸或者沿横向延伸,以避免现有技术中轧制辊组的轧机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偏离原先的方向而导致连接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地,第一接轴组位于底座的上方,第二接轴组位于底座的一侧;且第二接轴组位于第一接轴组的下方,所以当轧制辊组的轧机中心线上下延伸时,轧制辊组能与其上方的第一接轴组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立式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当轧制辊组的轧机中心线水平延伸时,轧制辊组能其一侧的第二接轴组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水平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如此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保证连接到位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的轧机以及轧制系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轧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轧机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底座;13、轧制辊组;15、第一驱动装置;17、第一接轴组;19、第二驱动装置;21、第二接轴组;23、第一电机;25、第一减速器;27、凸台;29、第二电机; 31、第二减速器;33、第一底座;35、第二底座;37、第一固定件;39、第二固定件; 41、第一液压缸;43、第二液压缸;45、容置槽;47、滑车;49、机架;51、凹槽; 53、机座;55、轧辊;57、旋转活动架;59、轧机本体;61、第三减速器;63、第三接轴;65、第三电机;67、离合器;69、锥齿轮箱;71、横移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至图3。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轧机,其可以包括:底座11;轧制辊组13,所述轧制辊组13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1上;所述轧制辊组13具有轧机中心线;所述轧制辊组13能在外部翻转机构的作用下翻转,以使所述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或横向延伸;第一驱动装置15,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5具有第一接轴组17,所述第一接轴组17间隔设置所述底座11的上方;所述第一接轴组17能在所述轧机中心线沿纵向延伸时与所述轧制辊组13传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19,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9具有第二接轴组21;所述第二接轴组21设置于所述底座1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接轴21组位于所述底座11的下方;所述第二接轴组21能在所述轧机中心线沿横向延伸时与所述轧制辊组13传动连接。

当轧机处于立式状态时,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沿纵向延伸,此时,轧制辊组13通过第一接轴组17与第一驱动装置15传动连接,从而第一驱动装置15能驱动轧制辊组13转动,如此实现轧制。当轧机处于水平状态时,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沿横向延伸,此时,轧制辊组13通过第二接轴组21与第二驱动装置19传动连接,从而第二驱动装置19能驱动轧制辊组13转动,如此实现轧制。当轧机需要从立式状态切换到水平状态时,将轧制辊组13从底座11上拆卸下来。并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以使轧机中心线能从纵向延伸转变为横向延伸。接着再将轧制辊组13安装于底座11上。并将轧制辊组13与第二接轴组21传动连接。当轧机需要从水平状态切换到立式状态时,将轧制辊组13从底座11上拆卸下来。并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以使轧机中心线能从横向延伸转变为纵向延伸。接着再将轧制辊组13安装于底座11上。并将轧制辊组13与第一接轴组17传动连接。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轧机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15、第二驱动装置19、底座11以及轧制辊组13,使得当轧机在立式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通过底座11与轧制辊组1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行拆卸,并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接着再将轧制辊组13与底座11进行连接。如此保证轧制辊组13 的轧机中心线能在横向和纵向之间转换,且保证在横向上维持原先的方向以及保证在纵向上维持原先的方向。如此避免现有技术中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在横向上或者纵向上偏离原先的方向而导致连接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地,第一接轴组17位于底座11的上方。第二接轴组21设置于底座11的一侧,且第二接轴组21 位于底座11的下方。所以当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纵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能与其上方的第一接轴组17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立式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当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横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能与第二接轴组21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水平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如此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1与轧制辊组13可拆卸连接。从而当轧制辊组13进行轧制时,该底座11与该轧制辊组13相连接。如此能避免轧制辊组13 在轧制过程中位置发生移动,以致影响轧制质量甚至轧制安全。而当轧制辊组13需要在立式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使得轧制辊组13能从底座11上拆卸下来,以能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该可拆卸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该外部翻转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构造,例如小推车,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如图2、图3所示,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轧机还包括:机架49。该底座11设置于该机架49上。具体地,该底座11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机架49上。从而能通过机架49增大底座11的重量,以保证轧制辊组13运行时的位置不发生移动,进而保证轧制辊组13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紧固件可以是螺钉、螺栓。优选地,机架49上设置有背离第二接轴组21延伸的凹槽51。该第一底座33位于该凹槽 51内。从而当轧制辊组13在第一底座33上背离第二接轴组21移动后,操作人员能站立于机架49上,以将轧制辊组13从第一底座33上取下来。如此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且当轧制辊组13在滑车47上背离第二接轴组21移动后,操作人员能站立于机架49上,以将轧制辊组13从第一底座33内取下来。如此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底座11包括背离第二接轴组21延伸的第一底座33和位于第一底座33与第一接轴组17之间的第二底座35。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底座33背离第二接轴组21沿水平方向延伸。当轧制辊组13处于水平状态时,也即轧制辊组13与第二接轴组21相连接时,轧制辊组13通过第二固定件39与第一底座 33可拆卸连接。该第二固定件39可以是锁紧缸。当然该第二固定件39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螺栓、螺钉等。进一步地,第二固定件39为多个,多个第二固定件39沿横向间隔排布。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件39为4个。第一底座 33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2个第二固定件39。进一步地,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水平状态转换成立式状态时,可以首先将第二固定件39从第一底座33上拆卸下来,然后将轧制辊组13放置于第一底座33上,并通过第一液压缸41的横向伸缩,以使得轧制辊组13能沿第一底座33背离第二接轴组21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第二底座35 竖直延伸。当轧制辊组13处于立式状态时,也即轧制辊组13与第一接轴组17相连接时,轧制辊组13通过第一固定件37与第二底座35可拆卸连接。该第一固定件37 可以是锁紧缸。当然该第一固定件37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螺栓、螺钉等。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件37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件37沿纵向间隔排布。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件37为4个。第二底座35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2个第一固定件37。进一步地,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立式状态转换成水平状态时,可以首先将第一固定件37从第二底座35上拆卸下来,然后通过第二液压缸43的纵向伸缩将轧制辊组13放置于第一底座33上的滑车47内,以使得轧制辊组13能被滑车47移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轧制辊组13用于对钢坯进行轧制。具体地,所述轧制辊组13 包括机座53以及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座53上的两个轧辊55;其中,所述机座53 与所述底座11可拆卸连接。从而通过机座53与底座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能实现轧制辊组13与底座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如图3所示,该两个轧辊55可以是上压辊和下压辊。该上压辊和下压辊的轧机中心线方向相平行。工作时,钢坯从上压辊和下压辊之间通过,以进行轧制。进一步地,轧制辊组13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机座53上的拉杆装配、压下装置以及导卫横梁。该机座53、两个轧辊55、拉杆装配、压下装置以及导卫横梁均可以采用现有的构造,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进一步地,该轧制辊组13具有轧机中心线。具体地,该轧机中心线可以是上压辊的轴线与下压辊的轴线之间的中心线。该轧制辊组13能在外部翻转机构的作用下翻转,以使所述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或横向延伸。当轧机中心线沿纵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处于立式状态。当轧机中心线沿横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处于水平状态。如此,当轧机中心线在纵向和横向之间转换时,轧制辊组13在水平状态和立式状态之间转换。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5具有第一接轴组17。所述第一接轴组17间隔设置于底座11的上方。具体地,第一接轴组17位于底座11 的上方。且第一接轴组17与底座11之间相间隔。从而使得当轧制辊组13沿纵向延伸且与底座11相连接时,第一接轴组17能与所述轧制辊组13传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5能驱动所述轧制辊组13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一接轴组17包括两个第一接轴,每个所述第一接轴用于与一个所述轧辊55传动连接。如此,每个第一接轴能驱动一个轧辊55转动。进一步地,该第一接轴组17能沿纵向伸缩。具体地,第一接轴上设置有橡胶。从而第一接轴组17能沿纵向伸缩。从而当通过第二液压缸 43驱动轧制辊组13纵向移动时,第一接轴组17能纵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9具有第二接轴组21。具体地,第二接轴组21设置于底座11的一侧。如图3所示,第二接轴组21设置于底座11的右侧。且第二接轴组21位于第一接轴组17的下方。从而当轧制辊组13沿横向延伸且与底座 11相连接时,第二接轴组21能与所述轧制辊组13传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9能驱动所述轧制辊组13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二接轴组21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二接轴组21用于与一个所述轧辊55传动连接。如此,每个第二接轴组21能驱动一个轧辊55转动。进一步地,该第二接轴组21能沿横向伸缩。具体地,第二接轴上设置有橡胶。从而该第二接轴组21能沿横向伸缩。从而当通过第一液压缸41驱动轧制辊组13横向移动时,第二接轴21能横向延伸。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15包括第一电机23、第一减速器25以及第一接轴组17。第一接轴组17纵向延伸。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接轴组17竖直延伸。第一电机23和第一减速器25均设置于第一接轴组17的上方。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减速器25与第一电机23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于第一接轴组 17的上方。当然第一减速器25和第一电机23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的位置关系,例如第一减速器25和第一电机23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于第一接轴组 17的上方。进一步地,第一接轴组17的上端通过第一减速器25与第一电机23的转轴传动连接,第一接轴组17的下端用于与轧制辊组13相连。从而能通过第一电机 23的转动带动第一接轴组17转动。进一步地,当轧制辊组13位于底座11上,且与底座11相连接时,轧制辊组13的上端能与第一接轴组17的下端相连。更进一步地,轧制辊组13的上端与第一接轴组17的下端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从而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立式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时,首先不但需要将轧制辊组13与底座11进行分离,还需要将轧制辊组 13与第一接轴组17进行分离。如此通过轧制辊组13的上端与第一接轴组17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可以实现轧制辊组13与第一接轴组17进行分离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轧机还包括:凸台27。该凸台27用于固定第一驱动装置15,以使第一接轴组17能位于底座11的上方。具体地,凸台27位于底座11的一侧。例如如图3所示,凸台27位于底座11的右侧。第一接轴组17设置于凸台27面对底座11的一侧。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接轴组17 设置于凸台27的左侧。第一电机23和第一减速器25并列设置于凸台27上。第一减速器25朝向凸台27面对底座11的一侧延伸,且第一减速器25的输出端位于第一接轴组17的正上方。具体地,第一减速器25设置于凸台27靠近底座11的一侧。第一电机23设置于第一减速器25背对所述底座11的一侧。第一减速器25朝向向外延伸并伸出凸台27。以使第一减速器25的输出端位于第一接轴组17的正上方,从而第一接轴组17的上端能与第一减速器25的输出端相连。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19包括第二电机29、第二减速器31以及第二接轴组21。第二接轴组21横向延伸。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装置19设置于机架49上。且第二驱动装置19位于凸台27邻接底座11的一侧。更进一步地,第二接轴组21水平延伸。第二减速器31和第二电机29依次并列设置于第二接轴组21背对底座11的一侧。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减速器31设置于第二接轴组21背对底座11的一侧。第二电机29设置于第二减速器31背对第二接轴组21的一侧。第二接轴组21的一端通过第二减速器31与第二电机29的转轴传动连接,第二接轴组21的另一端用于与轧制辊组13相连。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接轴组21的右端通过第二减速器31与第二电机29的转轴传动连接。第二接轴组21 的左端用于与轧制辊组13相连。从而能通过第二电机29的转动带动第二接轴组21 转动。进一步地,当轧制辊组13位于底座11上,且与底座11相连接时,轧制辊组 13的右端能与第二接轴组21的左端相连。更进一步地,轧制辊组13的右端与第二接轴组21的左端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从而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水平状态转变为立式状态时,首先需要将轧制辊组13与底座11进行分离,还需要将轧制辊组13与第二接轴组21进行分离。如此通过轧制辊组13的右端与第二接轴组21的左端可拆卸连接可以实现轧制辊组 13与第二接轴组21进行分离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轧机还包括:第一液压缸41。具体地,该第一液压缸41固定于机架49上。该固定方式可以是螺钉固定、螺栓固定、焊接固定、一体成型等。进一步地,该第一液压缸41位于第二接轴组21 的一侧。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液压缸41位于第二接轴组21的下方。第一液压缸41的左端与轧制辊组13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且第一液压缸41能沿横向伸缩,以使轧制辊组13能沿第一底座33移动。从而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水平状态转变为立式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液压缸41横向伸缩,将轧制辊组13沿第一底座33背离第二接轴组2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轧制辊组13移出,并能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轧机还包括:第二液压缸 43。具体地,该第二液压缸43固定于凸台27面对底座11的一侧。该固定方式可以是螺钉固定、螺栓固定、焊接固定、一体成型等。进一步地,第二液压缸43位于第一底座33的上方。第二液压缸43与轧制辊组13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第二液压缸43能沿纵向伸缩,以将轧制辊组13移动至第一底座33内,以使轧制辊组13能被第一底座33内的滑车47 移走。从而当轧制辊组13需要从立式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液压缸 43纵向伸缩,将轧制辊组13沿纵向移动。从而将轧制辊组13相放至第一底座33内的滑车47上,最终由滑车47移走。

具体地,所述第一底座33内设置有容置槽45。所述容置槽4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底座33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即容置槽45背离第二接轴组21延伸。所述容置槽45内设置有滑车47。所述滑车47用于装载所述轧制辊组13。所述滑车47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43的下方。从而当第二液压缸43沿纵向移动时能将轧制辊组13下放至滑车47上,以使轧制辊组13能随滑车47在所述容置槽45内移动,最终移走。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轧制系统,其包括:如上述的轧机;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对所述轧制辊组13进行翻转,以使所述轧制辊组13 的轧机中心线能沿纵向延伸或沿横向延伸。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轧制系统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 15、第二驱动装置19、底座11以及轧制辊组13,使得当轧机在立式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通过底座11与轧制辊组1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进行拆卸,并通过外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接着再将轧制辊组13与底座11进行连接。如此保证轧制辊组 13的轧机中心线能在横向和纵向之间转换,且保证在横向上维持原先的方向以及保证在纵向上维持原先的方向。如此避免现有技术中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在横向上或者纵向上偏离原先的方向而导致连接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地,第一接轴组17位于底座11的上方。第二接轴组21与底座11并列设置。所以当轧制辊组 13的轧机中心线纵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能与其上方的第一接轴组17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立式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当轧制辊组13的轧机中心线横向延伸时,轧制辊组13能与其并列设置的第二接轴组21相连接,从而保证了在水平状态时的连接到位。如此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