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73504发布日期:2019-08-20 20:38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轧制硅钢时,头部窄尺封锁率在90%以上,需要在分卷机组切除20~40m,才能满足质量要求。通过现场跟踪及二级数据模型分析,由于热轧带钢宽度主要由粗轧机组控制,精轧在带钢穿带时采取增大活套角度即“拉活套”的办法来保证带钢穿带的稳定性,防止头部顺折、卡钢等事故的发生。头部窄尺封锁率的增加一是会增加封锁切除量,加大分卷工序的工作量,延长交货周期,降低成材率及提高轧制成本;二是由于粗轧头部窄尺易造成精轧穿带、轧制不稳定,易发生顺折、卡钢等事故;三是头部窄尺发出后会造成质量异议,严重影响钢铁企业形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降低头部窄尺封锁率,减少轧制成本,提高成材率,降低企业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控制板坯出炉温度

控制板坯的出炉温度,使出炉温度=目标值±20°,坯炉间温差≤10~20℃,水印温差≤10~20℃,板坯头尾温差≤20~30℃,相邻两块钢粗轧rt2温度≤10~20℃;

2)优化粗轧二级宽度数学模型

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位置、长度,计算出板坯在粗轧立辊各道次咬入前的头部窄尺位置,计算公式如下:

l2=(l1×b1×h1)/(b2×h2)

式中:

l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长度,mm;

b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宽度,mm;

h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厚度,mm;

l2为轧制前板坯长度,mm;

b2为轧制前板坯宽度,mm;

h2为轧制前板坯厚度,mm;

提高头部窄尺宽度余量30~40%;

降低宽度拉窄量20~30%;

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e1立辊轧机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e2立辊轧机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四个道次粗轧立辊轧制前板坯的长度,依据计算出的板坯长度对头部短行程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分别优化该四个道次的头部短行程量;

3)优化精轧前滑二级数学模型

在保证轧制稳定的前提下,减小机架间张力0~30%,所以每次前滑值的调整量很小,每次减少调整率0.05%。前滑值调整范围为:较头部拉钢时降低0.2%±0.05,尽量避免因前滑值过大而造成的头部拉钢,导致带钢头部窄尺的质量缺陷。

与现有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降低头部窄尺封锁率,减少轧制成本,提高成材率,降低企业损失。降低由于头部窄尺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减少废品的发生;减少由于头部窄尺而引发的质量异议,提升钢铁企业信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实施例:

一种降低50aw1300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控制板坯的出炉温度:

控制板坯的出炉温度,使出炉温度=目标值±20°,坯炉间温差≤10~20℃,水印温差≤10~20℃,板坯头尾温差≤20~30℃,相邻两块钢粗轧rt2温度≤10~20℃;

2)优化粗轧二级宽度数学模型:

依据计算公式:l2=(l1×b1×h1)/(b2×h2)

式中:l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长度,mm;

b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宽度,mm;

h1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厚度,mm;

l2为轧制前板坯长度,mm;

b2为轧制前板坯宽度,mm;

h2为轧制前板坯厚度,mm;

计算出e1立辊轧机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e2立辊轧机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四个道次粗轧立辊轧制前板坯的长度。

例如根据原理反推硅钢50aw1300钢种规格200*1280*11500mm轧制成品2.5*1230*lmm头部30米窄尺,窄尺量-10mm的情况,依据公式:l1×b1×h1=l2×b2×h2,计算出第一道次前头部l2=(l1×b1×h1)/(b2×h2)=360mm为带钢窄尺区域,通过对头部短行程四个点的优化后,优化量为0~15mm。

硅钢50aw1300钢种,原料规格200*1280*11500mm轧制成品2.5*1230*lmm头部30米窄尺,窄尺量-10mm的情况。忽略各道次的宽展量,依据公式计算出e1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e2第一道次l2、第三道次l2四个道次粗轧立辊轧制前板坯的长度分别为360mm、534mm、700mm、1000mm,对头部短行程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具体调整为:对e1第一道次的头部短行程四个点优化后,四个点的余量值为3mm、6mm、5mm、2mm;对e1第三道次的头部短行程四个点优化后,四个点的余量值为5mm、8mm、7mm、3mm;对e2第一道次的头部短行程四个点优化后,四个点的余量值为6mm、9mm、8mm、4mm;对e2第三道次的头部短行程四个点优化后,四个点的余量值为7mm、10mm、8mm、5mm。

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带钢窄尺位置、长度,按照体积不变定律l1*b1*h1=l2*b2*h2,计算出板坯在粗轧立辊各道次咬入前的头部窄尺位置,根据一级pda曲线分析立辊头尾短行程的动作量大小,依据计算出的头部窄尺位置来优化头部短行程工艺参数,为保证精轧穿带稳定,相应的提高头部窄尺位置的宽度余量,降低因头部拉钢造成的宽度拉窄量,以保证成品头部宽度符合要求。

3)优化精轧前滑二级数学模型:

在轧制硅钢50aw1300时,比如4#、5#活套角度过低而产生拉钢现象,则降低4#、5#活套前滑值,第一次降低前滑值0.02~0.05%,观察调整后效果,并逐步调整后,为保证轧制稳定性,最大调整值为0.2%±0.05。

在保证轧制稳定前提下,优化模型前滑值,保证精轧穿带过程中不起套,通过二级精轧模型现场的跟踪、调试,根据一级、二级实时反馈数据查看各机架间穿带时活套角度的变化,经过分析由于某机架间的张力过大,造成活套角度过低而产生的拉钢现象,最终在带钢头部的相应位置出现窄尺。通过对不同支撑辊周期和工作辊周期的数据分析,适当调整前滑的二级模型学习值,在保证轧制稳定的前提下,减小机架间张力,由于在轧制硅钢50aw1300时穿带速度较快易发生活套挑套顺折、卡钢的风险,所以每次前滑值的调整量很小,每次减少调整率的0.05%,前滑值较比头部拉钢时降低约0.2%左右,尽量避免因前滑值过大而造成的头部拉钢,导致带钢头部窄尺的质量缺陷。

经过实施以上方法后,效果如下:

1、大大降低了硅钢50aw1300头部窄尺封锁率,由原来的91.3%降到9.05%,下降幅度达到82.28%。

2、减少的分卷工序的工作量,提高成材率,降低轧制成本。

3、采用本方法一年多的时间里,未出现因为头部窄尺发出后造成的质量异议。

效益计算:

经统计2017年共轧制硅钢50aw13003535块,计7.51万吨,头部窄尺封锁率91.3%,头部窄尺切除量1326吨;采取此技术方案后头部窄尺封锁率降为9.05%。每吨成品与废钢的差价按1878元计算,分卷加工费为30元/吨,

封锁率下降:91.3%-9.05%=82.28%

分卷节省加工费用:7.51×82.28%×30=185.38万元

减少封锁切除量:1326×1878×82.28%=204.9万元

年创效为:分卷节省加工费用+减少封锁切除量=185.38+204.9=390.28万元

本发明降低头部窄尺封锁率,减少轧制成本,提高成材率,降低企业损失。降低由于头部窄尺造成的事故发生率,减少废品的发生;减少由于头部窄尺而引发的质量异议,提升钢铁企业信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