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1787发布日期:2020-02-04 12:3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丝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螺栓的生产步骤通常包括退火、酸洗、拉丝、成型、碾牙、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在拉丝过程中,人们通过拉丝机将较粗的金属线材在酸洗后冷拉至所需线径。金属线材在通过拉丝模具时,其摩擦力会使拉丝模具的接口温度快速升高,因此在金属拉丝过程中需要利用润滑液进行润滑和冷却。润滑液的添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高处往低处对拉丝模具、金属线材进行喷淋,存在润滑液难以达到拉丝模具的膜孔内的问题,而另一种则是直接将高压高速的润滑液经喷嘴射入模孔,强制润滑液进入接口区域,但是存在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润滑液容易从工作台滴落和溢出的问题。而流回润滑液槽内的润滑液,在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温度会逐渐升高,从而减弱对金属线材的冷却效果。此外,在拉丝后,带有润滑液的金属线材容易在后续工序中出现打滑现象,影响螺栓质量,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结构简单,润滑液冷却快速,线材清洗、干燥快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包括槽体、卷线器、导辊、线刷、干燥器、模具、除湿器和控制器,所述槽体内分别竖直设有第一竖挡板和第二竖挡板从而将槽体的内腔分隔成从左至右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卷线器设置在槽体外壁的左右两侧上端,所述模具固定在第一腔体内的底部,所述除湿器包括第三风机和第四风管,所述第三风机固定在槽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三风机的进风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第三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第四风管与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槽体位于第二腔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风孔,若干个所述线刷转动固定在第三腔体内的底端,所述干燥器包括第二风机、风箱、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所述风箱固定在第三腔体内的线刷的右上方,所述第二风机固定在槽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内设有加热块且出风口通过第二风管与风箱内相连通,所述风箱通过第三风管与外界空气相连通,待处理线材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的卷线器上而另一端在经若干个转动固定在槽体内的导辊导向后先后穿过模具、除湿器、线刷和干燥器再与另一侧的卷线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卷线器、线刷和干燥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槽体靠近顶端开口的两侧、第一竖挡板和第二竖挡板上分别设有供线材进出的通道。

作为优选,还包括喷淋冷却器,所述喷淋冷却器包括泵、液管、喷头以及挡片,所述挡片螺旋盘绕在第一腔体的内壁上,所述喷头位于挡片之上且喷出口朝向槽体的内壁,所述泵固定在槽体的外壁上,所述泵的进液口通过液管与第一腔体底端相连通,所述泵的出液口通过伸入第一腔体顶端的液管与喷头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挡片的截面为靠近第一腔体的中央的一端高于靠近第一腔体的槽壁的一端的倾斜状。

作为优选,所述挡片的截面的中段向下凹沉形成兜状。

作为优选,所述卷线器包括支架、转动固定在支架上的缠线辊以及驱动缠线辊转动的第一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线刷包括刷子本体以及驱动刷子本体转动的第二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分别位于风箱的上下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风管竖直固定在第二腔体的右侧且左侧设有若干个分支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分别设置在槽体外部两侧的卷线器收、放线材,使得线材在槽体内不断先后通过模具、除湿器、线刷和干燥器进行处理;通过浸没在润滑液内的模具完成线材的拉细,充分保证润滑效果;通过泵不断将位于槽体底端的润滑液输入至位于槽体上端的喷头处喷出,配合盘绕在槽体内壁上的挡片,有效延长润滑液流回液面的路程,实现润滑液的冷却;通过除湿器在线材进入第三腔体内进行清洗前,预先吹去部分润滑液,提高后续清洗效果;通过若干个线刷,在清洗液液面下不断刷洗线材表面,除去线材表面多余的润滑液;通过第二风机不断向风箱内送热风,完成线材的干燥。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中:1-槽体、14-第一竖挡板、15-第二竖挡板、16-第二风孔、2-卷线器、21-第一电机、22-支架、3-导辊、4-喷淋冷却器、41-泵、42-液管、43-喷头、44-挡片、6-线刷、61-刷子本体、62-第二电机、7-干燥器、71-第二风机、72-风箱、73-第二风管、74-第三风管、8-模具、9-除湿器、91-第三风机、92-第四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一种液体润滑拉丝装置,包括槽体1、卷线器2、导辊3、线刷6、干燥器7、模具8、除湿器9和控制器,所述槽体1内分别竖直设有第一竖挡板14和第二竖挡板15从而将槽体1的内腔分隔成从左至右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卷线器2设置在槽体1外壁的左右两侧上端,所述模具8固定在第一腔体内的底部,所述除湿器9包括第三风机91和第四风管92,所述第三风机91固定在槽体1的外壁上,所述第三风机91的进风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第三风机91的出风口通过第四风管92与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槽体1位于第二腔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风孔16,若干个所述线刷6转动固定在第三腔体内的底端,所述干燥器7包括第二风机71、风箱72、第二风管73和第三风管74,所述风箱72固定在第三腔体内的线刷6的右上方,所述第二风机71固定在槽体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风机71的进风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71的出风口内设有加热块且出风口通过第二风管73与风箱72内相连通,所述风箱72通过第三风管74与外界空气相连通,待处理线材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的卷线器2上而另一端在经若干个转动固定在槽体1内的导辊3导向后先后穿过模具8、除湿器9、线刷6和干燥器7再与另一侧的卷线器2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卷线器2、线刷6和干燥器7电连接,所述槽体1靠近顶端开口的两侧、第一竖挡板14和第二竖挡板15上分别设有供线材进出的通道,还包括喷淋冷却器4,所述喷淋冷却器4包括泵41、液管42、喷头43以及挡片44,所述挡片44螺旋盘绕在第一腔体的内壁上,所述喷头43位于挡片44之上且喷出口朝向槽体1的内壁,所述泵41固定在槽体1的外壁上,所述泵41的进液口通过液管42与第一腔体底端相连通,所述泵41的出液口通过伸入第一腔体顶端的液管42与喷头43相连通,所述挡片44的截面为靠近第一腔体的中央的一端高于靠近第一腔体的槽壁的一端的倾斜状,所述挡片44的截面的中段向下凹沉形成兜状,所述卷线器2包括支架22、转动固定在支架22上的缠线辊以及驱动缠线辊转动的第一电机21,所述线刷6包括刷子本体61以及驱动刷子本体61转动的第二电机62,所述第二风管73和第三风管74分别位于风箱72的上下两侧,所述第四风管92竖直固定在第二腔体的右侧且左侧设有若干个分支管。

本发明工作过程:

位于槽体1外壁的左右两侧上端的第一电机21分别驱动缠线辊转动,使位于左侧的卷线器2进行放线,而位于右侧的卷线器2进行收线,从而使线材在槽体1内不断先后通过穿过模具8、除湿器9、线刷6和干燥器7。期间,线材首先进入第一腔体中并向下浸入润滑液内,再逐渐穿过模具8的模孔拉细线径。同时,泵41通过液管42将位于第一腔体内的润滑液输送至喷头43处。经喷头43喷入挡片44内的润滑液,逐渐沿着挡片44盘绕第一腔体的内壁向下运动,并在过程中与第一腔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最终再流回第一腔体底部。随后,启动的第三风机91不断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第四风管92水平吹向进入第二腔体内的拉细后的线材,从而将线材上多余的润滑液吹落至第二腔体底端。接着,经第二电机62驱动转动的刷子本体61不断刷洗进入第三腔体并浸没在清洗液内的线材的表面。当洗刷结束后的线材向上离开液面,并进入风箱72内。启动的第二风机71不断将外界的空气经加热块加热后通过第二风管73吹入风箱72内,再使热空气向下流动并从第三风管74流出,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干燥清洗后的线材。

本发明通过分别设置在槽体外部两侧的卷线器收、放线材,使得线材在槽体内不断先后通过模具、除湿器、线刷和干燥器进行处理;通过浸没在润滑液内的模具完成线材的拉细,充分保证润滑效果;通过泵不断将位于槽体底端的润滑液输入至位于槽体上端的喷头处喷出,配合盘绕在槽体内壁上的挡片,有效延长润滑液流回液面的路程,实现润滑液的冷却;通过除湿器在线材进入第三腔体内进行清洗前,预先吹去部分润滑液,提高后续清洗效果;通过若干个线刷,在清洗液液面下不断刷洗线材表面,除去线材表面多余的润滑液;通过第二风机不断向风箱内送热风,完成线材的干燥。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