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卡扣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1998发布日期:2020-04-24 18:38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弹性卡扣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性卡扣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仪表板,门板及其它零部件(含汽车之外行业的其它零部件)上通常有若干预留的孔位,图1a、1b所示的弹性卡扣10’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孔位中,弹性卡扣能够与对应的部件固定安装,从而实现汽车面板的固定安装。

图1a、1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弹性卡扣10’,其材质为金属或金属合金及塑料或塑料合成材料等,包括底壁11’、位于底壁两侧向两侧延伸的侧壁12’、位于侧壁顶部向外延伸的延伸臂13’、及安装于侧壁内的弹性臂14’,具体地,侧壁包括与底壁11’相连的第一侧壁121’、与顶壁相连的第二侧壁122’、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123’,第二侧壁122’和第一侧壁121’大致平行,且第二侧壁122’通过第三侧壁123’相对于第一侧壁121’向内弯折设置,第三侧壁123’、第二侧壁122’及顶壁13’围设形成安装槽1202’,侧壁12’上设有中空的收容孔1201’,弹性臂14’的展开平面形状与收容孔1201’的展开平面形状对应设置,收容孔1201’的平面面积略大于弹性臂14’的平面面积,弹性臂14’包括与第二侧壁122’固定的第一弹性臂141’、朝向收容孔1201’的第三弹性臂143’、及连接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三弹性臂143’的第二弹性臂142’,第二弹性臂142’沿第一弹性臂141’朝外弯折,第三弹性臂143’沿第二弹性臂142’朝外弯折。

上述的弹性卡扣10’在安装时,将底壁11’朝向面板上预留的孔位进行嵌入,在延伸臂13’上施力,两侧的侧壁12’由于弹性作用向内收缩,当第一侧壁121’全部嵌入孔位中时,孔位的两侧分别卡合于弹性卡扣两侧的安装槽1202’中,从而实现弹性卡扣与面板上预留孔位的安装。当在弹性卡扣中安装固定件时,弹性臂14’能够在安装固定件时向外延伸,安装完成后弹性臂14’复位,进而将固定件固定于弹性卡扣内。

然而,现有技术中弹性卡扣与面板的安装通常为人工拿取安装,从而导致后续的装配成本高且效率较低。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弹性卡扣装配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卡扣装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弹性卡扣装配系统,所述装配装置包括:

底座;

上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弹性卡扣的上料;

分料组件,所述分料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分料组件包括第一料道、第一推送机构和第二推送机构,所述第一料道的进料口与上料组件的出料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推送机构与第一料道连接,所述第一推送机构推动弹性卡扣从第一料道的进料口移动至第一料道的出料口处,所述第二推送机构与第一料道连接,所述第二推送机构将弹性卡扣从第一料道的出料口移出;

送料组件,所述送料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送料组件包括第三推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推送机构上的第二料道,所述第三推送机构推动第二料道移动,所述第二料道的料口通过移动可与所述第一料道的出料口对应,从第一料道的出料口移出的弹性卡扣从第二料道的料口逐个进入第二料道;

夹料组件,所述夹料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料道上方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一侧安装有推动第二料道内的弹性卡扣移动并从第二料道的料口移出的第四推送机构、将从第二料道的料口移出的弹性卡扣向上带动的顶料机构、将向上移动的弹性卡扣夹住的夹取机构;

机械臂,所述机械臂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机械臂末端与所述安装板另一侧连接,所述机械臂带动所述夹料组件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料道的进料口与上料组件的出料口之间设有安装在底座上阻挡组件,所述阻挡组件对上料组件的出料口处的弹性卡扣进行阻挡,所述阻挡组件包括用于挡住上料组件的出料口的挡板、驱动所述挡板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源。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送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料道内并与第一连接块连接的第一推块、推动第一连接块沿着第一导轨移动的第二驱动源。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推送机构包括第二导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并伸入所述第一料道的推料口的第二推块、推动第二连接块沿着第二导轨移动的第三驱动源。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推送机构包括第三导轨、安装在第三导轨上的第三滑块、安装在第三滑块上的第三连接块、安装在第三连接块上并用于放置第二料道的支撑板、推动支撑板沿第三导轨移动的第四驱动源,所述支撑板一侧设有第六驱动源,所述第六驱动源底部通过安装块与所述支撑板底部连接,所述第六驱动源驱动顶部的第一压块上下移动从而松开或压住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料道底部设有定位柱,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定位柱伸入的定位孔,所述第二料道侧边设有若干第一定位柱,所述安装板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对应的凹槽。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推送机构包括第四导轨、安装在所述第四导轨上的第四滑块、与所述第四滑块连接的第四连接块、与所述第四连接块连接并伸入至所述第二料道内的第三推块、与所述第四连接块连接并驱动第四连接块沿所述第四导轨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若干传动轮、驱动所述传动轮转动的第一电机、位于所述传动轮上并与所述第四连接块固定连接的传动带。

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料机构包括第五导轨、安装在所述第五导轨上的第五滑块、与所述第五滑块连接的第五连接块、与所述第五连接块连接的分料块、推动所述分料块沿第五导轨上下移动的第五驱动源,所述分料块上开设有收容槽,所述第四推送机构将弹性卡扣推入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五驱动源推动所述分料块向上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夹取机构包括若干夹爪组件、安装夹爪组件的固定板、驱动固定板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夹爪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安装部、与安装部连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夹爪、与固定夹爪弹性连接的活动夹爪。

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爪包括与连接部连接的固定连接部、与所述固定连接部连接的固定夹持部,所述活动夹爪包括相连的活动连接部和活动夹持部,所述固定连接部和活动连接部通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连接部和活动连接部通过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分布;

所述活动连接部包括第一内侧面、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面上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上沿着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插入插入部,第二安装孔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上,第三安装孔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上,第四安装孔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的转轴,所述第四安装孔内安装有与转轴的外壁相抵接的螺钉;

所述固定连接部上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开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五安装孔内的弹簧柱塞,所述弹簧柱塞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内侧面抵接;

所述活动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面,所述固定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面包括相连的第一前端面和第一后端面,所述第二夹持面包括相连的第二前端面和第二后端面,所述第一前端面和第二前端面形成的夹角为(0°,90°]。

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一侧还安装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压住所述第二料道的侧面并配合安装板从而将第二料道夹紧,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安装架、与安装架转动连接齿轮、与齿轮固定连接的第二压块、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带动齿条移动的第七驱动源,所述第七驱动源带动所述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压块转动,所述第二压块转动从而松开或压住第二料道的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中的分料装置能够实现对弹性卡扣进行高效的、逐个有序的分料和上料;

送料组件中第三推送机构和第二料道的设计,能够实现先将弹性卡扣高效的整理和收集,从而方便后续的装配;

夹料组件中的第四推送机构能够实现将第二料道内的弹性卡扣逐个推送进顶料机构中,通过顶料机构和夹取机构的配合设计,能够实现对弹性卡扣的快速夹取;

弹性卡扣装配系统能够代替人工装配,缩短了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中弹性卡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弹性卡扣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弹性卡扣装配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分料组件和阻挡机构相结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分料组件和阻挡机构相结合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送料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料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夹料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夹爪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夹爪组件的侧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活动夹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夹具组件与弹性卡扣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

弹性卡扣10’,底壁11’,侧壁12’,延伸臂13’,弹性臂14’;

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42’,第三弹性臂143’,收容孔1201’,安装槽1202’;

底座10,上料组件20,分料组件30,阻挡机构40,送料组件50,夹料组件60;

振动盘21;

第一料道31,第一推送机构32,第二推送机构33;

进料口311,出料口312,限位孔313;

第一导轨321,第一滑块322,第一连接块323,第一推块324,第二驱动源325;

第二导轨331,第二滑块332,第二连接块333,第二推块334,第三驱动源335;

挡板41,第一驱动源42;

第三推送机构51,第二料道52;

第三导轨511,第三滑块512,第三连接块513,支撑板514,第四驱动源515,第六驱动源516,安装块517,第一压块518;

料口521,顶板522,导向孔5221,底板523,物料槽524,定位柱525,第一定位柱526;

安装板61,第四推送机构62,顶料机构63,夹取机构64,夹紧机构65;

第四导轨621,第四滑块622,第四连接块623,第三推块624,传动轮625,传动带626;

第五导轨631,第五滑块632,第五连接块633,分料块634,收容槽6341,第五驱动源635;

夹爪组件641,固定板642,第二电机643;

安装部6411,固定孔64111,连接部6412,固定夹爪6413,活动夹爪6414,转轴6415,螺钉6416,弹簧柱塞6417,端部64171,凸起6418;

固定连接部64131,第三安装孔641311,第五安装孔641312,固定夹持部64132,第二夹持面641321;

活动连接部64141,第一内侧面641411,插入部641412,第一安装孔641413,活动夹持部64142,第一夹持面641421;

安装架651,齿轮652,第二压块653,第七驱动源654,连接轴6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使用的例如“左”、“左侧”、“右”、“右侧”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左侧”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右侧”。因此,示例性术语“左侧”可以囊括左侧和右侧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参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弹性卡扣装配系统,包括:

底座10;

上料组件20,上料组件20固定安装在底座10上,用于弹性卡扣10’的上料;

分料组件30,分料组件30固定安装在底座10上,分料组件30包括第一料道、第一推送机构、第二推送机构,第一料道的进料口与上料组件20的出料口对应设置,第一推送机构与第一料道连接,第一推送机构推动弹性卡扣10’从第一料道的进料口移动至第一料道的出料口处,第二推送机构与第一料道连接,第二推送机构将弹性卡扣10’从第一料道的出料口移出,阻挡组件设置在第一料道的进料口与上料组件20的出料口之间,阻挡组件对上料组件的出料口处的弹性卡扣10’进行阻挡;

送料组件50,送料组件50固定安装在底座10上,送料组件50包括第三推送机构、设置在第三推送机构上的第二料道,第三推送机构推动第二料道移动,第二料道的料口通过移动可与第一料道的出料口对应,从第一料道的出料口移出的弹性卡扣10’从第二料道的料口逐个进入第二料道;

夹料组件60,夹料组件60包括位于第二料道上方的安装板,安装板一侧安装有推动第二料道内的弹性卡扣10’移动并从第二料道的料口移出的第四推送机构、将从第二料道的料口移出的弹性卡扣10’向上带动的顶料机构、将向上移动的弹性卡扣10’夹住的夹取机构;

本实施例还采用机械臂,机械臂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移动,机械臂与安装板另一侧连接,机械臂带动夹料组件60移动,机械臂安装在底座10上、地面上或者墙壁上等地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各组件、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图2所示,底座10上具有若干高度不同的安装面,以满足解决各组件之间由于结构、尺寸的差异而导致的难以协调安装的问题;

上料组件20为振动盘21,振动盘21安装在底座10上,振动盘21用于弹性卡扣10’上料。

参图3和4所示,分料组件30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一料道31、在底座10上的第一推送机构32、在底座10上的第二推送机构33,第一料道31的进料口311与振动盘21的出料口对应设置,第一推送机构32推动第一料道31内的弹性卡扣10’移动至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处,第二推送机构33通过穿过第一料道31的推料口将弹性卡扣10’从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移出,推料口和进料口311位于第一料道31的同一侧壁上,出料口312和推料口相对设置在第一料道31的两侧壁上,进料口311、推料口和出料口312均呈倒等腰梯形。

其中,第一推送机构32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一导轨321、安装在第一导轨321上的第一滑块322、安装在第一滑块322上的第一连接块323、位于第一料道31内并与第一连接块323连接的第一推块324、推动第一连接块323沿着第一导轨321移动的第二驱动源325,第二驱动源325安装在底座10上,第一连接块323从第一料道31下方的侧壁穿入并从第一料道31底部穿出与第一推块324连接,第一料道31下方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块323穿入的限位孔313,第一料道31底部开设有与限位孔313连通并供第一连接块323穿出的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限制了第一推块324的移动范围。

第二推送机构33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二导轨331、安装在第二导轨331上的第二滑块332、安装在第二滑块332上的第二连接块333、与第二连接块333连接并伸入第一料道31的推料口的第二推块334、安装在底座10上并推动第二连接块333沿着第二导轨331移动的第三驱动源335。

本实施例中分料组件30的分料原理具体如下:

参图2、图3和图4所示,振动盘21上料至第一料道31内后,第二驱动源325推动第一连接块323从而带动第一推块324移动,第一推块324移动从而推动弹性卡扣10’移动至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处,第三驱动源335推动第二连接块333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推块334移动,第二推块334的移动实现将弹性卡扣10’从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处移出。

同时,第一料道31的进料口311与上料组件20的出料口之间设有安装在底座10上的阻挡机构40,阻挡组件40对上料组件20的出料口处的弹性卡扣10’进行阻挡,阻挡机构40包括用于挡住上料组件的出料口的挡板41、安装在底座10上并驱动挡板41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源42。

本实施例中阻挡机构40的阻挡原理具体如下:

参图2、图3和图4所示,振动盘21往第一料道31中送入了一个弹性卡扣10’后,第一驱动源42驱动挡板41上移从而阻挡之后从振动盘21的出料口出来的弹性卡扣10’,等到第一推送机构32将送入的一个弹性卡扣10’推走后,第一驱动源42驱动挡板42下移,振动盘21往第一料道31中送入下一个弹性卡扣10’。

参图5所示,送料组件50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三推送机构51、设置在第三推送机构51上的第二料道52,第三推送机构51推动第二料道52移动,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通过移动可与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对应,从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移出的弹性卡扣10’从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逐个进入第二料道52中。

具体的,第三推送机构51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三导轨511、安装在第三导轨511上的第三滑块512、安装在第三滑块512上的第三连接块513、安装在第三连接块513上并用于放置第二料道52的支撑板514、安装在底座10上并推动支撑板514沿第三导轨511移动的第四驱动源515。

另外,在支撑板514一侧设有第六驱动源516,第六驱动源516底部通过安装块517与支撑板514底部连接,第六驱动源516驱动顶部的第一压块518上下移动从而松开或压住支撑板514。

其中,第三导轨511平行设置有两根,支撑板514平行设置有两块,每块支撑板514上放置有一个第二料道52,每块支撑板514横跨设置在两根第三导轨511上,每块支撑板514与每根第三导轨511之间依次通过第三连接块513、第三滑块512连接,每块支撑板514通过对应的一个第四驱动源515推动。

在本实施例中送料组件50的送料原理具体如下:

参图2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是通过两个第二料道52进行交替上料,具体的,通过一个第四驱动源515推动对应的第二料道52移至分料组件30处,使得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对准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分料组件30对第二料道52进行上料,当该第二料道52中弹性卡扣10’上满后,对应的第四驱动源515驱动第二料道52移开,此时,另一个第二料道52在对应的第四驱动源515推动下移至分料组件30处,使得该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对准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分料组件30对该第二料道52进行上料,从而提高上料效率。

优选地,在两根第三导轨511之间的底座10上设有定位块519,定位块519与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相对应,在第二料道52移动过程中,通过定位块519对第二料道52进行定位,使得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对准第一料道31的出料口312;

参图6所示,第二料道52包括顶板522、底板523,顶板522盖在底板523上,底板523上开设有长条形的物料槽524,物料槽524截面呈倒等腰梯形,顶板522上开设有长条形的导向孔5221。

另外,在底板523底部设有定位柱525,支撑板514上开设有供定位柱525伸入的定位孔。

同时,在底板523侧边设有若干第一定位柱526。

参图7所示,夹料组件60包括位于第二料道52上方的安装板61,安装板一侧安装有推动第二料道52内的弹性卡扣10’移动并从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移出的第四推送机构62、将从第二料道52的料口521移出的弹性卡扣10’向上带动的顶料机构63、将向上移动的弹性卡扣10’夹住的夹取机构64,顶料机构63位于第四推送机构的一侧,夹取机构64位于顶料机构63的上方。

该安装板61侧边还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柱523对应的凹槽,当第二料道52与安装板61靠近时,第一定位柱523插入凹槽内从而实现定位。

具体的,第四推送机构62包括第四导轨621、安装在第四导轨621上的第四滑块622、与第四滑块622连接的第四连接块623、与第四连接块623连接并伸入至第二料道52内的第三推块624、与第四连接块623连接并驱动第四连接块62沿第四导轨621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若干传动轮625、驱动传动轮625转动的第一电机、位于传动轮625上并与第四连接块623固定连接的传动带626,本实施例中,传动轮625设有三个并成三角设置,其中底部的两个传动轮呈水平直线设置,第四连接块623固定在水平设置的两个传动轮626之间的传动带626上。

顶料机构63包括第五导轨631、安装在第五导轨631上的第五滑块632、与第五滑块632连接的第五连接块633、与第五连接块633连接的分料块634、推动分料块634沿第五导轨631上下移动的第五驱动源635,分料块634上开设有收容槽6341,收容槽6341截面呈倒等腰梯形,收容槽6341的顶部和一侧边均为开口。

夹取机构64包括若干夹爪组件641、安装夹爪组件641的固定板642、驱动固定板642转动的第二电机643。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夹爪组件641设置有三个且两两夹角120°安装在固定板642上。

参图8所示,夹爪组件641包括安装在固定板642的安装部6411、与安装部6411连接的连接部6412、与连接部6412固定连接的固定夹爪6413、与固定夹爪6413连接的活动夹爪6414,安装部6411上设有固定孔64111,通过安装部6411实现夹具组件与固定板642的安装。

参图8所示,固定夹爪6413包括与连接部6412连接的固定连接部64131、与固定连接部64131连接的固定夹持部64132,固定夹持部64132包括第二夹持面641321,活动夹爪6414包括相连的活动连接部64141和活动夹持部64142,活动夹持部64142包括第一夹持面641421。

固定连接部64131和活动连接部64141通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固定连接部64131和活动连接部64141通过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组件弹性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分布,优选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分布。

参图10所示,活动连接部64141包括第一内侧面641411、安装在第一内侧面641411上的插入部641412,插入部641412上沿着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641413。

参图9所示,固定连接部6413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641311和第四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插入插入部641412,第二安装孔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64131上,第三安装孔641311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64131上,第四安装孔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固定连接部64131上并且与第三安装孔641311连通。

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穿过第三安装孔641311和第一安装孔641413的转轴6415,第四安装孔内安装有与转轴6415的外壁相抵接的螺钉6416。

固定连接部64131上开设有第五安装孔641312,第五安装孔641312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五安装孔641312内的弹簧柱塞6417,弹簧柱塞6417的端部64171与第一内侧面641411抵接。

参图9所示,第一夹持面641421和第二夹持面641321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一夹持面641421包括相连的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一后端面641423,第二夹持面641321包括相连的第二前端面641322和第二后端面641323,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均为斜面,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夹角为(0°,90°],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夹角优选为[30°,60°],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夹角向外扩张,第一后端面641423和第二后端面641323形成的夹角向内扩张。

在本实施例中,插入部641412插入第二安装孔内,转轴6415插入第三安装孔641311并同时穿过第一安装孔641413,使得活动夹爪6414以转轴6415为圆心相对固定夹爪6413产生转动,从而能够改变活动夹持部64142和固定夹持部64132形成的开口的大小,此时,螺钉6416安装在第四安装孔内并与转轴6415的外壁抵接,从而将转轴6415进行固定,防止转轴6415掉落。

弹簧柱塞6417安装在第五安装孔641312内并且使得弹簧柱塞6417的端部64171与第一内侧面641411抵接,从而使得活动连接部64141与固定连接部64131弹性连接。

参图9所示,初始状态,弹簧柱塞6417内的弹簧处于伸展状态,活动夹持部64142和固定夹持部64132之间的开口最小,其中,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开口的前端大于弹性臂14’两侧的宽度、后端小于弹性臂14’两侧的宽度,第一后端面641423和第二后端面641323形成的开口的宽度小于弹性臂14’两侧的宽度,当弹性卡扣10’从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开口处塞入至第一后端面641423和第二后端面641323之间时,活动夹持部64142和固定夹持部64132形成的开口逐渐变大,此时,弹簧柱塞6417内的弹簧处于收缩状态,在弹簧柱塞6417的弹性作用下从而对弹性卡扣10’进行夹持。

具体的,在夹取弹性卡扣10’时,弹性臂14’的两侧先与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的接触,撑大第一前端面641422和第二前端面641322形成的开口;继续推动弹性卡扣10’,弹性臂14’进入到第一后端面641423和第二后端面641323之间,第一后端面641423和第二后端面641323夹住弹性臂14’的两侧,同时活动夹持部64142和固定夹持部64132的前端抵接底壁11’的内侧壁,此时,实现对弹性卡扣10’的一种被动夹持,最终夹持后的状态参图11所示。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后端面641423和/或第二后端面641323上设有防滑部6418,通过防滑部6418增加摩擦力从而提高对弹性卡扣10’的夹持力。

参图9所示,连接部6412与固定连接部64131一体成型,连接部6412与固定连接部64131之间形成有容纳活动连接部64141的凹槽64191,通过开设容纳活动连接部64141的凹槽64191,使得在夹持弹性卡扣10’后,活动连接部64141位于凹槽64191内,从而提高夹具组件整体的美观度。

参图7所示,安装板61一侧还安装有夹紧机构65,在夹爪组件641一边旋转、一边取料时,夹紧机构65压住第二料道52的侧面并配合安装板61从而将第二料道52夹紧,夹紧机构65包括安装架651、与安装架651转动连接的齿轮652、与齿轮652固定连接的第二压块653、与齿轮652啮合的齿条653、带动齿条653移动的第七驱动源654,安装架651安装在安装板61上,齿轮652两端通过连接轴655与安装架651底部转动连接,安装架651底部呈开口向下的凹字形,第二压块653顶部呈开口向上的凹字形,齿轮652端部的连接轴655穿出安装架651底部的侧壁并与第二压块653顶部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七驱动源654安装在安装架651上,第七驱动源654带动齿条653在安装架651底部穿插移动,齿条653移动从而带动齿轮652转动,齿轮65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压块651以连接轴655为轴转动,第二压块651向下转动则压住第二料道52的侧面,第二压块651向上转动则松开第二料道52。

在本实施例中夹料组件60的夹料原理具体如下:

参图2、图7、图8和图9所示,首先,第一电机带动传动轮625转动从而带动传动带626转动,传动带626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推块624沿第四导轨621移动,第三推块624移动从而对第二料道52中的弹性卡扣10’进行推动,将弹性卡扣10’从收容槽6341的侧边开口推入收容槽6341内。

当弹性卡扣10’进入收容槽6341后,第五驱动源635推动分料块634向上移动从而连同弹性卡扣10’一起向上移动,向上移动的弹性卡扣10’塞入到固定夹持部64132和活动夹持部64142之间。

在初始状态下,弹簧柱塞6415内的弹簧处于伸展状态,在弹簧柱塞6415的作用下,固定夹持部64132和活动夹持部64142的最底部形成最小的开口,弹性卡扣10’进入到开口内,弹簧柱塞6415内的弹簧压缩,从而使得固定夹持部64132和活动夹持部64142之间形成对弹性卡扣10’的夹持力,固定夹持部64132和活动夹持部64142同时夹住两个弹性臂14’的两侧。

当一个夹爪组件64夹取了一个弹性卡扣10’后,第五驱动源635推动分料块634向下移动,第三推块624再次将第二料道52中的弹性卡扣10’推动进分料块634内,第五驱动源635再次推动分料块634向上移动,同时第二电机643驱动固定板642转动120°,从而转换另一个夹爪组件641对弹性卡扣10’进行夹取,以此往复进行夹取。

本实施例中,机械臂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移动,机械臂末端与安装板61另一侧连接,机械臂带动夹料组件60移动,机械臂带动夹料组件60移至装满料的第二料道52处进行夹料,在夹爪组件641夹取弹性卡扣10’后,机械臂带动夹料组件60将弹性卡扣10’插入汽车面板中进行装配,机械臂能够灵活带动夹料组件进行移动并进行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源42、第二驱动源325、第三驱动源335、第四驱动源515、第五驱动源635、第六驱动源516、第七驱动源654均采用的是气缸。

本实施例中的各驱动源的动作均通过控制器控制。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分料装置能够实现对弹性卡扣进行高效的、逐个有序的分料和上料;

送料组件中第三推送机构和第二料道的设计,能够实现先将弹性卡扣高效的整理和收集,从而方便后续的装配;

夹料组件中的第四推送机构能够实现将第二料道内的弹性卡扣逐个推送进顶料机构中,通过顶料机构和夹取机构的配合设计,能够实现对弹性卡扣的快速夹取;

弹性卡扣装配系统能够代替人工装配,缩短了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