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5572发布日期:2020-01-03 11:0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箱冲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单工程冲压方式生产(即一个机台,一个人力的方式),特别是机箱大件的生产,此方式耗费人力较多,且工件在生产周转过程中占用的空间较大。生产中人员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件品质上也难以达到较高的良率。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冲床和一机多模模架,所述冲床的出料口和所述一机多模模架的入料口之间设置有第一传送装置,靠近所述一机多模模架的出料口设置有第二传送装置;

所述一机多模模架的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设置有传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传动机械手,所述传动机械手上设置有红外传感器;所述传动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传动支撑柱和第二传动支撑柱上且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支撑柱和所述第二传动支撑柱平行左右运动,所述传动机械手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和所述第二传送装置的上方。

较佳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翻转盘和用于驱动所述翻转盘翻转的翻转驱动机构,所述冲床的出料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入料口的高度,所述翻转盘倾斜设置在所述冲床和所述第一传送带之间。

较佳的,所述翻转驱动机构包括翻转杆和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杆翻转的电机,所述翻转盘的底部与所述翻转杆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杆,所述翻转盘的底部位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上;所述翻转盘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

较佳的,所述翻转盘在沿传送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挡墙,所述翻转盘的右端设置有第二挡墙,所述第二挡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墙沿传送方向的末端连接。

较佳的,还包括托盘,两条所述第一传送带分别设置在所述托盘的两侧,所述托盘的高度等于或低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高度;所述传动连杆上最左端的传动机械手正对应所述托盘。

较佳的,所述托盘上设置有第二传感器;所述托盘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托盘进行连接。

较佳的,两条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挡墙。

较佳的,所述翻转盘的宽度沿从左至右逐渐减小,所述翻转盘右端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两个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宽度。

较佳的,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和传送盘,所述传送盘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机多模模架的出料口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入料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减少了人力成本,约节省人力75%,节省了周转占用的生产空间60%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工件的不良报废98%以上,同时还提升了工件生产的品质和良率;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传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翻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后)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冲床1和一机多模模架3,冲床1的出料口和一机多模模架3的入料口之间设置有第一传送装置,靠近一机多模模架3的出料口设置有第二传送装置;

一机多模模架3的上模座8和下模座9之间设置有传动连杆10,传动连杆10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传动机械手2,传动机械手2上设置有红外传感器;传动连杆1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传动支撑柱6和第二传动支撑柱7上且通过第一传动支撑柱6和第二传动支撑柱7平行左右运动,传动机械手2设置在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的上方。冲床1和一机多模模架3上均设置有多个冲压工位,红外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一传送装置中机箱的位置及一机多模模架3里的冲压工位的位置或机箱在冲压工位中的位置,多个传动机械手2可以同时准确的将对应相邻工序里的机箱进行吸取及依次放置在下一工序中进行加工且同时实现对工件的批量生产。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4、翻转盘11和用于驱动翻转盘11翻转的翻转驱动机构,冲床1的出料口的高度高于第一传送带4的入料口的高度,翻转盘11倾斜设置在冲床1和第一传送带4之间。翻转盘11倾斜设置在冲床1和第一传送带4之间,有利于工件从冲床的出料口运送出来滑落到翻转盘11内,更有利于翻转盘将工件准确翻转到第一传送带上。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驱动机构包括翻转杆17和用于驱动翻转杆17翻转的电机,翻转盘11的底部与翻转杆17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杆12,翻转盘11的底部位于支撑杆12的顶端上;翻转盘11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支撑杆12的顶端支撑着翻转盘11,有利于翻转盘复位时的稳定性;第一传感器用于感应工件是否传送到翻转盘上。其中,第一传感器例如为压力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12的顶端设置有缓冲层,以防止翻转盘每次复位时底部与支撑杆12顶端的碰击。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盘11在沿传送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挡墙11a,翻转盘11的右端设置有第二挡墙11b,第二挡墙1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墙11a沿传送方向的末端连接。第二挡墙和第一挡墙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件滑落至翻转盘上时对工件进行限位阻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墙11b的高度低于第一挡墙11a的高度。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挡墙11a与第二挡墙11b的高度之比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1a与第二挡墙11b的高度之比为第二挡墙高度的设置防止在翻转过程中由于第二挡墙过高而限制翻转盘翻转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托盘14,两条第一传送带4分别设置在托盘14的两侧,托盘14的高度等于或低于第一传送带4的高度;传动连杆10上最左端的传动机械手2正对应托盘14。

在本实施例中,托盘14上设置有第二传感器;托盘14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一气缸13,第一气缸13的活塞杆13a与托盘14进行连接。第二传感器用于感应工件是否传送到托盘上。其中,第二传感器例如为压力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两条第一传送带4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挡墙15。便于将工件进行限位在第一传送带传送的范围中,有利于将工件传送至托盘中。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盘11的宽度沿从左至右逐渐减小,翻转盘11右端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两个第三挡墙15之间的宽度。翻转盘11左端宽度最大便于冲床落料在翻转盘上,翻转盘右端的宽度设置便于在翻转的过程中,将工件准确落于第一传送带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5和传送盘16,传送盘16的两端分别与一机多模模架3的出料口和第二传送带5的入料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械手上设置有真空吸盘。真空吸盘设置在传动机械手的吸取部位的底面,用于将工件进行吸取,然后传动连杆进行左右运动至对应工序的位置上,运用真空吸盘,不仅成本低且不会对工件吸取表面产生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模块,红外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传送带4、第二传送带5、传动连杆10、传动机械手2、翻转驱动机构和第一气缸13均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开启冲床1,冲床1启动并冲压,工件落于翻转盘11上,翻转盘11底部有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确认工件落于底部翻转盘后通过驱动翻转杆带动翻转盘翻转,翻转盘翻动将工件落于第一传送带4上,第一传送带4将工件传到第一气缸13上的托盘14上,当第二传感器感应到工件落于托盘14上时,第一传送带的停止传送运动,第一气缸13的活塞杆将托盘顶起,当例如一机多模模架中包括多个冲压工位,例如第一冲压工位、第二冲压工位、第三冲压工位和第四冲压工位,各冲压工位的高度一致,工件顶起,顶起托盘的高度与冲压工位的高度相等,传动连杆向左传动且传动机械手向下降到预定位置后吸取工件后上升至原始高度,然后向右传送将工件置于第一冲压工位上,一机多模模架3启动并冲压,传动机械手在次向右下降并吸取工件,将工件放于第二冲压工位上,如此反复一直打完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最后传动机械手从第四工位上吸取工件,放置于第二传送带上,即此已完成对工件冲压制作,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装箱周转或上挂进入其他工序中,传动连杆在每次吸取工件及将工件放置在对应的工序工位上时会立刻复位,等待下一次吸取及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适用于对机箱的上盖、机箱的下盖、机箱的主体托盘、机箱的驱动盒或机箱内的其他部件的冲压,在此不作限定。仅需要根据对机箱内相关部件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冲压的步骤量及每个步骤所对应的冲压的模具在冲床及一级多模模架里进行合理配置,即可以实现对机箱内相关部件的制备,因此,通过对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内的模具进行合理更换,一台系统可以满足机箱内的不同部件的制备。

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机箱冲压自动生产系统,减少了人力成本,约节省人力75%,节省了周转占用的生产空间60%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工件的不良报废98%以上,同时还提升了工件生产的品质和良率;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