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铜制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铜制品生产用压合机。
背景技术:
铜制品是采用纯铜或铜合金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的统称,铜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为或生产设备偏差的原因,导致铜制品表面的平整度不符合生产所需,从而导致铜制品的性能降低。因此在铜制品生产过程中,需对铜制品进行压合操作,增加铜制品表面的平整度,以便提高铜制品的品质。
现有技术中多数多数铜制品压合机在更换工作位置时,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压合机进行水平调整,间接浪费了铜制品生产的时间,且多数压合机不具备调节压合位置的功能,导致生产的铜制品品质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多数多数铜制品压合机在更换工作位置时,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压合机进行水平调整,间接浪费了铜制品生产的时间,且多数压合机不具备调节压合位置的功能,导致生产的铜制品品质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铜制品生产用压合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铜制品生产用压合机,包括底座和支撑装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外侧焊接有壳体,且底座的前表面左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底座的上侧设置有移动板,且底座的上表面中间开设有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调节螺纹轴,所述底座的后表面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中间设置有气缸,且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压合板,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中间贯穿有连接轴,所述移动板的上侧设置有操作板,且移动板的左表面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中间开设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调节螺纹轴,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有支撑柱和防滑套,所述防滑套的上侧开设有螺纹槽。
其中,所述气缸、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与控制器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且气缸与壳体的上表面、第一电机与底座的后表面、第二电机与移动板的左表面均通过螺丝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所述支撑装置分别处于底座下表面的四个角处,所述支撑柱的下侧处于螺纹槽的内部,且支撑柱的外表面设置有与螺纹槽相匹配的螺纹。
其中,所述第一调节螺纹轴的后侧与底座的后表面通过贯穿连接,且第一调节螺纹轴的后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螺纹轴的前端与第一调节槽内部的前表面通过轴承连接,且第一调节螺纹轴与移动板的下端通过贯穿连接,所述移动板与第一调节螺纹轴接触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一调节螺纹轴相匹配的螺纹。
其中,所述第二调节螺纹轴的左侧与移动板的左表面通过贯穿连接,且第二调节螺纹轴的左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纹轴的右端与第二调节槽内部的右表面通过轴承连接,且第二调节螺纹轴与操作板的下端通过贯穿连接,所述操作板与第二调节螺纹轴接触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二调节螺纹轴相匹配的螺纹,且操作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其中,所述压合板处于操作板的上方,且压合板的上表面与气缸的输出端通过连接轴焊接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柱、防滑套和螺纹轴之间的配合,调节每个支撑装置的高度,以便调节该压合机至水平状态,使该压合机适用于不平整地面。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调节螺纹轴和连接板带动操作板前后移动,以便调节铜制品的压合位置,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调节螺纹轴带动操作板左右移动,进一步调节铜制品的压合位置,增加了该压合机压合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视图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a的放大图。
图中标记:1、底座;2、支撑装置;21、支撑柱;22、防滑套;23、螺纹槽;3、壳体;4、控制器;5、移动板;6、第一调节槽;7、第一调节螺纹轴;8、操作板;9、气缸;10、压合板;11、连接轴;12、第一电机;13、第二调节螺纹轴;14、第二电机;15、第二调节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3,一种铜制品生产用压合机,包括底座1和支撑装置2,底座1的上表面外侧焊接有壳体3,且底座1的前表面左侧设置有控制器4,底座1的上侧设置有移动板5,且底座1的上表面中间开设有第一调节槽6,第一调节槽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调节螺纹轴7,底座1的后表面设置有第一电机12,壳体3的上表面中间设置有气缸9,且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压合板10,壳体3的上表面中间贯穿有连接轴11,移动板5的上侧设置有操作板8,压合板10处于操作板8的上方,且压合板10的上表面与气缸9的输出端通过连接轴11焊接连接,且移动板5的左表面设置有第二电机14,气缸9、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14与控制器4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4方便控制气缸9、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14工作,增加了该压合机的便捷性,且气缸9与壳体3的上表面、第一电机12与底座1的后表面、第二电机14与移动板5的左表面均通过螺丝连接,增加了气缸9、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14工作时的稳固性,移动板5的上表面中间开设有第二调节槽15,第二调节槽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调节螺纹轴13,支撑装置2包括有支撑柱21和防滑套22,防滑套22的上侧开设有螺纹槽23。
如图2所示,支撑装置2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支撑装置2分别处于底座1下表面的四个角处,支撑柱21的下侧处于螺纹槽23的内部,且支撑柱21的外表面设置有与螺纹槽23相匹配的螺纹,通过旋转每个防滑套22带动其自身上下移动,调节每个支撑装置2的高度,以便调节该压合机至水平状态,使该压合机适用于不平整地面。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调节螺纹轴7的后侧与底座1的后表面通过贯穿连接,且第一调节螺纹轴7的后端与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第一调节螺纹轴7的前端与第一调节槽6内部的前表面通过轴承连接,且第一调节螺纹轴7与移动板5的下端通过贯穿连接,移动板5与第一调节螺纹轴7接触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一调节螺纹轴7相匹配的螺纹,第二调节螺纹轴13的左侧与移动板5的左表面通过贯穿连接,且第二调节螺纹轴13的左端与第二电机14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第二调节螺纹轴13的右端与第二调节槽15内部的右表面通过轴承连接,且第二调节螺纹轴13与操作板8的下端通过贯穿连接,操作板8与第二调节螺纹轴13接触的部分设置有与第二调节螺纹轴13相匹配的螺纹,且操作板8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通过第一电机12做功带动第一调节螺纹轴7以其自身轴向方向为圆心进行转动,第一调节螺纹轴7通过移动板5带动操作板8前后移动,以便调节操作板8上铜制品的压合位置,再通过第二电机14做功带动第二调节螺纹轴13以其自身轴向方向为圆心进行转动,第二调节螺纹轴13带动操作板8左右移动,进一步调节操作板8上铜制品的压合位置,增加了该压合机压合的准确度。
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首先根据压合机所处位置,通过旋转每个防滑套22带动其自身上下移动,调节每个支撑装置2的高度,以便调节该压合机至水平状态,使该压合机适用于不平整地面,再将待压合的铜制品放置于操作板8上表面,通过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14和气缸9工作,第一电机12做功带动第一调节螺纹轴7以其自身轴向方向为圆心进行转动,第一调节螺纹轴7通过移动板5带动操作板8前后移动,以便调节操作板8上铜制品的压合位置,第二电机14做功带动第二调节螺纹轴13以其自身轴向方向为圆心进行转动,第二调节螺纹轴13带动操作板8左右移动,进一步调节操作板8上铜制品的压合位置,增加了该压合机压合的准确度,气缸9做功通过连接轴11带动压合板10向下运动,对操作板8上的铜制品进行压合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