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4824发布日期:2020-05-15 17:20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连续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多次折弯工件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应用于打印设备中部件连接的弯钩连接件。操作时按现有模具,弯钩连接件需要采取多工序多模具加工。因此,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操作繁琐,费工费时费力,造成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二是由于单序加工,造成产品尺寸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连续折弯模具,弯钩连接件的加工效率能够有效提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折弯模具,用于加工料件,所述折弯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有第一折弯机构、第二折弯机构、第三折弯机构以及第四折弯机构,所述料件沿输送方向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折弯机构、所述第二折弯机构、所述第三折弯机构以及所述第四折弯机构实现连续折弯。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折弯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上模上的第一折弯冲头以及对应安装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一折弯块。

所述第一折弯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上模上的成型冲头和第一压料块,所述成型冲头与所述第一压料块配合形成有第一成型凹槽。

所述第一折弯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一成型公,所述第一成型公设有与所述第一成型凹槽相配合的第一成型面。

所述第二折弯模具包括安装在所述上模上的第二折弯冲头以及与所述第二折弯冲头相贴紧的第二压料块,所述第二折弯冲头设有第二成型凹槽。

所述第二折弯模具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二成型公,所述第二成型公设有与所述第二成型凹槽相配合的第二成型面。

所述第二折弯模具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二折弯块,所述第二折弯块侧面设有倾斜的第一斜面。

所述第三折弯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上模上的侧推冲头以及可活动的侧推成型块,所述侧推冲头与所述侧推成型块斜面配合。

所述第三折弯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上并与所述侧推成型块相配合的第三成型公。

所述第四折弯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上的第四成型公,所述第四成型公设有反压平所述料件的第四成型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折弯机构、第二折弯机构、第三折弯机构以及第四折弯机构按一定的步距固定在上模和下模之间,实现料件的连续加工和成型,生产效率高,避免了逐个单模加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弯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折弯模具的第一折弯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图1折弯模具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第一折弯机构的成型冲头以及第一压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折弯机构的第一成型公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折弯模具的第二折弯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图1折弯模具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第二折弯机构的第二折弯冲头以及第二压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折弯机构的第二成型公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折弯模具的第三折弯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图1折弯模具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第三折弯机构的侧推成型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三折弯机构的第三成型公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折弯模具的第四折弯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15是图1折弯模具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第四折弯机构的第四成型公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料件连续折弯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工弯钩连接件的连续折弯模具,包括上模100和下模200。上模100包括上模座101以及依次按序安装在上模座1下的上垫板102、上夹板103、止挡板104和脱料板105。下模200包括下模座201以及按序安装在下模座201上的下垫板202和下模板203。上模100和下模200之间通过导柱进行连接和导正。

上模100和下模200之间沿料件300输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折弯机构3、第二折弯机构4、第三折弯机构5以及第四折弯机构6。

进一步参照图2至图5,第一折弯机构3包括安装在上模100上的第一折弯冲头31、成型冲头32以及第一压料块33,具体的,第一折弯冲头31和成型冲头32固定在上夹板103上,第一压料块33固定在脱料板105上。成型冲头32与第一压料块33相紧贴,成型冲头32底部成型有第一成型半部321,第一压料块33底部成型有第二成型半部331,第一成型半部321和第二成型半部331配合成为拱形的第一成型凹槽301。

第一折弯机构3还包括安装在下模板203上的第一折弯块34、第一成型公35、成型调节块36以及第一浮升组件37。具体的,第一折弯块34与第一折弯冲头31对应配合对料件300折弯,第一折弯块34与第一折弯冲头31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尺寸与料件300的厚度一致。第一成型公35对应设置在第一成型凹槽301下方,第一成型公35上端成型有配合第一成型凹槽301的第一成型面351。成型调节块36对应设置在成型冲头32下方。第一浮升组件37位于第一折弯块34与第一成型公35之间,其包括活动设置在下模板203上的浮升块371以及连接在浮升块371底部的弹簧372,弹簧372优选为强力弹簧,通过弹簧372对浮升块37施加向上的推力,使得料件300能够被浮升抬起,方便料件300的折弯。料件300在送料机构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折弯机构3,料件300置于浮升块371上,上模100与下模200合模,脱料板105与下模板203闭合压紧料件300,浮升块371随着脱料板105下降而下降,料件300受到第一折弯块34与成型调节块36支撑,第一折弯冲头31配合第一折弯块34对料件300进行90°折弯;成型冲头32下压,第一成型凹槽301与第一成型面351配合,料件300向上45°成型折弯。

进一步参照图6至图9,第二折弯机构4包括固定在上夹板103上的第二折弯冲头41和固定在脱料板105上的第二压料块42,第二折弯冲头41和第二压料块42相紧贴,第二折弯冲头41底部设有第二成型凹槽411。

第二折弯机构4还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03上的第二折弯块43、第二成型公44以及第二浮升组件45。第二折弯块43侧边设有相对水平面呈45°倾斜的第一斜面431。第二成型公44与第二折弯冲头41对应设置,第二成型公44上端成型有第二成型面441,第二成型面441包括配合第二成型凹槽411的凸部4411以及相对水平面呈45°倾斜的第二斜面4412。第二浮升组件45位于第二折弯块43与第二成型公44之间,第二浮升组件45结构与第一浮升组件45相同,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料件300经第一折弯机构3折弯后送入第二折弯机构4,料件300置于第二浮升组件45上,脱料板105与下模板203闭合压紧料件300,浮升块371随着脱料板105下降而下降,料件300一端在第二折弯块43的第一斜面431的导向下折弯45°;第二折弯冲头41下压,第二成型凹槽411配合凸部4411对料件300折弯45°,同时料件300另一端受第二斜面4412限位倾斜。

进一步参照图10至图13,第三折弯机构5包括固定在上夹板103上的侧推冲头51以及活动设置在脱料板105上的侧推成型块52,侧推冲头51与侧推成型块52斜面配合。脱料板105内设有侧推弹簧53以及固定侧推弹簧53的弹簧固定块54,侧推弹簧53与侧推成型块52相接,并为侧推成型块52提供向左的推力。第三折弯机构5还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03上的第三成型公55,第三成型公55与侧推成型块52配合对料件300折弯。侧推成型块52底部设有第三斜面521,第三成型公55顶部设有第三成型面551,第三斜面521和第三成型面551相对水平面呈45°倾斜。料件300经第二折弯机构4折弯后送入第三折弯机构5,脱料板105与下模板203闭合压紧料件300,侧推冲头51向下移动,并与侧推成型块52斜面配合,从而推动侧推成型块52向右移动,第三斜面521与第三成型面551共同配合对料件300折弯45°。

进一步参照图14至图16,第四折弯机构6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03上的第四成型公61以及第三浮升组件62,第四成型公61包括反压平折弯料件300的第四成型面611,第三浮升组件62与第一浮升组件37结构相同,不实用新型不再赘述。料件300经第三折弯机构5折弯后送入第四折弯机构6,脱料板105与下模板203闭合压紧料件300,同时第四成型公61的第四成型面611对料件300反压平折弯。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料件300连续折弯过程如下,料件300在送料机构的作用下进入第一折弯机构3,模具合模,第一折弯冲头31配合下方的第一折弯块34对料件300左侧向下折弯90°,成型冲头32与第一压料块33下压,配合下方的第一成型公35对料件300中段向上折弯45°;料件300经第一次折弯后进入到第二折弯机构4,模具合模,料件300左端在第二折弯块43的导向下向内折弯45°,第二折弯冲头41与第二压料块42下压,配合第二成型公44对料件300中段向上折弯45°,同时料件300右侧在第二成型公44第二斜面4412的限位下斜向下45°倾斜;料件300经第二次折弯后进入到第三折弯机构5,模具合模,侧推冲头51推动侧推成型块52向右挤压料件300中段并配合第三成型公55使料件300中段向下折弯45°;料件300经第三次折弯后进入第四折弯机构6,模具合模,第四成型公61冲压料件300,使其左端向上压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若干折弯机构通过一定的步距固定在上模和下模上,实现料件的连续加工和成型,生产效率高,避免了逐个单模加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