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钢放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9686发布日期:2020-07-07 14:09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钢放料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钢放料架。



背景技术:

钢管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其多是由带钢经过卷曲成型后焊接而成。在实际生产中,带钢作为原材料多是成卷放置于厂房内;开始生产时,工作人员会对钢卷进行放卷,带钢被逐步牵引至产线上,满足带钢生产所需。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43464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钢放料装置,包括基座,基座上设置有两滑座,两滑座均与基座滑动连接,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可相互朝向或相互背向运动,滑座上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上设置有轴承,轴承可转动的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转轴,其中一转轴连接有电机,两转轴相互朝向的一端均设置有与带钢钢卷的内孔配合的顶头,顶头包括固定设置于转轴上的滑板和滑套,滑板上滑动连接有至少两块弧形的连接板,滑套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下滑块,下滑块上设置有倾斜的调节面,上滑块与下滑块滑动连接,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沿调节面上下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转轴端部的顶头与带钢钢卷的通孔配合,对带钢的两端进行支撑并使得带钢钢卷悬置,通过电机驱动其中一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带钢钢卷转动,实现放卷。但是,该带钢放料装置不仅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占地面积大,使用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钢放料架,利用各储料间隙储存各钢卷,简化带钢放料装置的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减少占地面积,提高使用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钢放料架,包括若干竖直架设于地面上并呈平行间隔设置的限位格栅以及至少两个依次连接各限位格栅的连接件,任意相邻两所述限位格栅之间均形成有一用于存放带钢的储料间隙,且所述储料间隙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形成供带钢排出的出料侧;该带钢放料架还包括两组水平架设于各限位格栅底部并用于支撑钢卷的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连接件依次连接各个限位格栅,保证放料架整体稳定性;使用时,各钢卷分别放置于各个储料间隙中,各支撑组件可对钢卷下侧起到支撑作用,钢卷的活动端可从出料侧排出放料架,实现钢卷的放卷。通过这种方式,简化放料装置的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减少占地面积,提高使用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为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若干呈依次插接设置的分管体,各所述分管体分别水平固定于各个限位格栅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分管体依次插接,在保证放料架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可根据钢卷的数量调整限位格栅的数量;各个限位格栅通过各分管体依次相连,实现多个放料钢卷的集中存放,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水平架设于其底部的支撑方管,所述支撑方管包括若干依次呈依次插接设置的支撑管体,各所述支撑管体分别固定于各限位格栅的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方管可对各限位格栅起到支撑作用,而将支撑方管设置成多个支撑管体依次插接的结构形式,使得工作人员可灵活选择限位格栅的数量,使得放料架上储料间隙的数量恰好等于钢卷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水平架设于各限位格栅下侧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转动设置有若干呈间隔设置的支撑滚轮,各所述支撑滚轮分别嵌设于各储料间隙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滚轮支撑钢卷,提高钢卷放卷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支撑组件在远离出料侧的方向上依次构成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架设高度高于第二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支撑组件高于第二支撑组件,故钢卷在被放在两支撑组件上时,钢卷会出现朝远离出料侧一侧倾翻的趋势;在钢卷放卷过程中,利用钢卷倾翻的趋势克服钢卷因受到牵引而在储料间隙中出现的朝出料侧翻转的趋势,从而提高钢卷在储料间隙中存放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格栅包括呈四边形方框结构的外框架以及倾斜固定于外框架内侧的斜撑;各所述斜撑上架设有一呈水平设置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转动设置有若干呈间隔设置的限位滚轮,各所述限位滚轮分别嵌设于各储料间隙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卷被放在两支撑组件上时,限位杆能够通过限位滚轮对钢卷起到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钢卷存放和牵引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斜撑上侧均凸起成型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条,所述滑条位于限位杆的上侧;各所述斜撑上还水平架设有上压杆,所述上压杆下侧冲切成型有若干分别用于滑移嵌设各滑条的滑槽;所述上压杆上转动设置有若干上压滚轮,各所述上压滚轮分别嵌设于各储料间隙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卷逐步放卷的过程中,上压杆能够通过各上压滚轮将钢卷压覆在上述限位滚轮上,在不影响钢卷放卷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钢卷在放卷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压杆与各斜撑均呈磁性吸附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压杆与各斜撑磁性吸附,在保证上压杆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上压杆装拆的便捷性,方便换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利用成型于各个限位格栅之间的储料间隙储存各个钢卷,并借助各支撑组件支撑钢卷,简化了带钢放料架的结构,可降低设备成本,能减少占地面,大大提高其使用的灵活性;

(2)通过将连接管设置成多个分管体依次插接的结构形式,配合由多个支撑管体依次插接而成的支撑方管,在保证钢卷存放稳定性的基础上,使得限位格栅的数量可根据待存放钢卷的数量进行灵活调整;

(3)在利用支撑滚轮支撑钢卷的同时,分别借助限位滚轮和上压滚轮对钢卷进行有效限位,可进一步提高钢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限位格栅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主要用于体现上压杆及上压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出料侧;2、限位格栅;21、外框架;22、立杆;23、斜撑;231、滑条;3、连接管;31、分管体;4、支撑方管;41、支撑管体;5、支撑杆;6、支撑滚轮;7、限位杆;71、限位滚轮;8、上压杆;81、滑槽;9、上压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附图1,一种带钢放料架,包括若干竖直架设于地面上的限位格栅2以及至少两个依次连接各限位格栅2的连接件;其中,限位格栅2的具体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任意相邻两限位格栅2之间均形成一用于存放钢卷的储料间隙,储料间隙的一侧构成供带钢排出的出料侧1。

结合附图2,限位格栅2包括呈四边形方框结构的外框架21,外框架21内侧竖直固定有一根立杆22,立杆22的两侧设有两根呈倾斜设置的斜撑23。上述连接件为连接管3,连接管3在该带钢放料架上出料侧1所在一侧上下间隔设有两根,而在其相对的一侧设有一根。连接管3包括若干依次插接的分管体31,各分管体31分别焊接固定于各个限位格栅2上。同时,各外框架21的下侧水平设置有支撑方管4,支撑方管4平行间隔设有两根;以其中任一支撑方管4为例,该支撑方管4包括若干依次插接的支撑管体41,各支撑管体41分别焊接固定与各外框架21的下侧。

参见附图1-2,各限位格栅2的下侧还水平架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5同样设置成多根杆体依次插接的结构形式,各杆体分别焊接固定在各个限位格栅2上,且各杆体上均通过转动设置有一支撑滚轮6。支撑杆5与各支撑滚轮6共同构成用于支撑钢卷的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平行间隔设有两组,且两支撑组件在远离出料侧1的方向上依次构成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其中,第一支撑组件的架设高度高于第二支撑组件的架设高度。在限位格栅2的数量确定后,支撑杆5上各杆体依次插接,而各个支撑滚轮6则一一对应嵌设于各个储料间隙中。

以其中任一限位格栅2为例,两斜撑23中远离放料架上出料侧1的斜撑23上架设有限位杆7。限位杆7水平架设于各个限位杆7上同一侧的各个斜撑23上。具体的,限位杆7同样可设置成多个杆体依次插接的结构形式,各个杆体分别水平焊接固定在各个斜撑23上,且各杆体上分别转动设置一限位滚轮71。当限位格栅2的数量确定时,各个限位滚轮71一一对应嵌设于各个储料间隙中。

参见附图2-3,上述用于架设限位杆7的斜撑23上侧凸起成型有滑条231,该滑条231位于限位杆7的上侧,且其沿对应斜撑23的长度方向延伸。

同时,用于架设限位杆7的各斜撑23上还水平架设有上压杆8,上压杆8同样设置成多跟杆体依次插接的结构形式,各个杆体上分别转动设置一上压滚轮9,各上压滚轮9分别用于嵌设各个储料间隙。各个杆体的下侧均冲切成型有滑槽81;当上压杆8正确架设于各斜撑23上时,各斜撑23上的滑条231一一对应嵌设于各个滑槽81中并与对应滑槽81形成滑动配合,使得上压杆8及各上压滚轮9可整体沿滑条231下滑。

为保证稳定性,上述用于架设上压杆8的斜撑23内侧可设置磁性吸附件,该磁性吸附件,可以为常规磁铁,用于磁性吸附上压杆8。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中,工作人员先根据需要存放的钢卷的数量确定所需限位格栅2的数量,然后通过连接管3、支撑杆5、限位杆7及上压杆8将各个限位格栅2连接成一个整体。随后,工作人员可将钢卷从放料架上侧开口放入各个储料间隙;放入后,支撑杆5可通过各支撑滚轮6支撑各钢卷,限位杆7可通过限位滚轮71对钢卷进行限位,而上压杆8可通过各上压滚轮9将钢卷压紧在限位滚轮71上,从而充分保证钢卷存放的稳定性。工作中,钢卷的活动段从放料架上出料侧1排出并供应给产线。通过这种方式,简化了带钢放料架的结构,可降低设备成本,能减少占地面,大大提高其使用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