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06578发布日期:2020-07-07 14:40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模具成型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钛、镁、铝、钨等难变形金属材料,在生产制造中,出于对机械性能的高要求,常常需要晶粒细化,然而,通过常规的热机械加工,又很难实现晶粒细化,此外,如果设置能够剧烈变形的设备,使得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则设备的结构十分复杂,且条件苛刻,变形程度又难以控制,因此,如何利用难变形材料制备超细晶,成为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及方法,解决了难变形材料如何制备超细晶的技术难题,通过高温高压扭转变形,实现超细晶,且设备结构简单,变形程度容易控制。

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包括模具组件、加载装置、控制系统及其电源系统,所述模具组件安装在加载装置内,且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所述加载装置还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模具组件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板、上绝缘板、上铜电极以及上模;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下模板、下绝缘板、下铜电极、下模,所述上铜电极和所述下铜电极均与所述电源系统连接;

下模板与上模板之间通过导套和导柱连接。

所述上模板的中心部位开设有深度为板厚二分之一的正方形凹槽,所述凹槽上开设有四个通孔,所述上绝缘板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上铜电极安装在所述上绝缘板的下端面,所述上铜电极的下端面设置有所述上模。

所述下模板设置在所述上模板的正下方,所述下绝缘板安装在下模板上端面,所述下绝缘板的上端面设置有所述下铜电极,所述下铜电极通过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下模连接,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工件。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固定板、减速器和转动机构,所述上模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减速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减速器和所述转动机构的下端部与所述下铜电极连接。

所述工件为钛、镁、铝、钨的金属及其合金的任意一种,所述工件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30mm的圆棒。

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安装工件,即将工件安装在模具组件上,此为常规操作;

步骤s2:启动加载装置,使得凸模逐渐接触工件;

步骤s3:启动电源系统,通过上铜电极和下铜电极分别对上模和下模加热,并将热量传递到工件;

步骤s4:启动控制系统,在减速器和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完成工件的超细晶变形过程。

所述步骤s3中,所述电源系统中的调节电流增加至通过工件的电流密度为10.5a/mm2,且通电时间为5min。

所述步骤s4中,当工件温度升至900℃-1000℃时,开启减速器,使得转动机构以5r/min转动,同时将压力机的压力增加至6mpa,保压的同时,使压力机以1m/min的速度向下移动,转动机构扭转10圈后停止减速器,随后逐渐减小电流然后关闭电源,最后升起压力机压头。

当步骤s4结束后,调转工件与模具接触的两个面,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接下来将工件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上下模具接触,再次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最后将工件的另两个侧面分别与上下模具接触,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

本发明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高温高压扭转变形装置及方法,以解决难变形材料不可通过常规热机械加工的技术问题,以实现晶粒细化,晶粒尺寸可以达到65nm。

(2)此外,本发明专利中,剧烈塑性变形的设备结构简单,工作条件简便易行,变形程度容易控制,使得最终的成形过程容易。

(3)本发明专利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合适的变形参数,使得难变形材料的超细晶获得理想的尺寸,材料的硬度获得很大的提升,从420hv提升到600hv。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材料维氏硬度的变化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超细晶的组织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上模板;2、上绝缘板;3、上铜电极;4、导套;5、导柱;6、下铜电极;7、下绝缘板;8、下模板;9、上模;10、工件;11、下模;12、固定板;13、转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一种难变形材料超细晶制备装置,包括模具组件、加载装置、控制系统及其电源系统,模具组件安装在加载装置内,且与电源装置连接,加载装置还与控制系统连接。

模具组件包括上模9组件和下模11组件,上模9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9板1、上绝缘板2、上铜电极3以及上模9;

下模11组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下模11板8、下绝缘板7、下铜电极6、下模11,上铜电极3和下铜电极6均与电源系统连接;

下模11板8与上模9板1之间通过导套4和导柱5连接。

上模9板1的中心部位开设有深度为板厚二分之一的正方形凹槽,凹槽上开设有四个通孔,上绝缘板2安装在凹槽内,上铜电极3安装在上绝缘板2的下端面,上铜电极3的下端面设置有上模9。

下模11板8设置在上模9板1的正下方,下绝缘板7安装在下模11板8上端面,下绝缘板7的上端面设置有下铜电极6,下铜电极6通过控制系统与下模11连接,上模9和下模11之间设置有工件10。

控制系统包括固定板12、减速器和转动机构13,上模9设置在固定板12上,固定板12与转动机构13连接,减速器与转动机构13连接,减速器和转动机构13的下端部与下铜电极6连接。

工件10为钛、镁、铝、钨的金属及其合金的任意一种,工件10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30mm的圆棒。

本发明专利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s1:安装工件10,即将工件10安装在模具组件上,此为常规操作;

步骤s2:启动加载装置,使得凸模逐渐接触工件10;

步骤s3:启动电源系统,通过上铜电极3和下铜电极6分别对上模9和下模11加热,并将热量传递到工件10;

步骤s4:启动控制系统,在减速器和转动机构13的作用下,完成工件10的超细晶变形过程。

步骤s3中,电源系统中的调节电流增加至通过工件10的电流密度为10.5a/mm2,且通电时间为5min。

步骤s4中,当工件10温度升至900℃-1000℃时,开启减速器,使得转动机构13以5r/min转动,同时将压力机的压力增加至6mpa,保压的同时,使压力机以1m/min的速度向下移动,转动机构13扭转10圈后停止减速器,随后逐渐减小电流然后关闭电源,最后升起压力机压头。

当步骤s4结束后,调转工件10与模具接触的两个面,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接下来将工件10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上下模11具接触,再次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最后将工件10的另两个侧面分别与上下模11具接触,重复上述步骤s1-s4的操作;

参见图2,扭转锻造前,初始合金经热处理后的硬度为420hv。经高压扭转后,硬度随着转数的增加逐渐增大,10转后达到600hv。

参见图3,观察组织晶粒图,可以看出经过本发明专利中的变形工艺后,超细晶的晶粒尺寸可以达到65nm,相比于以往微米级别的晶粒尺寸,获得了极好的细化效果。

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