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逆变焊机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钣金上料机构及其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
背景技术:
逆变焊机以其频率高、体积小、损耗低等特点,已经逐渐替代了直流焊机而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对于逆变焊机,电路板结构是其核心部件,相当于逆变焊机的心脏。逆变焊机的电路板结构通常设置在逆变焊机内部,逆变焊机的外围则是通过钣金进行合围组装形成保护收容腔,使得电路板结构收容在保护收容腔中。这样,一方面对电路板结构进行保护,防止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电路板结构造成干扰或损坏;另一方面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逆变焊机100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是将钣金200装配在逆变焊机100上。目前,对钣金200的装配是通过人工进行手动装配。现有技术中,需要将一摞一摞的钣金200运输到相应的工位上,工人再从一摞一摞的钣金200中逐一拿取一块钣金200来装配。这种生产方式,需要通过运输车将仓库的钣金200运输到各个工位上,一方面运输车来回运输占用场地空间大,且使得生产现场较为混乱;另一方面还容易出现某些工位由于遗漏输送钣金200而无法持续装配的问题;然而,若在同一工位输送过多的钣金200,则对工位造成空间的过渡占用,影响工作人员操作,进而影响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钣金上料机构及其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通过钣金上料机构将钣金逐一上料至生产线上,通过制造生产线对钣金进行输送,减小装配工位的空间占用,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钣金上料机构,包括传输基座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传输基座上的钣金收纳装置、钣金逐一出料装置、钣金传输装置;
所述钣金传输装置包括:驱动器、传输带及若干个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驱动器驱动连接,所述传输带沿若干个所述滚轮环绕后首尾相接形成封闭结构,且所述传输带与所述滚轮驱动连接;
所述钣金收纳装置包括收容挡板,所述收容挡板形成钣金收容腔,所述钣金收容腔的底部开设有钣金出料口;
所述钣金逐一出料装置与所述传输带驱动连接并与所述传输带配合,从而将钣金收容腔中的钣金逐一从钣金出料口推送出钣金收容腔;
所述传输带还对从钣金出料口推送出来的钣金进行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钣金逐一出料装置包括钣金推送组件及钣金夹送组件;
所述钣金推送组件包括:传动轮、凸轮、推送作用件及复位拉簧,所述传动轮与所述传输带驱动连接;所述凸轮与所述传动轮驱动连接,以使得所述凸轮与所述推送作用件抵持或分离;
所述推送作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传输基座上,且所述推送作用件包括复位端及推送作用端;所述推送作用端延伸至所述钣金收容腔的底部,所述凸轮与所述推送作用件抵持时,使得所述推送作用端向所述钣金出料口的方向靠近;所述复位端与所述复位拉簧连接,以使得所述推送作用端具有向远离所述钣金出料口的方向复位的趋势;
所述钣金夹送组件包括夹送转轮,所述夹送转轮转动设置在所述传输基座上且靠近所述钣金收容腔的钣金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夹送转轮与所述传输带配合形成夹持传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钣金夹送组件还包括夹送配合件,所述夹送转轮与所述夹送配合件分别设置所述传输带的上、下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送作用件的推送作用端设置有推送凸起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收容挡板间隔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收容挡板在远离所述钣金出料口的一端形成第一避让槽,在靠近所述钣金出料口的一端形成第二避让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挡板靠近所述钣金出料口的一端设置有逐一出料阻挡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带部分延伸至所述钣金收容腔的底部。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包括:所述钣金上料机构、双层传输流水线、盘体上料机构、盘体下料机构及若干个钣金传输盘,所述盘体上料机构及所述盘体下料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双层传输流水线的两端;所述盘体上料机构、所述双层传输流水线及所述盘体下料机构共同对所述钣金传输盘形成环形循环传输;
所述钣金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双层传输流水线的一侧,并将钣金逐一传输至所述双层传输流水线上的钣金传输盘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传输流水线包括支架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上层传输线及下层传输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体上料机构包括:竖直架体、竖直驱动器、竖直活动传输件、水平架体、水平传输皮带及水平驱动器;
所述竖直驱动器设置在所述竖直架体上,所述竖直活动传输件与所述竖直驱动器驱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竖直活动传输件沿所述竖直架体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所述水平架体设置在所述竖直活动传输件上,所述水平驱动器设置在所述水平架体上,且所述水平传输皮带与所述水平驱动器驱动连接;
所述盘体下料机构与所述盘体上料机构结构相同。
本发明公开的钣金上料机构及其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通过钣金上料机构将钣金逐一上料至生产线上,通过制造生产线对钣金进行输送,减小装配工位的空间占用,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逆变焊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中逆变焊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中的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的局部图;
图6为图3中所示的盘体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所示的钣金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钣金上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图7所示的钣金上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3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10,通过钣金上料机构20将钣金200(如图2所示)逐一上料至生产线上,通过制造生产线对钣金200进行输送,减小装配工位的空间占用,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在本发明中,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10,包括:钣金上料机构20、双层传输流水线30、盘体上料机构40、盘体下料机构50及若干个钣金传输盘60。具体的,盘体上料机构40及盘体下料机构50分别设置在双层传输流水线30的两端。盘体上料机构40、双层传输流水线30及盘体下料机构50共同对钣金传输盘60形成环形循环传输。钣金上料机构20设置在双层传输流水线30的一侧,并将钣金200逐一传输至双层传输流水线30上的钣金传输盘60上。
如图3所示,具体的,双层传输流水线30包括支架310及分别设置在支架310上的上层传输线320及下层传输线330。
如图6所示,具体的,盘体上料机构40包括:竖直架体410、竖直驱动器420、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水平架体440、水平传输皮带450及水平驱动器460。竖直驱动器420设置在竖直架体410上,竖直活动传输件430与竖直驱动器420驱动连接,以使得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沿竖直架体410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水平架体440设置在竖直活动传输件430上,水平驱动器460设置在水平架体440上,且水平传输皮带450与水平驱动器460驱动连接。
如图3及图6所示,具体的,盘体下料机构50与盘体上料机构40结构相同,故此处不再对盘体下料机构50的结构进行赘述。
如图6所示,具体的,竖直架体410设置有导轨411,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沿导轨411滑动,从而使得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沿竖直架体410上下滑动时更加平稳,进而提高了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10的系统稳定性。
以下对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1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
盘体上料机构40、双层传输流水线30及盘体下料机构50共同对钣金传输盘60形成环形循环传输;即,盘体上料机构40从下层传输线330获取钣金传输盘60并将钣金传输盘60转运至上层传输线320上;上层传输线320将钣金传输盘60传输至靠近盘体下料机构50时,盘体下料机构50从上层传输线320获取钣金传输盘60并将钣金传输盘60转运至下层传输线330;下层传输线330将钣金传输盘60传输至靠近盘体上料机构40时,盘体上料机构40再次获取钣金传输盘60并将钣金传输盘60转运至上层传输线320;
需要说明的是,上层传输线320将钣金传输盘60向靠近盘体下料机构50的方向传输的过程中,当钣金传输盘60经过钣金上料机构20处时,钣金上料机构20将一块钣金200传送至钣金传输盘60上;也就是,每一个钣金传输盘60经过钣金上料机构20处时,钣金上料机构20就将一块钣金200传送至该钣金传输盘60上,实现钣金200的逐一上料;
用于逆变焊机的制造生产线10经过多个装配工位,装配工位的工人在对逆变焊机100(如图1所示)装配钣金200时,随时拿取上层传输线320的钣金传输盘60上的钣金200使用,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也不会过多地占用工位的有效空间,为工人装配钣金200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盘体上料机构40的工作原理为:
竖直驱动器420驱动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沿导轨411下滑,从而带动水平架体440、水平传输皮带450及水平驱动器460一同跟随竖直活动传输件430下滑;
当水平传输皮带450下滑至与下层传输线330在同一平面上时,水平驱动器460驱动水平传输皮带450转动;当下层传输线330上的钣金传输盘60移动至下层传输线330的端部时,下层传输线330带动钣金传输盘60向水平传输皮带450移动;在下层传输线330及水平传输皮带450的共同作用下,钣金传输盘60准确地进入到水平架体440上;
当钣金传输盘60准确地进入到水平架体440后,竖直驱动器420驱动竖直活动传输件430沿导轨411上滑,从而带动水平架体440、水平传输皮带450及水平驱动器460一同跟随竖直活动传输件430上滑;
当水平传输皮带450上滑至与上层传输线320在同一平面上时,水平驱动器460驱动水平传输皮带450转动,从而将钣金传输盘60向靠近上层传输线32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钣金传输盘60进入到上层传输线320;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钣金传输盘60到达盘体下料机构50处时,盘体下料机构50将上层传输线320的钣金传输盘60收回并转运至下层传输线330,钣金传输盘60经下层传输线330传输后再次到达盘体上料机构40处;盘体下料机构50的工作原理与盘体上料机构40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中,钣金上料机构20,包括传输基座210及分别设置在传输基座210上的钣金收纳装置220、钣金逐一出料装置230、钣金传输装置240。
如图8及图9所示,具体的,钣金传输装置240包括:驱动器(图未示)、传输带241及若干个滚轮242,滚轮242与驱动器驱动连接,传输带241沿若干个滚轮242环绕后首尾相接形成封闭结构,且传输带241与滚轮242驱动连接。
如图7及图9所示,具体的,钣金收纳装置220包括收容挡板221,收容挡板221形成钣金收容腔222,钣金收容腔222的底部开设有钣金出料口223。钣金逐一出料装置230与传输带241驱动连接并与传输带241配合,从而将钣金收容腔222中的钣金200逐一从钣金出料口223推送出钣金收容腔222,传输带241还对从钣金出料口223推送出来的钣金200进行传输。
如图7及图9所示,具体的,钣金逐一出料装置230包括钣金推送组件及钣金夹送组件232。其中,钣金推送组件包括:传动轮233、凸轮234、推送作用件235及复位拉簧236,传动轮233与传输带241驱动连接;凸轮234与传动轮233驱动连接,以使得凸轮234与推送作用件235抵持或分离;推送作用件235转动设置在传输基座上210,且推送作用件235包括复位端237及推送作用端238;推送作用端238延伸至钣金收容腔222的底部,凸轮234与推送作用件235抵持时,使得推送作用端238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靠近;复位端237与复位拉簧236连接,以使得推送作用端238具有向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复位的趋势。具体的,钣金夹送组件232包括夹送转轮300,夹送转轮300转动设置在传输基座20上且靠近钣金收容腔222的钣金出料口230的一侧;夹送转轮300与传输带241配合形成夹持传输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具体的,钣金夹送组件232还包括夹送配合件400,夹送转轮300与夹送配合件400分别设置传输带241的上、下两侧。
如图8所示,具体的,推送作用件235的推送作用端238设置有推送凸起部239。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收容挡板2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收容挡板221间隔且相对设置。两个收容挡板221在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形成第一避让槽224,在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形成第二避让槽225。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收容挡板221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设置有逐一出料阻挡部226。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传输带241部分延伸至钣金收容腔222(如图7所示)的底部。
下面对钣金上料机构2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
将一摞一摞的钣金200堆叠在钣金收容腔222中,最底下的一块钣金200与推送作用件235的推送作用端238及传输带241接触;即推送作用件235的推送作用端238及传输带241对钣金收容腔222中的钣金形成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且相对设置两个收容挡板221在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形成第一避让槽224,在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形成第二避让槽225;第一避让槽224和第二避让槽225使得一摞一摞的钣金200更加方便放入到钣金收容腔222中,即人手搬运一摞一摞的钣金200时,第一避让槽224和第二避让槽225刚好对人手形成了避让;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避让槽224同时还对推送凸起部239的活动形成了避让,使得推送作用端238沿靠近或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往复运动时,推送凸起部239逐一将钣金收容腔222中最底下的一块钣金200朝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推送;
驱动器驱动滚轮242转动,滚轮242转动的同时带动传输带241转动,传输带241转动的同时带动传动轮233转动;由于凸轮234与传动轮233驱动连接,故传动轮233转动的同时带动凸轮234转动;当然,凸轮234与传动轮233的驱动方式可以是啮合方式;
凸轮234转动的过程中反复与推送作用件235抵持或分离;当凸轮234与推送作用件235抵持时,凸轮234抵持于推送作用件235的复位端237,此时推送作用件235沿传输基座210发生转动,此时推送作用端238沿钣金收容腔222的底部向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转动;与此同时,推送作用端238的推送凸起部239带动钣金收容腔222中最底下的一块钣金200向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移动;当然,与此同时,传输带241对钣金收容腔222中最底下的这一块钣金200具有向靠近钣金出料口223方向拉动的趋势;推送作用件235的推动作用与传输带241的拉动作用同时作用于该钣金200,使得该钣金200向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移动;
当凸轮234与推送作用件235分离时,在复位拉簧236的作用下,推送作用件235的推送作用端238向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复位;复位后的推送作用端238,其推送凸起部239复位至钣金收容腔222远离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当凸轮234与推送作用件235再次抵持时,推送凸起部239再次推动钣金收容腔222最底下的一块钣金200向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方向移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推送凸起部239凸起的高度不高于一块钣金200的厚度,即推送凸起部239一次只能直接用于于一块钣金200;还需要说明的是,收容挡板221靠近钣金出料口223的一端设置有逐一出料阻挡部226,确保每次只能有一块钣金200从钣金出料口223出来,确保实现钣金200的逐一出料;
当钣金200从钣金出料口223部分凸出于钣金收容腔222并到达夹送转轮300的正下方时,夹送转轮300与传输带241对该钣金200形成夹持传输结构;此时,传输带241还对该钣金200具有从钣金收容腔222脱出的趋势,由于夹送转轮300转动设置在传输基座210上,夹送转轮300与传输带241形成夹持动作的同时还对该钣金200形成传输的动作,确保该钣金200从钣金收容腔222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夹送转轮300与夹送配合件400分别设置传输带241的上、下两侧,夹送配合件400对在夹送转轮300下方处的传输带241形成支撑作用,确保夹送转轮300与传输带241对钣金200形成稳定的夹持并确保对钣金200进行稳定的传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推送作用件235的推送与夹送转轮300及传输带241的夹持传输形成紧密的衔接,对钣金200实现分步推送传输出料,进而实现稳定的逐一出料;而且,对钣金200实现分步推送传输出料的方式,使得推送作用件235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钣金收容腔222内的钣金200对传输带241的压力,从而大大降低了传输带241张紧程度,防止传输带241处于过强的张紧状态而发生断裂,同时防止传输带241长时间处于过度的张紧状态而容易发生松弛、变形,进而延长传输带241的使用寿命;此外,送作用件235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钣金收容腔222内的钣金200对传输带241的压力,使得夹送转轮300及传输带241更加容易地将部分凸出于钣金收容腔222的钣金200从钣金收容腔222中夹送出来,进而确保钣金200的逐一上料;若送作用件235没有分担钣金收容腔222内的钣金200对传输带241的压力,则钣金收容腔222内的所有钣金200的重量全部压在传输带241上;这样,一方面使得传输带241所承受的张力过大,而容易变形或断裂;另一方面使得要将钣金收容腔222内最底下的钣金200从钣金收容腔222内传输出来时需要确保该钣金200与传输带241之间具备较大的摩擦力,这样是通常为光滑表面的钣金200难以实现的,即无法保证稳定的逐一上料,而且也使得传输带241处于较高强度的张紧状态;
此外,夹送配合件400对传输带241的支撑作用也进一步降低了传输带241张紧程度,进一步延长传输带241的使用寿命;此外,夹送配合件400对还传输带241起到稳定作用,防止传输带241出现晃动或偏摆,从而使得钣金200的出料更加平稳;
完全从钣金收容腔222脱离出来的钣金200在传输带241的传输下逐一移动至钣金传输盘60(如图4所示)上,并与钣金传输盘60一一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钣金逐一出料装置230从钣金传输装置240的传输带241获取动力,这样就不需要单独设置动力源为钣金逐一出料装置230提供动力;即钣金上料机构20只需要单个动力源(即,驱动器)即可实现钣金200的逐一出料及传输;这也就使得钣金上料机构20的结构简洁,体积小,能耗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