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壳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形铝壳自动翻边装置。
背景技术:
铝壳在冲压成型后,需要对其进行翻边,以达到外形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方式将带铝壳放入放入翻边模内进行翻边。采用上述方式,作业人员需要频繁上下料,加工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圆形铝壳自动翻边装置,能够对铝壳自动上下料和翻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形铝壳自动翻边装置,包括:转送机构,包括可主动移动的第二送料手;以及翻边模,包括下冲压板、可相对所述下冲压板上下移动的上冲压板以及对铝壳冲压的翻边凸模;其中,所述第二送料手可接收铝壳并将其移送至所述翻边模以及自所述翻边模移出所述铝壳,所述上冲压板和所述下冲压板配合夹紧所述铝壳。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转送机构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送料手相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固定有滑轨,所述第二送料手与所述滑轨滑动配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料手上成型有承托翻边前的所述铝壳的第二承托槽,所述第三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承托槽移动至所述翻边模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料手上成型有承托翻边后的所述铝壳的第三承托槽,所述第三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三承托槽移动至所述翻边模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转送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二送料手升降的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位于所述底板下方并与所述底板相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边模还包括翻边底座,所述翻边底座包括与所述翻边凸模对立设置的抵持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冲压板包括下收容槽,所述上冲压板对应设置有上收容槽,所述上收容槽和所述下收容槽配合形成围设在所述铝壳外围的收容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凸模与所述收容部同轴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铝壳进行自动上下料和翻边,从而减轻了作业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二送料手移动向套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俯视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主视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拨废料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冲压板和下冲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圆形铝壳自动翻边装置,包括:切割机构1,包括用于套设铝壳4并可主动旋转的套筒11和设置在套筒11上方并可向着套筒11靠近以对铝壳4切口的切割头12;送料机构2,包括容纳铝壳4的送料轨道21、设置在送料轨道21出料端211并可将铝壳4输送至套筒11端部的第一送料手22、以及设置在套筒11端部外侧并可将铝壳4推至套筒11上的推动组件23;翻边模6,设置在套筒11一侧,用于对切口后的铝壳4进行翻边;以及转送机构3,包括可向着套筒11靠近和远离第二送料手31,以接收切口后的铝壳4并移送至翻边模6翻边。
套筒11一端设置有连接轴14,连接轴14连接有驱动电机(图未示),以驱动套筒11转动。为了使套设在套筒11上的铝壳4定位准确,套筒11在该端可设置有定位块(图未示),以与铝壳4的端部相抵,从而对其轴向进行定位。
切割机构1还包括旋转连接在切口设备上且位于套筒11上方的安装板13,切割头12安装在安装板13上,安装板13可向着套筒11转动和复位,从而带动切割头12靠近和远离套筒11。具体的,切割头12安装在安装板13的一端,安装板13的另一端下方连接有升降气缸(图未示),升降气缸可推动安装板13的端部上下移动。
套筒11上套设有拨废机构5,拨废机构5可沿着套筒11移动以将切口后的废料拨离套筒11。具体的,参照图4和图8所示,拨废机构5包括活动套设在套筒11上的拨废料手51和与拨废料手51相接的第五驱动件52,第五驱动件52驱动拨废料手51沿着套筒11移动。第五驱动件52具体为伸缩气缸。拨废料手51包括围设在套筒11外的安装槽511,安装槽511的内轮廓与套筒11的外轮廓相同。废料可与拨废料手51的端面相接触,从而推动废料脱离套筒11。
参照图1所示,铝壳4被限位在送料轨道21内,并可沿着送料轨道21移动。送料轨道21的进料端212可设置储料机构(图未示),以将铝壳4依次送入送料轨道21。
送料机构2包括与第一送料手22相接的第一驱动件24,第一驱动件24驱动第一送料手22靠近和远离套筒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4具体为可伸缩的气缸。
第一送料手22上成型有用于承托铝壳4的第一承托槽221,第一驱动件24可驱动送料手22向着送料轨道21收缩,以使得第一承托槽221位于送料轨道21的出料端211下方;第一驱动件24还可驱动第一承托槽221向着套筒11伸出,以使得第一承托槽221位于套筒11的端部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送料轨道21的进料端212高度高于出料端211的高度,从而使得铝壳4在重力作用下滚向第一承托槽221。送料轨道21在出料端211设置有限位件(图未示),以对铝壳4进行阻挡和限位,确保单个铝壳4进入到第一送料手22上。具体的,限位件可以是具有一定弹性的片状结构,其端部向着第一送料手22弯曲。当第一送料手22的第一承托槽221位于送料轨道21的出料端211处时,铝壳4底部未受支撑,从而向下落入第一承托槽221中,使得铝壳4的上端位于限位件下方,进而使得其随第一送料手22向着套筒11移动。当第一送料手22伸出时,位于送料轨道21出料端211处的铝壳4底部受到第一送料手22端面的支撑并被限位件限位,以限制铝壳4离开送料轨道21的出料端211。
参照图3所示,推动组件23包括推杆231和与其相接的第二驱动件232,推杆231与套筒11远离连接轴14的端部相对应,第二驱动件232可驱动推杆231靠近和远离套筒11的端部,以将第一承托槽221上的铝壳4推入套筒1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232具体为气缸。优选的,当第一送料手22伸出至套筒11处时,第一承托槽221、推杆231以及套筒11处于同一轴线。
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二送料手31与第一送料手22对立设置,转送机构3包括与第二送料手31相接的第三驱动件32,第二送料手31上成型有承托铝壳4的第二承托槽311,第三驱动件32可驱动第二送料手31向着套筒11移动以使第二承托槽311位于套筒11的端部外侧,以对切口后流出套筒11的铝壳4进行承托。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32具体为伸缩气缸。为了确保第二送料手31滑动顺畅,第二送料手31下方设置有底板34,底板34上固定有滑轨33,第二送料手31与滑轨33滑动配接,第三驱动件32固定安装在底板34上。
优选的,由于在切口时,推杆231需要始终与铝壳4相抵,为了避免在第二送料手31向着套筒11移动时,受到推杆231限位,转送机构3还包括驱动第二送料手31升降的第四驱动件35,具体的,第四驱动件35位于底板34的下方,第四驱动件35具体为伸缩气缸,其活塞杆部与底板34相接,以带动底板34升降,进而带动第二送料手31升降。
当需要将第二送料手31移至套筒11处时,第四驱动件35首先驱动第二送料手31下降至推杆231下方,接着在第三驱动件32的驱动下向着套筒11移动至套筒11端部下方,最后第四驱动件35驱动第二送料手31上升以接收切口后的铝壳4。
参照图2、图6、图7和图9所示,翻边模6包括用于夹紧铝壳4的上冲压板61和下冲压板62,下冲压板62固定在翻边模6的底座上,上冲压板61连接有第六驱动件63,第六驱动件63具体为气缸,其可驱动上冲压板61向下移动以抵压在上冲压板61上。
下冲压板62包括与铝壳4相接触的下收容槽621,上冲压板61对应设置有与铝壳4相接触的上收容槽611,上冲压板61与下冲压板62合模时,上收容槽611和下收容槽621配合形成封闭的孔状的收容部60。翻边模6还包括用于对铝壳4进行翻边的翻边凸模64,翻边凸模64与收容部60同轴设置。翻边凸模64连接有第七驱动件65,第七驱动件65为气缸,其可驱动翻边凸模64向着收容部60移动。
当需要对翻边模进行送料时,第二送料手31向着远离套筒11方向移动以使铝壳4位于上收容槽611和下收容槽621之间,通过第四驱动件35向下移动使铝壳4与下收容槽621相接触,上冲压板61下移从而实现铝壳4的固定,翻边凸模64可向着铝壳4端部进行冲压,实现翻边。
此外,第二送料手31上还开设有第三承托槽312,第三承托槽312位于远离第二承托槽311的一侧,其用于将翻边后的铝壳4取出翻边模6。优选的,当第二承托槽311移至与套筒11相对应处时,第三承托槽312与收容部60相对应,从而能够使第二承托槽311在套筒11处接收铝壳4的同时,第三承托槽312对翻边后的铝壳4进行取出。
优选的,参照图5所示,为了限制铝壳4的轴向移动,翻边模还包括翻边底座66,翻边底座66包括与翻边凸模64对立设置的抵持部661,当翻边凸模64冲向铝壳4的一端时,铝壳4的另一端可与抵持部661相抵。
本实用新型翻边装置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待切口的铝壳4并排排列在送料轨道21上,第一驱动件24驱动第一送料手22将铝壳4移送至套筒11的端部外侧;接着第二驱动件232驱动推杆231将铝壳4套设在套筒11上并抵紧,与此同时,第一驱动件24驱动第一送料手22收缩复位;接着切割头12下降对铝壳4进行切口;切口完毕后,第二驱动件232驱动推杆231向着远离套筒11的方向移动,此时,铝壳4受套筒11的旋转作用而向着套筒11的端部移动并脱离套筒11,在此过程中,第四驱动件35驱动第二送料手31下降,第三驱动件32驱动第二送料手31向着套筒11方向移动至推杆231下方位置,接着第四驱动件驱动第二送料手31上升,以对脱离套筒11的铝壳4进行承托;接着第三驱动件32驱动第二送料手31朝远离套筒11方向移动,以将切口后的套筒11输送至翻边模处,第四驱动件35驱动第二送料手31下移以使铝壳4的下部与下收容槽621相接触,接着第六驱动件63驱动上冲压板61下移抵压在下冲压板62上,从而使得上收容槽611与铝壳4的上部相接触,铝壳4限位在上收容槽611和下收容槽621之间;接着第七驱动件65驱动翻边凸模64冲压铝壳4,实现翻边;翻边完成后,上冲压板61向上升起,第二送料手31的第三承托槽312移至铝壳4处以将铝壳4移出翻边模6,与此同时,第二承托槽311可同步在套筒11处接收下一待翻边铝壳4,并在第三承托槽312上的铝壳4移出的同时,第二承托槽311上的铝壳4对应在翻边模6处,从而实现上下料无缝衔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铝壳进行自动上下料、切口和翻边,从而减轻了作业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加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