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测试设备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的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79年,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在铜棒上包绕黄麻并将其穿入铁管内,然后填充沥青混合物制成电缆。他将此电缆敷设于纽约,开创了地下输电。次年,英国人卡伦德发明沥青浸渍纸绝缘电力电缆。1889年,英国人s.z.费兰梯在伦敦与德特福德之间敷设了10千伏油浸纸绝缘电缆。1908年,英国建成20千伏电缆网。电力电缆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1911年,德国敷设成60千伏高压电缆,开始了高压电缆的发展。1913年,德国人m.霍希施泰特研制成分相屏蔽电缆,改善了电缆内部电场分布,消除了绝缘表面的正切应力,成为电力电缆发展中的里程碑。1952年,瑞典在北部发电厂敷设了380千伏超高压电缆,实现了超高压电缆的应用。到80年代已制成1100千伏、1200千伏的特高压电力电缆,现阶段的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生产成本高,不能批量生产,且无法对不同型号电缆线芯进行导体挤出,结构复杂,维修和保养都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阶段的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生产成本高,不能批量生产,且无法对不同型号电缆线芯进行导体挤出,结构复杂,维修和保养都较为繁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包括底板、侧板、第一螺纹杆和顶板,所述底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口,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顶部通过第一螺栓与顶板螺栓连接,所述顶板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杆与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顶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贯穿顶板与定位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顶部与第一转盘固定连接,所述侧板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侧板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口。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第二连接杆、齿轮、第三连接杆、齿轮边、夹槽、第二螺栓、第一固定块、第二螺纹杆、第四连接杆和c形连接杆,所述固定板一侧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开设有齿轮边,所述齿轮边与齿轮啮合,所述齿轮通过第二螺栓与固定板活动连接,所述齿第三连接杆一端与齿轮焊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另一端开设有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穿过第一槽口与第四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一侧表面焊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c形连接杆两端均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c形连接杆中部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杆通过第三螺纹孔与c形连接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一端与第二转盘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一侧开设有第三槽口,所述第一固定块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第二螺纹杆另一端穿过第三槽口与空腔内部的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通过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与顶板和定位板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块形状为圆柱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第二连接杆、齿轮、第三连接杆、齿轮边、夹槽、第二螺栓、第一固定块、第二螺纹杆、第四连接杆和c形连接杆,通过拉动第二连接杆使齿轮转动,带动第三连接杆向内移动从而夹紧产品,使产品不会发生偏移生产成本低,且组装便捷,多为可拆卸结构维修和保养都较为便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定装置部分剖面图;
图中:1、底板;2、侧板;3、顶板;4、固定装置;5、第一螺纹杆;6、第一转盘;7、定位板;8、第一螺纹孔;9、第二螺纹孔;10、第一连接杆;11、第一槽口;12、第二槽口;13、第一螺栓;14、固定板;15、第二连接杆;16、齿轮;17、第三连接杆;18、齿轮边;19、夹槽;20、第二螺栓;21、第一固定块;22、第二螺纹杆;23、c形连接杆;24、第三槽口;25、空腔;26、第二固定块;27、第四连接杆;28、第三螺纹孔;29、第二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电缆线芯导体挤出装置,包括底板1、侧板2、第一螺纹杆5和顶板3,底板1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口12,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有侧板2,侧板2顶部通过第一螺栓13与顶板3螺栓连接,顶板3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杆10与定位板7固定连接,定位板7上表面开设有第二螺纹孔9,顶板3上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8,第一螺纹杆5的一端贯穿顶板3与定位板7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5顶部与第一转盘6固定连接,侧板2设置有固定装置4,侧板2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口11,且顶板3和第一螺纹杆5配套使用,可以一同更换。
进一步的,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板14、第二连接杆15、齿轮16、第三连接杆17、齿轮边18、夹槽19、第二螺栓20、第一固定块21、第二螺纹杆22、第四连接杆27和c形连接杆23,固定板14一侧与侧板2固定连接,固定板14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5,第二连接杆15一端开设有齿轮边18,齿轮边18与齿轮16啮合,齿轮16通过第二螺栓20与固定板14活动连接,齿第三连接杆17一端与齿轮16焊接,第三连接杆17另一端开设有夹槽19,第二连接杆15另一端穿过第一槽口11与第四连接杆27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杆27一侧表面焊接有第一固定块21,c形连接杆23两端均与侧板2固定连接,c形连接杆23中部开设有第三螺纹孔28,第二螺纹杆22通过第三螺纹孔28与c形连接杆23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22一端与第二转盘29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使转动第二转盘29时第二螺纹杆22随之开始转动,随着第三螺纹孔28往外旋转或往内旋转,往外旋转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块21和c形连接杆23带动第二连接杆15向外进行移动,往内旋转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块21和c形连接杆23带动第二连接杆15向内进行移动。
具体的,第一固定块21一侧开设有第三槽口24,第一固定块21内部开设有空腔25,第二螺纹杆22另一端穿过第三槽口24与空腔25内部的第二固定块26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杆5通过第一螺纹孔8与第二螺纹孔9与顶板3和定位板7螺纹连接,第二固定块26形状为圆柱体,并且第二固定块26体积要大于第三槽口24,这样才会起到卡接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将电缆线放入固定装置4,转动第二转盘29,通过第三螺纹孔28向外拉动第二固定块26,第二固定块到达第三槽口24带动第一固定块21移动,第一固定块21带动第三连接杆27向外移动,第三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15向外移动,第二连接杆15一端的齿轮边18与齿轮16啮合,带动齿轮16向内转动,齿轮16转动时,第三连接杆17夹紧电缆线,转动第一转盘6带动第一螺纹杆5向下压,将电缆线芯导体挤出,且在对不同型号的电缆线芯导体挤出时,可以通过第一螺栓13更换顶板3,从而更换不同的第一螺纹杆5,进行挤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