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钣金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
背景技术:2.折弯机是一种能够对薄板进行折弯的机器,其结构主要包括支架、工作台和夹紧板,工作台置于支架上,工作台由底座和压板构成,底座通过铰链与夹紧板相连,底座由座壳、线圈和盖板组成,线圈置于座壳的凹陷内,凹陷顶部覆有盖板。使用时由导线对线圈通电,通电后对压板产生引力,从而实现对压板和底座之间薄板的夹持。由于采用了电磁力夹持,使得压板可以做成多种工件要求,而且可对有侧壁的工件进行加工,操作上也十分简便。
3.发明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现有的折弯加工过程中,上料下料大都需要人工将型材放入折弯机,增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人工直接接触折弯机不利于工人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5.为克服上述存在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可以解决折弯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上料和下料,造成工人劳动强度大同时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包括支撑装置和上料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滑槽,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杆、第一气缸、第一导轨和第二气缸,所述支撑杆底部与第一气缸输出轴固定连接,顶部能够在滑槽内上下滑动,所述第一气缸底部与第一导轨连接,所述第一导轨上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与第一气缸固定连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槽的数量与支撑杆的数量相匹配,所述滑槽与第一导轨平行。
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气缸底部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滑块与第一导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滑块与第二气缸输出轴固定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杆顶部设置有吸盘。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还包括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包括第三气缸、第四气缸、固定板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支撑板两侧,所述第三气缸输出轴与固定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底部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通过滑套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一侧与第四气缸输出轴固定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三气缸和固定板有两个,两固定板相对设置,所述固定板与第二导轨的方向平行。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存放箱,所述存放箱设置在两固定板之间。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第四气缸与第二气缸设置的方向相反。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平行,所述第二导轨有两根,所述第一导轨有一根,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第二导轨之间。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一层橡胶垫。
16.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装置和上料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杆、第一气缸、第一导轨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一气缸可以在第一导轨上滑动,第二气缸输出轴水平的与第一气缸固定连接,即第二气缸可以拉动支撑杆使支撑杆在滑槽内滑动,需要上料时,把型材放在支撑板上,启动第一气缸带动支撑杆向上移动,然后启动第二气缸带动支撑杆沿第一导轨往折弯机的方向移动,支撑杆上的型材最后会被送入折弯机内,实现上料。不需要人手工上料,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降低,不需要直接接触折弯机,使危险系数降低。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料装置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记分别为:1支撑板、2支撑架、3滑槽、4支撑杆、5第一气缸、6第一导轨、7第二气缸、8滑块、9吸盘、10第三气缸、11第四气缸、12固定板、13第二导轨、14存放箱、15橡胶垫、16滑套、17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2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以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5.实施例:
26.如图1
‑
3所示,一种折弯机辅助工装包括:支撑板1、支撑架2、滑槽3、支撑杆4、第一气缸5、第一导轨6、第二气缸7、滑块8、吸盘9、第三气缸10、第四气缸11、固定板12、第二导轨13、存放箱14、橡胶垫15、滑套16、固定杆17。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和支撑架2,所述支撑板1水平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上,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滑槽3,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杆4、第一气缸5、第一导轨6和第二气缸7,所述支撑杆4底部与第一气缸5输出轴固定连接,顶部能够在滑槽3内上下滑动,即,第一气缸5能够带动支撑杆4在滑槽3内上下滑动,所述第一气缸5底部固定设置有滑块8,所述第一气缸5通过滑块8与第一导轨6连接,所述滑轨可以在第一导轨6上水平滑动,所述第一导轨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气缸7,所述第二气缸7输出轴与滑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即第二气缸7可以带动滑块8水平滑动,滑块8滑动带动支撑杆4滑动。所述支撑杆4在滑槽3内滑动,所述滑槽3的数量与支撑杆4的数量相匹配,所述滑槽3与第一导轨6平行,使支撑杆4能够沿第一导轨6滑动。所述支撑杆4顶部设置有吸盘9,吸盘9可以吸附需要折弯的板,所述支撑杆4有6个,所述滑槽3有3个,每个滑槽3有两个支撑杆4,即吸盘9有6个。
27.还包括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包括第三气缸10、第四气缸11、固定板12和第二导轨13,所述第三气缸10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支撑板1两侧,所述第三气缸10输出轴与固定板1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2有两个,两个固定板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气缸10底部与固定杆1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17通过滑套16与第二导轨13滑动连接,所述滑套16设置在第二导轨13上,所述固定杆17一侧与第四气缸11输出轴固定连接,即第四气缸11可以带动固定杆17在第二导轨13上滑动,固定杆17带动第三气缸10和固定板12在第二导轨13上滑动。所述固定板12与第二导轨13的方向平行。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存放箱14,所述存放箱14设置在两固定板12之间,所述存放箱14的位置在滑套16能够移动的范围内。
28.所述第四气缸11与第二气缸7设置的方向相反,位于导轨的两端。所述第一导轨6和第二导轨13平行,所述第二导轨13有两根,所述第一导轨6有一根,所述第一导轨6设置在第二导轨13之间。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一层橡胶垫15。
29.使用时,首先检查各个气缸是否有问题,检查完毕后,将需要折弯的物料放置在支撑板1上,启动第三气缸10,固定板12向中心推动,可以将物料的位置调节至滑槽3处,调至合适的位置后,收回固定板12。然后启动第一气缸5,第一气缸5输出轴带动支撑杆4向上移动,使得吸盘9吸住物料底部,然后将吸盘9顶出支撑板1,然后启动第二气缸7,第二气缸7拉动滑块8使滑块8沿第一导轨6滑动,滑块8滑动带动支撑杆4和物料一起滑动,滑块8滑动到滑槽3边缘时物料进入折弯机的入口。吸盘使物料放置在其上时更稳固。
30.下料时,折弯机的机械手将物料放至支撑板1上,支撑板1表面设置有一层橡胶垫15,可以减震防滑,放好后,启动第三气缸10,气缸的输出轴带动固定板12向支撑板1中心移动,将折弯后的物料夹紧,然后启动第四气缸11,第四气缸11拉动固定杆17,使固定杆17通过滑套16在第二导轨13上滑动,到折弯后的物料移动至存放箱14上方时,气缸输出轴收回带动固定板12收回,使折弯后的物料落入存放箱14中,方便储存。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3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