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

文档序号:25533112发布日期:2021-06-18 20:2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

本发明涉及上料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属加工时通常会涉及物料的输送,以便于节省人力资源。通常机架工中的物料的运输过程需要根据零部件的形状结构进行单独设计,如哑铃状、棒状物料或其他非规则形状物料。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机加工之前,经过初锻的棒状物料需要室外环境温度下进行部位应力释放,以便于获得后续机加工更加稳定的性能。但是堆积在室外环境的物料会产生轻微的锈蚀或沾染部分杂物,因此在进行后续机加工工序前需要对棒状物料进行预处理,如打磨、去锈。上述工序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人工来进行,但是上述人工处理存在增加了物料周转程序,而且人工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金属棒状物料在处理其外表面锈迹和粘连废屑,增加了物料周转程序,而且人工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发明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支撑架,其中,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固定有三个呈环形均匀阵列的支撑机构,三个所述支撑机构上分别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左辊、右辊和上辊,构成通过支撑机构调整左辊、右辊和上辊之间距离,进而调整所述左辊、右辊和上辊之间构成传送棒状物料的上料通道的大小的结构,所述左辊、右辊和上辊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凸起,当所述左辊、右辊和上辊转动,形成通过螺纹凸起带动棒状物料转动,同时沿左辊、右辊和上辊的长度方向运动的结构,所述连接杆上通过支撑板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通过套筒活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通过连接板连接有刮刀和毛刷,所述刮刀和毛刷延伸到上料通道内与棒状物料的外表面相抵触,所述左辊和右辊所连接的转动轴上均连接有连接轴承,所述两个连接轴承上固定有调节左辊与右辊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转动连接有主动轮,三根所述转动轴上均固定有通过传动带与主动轮转动连接的从动轮,所述驱动电机两侧的支撑架上连接有一对用于调整左辊、右辊和上辊之间距离后张紧传动带的张紧机构。

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块、支撑轴承、第一弹簧、第二弹簧、限位杆、挡板、第一封盖和调节螺杆,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中支撑块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构成三个所述支撑块呈环形均匀阵列的结构,所述支撑块内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支撑轴承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所述支撑块上开设有贯通并与滑动槽相连通的滑动开口,所述转动轴通过滑动开口贯穿支撑块,并在滑动槽内过盈连接在支撑轴承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滑动槽底部并与支撑轴承相抵触,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支撑轴承上,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限位杆外,所述挡板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并与第二弹簧相抵触,所述第一封盖固定在滑动槽的开口处,所述调节螺杆螺纹连接在第一封盖上,且一端延伸到滑动槽内并与挡板相抵触,所述调节螺杆远离支撑块的有点固定有第一转盘。

优选地,所述套筒内活动连接有滑板和第三弹簧,所述套筒的底部开设有贯通孔,所述滑动杆通过贯通孔延伸到套筒内并与滑板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开口处固定有第二封盖,所述第三弹簧位于滑板与第二封盖之间,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封盖上,另一端固定有第二转盘。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有l型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与刮刀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动杆相抵触,所述转杆与滑动杆相抵触的一端外套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杆和转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与毛刷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齿板、左调节壳、右调节壳、调节齿轮和转动杆,所述调节齿板固定在连接轴承上,且两个连接轴承上的调节齿板平行错位设置,所述左调节壳和右调节壳内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左调节孔和右调节孔,两块所述调节齿板分别滑动连接在左调节孔和右调节孔内,所述左调节壳与右调节壳固定连接,所述左调节壳与右调节壳相靠近的两端面分别开设有连通左调节孔与右调节孔的调节槽,所述调节齿轮转动连接在调节槽内并与两块调节齿板相啮合,所述左调节壳与右调节壳相靠近的两端面开设有连通调节槽的转动通孔,所述转动杆贯穿转动通孔在调节槽内与调节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远离调节齿轮的一端固定有第三转盘。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加强板,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加强板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加强板与主动轮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固定板、张紧弹簧、张紧轴承、连接轴和张紧轮,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倾斜固定在支撑架和连接杆上,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竖截面为t型的张紧滑槽,所述张紧轴承和张紧弹簧滑动连接在张紧滑槽内,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过盈连接在张紧轴承内,另一端通过张紧滑槽延伸到固定板外,并与张紧轮固定连接,所述张紧轮与传动带内端面紧密抵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带有螺纹凸起的左辊、右辊和上辊,使得在左辊、右辊和上辊转动时便于带动棒状物料转动和输送上料;(2)通过螺纹杆、套筒、滑动杆、连接板、刮刀和毛刷,便于在棒状物料输送上料时利用刮刀去除棒状物料外表面的锈渣和废屑,而且利用毛刷将锈渣和废屑从棒状物料上扫除,便于棒状物料的后续加工,同时利用螺纹杆和套筒的配合,便于根据不同直径的棒状物料调整刮刀和毛刷与棒状物料的接触距离,避免刮刀和毛刷对棒状物料的外表面造成损坏;(3)通过支撑机构和调节机构的配合,便于调节左辊、右辊和上辊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对不同直径的棒状物料进行输送清理;(4)通过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带的配合,使得驱动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通过转动轴带动左辊、右辊和上辊同时转动,进而实现棒状物料的输送上料;(5)通过张紧机构,便于在调整左辊、右辊和上辊之间距离后对传动带进行张紧,使得传动带始终与主动轮和从动轮紧密抵触,进而便于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从动轮转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上料装置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c区域放大图。

其中,1、支撑架,2、连接杆,3、支撑机构,101、支撑块,102、滑动槽,103、支撑轴承,104、第一弹簧,105、滑动开口,106、限位杆,107、第二弹簧,108、挡板,109、调节螺杆,110、第一封盖,111、第一转盘,4、转动轴,5、左辊,6、右辊,7、上辊,8、驱动电机,9、主动轮,10、从动轮,11、传动带,12、加强板,13、支撑板,14、加强块,15、螺纹杆,16、第二转盘,17、套筒,18、第二封盖,19、滑板,20、第三弹簧,21、贯通孔,22、滑动杆,23、连接板,24、转动槽,25、铰接轴,26、转杆,27、第四弹簧,28、刮刀,29、连杆,30、毛刷,31、连接轴承,32、棒状物料,33、固定板,34、张紧滑槽,35、张紧轴承,36、张紧弹簧,37、连接轴,38、张紧轮,201、左调节壳,202、右调节壳,203、左调节孔,204、右调节孔,205、调节槽,206、调节齿轮,207、转动通孔,208、转动杆,209、第三转盘,210、调节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左”、“右”、“上”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杆2固定可拆卸连接有三个呈环形均匀阵列的支撑机构3,三个支撑机构3上分别通过转动轴4转动连接有左辊5、右辊6和上辊7,构成通过支撑机构3调整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距离,进而调整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构成传送棒状物料32的上料通道的大小的结构,便于通过支撑机构3支撑连接左辊5、右辊6和上辊7,同时利用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的间隙形成上料通道方便输送棒状物料32。左辊5、右辊6和上辊7的外表面均开设有旋转方向相同的螺纹凸起,左辊5、右辊6和上辊7均以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时形成通过螺纹凸起带动棒状物料32转动,同时棒状物料32沿左辊5、右辊6和上辊7的长度方向运动的结构,便于通过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上的螺纹凸起与棒状物料32摩擦实现棒状物料32的输送。连接杆2上通过支撑板13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5,便于螺纹杆15相对支撑板13转动,同时利用支撑板13对螺纹杆15进行支撑限定。螺纹杆15通过套筒17活动连接有滑动杆22,便于通过套筒17将滑动杆22与螺纹杆15连接在一起,同时利用套筒17便于滑动杆22沿着套筒17滑动,也对滑动杆22进行一定的限定,另外也使得在螺纹杆15带动套筒17转动时不会带动滑动杆22转动。滑动杆22通过连接板23连接有刮刀28和毛刷30,刮刀28和毛刷30延伸到上料通道内与棒状物料32的外表面相抵触,便于通过刮刀28将棒状物料32表面的锈迹和废屑刮除,通过毛刷30将棒状物料32的表面清扫干净,避免影响棒状物料32的后续加工。左辊5和右辊6所连接的转动轴4上均连接有连接轴37承31,两个连接轴37承31上焊接固定有调节左辊5与右辊6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便于通过连接轴37承31支撑连接调节机构,同时不影响转动轴4相对调节机构正常转动,利用调节机构调节限定左辊5与右辊6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根据棒状物料32的直径进行合理的调整。支撑架1上焊接固定有加强板12,驱动电机8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连接在加强板12上,便于通过加强板12增加支撑架1的稳定性,同时又能够连接固定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贯穿加强板12与主动轮9焊接固定或者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连接,便于通过驱动电机8带动主动轮9进行转动。三根转动轴4上均焊接或者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连接有通过传动带11与主动轮9转动连接的从动轮10,便于通过传动带11将主动轮9和从动轮10连接在一起,使得主动轮9转动通过传动带11带动从动轮10转动,进而从动轮10通过转动轴4带动左辊5、右辊6和上辊7转动。驱动电机8两侧的支撑架1上连接有一对用于调整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距离后张紧传动带11的张紧机构,便于通过张紧机构在改变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上料通道的大小时张紧传输带,使得传输带能够始终与主动轮9和三个从动轮10相抵触,进而使得主动轮9始终能够通过传输带带动从动轮10转动。

如图1、4、5所示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支撑块101、支撑轴承103、第一弹簧104、第二弹簧107、限位杆106、挡板108、第一封盖110和调节螺杆109,相邻两个支撑机构3中支撑块101通过连接杆2焊接或者通过螺栓固定可拆卸连接,构成三个支撑块101呈环形均匀阵列的结构,便于通过连接杆2将三个支撑机构3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支撑限定左辊5、右辊6和上辊7,同时三个支撑机构3呈环形均匀阵列设置便于径向调整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上料通道的大小,进而便于棒状物料32通过上料通道进行输送上料。支撑块101内开设有滑动槽102,支撑轴承103滑动连接在滑动槽102内,支撑块101上开设有贯通并与滑动槽102相连通的滑动开口105,转动轴4通过滑动开口105贯穿支撑块101,并在滑动槽102内过盈连接在支撑轴承103内,便于通过支撑轴承103支撑限定转动轴4,使得转动轴4能够随着支撑轴承103在滑动槽102内移动,同时使得转动轴4能够相对于支撑块101进行转动,另外利用滑动开口105便于转动轴4贯穿支撑块101,进而在支撑块101外连接从动轮10。第一弹簧104设置在滑动槽102底部并与支撑轴承103相抵触,便于通过第一弹簧104为支撑轴承103提供弹力,使得棒状物料32在上料通道内输送时能够使上料通道产生移动的形变量,便于棒状物料32的输送上料。限位杆106焊接固定连接在支撑轴承103上,第二弹簧107套设在限位杆106外,挡板108滑动连接在滑动槽102内,并与第二弹簧107相抵触,便于通过限位杆106增加第二弹簧107的稳定性,同时利用限位杆106对支撑轴承103进行限定,避免支撑轴承103的外圈随着内圈转动,另外利用挡板108对第二弹簧107进行限定,通过调节螺杆109压迫挡板108在滑动槽102内滑动,使得第二弹簧107压迫支撑轴承103在滑动槽102内滑动,进而调节转动轴4在滑动槽102内位置,进而调整左辊5、右辊6和上辊7支架上料通道的大小。第一封盖110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在滑动槽102的开口处,调节螺杆109螺纹连接在第一封盖110上,且一端延伸到滑动槽102内并与挡板108相抵触,便于若干第一封盖110对支撑块101上滑动槽102的开口进行封堵,避免滑动槽102内挡板108、第二弹簧107、限位杆106、支撑轴承103和第一弹簧104从滑动槽102内脱出,同时利用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109,在旋转调节螺杆109时改变挡板108在滑动槽102内的位置,进而改变转动轴4在滑动槽102内的位置。调节螺杆109远离支撑块101的有点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有第一转盘111,便于通过第一转盘111手动转动调节螺杆109。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套筒17内活动连接有滑板19和第三弹簧20,便于滑板19和第三弹簧20在套筒17内滑动伸缩。套筒17的底部开设有贯通孔21,滑动杆22通过贯通孔21延伸到套筒17内并与滑板19焊接多种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使得滑动杆22与滑板19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配合第三弹簧20能够改变滑动杆22伸出套筒17的长度,使得滑动杆22能够产生一定的调整,利用贯通孔21使得滑动杆22能够在套筒17内移动,也起到对滑板19限定的作用。套筒17的开口处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有第二封盖18,第三弹簧20位于滑板19与第二封盖18之间,便于通过第二封盖18对套筒17的开口进行封堵,避免套筒17内第三弹簧20和滑板19从套筒17内脱离。支撑板13远离连接杆2的一端固定有加强块14,使得支撑板13与加强块14构成l型结构,螺纹杆15螺纹贯穿支撑板13和加强块14,便于通过加强块14增加螺纹杆15与支撑板14之间螺纹连接的稳定性。螺纹杆15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二封盖18上,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转盘16,使得第二封盖18与螺纹杆15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而通过转动螺纹杆15带动第二封盖18和套筒17一块转动,改变套筒17距离支撑板13之间的距离,另外通过第二转盘16便于手动转动螺纹杆15。连接板23的一端开设有转动槽24,转动槽24内通过铰接轴25转动连接有l型的转杆26,转杆26的一端与刮刀28焊接或者螺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动杆22相抵触,便于转杆26与刮刀28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利用铰接轴25将转杆26与连接板23铰接连接在一起,在刮刀28刮除棒状物料32表面的锈迹和废屑时,若遇到粘连牢固的锈迹和废屑使得刮刀28能够带动转杆26以铰接轴25为转轴转动,避免影响棒状物料32的输送。转杆26与滑动杆22相抵触的一端外套设有第四弹簧27,且第四弹簧27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杆22和转杆26焊接固定连接,便于通过第四弹簧27为转杆26提供一定的弹力,只有刮刀28在遇到一定阻力时才能带动转杆26转动,使得刮刀28能够对棒状物料32外表面的锈迹和废屑清理更加干净。连接板23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连杆29,连杆29与毛刷30焊接固定连接,便于通过毛刷30对棒状物料32外表面的锈迹和废屑进一步进行清理,使得棒状物料32的外表面更加洁净。

如图1、3-5所示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齿板210、左调节壳201、右调节壳202、调节齿轮206和转动杆208,调节齿板210焊接固定在连接轴37承31上,且两个连接轴37承31上的调节齿板210平行错位设置,使得调节齿板210与连接轴37承31连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改变两块调节齿板210远离连接轴37承31的端部的距离改变两个连接轴37承31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左辊5和右辊6之间的距离。左调节壳201与右调节壳202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左调节壳201和右调节壳202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便于快速拆装。左调节壳201和右调节壳202内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左调节孔203和右调节孔204,两块调节齿板210分别滑动连接在左调节孔203和右调节孔204内,便于两块调节齿板210分别在左调节壳201内的左调节孔203和右调节壳202内的右调节孔204内滑动。左调节壳201与右调节壳202相靠近的两端面分别开设有连通左调节孔203与右调节孔204的调节槽205,调节齿轮206转动连接在调节槽205内,且调节齿轮206位于两块调节齿板210之间并与两块调节齿板210相啮合,便于调节齿轮206在调节槽205内转动,同时通过调节齿轮206与两块调节齿板210的啮合,在转动调节齿轮206时使得两块调节齿板210分别在左调节孔203和右调节孔204内相向或相反移动,进而实现改变左辊5与右辊6之间的距离。左调节壳201与右调节壳202相靠近的两端面开设有连通调节槽205的转动通孔207,转动杆208贯穿转动通孔207在调节槽205内与调节齿轮206焊接固定连接,使得转动杆208与调节齿轮206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通过转动杆208转动带动调节齿轮206转动。转动杆208远离调节齿轮206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有第三转盘209,便于通过第三转盘209手动旋转转动杆208。

如图1所示的一种数控机床自动化上料装置,张紧机构包括固定板33、张紧弹簧36、张紧轴承35、连接轴37和张紧轮38,固定板3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倾斜固定可拆卸连接在支撑架1和连接杆2上,使得通过固定板33增加连接杆2与支撑架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固定板33上开设有竖截面为t型的张紧滑槽34,张紧轴承35和张紧弹簧36滑动连接在张紧滑槽34内,连接轴37的一端过盈连接在张紧轴承35内,另一端通过张紧滑槽34延伸到固定板33外,并与张紧轮38焊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可拆卸连接,张紧轮38与传动带11内端面紧密抵触,便于张紧轴承35在张紧滑槽34内滑动,且利用张紧轴承35对连接轴37进行支撑限定,同时不影响连接轴37带动张紧轮38相对固定板33转动,另外利用张紧弹簧36为张紧轴承35提供弹力,使得在改变左辊5、右辊6和上辊7之间上料通道的大小时张紧轮38带动传动带11始终保持张紧状态,进而便于主动轮9通过传动带11带动从动轮10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