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折弯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89646发布日期:2021-08-31 17:4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预折弯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折弯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智能手表的等电子设备等生产、组装过程中,常需要对其使用的排线进行折弯处理以得到特定形状的产品,但目前,排线折弯常由人工进行操作,不仅难以把控折弯的精度,同一批次间和不同批次间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工人工作强度大,生产效率也受限,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折弯检测设备,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排线加工难以保证质量且产能有限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折弯检测设备,包括:

承载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工位;所述工位用于固定待折弯工件;

检测机构,所述承载构件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所述工位面对所述检测机构;

第一折弯机构,所述承载构件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工位面对所述第一折弯机构;

所述第一折弯机构作用于所述待折弯工件以改变所述待折弯工件的延伸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机构包括:

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的识别方向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识别方向呈角度设置;

滑移模组,用于调整所述检测装置相对所述承载构件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预折弯检测设备还包括操作台;

所述第一折弯机构包括:

第一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操作台;

第一折弯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

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折弯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折弯头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架运动;

第二折弯头,设置于所述操作台;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折弯头和所述第二折弯头能够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位于所述第一折弯头和所述第二折弯头之间的所述待折弯工件受力发生形变;

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操作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折弯头连接;

固定压头,设置于所述操作台,且所述固定压头随所述第一折弯头同步运动,在所述第一折弯头对所述待折弯工件施力时所述固定压头压设所述待折弯工件以固定所述待折弯工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工位设置有至少一个载具,所述载具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待折弯工件;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本体,形成有镂空部,所述第二折弯头能够穿过所述镂空部,以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折弯头运动;

夹持组件,包括弹性压块以及承托部;所述弹性压块能够相对所述承托部抬起或贴合,以将所述待折弯工件的部分固定在所述弹性压块与所述承托部之间;

所述固定压头随所述第一折弯头运动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承托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预折弯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二折弯机构,所述第二折弯机构包括:

第二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操作台;

第三折弯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三折弯头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运动,以靠近或远离设置在面对所述第二折弯机构的所述工位上的所述待折弯工件;

第三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三折弯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折弯头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运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头形成有第一折弯面,所述第二折弯头形成有第二折弯面和第三折弯面,所述第一折弯头朝向所述第二折弯头运动时,所述固定压头将所述待折弯工件压设于所述固定压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折弯面之间,所述第一折弯面与所述第三折弯面平行并将所述待折弯工件压设于所述第一折弯面与所述第三折弯面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承托部形成有第四折弯面,所述第三折弯头形成有第五折弯面,所述第三折弯头朝向所述承托部运动时所述第四折弯面与所述第五折弯面平行并将所述待折弯工件压设于所述第四折弯面与所述第五折弯面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装置为ccd相机或双显微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构件具有圆盘结构,且所述承载构件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承载构件转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承载构件的上表面靠近所述承载构件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

所述第一工位、所述第二工位、所述第三工位和所述第四工位沿所述承载构件的周向等分所述承载构件的圆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包括:承载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工位;工位用于固定待折弯工件;检测机构,承载构件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检测机构;第一折弯机构,承载构件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第一折弯机构;第二折弯机构,承载构件转动至第三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第二折弯机构;第一折弯机构和第二折弯机构分别作用于待折弯工件以改变待折弯工件的延伸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通过多工位、多载具配合检测机构、折弯机构对工件进行流水线式加工,不间断地执行上料、检测和折弯操作,不仅保证加工质量确保产品品质,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产能,实现批量化生产,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承载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一折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一折弯机构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一折弯机构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一折弯机构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一折弯机构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二折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二折弯机构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第二折弯机构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的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对待折弯工件加工之后的成品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承载构件,101-第一工位,102-第二工位,103-第三工位,104-第四工位,2-检测机构,201-第一检测部,202-第二检测部,203-第一固定板,204-第一滑移组件,205-第二固定板,206-第三固定板,207-第二滑移组件,208-第四固定板,2081-通孔,3-第一折弯机构,301-第一固定座,302-第二固定座,3021-支撑架,303-第一固定架,3031-第一支架,3032-第二支架,304-第一折弯头,3041-第一折弯面,305-第一驱动装置,306-第二折弯头,3061-第二折弯面,307-第二驱动装置,308-固定压头,4-第二折弯机构,401-第二固定架,402-第三折弯头,4021-第五折弯面,403-第三驱动装置,5-载具,501-承载本体,502-镂空部,503-弹性压块,5031-凸起部,5032-弹性件,504-承托部,5041-第四折弯面,6-操作台,7-锁止气缸,8-待折弯工件,9-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预折弯检测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3所示,包括:

承载构件1,设置有至少一个工位,工位用于固定待折弯工件8;

检测机构2,承载构件1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检测机构2;

第一折弯机构3,承载构件1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第一折弯机构3;

进一步地,本预折弯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二折弯机构4,承载构件1转动至第三预定位置时,工位面对第二折弯机构4;

第一折弯机构3和第二折弯机构4分别作用于待折弯工件8以改变待折弯工件8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承载构件1具有圆盘结构,且承载构件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机构9,用于驱动承载构件1转动;

承载构件1的上表面靠近承载构件1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工位101、第二工位102、第三工位103和第四工位104;

第一工位101、第二工位102、第三工位103和第四工位104沿承载构件1的周向等分承载构件1的圆周。

在该实施例中,承载构件1优选为分度盘,承载构件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机构9,驱动机构9固定设置于操作台6,驱动机构9可以为减速电机,驱动机构9设置有用于驱动承载构件1转动的输出轴,输出轴与承载构件1的中心连接,在驱动机构9的驱动作用下,承载构件1能够以自身的中心点为中心进行转动。

检测机构2、第一折弯机构3、第二折弯机构4设置于操作台6并靠近承载构件1设置,承载构件1设置有至少一个工位,当工位的数量为一个时,将待折弯工件8设置于工位,驱动机构9驱动承载构件1转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工位刚好位于检测机构2的下方并面对检测机构2设置,由检测机构2检测待折弯工件8的质量,质量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工序;驱动机构9再次驱动承载构件1由第一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此时工位刚好位于第一折弯机构3的下方并面对第一折弯机构3设置,第一折弯机构3对待检测工件进行第一次折弯;驱动机构9再一次驱动承载构件1由第二预定位置转动至第三预定位置,此时工位刚好位于第二折弯机构4的下方并面对第二折弯机构4,有第二折弯机构4对待折弯工件8进行第二次折弯,即可获得进行过两次改变延伸方向的产品成品。

需要说明的是,按此规律,可通过调节驱动机构9每一次驱动承载构件1的转动角度并对应增减折弯机构的数量获得其他类型的折弯产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尤其但不限适用于排线折弯。

优选地,承载构件1的下方设置有锁止气缸7,锁止气缸7设置于承载构件1下方的操作台6上,锁止气缸7的活塞杆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伸缩,当本预折弯检测设备不执行工作时,锁止气缸7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并抵靠至承载构件1的下表面,使得承载构件1处于锁定状态无法转动,当本预折弯检测设备执行加工任务时,锁止气缸7的活塞杆回缩脱离承载构件1的下表面,承载构件1解除锁定状态。

优选地,工位的数量为四个。承载构件1的上表面按照相同的间隔设置有第一工位101、第二工位102、第三工位103和第四工位104,其中,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工位101为上料工位,上料工位的周围空旷,便于人工或使用机械手上料,第二工位102面对检测机构2设置,第三工位103对应第一折弯机构3设置,第四工位104面对第二折弯机构4设置,四个工位均靠近承载构件1的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承载构件1的上表面具体为一个圆面,四个工位依次间隔设置在圆面并均分圆面的圆周,使得承载构件1在驱动机构9的驱动作用下每次按照相同的角度转动时,四个工位所在位置依次更换,例如,拟定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工位101处于第一预定位置,驱动机构9驱动承载构件1转动一次后,第一工位101与在初始状态下的第二工位102重合,以此类推,通过多工位的配合,能够一次性对不同工位上的待折弯工件8对应地进行不同操作,大幅度地提高加工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工位101、第二工位102、第三工位103和第四工位104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载具5,载具5用于承载并固定待折弯工件8。

在该实施例中,每一个工位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载具5,优选地,每一个工位上的载具5的数量为两个,也就是说,每一个工位一次性能够处理的待折弯工件8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10所示,载具5包括:

承载本体501,形成有镂空部502,第二折弯头306能够穿过镂空部502朝向或远离第一折弯头304运动;

夹持组件,包括弹性压块503以及承托部504;弹性压块503能够相对承托部504抬起或贴合,以将待折弯工件8的部分固定在弹性压块503与承托部504之间;

固定压头308随第一折弯头304运动时能够靠近或远离承托部504。

在该实施例中,承载本体501具有块状或板状结构,承载本体501的靠近顶角的位置形成有通孔2081,用于穿过螺钉等紧固件以将承载本体501固定至在承载构件1的工位所在位置上。承载本体501的中心位置形成有镂空部502,通过镂空部502使承载本体5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通;承载本体501的上表面靠近镂空部502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具体包括弹性压块503和承托部504,待折弯工件8的不需要折弯的位置被安置在承托部504,承载本体501的上表面形成有槽部,弹性压块503设置槽部内,弹性压块503的靠近镂空部502的一侧边缘形成有凸起部5031,弹性压块503的与设置有凸起部5031的相对的一侧边连接有弹性件5032,弹性件5032可以为弹簧或弹片,弹性件5032的另一端与槽部的侧壁连接,使得对着弹性件5032发生形变弹性压块503相对槽部的位置状态能够发生变化,具体动作为相对槽部抬起或者落入槽部内,当弹性压块503抬起时即可将待折弯工件8安置于承托部504,当弹性压块503下落,凸起部5031即可将待折弯工件8的部分压设在凸起部5031与承托部504之间,避免加工过程中待折弯工件8脱落或发生位置变化,影响后续检测和折弯等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2所示,检测机构2包括:

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部201和第二检测部202;第一检测部201的识别方向与第二检测部202的识别方向呈角度设置;

滑移模组,用于调整检测装置相对承载构件1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部201和第二检测部202,第一检测部201的检测识别方向与承载构件1的表面平行,也就是说,第一检测部201的检测识别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检测部202的检测识别方向为竖直向下方向,并且第二检测部202的识别范围能够覆盖载具5所在位置,第一检测部201的识别方向与第二检测部202的识别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检测部201用于检测待折弯工件8是否变形或损坏,第二检测部202件用于检测待折弯工件8的安装状态以及弹性压块503是否压实固定待折弯工件8。

优选地,检测装置为ccd相机,优选为双显微镜,具体而言,检测装置为ccd相机时第一检测部201和第二检测部202均为ccd相机,当检测装置为双显微镜时,双显微镜设置有底座,底座设置有电机,电机能够驱动底座连同双显微镜旋转,以实现通过双显微镜进行多角度检测,同时双显微镜能够观测到颜色,显著提高检测精确度。

优选地,第一检测部201的检测头部分设置有第一光源,第二检测部202的检测头部分设置有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用于在进行检测操作时对待折弯工件8进行照明补光,以提高检测精度。

更优选地,滑移模组包括:第一固定板203,通过销钉等紧固件固定于操作台6,第一固定板203的下表面与操作台6贴合,第一固定板20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滑移组件204,第一滑移组件204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05,第二固定板205的下表面与第一滑移组件204的滑动部分滑动连接,使得第二固定板205在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第二固定板20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滑移组件207,第二滑移组件207能够随第二固定板205在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第二滑移组件207的滑动部分设置有第三固定板206,第二检测部202设置于第三固定板206,第三固定板206的下表面与第二滑移组件207的滑动部分连接,使得第二检测部202能够随第三固定板206在第二滑移组件207的作用下在第二方向上往复运动。

第二固定板205的上表面还垂直设置有第四固定板208,第四固定板208形成有通孔2081,第一检测部201的检测头面对通孔2081设置,并且第一检测部201能够穿设在通孔2081内,第四固定板208的面对承载构件1的一侧面设置有滑道,第二检测部202的底座与滑道滑动连接,使得第二检测部202能够沿竖直方向上或向下运动,以调节第一检测部201的检测头相对承载构件1的上表面的工位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在图12所示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即在左右方向调整第二检测部202相对承载构件1以及对应的工位的具体位置,第二方向为在图12所示状态下的前后方向,即在前后方向上调整第一检测部201和第二检测部202相对承载构件1以及承载构件1上对应的工位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移组件204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kk模组,第二滑移组件207可以为滑台气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至图8所示,第一折弯机构3包括:

第一固定座301,设置于操作台6;

第二固定座302,设置于操作台6;

第一固定架303,设置于第一固定座301;

第一折弯头304,设置于第一固定架303;

第一驱动装置305,设置于第一固定架303,第一驱动装置305的驱动端与第一折弯头304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折弯头304相对第一固定架303运动;

第二折弯头306,设置于第二固定座302;第一折弯头304和第二折弯头306能够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使位于第一折弯头304和第二折弯头306之间的待折弯工件8受力发生形变;

第二驱动装置307,设置于第二固定座302,第二驱动装置307的驱动端与第二折弯头306连接;

固定压头308,设置于第一固定架303,且固定压头308随第一折弯头304同步运动,在第一折弯头304对待折弯工件8施力时固定压头308压设待折弯工件8以固定待折弯工件8。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301和第二固定座302相邻设置,第一固定座301相对远离承载构件1,第二固定座302相对靠近承载构件1,第一固定架303的底部设置与第一固定座301连接,第一固定架303的另一端的端部朝向承载构件1弯曲,第一固定架303包括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支架3031和第二支架3032,第一支架3031和第二支架3032的底端均与第一固定座301连接;

第一折弯头304的数量和第二折弯头306的数量与每一个工位上的载具5的数量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第一支架3031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架3032的另一端朝向承载构件1弯曲并且朝向承载构件1弯曲的一端分别设置第一折弯头304,第一折弯头304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3031和第二支架3032,并且第一支架3031和/或第二支架3032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305,第一驱动装置305可以为气缸,用于驱动第一折弯头304相对第一固定架303滑动。

第二固定座302设置有支撑架3021,第二驱动装置307设置于支撑架3021,第二驱动装置307可以为气缸,支撑架3021设置有滑轨,第二折弯头306与滑轨滑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307的驱动端与第二折弯头306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折弯头306相对第二固定架401滑动以发生伸出或回缩动作,滑轨相对第二固定座302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折弯头306相对支撑架3021伸出时是朝向斜向上的方向伸出,而第一折弯头304的运动方向为朝向或远离第二折弯头306的,两者相互靠近至极限时第二折弯头306经载具5的镂空部502穿出并与第一折弯部发生交错动作,以将待折弯工件8夹持在第一折弯头304和第二折弯头306之间使得待折弯工件8受力发生形变改变自身原本的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折弯头304设置有滑动底座,第一支架3031、第二支架3032设置有滑轨,滑动底座与两支架的滑轨滑动连接,并且固定压头308,固定压头308的数量与第一折弯头304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支架3031和第二支架3032上均设置有与第一折弯头304对应的固定压头308,固定压头308朝向竖直向下的方向延伸,并且固定压头308随第一折弯头304同步运动,固定压头308的运动效果为上升或下降,当第一折弯头304朝向第二折弯头306运动时,固定压头308能够将待折弯工件8的不需要进行折弯的部分压设在固定压头308与载具5的承托部504之间,避免在第一折弯机构3对待折弯工件8进行折弯的过程中待折弯工件8发生位置偏移或脱离,影响折弯质量甚至损坏待折弯工件8。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折弯头304形成有第一折弯面3041,第二折弯头306形成有第二折弯面3061和第三折弯面,第一折弯头304朝向第二折弯头306运动时,固定压头308将待折弯工件8压设于固定压头308的端面与第二折弯面3061之间,第一折弯面3041与第三折弯面平行并将待折弯工件8压设于第一折弯面3041与第三折弯面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折弯头304形成有第一缺口部,第一缺口部包括第一折弯面3041以及位于第一折弯面3041的顶端的第一限位面,第二折弯头306形成有第二折弯面3061和第三折弯面,其中第二折弯面3061为竖直朝上的一端面,当第一折弯头304与第二折弯头306相互靠近时,固定压头308的端面与待折弯工件8接触以将待折弯工件8压设至第二折弯面3061,而第一折弯面3041与第二折弯面3061相互面对并且平行设置,在第一折弯头304朝向第二折弯头306靠近的过程中将待折弯工件8下压使得待折弯工件8的部分位于第一折弯面3041和第三折弯面之间,使得待折弯工件8受力延伸方向发生变化,同时第一限位面能够阻挡第一折弯头304过度下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二折弯机构4包括:

第二固定架401,设置于操作台6;

第三折弯头402,设置于第二固定架401;第三折弯头402能够相对第二固定架401运动,以靠近或远离设置在面对第二折弯机构4的工位上的待折弯工件8;

第三驱动装置403,设置于第二固定架401,第三驱动装置403的驱动端与第三折弯头402连接,用于驱动第三折弯头402相对第二固定架401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401的底端与操作台6连接,第二固定架401的另一端朝向承载构件1弯曲,第三折弯头402设置在第二固定架401的朝向承载构件1弯曲的一端,第三折弯头402的数量与每一个工位上的载具5的数量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具体地,第二固定架401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403,第三驱动装置403可以为气缸,第三折弯头402与第三驱动装置403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三驱动装置403的作用下,第三折弯头402朝向或远离承载构件1上对应第二折弯机构4的工位上的载具5运动。

优选地,承托部504形成有第四折弯面5041,第三折弯头402形成有第五折弯面4021,第三折弯头402朝向承托部504运动时第四折弯面5041与第五折弯面4021平行并将待折弯工件8压设于第四折弯面5041与第五折弯面4021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折弯头402形成有第二缺口部,第二缺口部包括第五折弯面4021以及位于第五折弯面4021的顶部的第二限位面,而载具5上的承托部504形成第四折弯面5041,当第三折弯头402朝向载具5运动时,第五折弯面4021与第四折弯面5041相互交错,运动至第五折弯面4021与第四折弯面5041相互面对并平行,在此过程中,第三折弯头402将待折弯工件8下压至第五折弯面4021与第四折弯面5041之间以改变待折弯工件8的延伸方向,实现第二次弯折。

优选地,第一折弯机构3对待折弯工件8进行第一次折弯的折弯角度优选为120°,第二折弯机构4对待折弯工件8进行第二折弯的折弯角度优选为120°,折弯后静置一段时间产品由于自身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反弹效果,折弯角度在120°时经过反弹效果能够得到90°的折弯角度,本申请中对待折弯工件8的折弯角度的要求即为9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预折弯检测设备还包括机柜,预折弯检测设备设置于机柜,且所述机柜还设有取料装置,用于将待折弯工件8放至上料工位,取料装置可以由人工操作也可由机械手自动操作。优选地,取料装置为吸笔,通过负压吸取的方式吸住待折弯工件8以便进行转移,适用于精密工件,避免损坏待折弯工件8。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预折弯检测设备,通过多工位、多载具配合检测机构、折弯机构对工件进行流水线式加工,不仅保证加工质量确保产品品质,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批量化生产,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