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2084发布日期:2021-11-03 21:2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风扇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风扇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扇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2.风扇一般用于散热,被广泛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所接触的各种电器当中去,例如冰箱、洗衣机、空调、时钟等等。
3.风扇生产需要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以往风扇组装设备中,为了实现多工位的水平联动,设计的自动化设备横向空间较大,对于每个机种需要设置专门的治具模板,费用高,无法实现规模化。现有的风扇组装设备专线专用,无法进行产品切换,生产的灵活性较低。通常在多机种同时生产时,不满足设备的高效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自动化设备横向空间较大,以及无法进行产品切换,生产的灵活性较低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风扇组装设备,以达到充分地利用设备内空间,提高组装效率的目的。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扇组装设备,具有:
6.载物台,其载置被进行组装加工的部件;
7.控制单元,其控制整个组装设备的工作;
8.第一物料托盘,其设置在所述载物台上,装有需要组装的部件;
9.拾取单元,其将需要组装的部件拾取并运输到安装位置;
10.第一传动机构,其将需要组装的部件从所述第一物料托盘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
11.组装单元,其将所述拾取单元的部件安装至风扇组件;
12.所述第一物料托盘为圆形,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物料盘的外周第一切线上;
13.所述拾取单元沿所述第一切线运动,所述组装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
14.优选的,所述风扇组装设备还包括第二物料托盘;
15.所述第二物料托盘也为圆形,所述第二物料托盘的外周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
16.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将所述第二物料盘内的部件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
17.优选的,所述风扇组装设备,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
18.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
19.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将所述第二物料盘内的部件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
20.优选的,所述第一物料托盘设置有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物料托盘内部件数量是否不足,当检测到部件数量不足时通知控制单元。
21.优选的,所述第二物料托盘设置有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二物料托盘内部件数量是否不足,当检测到部件数量不足时通知控制单元。
22.优选的,所述组装单元设置有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对组装的结构进行确认并
将确认结果通知给所述控制单元。
23.优选的,所述组装单元配置有第三检测单元,当所述第三检测单元检测到有外物侵入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组装单元停止进行中的组装动作。
24.优选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三检测单元分别为红外线检测元件。
2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扇组装设备,将物料托盘和拾取单元纵向配置,最大程度利用纵向空间。同时,在组装单元的一体设置有识别单元,用以识别组装后的效果,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设备内空间,提高组装效率。物料托盘和拾取单元在纵向上重叠,进一步缩小设备的横向空间;同时,将多个单元一体化,提高组装效率。本发明将设备进行纵向配布,缩小设备的横向空间,实现设备的小型化;组装单元上的治具模板通用,不同机种切换时可以快速找到中心定位点,无需调整。本发明在设备最大程度上压缩,寸缩小到原来设备的1/9,现在的长宽为300mm
×
600mm,保证其能快速移动;本发明实现了可以快速切换,快速移动,快速修理;费用低,占地面积小,制作简便,可以迅速实现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风扇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风扇组装设备的主视图;
28.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风扇组装设备的俯视图;
29.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风扇组装设备的侧视图;
30.图5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一;
31.图6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二。
32.附图标记:1、载物台;2、第一物料托盘;3、拾取单元;4、第一传动机构;5、组装单元;6、第二物料托盘;7、运输轨道;8、运输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34.如图1

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组装设备,具有:载物台1、控制单元、第一物料托盘2、拾取单元3、第一传动机构4和组装单元5。
35.载物台1,其载置被进行组装加工的部件;控制单元,其控制整个组装设备的工作;第一物料托盘2,其设置在所述载物台1上,装有需要组装的部件;第一传动机构4,其将需要组装的部件从所述第一物料托盘2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3;拾取单元3,其将需要组装的部件拾取并运输到安装位置;组装单元5,其将所述拾取单元3的部件安装至风扇组件。所述第一物料托盘2为圆形,所述第一传动机构4位于所述第一物料盘2的外周第一切线上;所述拾取单元3沿所述第一切线运动,所述组装单元5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本发明将第一传动机构4、拾取单元3、组装单元5设置在第一物料托盘2的同一条切线上,缩小了整套组装设备的横向空间。在建立整条生产线时,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缩减生产线的长度,更适合工业化生
产。
36.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组装设备还包括第二物料托盘6;所述第二物料托盘6也为圆形,所述第二物料托盘6的外周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物料托盘,并使两个物料托盘共用同一切线,节省空间,实现设备小型化。本发明可将物料托盘6直径缩小到110mm,保证其供料稳定性。物料托盘和拾取单元3在纵向上重叠,进一步缩小设备的横向空间。
37.针对不同的工况,第二物料托盘6可以与第一物料托盘2共用传动机构,第二物料托盘6也可以配置独立的传动机构。
38.如果第二物料托盘6与第一物料托盘2共用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4可以连接第二物料托盘6与第一物料托盘2,所述第一传动机构4可以将所述第二物料盘6内的部件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3;共用第一传动机构,降低设备成本。
39.如果第二物料托盘6配置独立的传动机构,所述风扇组装设备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切线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将所述第二物料盘6内的部件传送至所述拾取单元3;增加第二传动机构,提高生产效率。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可以采用给料器,通过给料器可以将需要组装的部件送到至所述拾取单元3。
41.第一物料盘2和第二物料盘6内可以盛放风扇的不同部件,例如,第一物料盘2内盛放风扇的第一部件,第二物料盘6内盛放风扇的第二部件。对于仅需要安装第一部件的风扇类型,只需第一物料盘2部分工作即可;对于需要同时安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风扇类型,第一物料盘2和第二物料盘6共同工作,实现风扇组装,因此,本发明可以针对不同机种同时生产,可以进行产品切换,生产的灵活性较低。
42.所述第一物料托盘2设置有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物料托盘2内部件数量是否不足,当检测到部件数量不足时通知控制单元。
43.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为红外线检测元件。第一检测单元,通过对指定检测位置进行检测,判断检测位置是否存在部件,来实现提前检测第一物料托盘2内部件数量是否不足,防止没必要的停机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44.所述第二物料托盘6设置有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6用于检测第二物料托盘6内部件数量是否不足,当检测到部件数量不足时通知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为红外线检测元件。防止没必要的停机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45.所述组装单元5设置有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对组装的结构进行确认并将确认结果通知给所述控制单元。识别单元例如为拍摄设备,当拾取单元拾取下一个部件的同时,识别单元对组装的结构进行拍照确认,识别单元可以在组装单元上一体设置,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设备内空间。本发明设置识别单元能够在组装的同时进行识别,提高加工的作业效率。
46.所述组装单元5配置有第三检测单元,当所述第三检测单元检测到有外物侵入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组装单元5停止进行中的组装动作。所述第三检测单元为红外线检测元件,可设置在风扇组装设备的外框,第三检测单元探测方向朝上,一旦检测到外物侵入,控制组装单元5停止作业,能够防止外物侵入时导致组装单元5以及整个风扇组装设备的损坏。
4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拾取单元3,包括:机械手、运输机构8和运输轨道7;所述运输轨道7固定设置在载物台1的上方;所述运输机构8滑动配合设置在运输轨道7上,所述运输机构8上设置可升降的机械手。
48.所述组装单元5,包括:升降托举装置以及设置在升降托举装置上方的挡板;所述挡板设置通孔。升降托举装置所在位置即安装位置,升降托举装置能够放置风扇组件,并在组装时托举风扇组件。升降托举装置上的治具模板通用,不同机种切换时快速找到中心定位点,无需调整。
49.本实施例的风扇组装设备,在工作时,第一物料托盘2中需要组装的部件通过第一传动机构4进行传送,拾取单元3的机械手向下伸出能够拾取第一传动机构4上的部件,机械手取完部件上升到位后,运输机构8沿着运输轨道7横向移动至安装位置;到达安装位置后,组装单元5的升降托举装置向上托举风扇组件,同时机械手再次向下伸出,穿过挡板的通孔,将需要组装的部件安装在风扇组件上,实现风扇组装。如果涉及不同部件的组装,拾取单元3和组装单元5进行二次运输和组装,本发明便于进行产品切换,生产灵活性高。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