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0724发布日期:2022-03-23 01:2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校直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


背景技术:

2.校直机是用来对轴杆类工件进行校直的设备,通过校直以便达到理想的直线度要求或回转精度要求,保证零部件能够达到装配精度。
3.校直机的作业台上装设有两个支架,并分别承托轴类工件的两端,以便校直机的压头对轴类工件施加作用力,并校直轴类零件。在校直作业中,工作人员需要转动工件并找到最高点,为了减小工件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常在支架的顶端装设轴承,使得支架通过两个相互靠近的轴承承托工件的一端。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对于重量较大的轴类工件,校直作业中工件受到的作用力较大,使得工件与支架上轴承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容易损坏轴承或损伤工件,校直机的支架存在有可承托的工件质量较小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校直机上支架可承托的最大工件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顶面呈v型设置,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顶面开设有避让槽和四个下沉槽,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支架主体顶端的中部,且所述避让槽的开口呈v型设置,四个所述下沉槽对称设置于所述避让槽的两侧,且所述下沉槽的开口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下沉槽内滑移设置有支承块,所述支承块与所述下沉槽的底面间设置有弹性件,位于避让槽两侧的支承块间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有轴承,且所述轴承位于所述避让槽的开口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转动工件以寻找工件轴线的最高点时,支架通过轴承承托工件,以减小工件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在校直作业中,随着工件对轴承作用力的增加,轴承逐渐下沉,并最终下沉至避让槽内,从而降低了轴承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此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的上顶面接触,使得支架与工件间具有较大的承托面积,从而降低了工件因受到较大应力而损伤的概率,综上所述,在工件的转动过程和校直过程中,支架上的轴承处于两种工作状态,从而有效提高了校直机上支架可承托的最大工件质量。
8.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设有限位片,且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下沉槽的顶端,并封堵所述下沉槽的开口,所述支承块的顶端抵接于所述限位片的底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片对支承块有限位的作用,能够阻碍支承块从下沉槽的开口处脱离。
10.优选的,所述下沉槽的底端贯通设置,并螺纹连接有预应力调节件,所述弹性件的顶端抵接于所述支承块,所述弹性件的底端抵接于所述预应力调节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预应力调节件调整弹性件的预应力,进而能够调节轴承所承受的最大作用力,使得弹性支架能够适应不同重量的工件,当轴承受到的作用力大于该数值时,轴承下沉至避让槽内,以降低轴承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
12.优选的,每个所述下沉槽内的预应力调节件均设置为多个。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沉槽的底端设置多个预应力调节件,提高了预应力调节件在下沉槽中的连接稳定性,降低了预应力调节件因受力过大而从下沉槽的底端脱离的概率。
14.优选的,所述轴承偏离所述转轴轴线的中点设置,且两所述轴承朝向所述转轴中点的同一侧偏移。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偏离转轴轴线的中点设置,当轴承受到工件的作用力时,相较于远离工件中部的支承块,靠近工件中部的支承块受到较大的作用力,其底端的弹性件受到较大的压力,使得转轴朝向工件小角度倾斜,与此同时,工件受力发生挠曲变形,且工件的端部与转轴同方向倾斜,从而增大了工件与轴承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两者间的接触应力,具有保护工件和轴承的作用。
16.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顶面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倾斜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主体上顶面的倾斜方向与工件端部因挠曲变形而产生的倾斜方向相同,校直作业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主体的上顶面近似平行,使得工件与支架主体上顶面间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具有保护工件的作用。
18.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顶面设置为圆柱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主体的上顶面设置为圆柱面,增加了工件与支架主体上顶面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工件受到的最大应力。
20.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上顶面设置有缓冲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主体上顶面设置的缓冲层具有保护工件的作用,能够缓解工件与支架主体上顶面间的应力集中情况,从而降低了工件受到的最大应力。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当工作人员转动工件以寻找工件轴线的最高点时,支架通过轴承承托工件,以减小工件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在校直作业中,随着工件对轴承作用力的增加,轴承逐渐下沉,并最终下沉至避让槽内,从而降低了轴承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此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的上顶面接触,使得支架与工件间具有较大的承托面积,从而降低了工件因受到较大应力而损伤的概率,综上所述,在工件的转动过程和校直过程中,支架上的轴承处于两种工作状态,从而有效提高了校直机上支架可承托的最大工件质量;2. 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预应力调节件调整弹性件的预应力,进而能够调节轴承所承受的最大作用力,使得弹性支架能够适应不同重量的工件,当轴承受到的作用力大于该数值时,轴承下沉至避让槽内,以降低轴承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3. 支架主体上顶面的倾斜方向与工件端部因挠曲变形而产生的倾斜方向相同,校直作业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主体的上顶面近似平行,使得工件与支架主体上顶面间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具有保护工件的作用。
附图说明
23.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用于展示下沉槽内的零部件的结构;图3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1、支架主体;11、避让槽;12、下沉槽;13、插槽;2、支承块;3、限位片;4、预应力调节件;5、弹性件;6、转轴;7、轴承;8、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校直机用弹性支架。
27.实施例1:参照图1,校直机用弹性支架包括近似呈长方体状的支架主体1,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呈v型设置,且支架主体1上顶面的轴线沿支架主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
28.参照图1和图2,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避让槽11,避让槽11位于支架主体1顶端的中部,且避让槽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支架主体1的长度方向。支架主体1上顶面中两壁面的交线,与避让槽11将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分隔成四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上,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下沉槽12,且避让槽11两侧的下沉槽12关于避让槽11对称设置。
29.四个下沉槽12内均滑移设置有支承块2。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承块2的横截面与下沉槽12中上部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正方形,支承块2的上顶面平行于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
30.参照图1和图2,支架主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槽13,插槽13设置为四个,并与下沉槽12一一对应,插槽13靠近下沉槽12的顶端开设,且插槽13的开设方向平行于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
31.插槽13内插设有限位片3,限位片3整体呈矩形片状设置,限位片3封堵下沉槽12的顶端开口,支承块2的顶端抵接于限位片3。限位片3对支承块2有限位的作用,能够阻碍支承块2从下沉槽12中脱离。
32.参照图2,下沉槽12沿竖直方向贯穿支架主体1,下沉槽12底端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且下沉槽12的底端螺纹连接有预应力调节件4,预应力调节件4整体呈圆柱状设置,且底面开设有内六角槽。支承块2与预应力调节件4间设置有弹性件5,且弹性件5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件5设置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5还可以设置为橡胶块。
33.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预应力调节件4调整弹簧的预应力,进而能够调节轴承7所承受的最大作用力,使得弹性支架能够适应不同重量的工件。当轴承7受到的作用力大于该数值时,轴承7下沉至避让槽11内,以降低轴承7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
34.参照图2,在每个下沉槽12的底部,预应力调节件4均设置为多个。通过在下沉槽12的底端设置多个预应力调节件4,以提高预应力调节件4在下沉槽12中的连接稳定性,从而降低了预应力调节件4因受力过大而从下沉槽12的底端脱离的概率。
35.下沉槽12靠近避让槽11的一侧连通至避让槽11,关于避让槽11对称设置的两支承块2间连接有转轴6,转轴6的端部穿设至支承块2中。转轴6上套设有轴承7,且轴承7位于避
让槽11的开口处。
36.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工作人员转动工件以寻找工件轴线的最高点时,支架通过轴承7承托工件,以减小工件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在校直作业中,随着工件对轴承7作用力的增加,轴承7逐渐下沉,并最终下沉至避让槽11内,从而降低了轴承7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此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的上顶面接触,使得支架与工件间具有较大的承托面积,从而降低了工件因受到较大应力而损伤的概率。综上所述,在工件的转动过程和校直过程中,支架上的轴承7处于两种工作状态,从而有效提高了校直机上支架可承托的最大工件质量。
37.实施例2: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设置为圆柱面,且圆柱面的轴线垂直于支架主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上设置有缓冲层8,本技术实施例中,缓冲层8设置为橡胶层,橡胶层粘贴于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
38.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设置为圆柱面,增加了工件与支架主体1上顶面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工件受到的最大应力。支架主体1上顶面设置的缓冲层8具有保护工件的作用,能够缓解工件与支架主体1上顶面间的应力集中情况,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工件受到的最大应力。
39.参照图4,支架主体1上顶面的轴线沿支架主体1的宽度方向小角度倾斜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倾斜角度设置为10度。支架主体1上顶面的倾斜方向与工件端部因挠曲变形而产生的倾斜方向相同,校直作业时工件的端部与支架主体1的上顶面近似平行,使得工件与支架主体1上顶面间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具有保护工件的作用。
40.参照图2和图4,轴承7偏离转轴6轴线的中点设置,且两轴承7均朝向支架主体1上顶面的较低端偏移。当轴承7受到工件的作用力时,相较于远离工件中部的支承块2,靠近工件中部的支承块2受到较大的作用力,其底端的弹性件5受到较大的压力,使得转轴6朝向工件小角度倾斜。与此同时,工件受力发生挠曲变形,且工件的端部与转轴6同方向倾斜,从而增大了工件与轴承7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两者间的接触应力,具有保护工件和轴承7的作用。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