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5332发布日期:2021-12-12 21:2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压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锻旋机车圈的加工过程为:锻坯在旋压机旋压成型旋坯,还需要对旋坯进行车削、打磨抛光处理才能够得到符合要求的成品,因此,旋坯需要留有足够的余量,以确保获得满足尺寸要求的最终成品。为了提升产品合格率,要使旋坯圈在旋压时产生足够的余量,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旋压模具型线,如果空间过大会导致型线无法稳定成型,而且锻坯设计材料还需要加重,如果过小则会导致加工余量不足,良品率低。此外,由于锻造行业内锻坯会有缺料现象,保证锻坯两边同时贴合模具时,必然会有一边内壁有折弯现象导致车圈j部余量不足,因此往往需要预留更多的加工余量,从而造成材料浪费及后续加工时间延长。
3.因此,亟待需要一种旋压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压模具,无需整体预留更多的加工余量,即可避免发生车圈j部余量不足的现象,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
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旋压模具,包括用于成型锻坯的外侧轮廓的芯模,所述芯模包括:
7.上芯模,包括上成型块,所述上成型块上开设有上成型槽,所述上成型槽的轮廓线包括上j部成型模线,所述上j部成型模线与所述上成型块的上端面垂直设置;
8.下芯模,包括下成型块,所述下成型块下开设有下成型槽,所述下成型槽的轮廓线包括下j部成型模线,所述下j部成型模线与所述下成型块的下端面垂直设置;所述上成型槽与所述下成型槽配合形成的成型腔内,所述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锻坯的外侧轮廓。
9.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锻坯包括定位部和成型部,所述上芯模还包括上夹紧块,所述下芯模还包括下夹紧块,所述上夹紧块与所述下夹紧块相配合以夹紧所述定位部,所述成型部位于所述成型腔内。
10.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上芯模还包括上基座,所述下芯模还包括下基座,所述上成型块和所述上夹紧块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上基座上,所述下成型块和所述下夹紧块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下基座上,且所述上成型块和所述下成型块以所述成型腔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上夹紧块和所述下夹紧块以所述成型腔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11.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上成型块和所述下成型块配合组成一组成型单元,两组所述成型单元以所述芯模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12.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上夹紧块和所述下夹紧块配合组成一组夹紧单元,两组所述夹紧单元以所述芯模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13.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旋压模具还包括用于成型所述锻坯的内侧轮
廓的旋轮,所述旋轮的外轮廓与所述成型腔相配合以使所述锻坯成型为旋坯。
14.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旋轮和所述芯模均能够旋转。
15.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上j部成型模线的加工余量不小于6mm。
16.作为所述旋压模具的可选方案,所述下j部成型模线的加工余量不小于6mm。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压模具,芯模包括上芯模和下芯模,其中,上芯模包括上成型块,上成型块上开设有上成型槽,下芯模包括下成型块,下成型块下开设有下成型槽,上成型槽与下成型槽配合形成的成型腔内,成型腔用于成型锻坯的外侧轮廓;上成型槽的轮廓线包括上j部成型模线,上j部成型模线与上成型块的上端面垂直设置;下成型槽的轮廓线包括下j部成型模线,下j部成型模线与下成型块的下端面垂直设置。通过将上j部成型模线设置为与上成型块的上端面相垂直,从而为车圈j部增加预留空间,提高锻坯在上j部成型模线处的流动性,保证成型足够的加工余量;同理,通过将下j部成型模线设置为与下成型块的下端面相垂直,从而使锻坯在下j部成型模线处的流动性增强,保证成型足够的加工余量。所述旋压模具无需整体预留更多的加工余量,即可避免发生车圈j部余量不足的现象,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压模具中芯模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模夹具的局部放大图。
22.附图标记:
23.100

锻坯;101

定位部;102

成型部;200

旋坯;300

成品;
[0024]1‑
上芯模;11

上成型块;111

上成型槽;1111

上j部成型模线;112

上端面;12

上夹紧块;13

上基座;
[0025]2‑
下芯模;21

下成型块;211

下成型槽;2111

下j部成型模线;212

下端面;22

下夹紧块;23

下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

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9]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0]
如图1

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压模具,包括用于成型锻坯100的外侧轮廓的芯模和用于成型锻坯100的内侧轮廓的旋轮(图中未示出),旋轮与芯模相配合以使锻坯100成型为旋坯200,旋坯200相比成品300需要预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以便于后续加工,以提升产品合格率。
[0031]
芯模包括上芯模1和下芯模2,其中,上芯模1包括上成型块11,上成型块11上开设有上成型槽111,下芯模2包括下成型块21,下成型块21下开设有下成型槽211,上成型槽111与下成型槽211配合形成的成型腔内,成型腔用于成型锻坯100的外侧轮廓。
[0032]
为了即保证车圈j部余量足够,又无需增加整体加工余量,上成型槽111的轮廓线包括上j部成型模线1111,上j部成型模线1111与上成型块11的上端面112垂直设置;下成型槽211的轮廓线包括下j部成型模线2111,下j部成型模线2111与下成型块21的下端面212垂直设置。通过将上j部成型模线1111设置为与上成型块11的上端面112相垂直,从而为车圈j部增加预留空间,提高锻坯100在上j部成型模线1111处的流动性,保证成型足够的加工余量;同理,通过将下j部成型模线2111设置为与下成型块21的下端面212相垂直,从而使锻坯100在下j部成型模线2111处的流动性增强,保证成型足够的加工余量。所述旋压模具无需整体预留更多的加工余量,即可避免发生车圈j部余量不足的现象,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
[0033]
示例性地,锻坯100包括定位部101和成型部102,上芯模1还包括上夹紧块12,下芯模2还包括下夹紧块22,上夹紧块12与下夹紧块22相配合以夹紧定位部101,成型部102位于成型腔内。
[0034]
旋压加工过程中,旋轮和芯模均能够旋转,上夹紧块12和下夹紧块22配合夹紧锻坯100的定位部101同时上下同步转动,旋轮挤压锻坯100的成型部102同时旋转,最后在旋轮外轮廓和成型腔的作用下锻坯100成型为旋坯200。
[0035]
进一步地,上芯模1还包括上基座13,下芯模2还包括下基座23,上成型块11和上夹紧块12可拆卸地固定在上基座13上,下成型块21和下夹紧块22可拆卸地固定在下基座23上,且上成型块11和下成型块21以成型腔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上夹紧块12和下夹紧块22以成型腔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0036]
可选地,上成型块11和下成型块21配合组成一组成型单元,两组成型单元以芯模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以实现同时加工两件锻坯100。
[0037]
进一步地,上夹紧块12和下夹紧块22配合组成一组夹紧单元,两组夹紧单元以芯模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两组夹紧单元配合两组成型单元,实现两件锻坯100的旋压加工。
[0038]
为了保证车圈j部的加工余量不小于2mm,上j部成型模线1111的加工余量不小于6mm。同理,下j部成型模线2111的加工余量不小于6mm。进一步地,成型腔的其他成型模线的加工余量不小于2mm,即可得到整体加工余量均不小于2mm的旋坯200。
[0039]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说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