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3926发布日期:2021-12-08 19:0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的加工是指成型和制坯工具的加工,此外还包括剪切模和模切模具,通常情况下,模具有上模和下模两部分组成,将钢板放置在上下模之间,在压力机的作用下实现材料的成型,当压力机打开时,就会获得由模具形状所确定的工件或去除相应的废料,小至电子连接器,大至汽车仪表盘的工件都可以用模具成型,级进模是指能自动地把加工工件从一个工位移动到另一个工位,并在最后一个工位得到成型零件的一套模具,模具加工工艺包括,裁模,冲坯模,复合模,挤压模,四滑轨模,级进模,冲压模,模切模具等,在对零件的加工时,模具的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但现有的加工模具在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
3.存在以下问题:
4.传统的加工模具在使用时无法将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高效的排出,造成产出的零件杂质较多,影响其加工制品的质量,且在加工过程中模具之间不能够进行减震处理,从而对模具的内部结构易造成损坏,使其加工模具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包括模具上模,所述模具上模内侧贯穿设置有加工口,所述模具上模一侧的底部连接有凸块,所述模具上模的四端内侧贯穿设置有固定栓,所述模具上模的下方设置有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下模的底部连接有基座,所述模具下模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模具下模顶部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块,所述通孔块的四端连接有高精度定位块,所述模具下模的四端内侧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壁连接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底部连接有复位簧,所述复位簧的顶部连接有活塞,所述模具下模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散热舱,所述散热舱的内壁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模具下模的外壁设置有三角散热口,所述模具下模一侧面的中部设置有水平仪,所述模具下模下表面的四端连接有支撑架。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模具上模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加工口,所述加工口的内部直径与通孔块的内部直径相适配,所述模具上模一侧的底部与凸块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上模的四端内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栓。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模具上模的下方与模具下模卡接,所述模具下模的底部与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模具下模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大小与凸块的大小相契合。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模具下模顶部的中心处与通孔块固定连接,所述通孔块的四端与高精度定位块插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模具下模的四端内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固定栓的底部设置为弧状结构,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与卡槽卡接,所述卡槽的底部与复位簧焊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复位簧的顶部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模具下模内部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散热舱,所述散热舱的内壁与散热风扇螺纹连接,所述散热风扇的数量为两组且内部设置有电机。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模具下模的外壁与三角散热口固定连接,所述三角散热口的数量为四组且三角散热口与模具下模的交接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模具下模一侧面的中部与水平仪可拆卸连接,所述模具下模下表面的四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
19.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通过模具内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利用散热风扇与三角散热口的相互配合,可达到自然散热与结构散热的双重作用,能够达到对加工模具的高效率散热,且可对加工的制品利用散热风扇进行快速成膜,从而提高其加工制品的生产加工效率,另外通过连接槽内部增加设置的减震结构,利用固定栓对活塞进行接触,并对其进行压缩,再通过复位簧进行复位,使得模板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减震的效果,以免对其模具内部的加工零件造成损害,从而使得加工模具的使用寿命更为长久。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外观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连接槽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模具下模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的侧视图。
25.图例说明:
26.1、模具上模;2、加工口;3、凸块;4、固定栓;5、模具下模;6、基座;7、凹槽;8、通孔块;9、高精度定位块;10、连接槽;11、卡槽;12、复位簧;13、活塞;14、散热舱;15、散热风扇;16、三角散热口;17、水平仪;18、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参照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包括模具上模1,模具上模1内侧贯穿设置有加工口2,模具上模1一侧的底部连接有凸块3,模具上模1的四端内侧贯穿设置有固定栓4,模具上模1的下方设置有模具下模5,使得结构更加完善,模具下模5的底部连接有基座6,模具下模5一侧的顶部设置有凹槽7,模具下模5顶部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块8,通孔块8的四端连接有高精度定位块9,使得模具下模5与模具上模1对接地更加精准,模具下模5的四端内侧设置有连接槽10,连接槽10的内壁连接有卡槽11,卡槽11的底部连接有复位簧12,可对模具起到减震的作用,复位簧12的顶部连接有活塞13,模具下模5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散热舱14,散热舱14的内壁安装有散热风扇15,模具下模5的外壁设置有三角散热口16,模具下模5一侧面的中部设置有水平仪17,能够测量加工的零件在进行注塑时是否平稳,模具下模5下表面的四端连接有支撑架18,能够保证模具整体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30.模具上模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加工口2,加工口2的内部直径与通孔块8的内部直径相适配,模具上模1一侧的底部与凸块3固定连接,增加了结构的稳固性,模具上模1的四端内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栓4,使得模具上模1与模具下模5连接地更加紧密,模具上模1的下方与模具下模5卡接,模具下模5的底部与基座6可拆卸连接,模具下模5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凹槽7,凹槽7的大小与凸块3的大小相契合,避免凸块3在卡入凹槽7时出现缝隙,模具下模5顶部的中心处与通孔块8固定连接,通孔块8的四端与高精度定位块9插接,使得结构更加完善,模具下模5的四端内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槽10,连接槽10与固定栓4的底部设置为弧状结构,连接槽10的内壁与卡槽11卡接,卡槽11的底部与复位簧12焊接,使得复位簧12结构更加稳固,复位簧12的顶部与活塞13固定连接,模具下模5内部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散热舱14,散热舱14的内壁与散热风扇15螺纹连接,散热风扇15的数量为两组且内部设置有电机,可带动散热风扇15进行运转,模具下模5的外壁与三角散热口16固定连接,三角散热口16的数量为四组且三角散热口16与模具下模5的交接处设置有过滤网,模具下模5一侧面的中部与水平仪17可拆卸连接,模具下模5下表面的四端与支撑架18固定连接。
31.工作原理:该种新型便于散热的加工模具在使用时,首先将模具下模5利用支撑架18将其放置在一个平整的位置,随后将模具上模1利用其四端的固定栓4对模具下模5四端的连接槽10进行契合,使得凸块3完全的嵌合于凹槽7内,致使上下模两者之间的相互间隙配合,可精确定位,使得一些材料薄,结构易变形,尺寸不稳定的产品完成成型,提高良品率,从而使整体加工用的模具其工作效率更高效,而使整个模具体成型定样,然后由固定栓4卡入下方连接槽10内壁的卡槽11内,即可对活塞13进行接触,并对其进行压缩,而在活塞13上没有固定栓4重量的施压下,复位簧12即可复位,使得模板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减震的效果,以免对其模具内部的加工零件造成损害,从而使得加工模具的使用寿命更为
长久,且当对加工口2内注入加工液体后,操作人员可通过连接外部电源打开散热风扇15,散热风扇15将进行转动,利用散热舱14内侧设置的散热风扇15对注入的液体进行散热,使其加工制品能够快速成膜,且在运作过程中也可将热量排出,从而完成对加工制品的生产加工的工作。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