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冲压模具对于各种产品工件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对于传统技术所使用的冲压模具,内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生产效率不高;传统技术中对于产品工件的推平和折弯不能够一次成型,自动化程度低,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工艺复杂,且推平和折弯效果不佳,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传统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于产品工件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推平和折弯效果不佳,生产效率低,以及自动化程度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4.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6.上模机构,所述上模机构包括上模座组件、压紧组件、第一限位组件、第一插刀及第二限位组件;所述压紧组件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组件下部,用于压紧产品工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一插刀及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依照从内向外的顺序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组件下部;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压紧组件一侧;所述第一插刀嵌在所述上模座组件内部;
7.下模机构,所述下模机构包括下模座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滑动组件、折弯组件及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上,用于支撑产品工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上,用于支撑产品工件折弯的部分;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上;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上,所述第一插刀位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上部,且与所述第一插刀相对应;所述折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上,且靠近所述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上;及
8.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模机构与所述下模机构之间。
9.作为对上述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的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下部设有第二插刀位,所述第二插刀嵌在所述下模座组件内部,所述第二插刀与所述第二插刀位相对应。
10.作为对上述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的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用于支撑产品工件的部分,沿水平方向,向外凸出。
11.作为对上述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的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
置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折弯组件设置的水平高度。
12.作为对上述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的进一步地描述,所述上模座组件内部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下模座组件内部设有所述第二弹性组件。
13.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推平和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推平和折弯效果不佳,生产效率低,以及自动化程度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从而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14.由于所述上模机构在所述导向机构的引导下向下移动,所述下模机构固定不动,直至所述上模机构与所述下模机构完全闭合,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进行对所述上模机构下压距离的限定,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用于支撑产品工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用于支撑产品工件折弯的部分,所述压紧组件进行对所述产品工件的压紧,避免作业过程中,产品工件的偏位,所述折弯组件对产品工件进行折弯;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推平和折弯效果不佳,生产效率低,以及自动化程度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产品工件的推平和折弯可以一次成型,提高生产质量,故障率低,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以及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工艺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上模与下模初始时的立体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上模与下模闭合中的立体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上模座组件局部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上模与下模完全闭合的立体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模座组件局部放大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产品工件折弯后立体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产品工件局部放大图。
22.附图标注说明:
[0023]1‑
上模机构,11
‑
上模座组件,111
‑
第一弹性组件,12
‑
压紧组件,13
‑
第一限位组件,14
‑
第一插刀,15
‑
第二限位组件;
[0024]2‑
下模机构,21
‑
下模座组件,211
‑
第二弹性组件,22
‑
第一支撑组件,23
‑
第一滑动组件,231
‑
第二插刀位,24
‑
第二支撑组件,25
‑
第二滑动组件,251
‑
第一插刀位,26
‑
折弯组件,27
‑
第三支撑组件,28
‑
第二插刀;
[0025]3‑
导向机构;
[0026]4‑
产品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0]
参照图1
‑
7,一种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包括上模机构1、下模机构2及导向机构3,所述上模机构1包括上模座组件11、压紧组件12、第一限位组件13、第一插刀14及第二限位组件15;所述上模座组件11内部设有第一弹性组件111;所述压紧组件12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组件11下部,用于压紧产品工件4;所述第一限位组件13、所述第一插刀14及所述第二限位组件15依照从内向外的顺序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组件11下部;所述第一限位组件13设置在靠近所述压紧组件12一侧;所述第一插刀14嵌在所述上模座组件11内部。
[0031]
所述压紧组件12为了压紧产品工件4,使产品工件4在冲压过程中不会偏位;所述第一限位组件13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15的设定可以保护所述上模机构1在下压到一段距离后不会与所述下模机构2发生碰撞,可以对装置进行保护;所述第一弹性组件111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11的设定可以在所述上模机构1与所述下模机构2接触直至闭合过程中起到缓冲和回弹的作用。
[0032]
下模机构2,所述下模机构2包括下模座组件21、第一支撑组件22、第一滑动组件23、第二支撑组件24、第二滑动组件25、折弯组件26及第三支撑组件27;所述下模座组件21内部设有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11;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2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23上,用于支撑产品工件4;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4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23上,用于支撑产品工件4折弯的部分;所述第一滑动组件23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21上;所述第二滑动组件25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21上,所述第一插刀位251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25上部,且与所述第一插刀14相对应;所述第一滑动组件23下部设有所述第二插刀位231,所述第二插刀28嵌在所述下模座组件21内部,所述第二插刀28与所述第二插刀位231相对应;所述折弯组件26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25上,且靠近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4;所述第三支撑组件27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21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4用于支撑产品工件4的部分,沿水平方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4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折弯组件26设置的水平高度。
[0033]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2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4的设定为使产品工件4在冲压过程中能够使产品工件4保持平稳;所述第二滑动组件25为所述第一限位组件13提供受力点;所述第三支撑组件27为所述第二限位组件15提供受力点。
[0034]
所述导向机构3设置在所述上模机构1与所述下模机构2之间。
[0035]
工作原理:所述推平折弯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将所述下模机构2固定在冲床上,将产品工件4按照模具内腔的形状放置在所述下模座组件21上部的相应位置上,所述上模机构1在动力源及所述导向机构3的作用下进行竖直下压;当所述压紧组件12接触到产品并压紧时,所述第一插刀14逐渐插入所述第一插刀位251,所述第二插刀28逐渐插入所述第二插刀位231,所述第一滑动组件23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24向产品工件4需要推平折弯的方向移动;所述折弯组件26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27分别对产品工件4需要推平和折弯的部分进行折弯和支撑,使产品工件4推平和折弯一次成型的工序能够顺利的进行;此时,即完成了产品工件4的一次推平折弯成型。
[0036]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