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00792发布日期:2022-05-31 06:4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2.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 的成形加工方法,由于背板比较薄,因此在冲压结束之后对背板进行下料时,不便于背板与下模具分离,并且在分离下料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背板发生形变;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固定有中空结构的下模具,下模具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底部固定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弹簧,第一固定板的顶部固定有两组与下模具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一固定杆,且两组第一固定杆沿下模具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第一固定板的顶部固定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脱模机构。
6.优选的,所述脱模机构包括与第一固定板固定的第四固定杆,第四固定杆的外圈滑动套接有与下模具内壁固定的第五固定杆,第五固定杆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二推块,且第二推块与第四固定杆的顶部固定。
7.优选的,所述第五固定杆的外圈滑动套接有与下模具顶部固接的固定筒,固定筒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一推块,第一推块滑动套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三固定杆。
8.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限位块,两组第三固定杆的底部固定有同一组与固定筒内壁固定的第一支撑杆,且固定筒的上固接有气管,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五固定杆固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有第一伸缩机构,第一伸缩机构包括与第一支撑杆固定的中空结构的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的底部内壁固定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顶部固定有第三推块,第三推块的顶部固定有与第一连接轴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的顶部与第一推块的底部固定。
10.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支撑板,两组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固定有同一组顶板,顶板的顶部固定有气缸,气缸的底部固定有与顶板滑动套接的第一推杆,第一推杆的底部固定有上模具。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推块的顶部开设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卡槽,卡槽与对应的第一限位块卡合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为中空结构,第一限位块的一侧开设有通孔,第三固定杆为中空结构,且第三固定杆的顶部外圈与第一限位块的底部固接,第一连接轴上固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外圈与相邻的第三固定杆固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模具、下模具、气缸、第一推杆与底板对背板进行冲压;通过脱模机构、气管、连接管、第一伸缩机构、第五固定杆与固定筒将背板与下模具分离,避免背板与下模板分离的过程中发生形变,降低了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一固定板与第四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一推块与第一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标号:1、底板;2、下模具;3、第一固定板;4、第一弹簧; 5、第一固定杆;6、脱模机构;12、第一推块;13、第一限位块;14、第三固定杆;15、固定筒;16、第二推块;17、气管;18、第四固定杆;19、第五固定杆;20、第一伸缩机构;21、第一支撑杆;27、第一支撑板;28、第一推杆;29、气缸;30、上模具;31、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3,一种具备定型防变形功能的模组背板冲压模具,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固定有中空结构的下模具2,下模具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板3,第一固定板3的底部固定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弹簧4,第一固定板3的顶部固定有两组与下模具2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一固定杆5,且两组第一固定杆5沿下模具 2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第一固定板3的顶部固定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脱模机构6;在第一弹簧4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固定板3向上移动,第一固定板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四固定杆18向上移动,第四固定杆18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推块16一同移动,从而固定筒15中的气体抽至第五固定杆19中,此时第一推块12向下移动,第一推块12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连接轴向下移动,第二连接轴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三推块向下移动,第三推块将第一连接轴中的气体通过连接管送至第三固定杆14中,然后再由第三固定杆14送至第一限位块13中,再由通孔排出,从而将气体送至背板与下模具2之间,从而使得背板与下模具2分离,避免在对背板拿取下料的过程中发生形变,降低了经济损失。
21.参照图2与图3,脱模机构6包括与第一固定板3固定的第四固定杆18,第四固定杆18的外圈滑动套接有与下模具2内壁固定的第五固定杆19,第五固定杆19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二推块16,且第二推块16与第四固定杆18的顶部固定;上模具30移动至与第一固定杆5
接触时,上模具30继续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杆5向下移动,第一固定杆5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3向下移动,第一固定板3对与其连接的第一弹簧4进行挤压,同时第一固定板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四固定杆18向下移动。
22.参照图3,第五固定杆19的外圈滑动套接有与下模具2顶部固接的固定筒15,固定筒15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一推块12,第一推块 12滑动套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三固定杆14,第三固定杆14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限位块13,两组第三固定杆14的底部固定有同一组与固定筒15内壁固定的第一支撑杆21,且固定筒15的上固接有气管17,气管17的另一端与第五固定杆19固接。
23.参照图3,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固定有第一伸缩机构20,第一伸缩机构20包括与第一支撑杆21固定的中空结构的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的底部内壁固定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顶部固定有第三推块,第三推块的顶部固定有与第一连接轴顶部滑动套接的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的顶部与第一推块12的底部固定;第二连接轴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三推块向下移动,第三推块将第二连接轴中的气体通过连接管送至第三固定杆14中,然后再由第三固定杆14送至第一限位块13中,再由通孔排出,从而将气体送至背板与下模具2之间。
24.参照图1,底板1的顶部固定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一支撑板27,两组第一支撑板27的顶部固定有同一组顶板31,顶板 31的顶部固定有气缸29,气缸29的底部固定有与顶板31滑动套接的第一推杆28,第一推杆28的底部固定有上模具30;启动气缸29,气缸29推动与其连接的第一推杆28向下移动,第一推杆28带动与其连接的上模具30向下移动。
25.参照图3,第一推块12的顶部开设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卡槽,卡槽与对应的第一限位块13卡合连接;是的第一推块12 能够与卡槽紧密抵触,从而将通孔堵住,避免气体从第一限位块13 中排出。
26.参照图3,第一限位块13为中空结构,第一限位块13的一侧开设有通孔,第三固定杆14为中空结构,且第三固定杆14的顶部外圈与第一限位块13的底部固接,第一连接轴上固接有两组沿其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外圈与相邻的第三固定杆14 固接;第三推块将第二连接轴中的气体通过连接管送至第三固定杆 14中,然后再由第三固定杆14送至第一限位块13中,再由通孔排出,从而将气体送至背板与下模具2之间,从而使得背板与下模具2 分离。
27.工作原理:在对背板进行冲压时,启动气缸29,气缸29推动与其连接的第一推杆28向下移动,第一推杆28带动与其连接的上模具 30向下移动,上模具30移动至与第一固定杆5接触时,上模具30 继续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杆5向下移动,第一固定杆5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3向下移动,第一固定板3对与其连接的第一弹簧4进行挤压,同时第一固定板3带动与其连接的第四固定杆18向下移动,第四固定杆18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推块16向下移动,从而将第五固定杆19中的气体通过气管17送至固定筒15 中,从而气体顶动第一推块12向上滑动,从而使得卡槽与第一限位块13卡合连接,同时第一推块12向上滑动时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连接轴向上移动,从而对第二弹簧进行拉伸,从而使得背板冲压成型,当脱模时,首先通过气缸29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推杆28向上移动,第一推杆28带动与其连接的上模具30向上移动,从而使得上模具 30与背板分离,当上模具30与第一固定杆5分离时,在第一弹簧4 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固定板3向上移动,第一固定板3
带动与其连接的第四固定杆18向上移动,第四固定杆18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推块16一同移动,从而固定筒15中的气体抽至第五固定杆19 中,此时第一推块12向下移动,第一推块12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连接轴向下移动,第二连接轴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三推块向下移动,第三推块将第一连接轴中的气体通过连接管送至第三固定杆14中,然后再由第三固定杆14送至第一限位块13中,再由通孔排出,从而将气体送至背板与下模具2之间,从而使得背板与下模具2分离,避免在对背板拿取下料的过程中发生形变,降低了经济损失。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