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1600发布日期:2022-03-12 15:0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强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有了电梯,摩天大楼才得以崛起,现代城市才得以长高,如今电梯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人员运输工具,人们对电梯的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的不断追求推动了电梯技术的进步。
3.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筋是电梯的重要支撑,来分担电梯各个部件上的力量,来更安全的使用电梯;那么加强筋的快速有效的生产就是极为重要的;
4.在加工加强筋时,折弯刀数多,需人工多次折弯,且人工折弯后需要进行多次校对相关尺寸,且在移动时容易划伤表面,而在一次冲压成型加强筋时,加工好的加强筋不易取出。
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在加工加强筋时,折弯刀数多,需人工多次折弯,且人工折弯后需要进行多次校对相关尺寸,且在移动时容易划伤表面,而现有技术中的一次冲压成型加强筋时,加工好的加强筋不易取出的问题,提出的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包括外部框架单元、模座、模具组件以及顶升组件;所述模座设置在外部框架单元上,且所述模具组件设置在外部框架单元与模座之间;所述顶升组件铰接在模座的底部;
8.所述顶升组件由直杆、铰接座、连接座、抵杆以及二号弹簧组成;所述铰接座固定连接在模座的底部,且所述直杆的中部铰接在铰接座上;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在直杆的末端,且所述抵杆穿孔连接在连接座中;所述二号弹簧套设在抵杆上,且所述二号弹簧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座中;二号弹簧在此时由于受到挤压而收缩,产生一定的弹性势能,使得抵杆与冲压后的加强筋紧密的接触,在抵杆将加强筋顶出后,二号弹簧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实现对冲压后加强筋的快速顶出功能,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加强筋冲压后不易取出的问题,提高了加强筋冲压的效率。
9.优选的,所述外部框架单元由底座、顶板以及支撑柱组成;所述模座固定连接在底座上,且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在底座的四角;所述顶板固定连接在支撑柱上;底座与顶板的尺寸相同,支撑柱设置四组,且分别布设在底座的四角上。
10.优选的,所述模具组件由上模具以及下模具组成;所述上模具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且所述液压油缸卡接在顶板中;所述下模具固定连接在模座的中部;此时位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中的原材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实现对原材的冲压效果,完成加强筋的一次
成型冲压,极大的提高了加强筋的加工效率。
11.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两端滑动连接有夹持板,且所述下模具的表面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夹持板滑动连接在滑槽中;所述夹持板设置在模座内;当原材放置在下模具上时,利用夹持板对原材进行夹持,从而避免了在冲压过程中,原材移位导致冲压出现问题。
12.优选的,所述模座的两侧设置有调节组件,且所述调节组件由拉杆、连接轴、连接杆以及一号弹簧组成;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夹持板上,且所述连接杆的中部穿孔连接在模座上;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另一端,且所述拉杆固定连接在连接轴的中部;所述一号弹簧套设在连接杆上;所述一号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夹持板上;所述一号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座的内侧壁上;在连杆转动后,能够释放初始阶段时二号弹簧压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使得位于下模具上的原材能够被夹紧,实现对原材的固定限位作用,其中二号弹簧在拉杆与模座侧壁保持平行的状态时为收缩状态,而在拉杆与模座侧壁保持垂直状态时,其为释放状态,因此能带动夹持板对原材进行夹持。
13.优选的,所述模座的底部开设有通槽,且所述通槽贯穿下模具;所述顶升组件的另一端设置在通槽的正下方。
14.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端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顶升组件的正下方;当抬升组件在人为按压下向下翻转时,其能够活动在底座中的凹槽内。
15.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两组,且两组所述调节组件对称布置在模座的两端;所述夹持板滑动连接在下模具的两端。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通过设置顶升组件,在上模具与下模具接触将原材冲压为加强筋后,人为向下按压直杆,使得直杆的另一端利用杠杆原理抬升,并作用于加强筋的底部,使得加强筋受力向上顶起,从而便于拿取加工完成的加强筋,解决了加强筋冲压后不易取出的问题,间接提高了加强筋冲压的效率。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在加工开始前,将原材放置在模座上的下模具中,此时人为带动拉杆向下翻转,由于拉杆的结构为“勒诺三角形”,从而在连杆转动后,能够释放初始阶段时二号弹簧压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使得位于下模具上的原材能够被夹紧,实现对原材的固定限位作用。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是实施例一的第一立体图;
21.图2是实施例一的第二立体图;
22.图3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3.图4是图3的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24.图5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25.图例说明:
26.1、底座;11、顶板;12、支撑柱;13、液压油缸;14、凹槽;2、模座;21、滑槽;22、夹持
板;221、橡胶条;23、下模具;231、通槽;3、上模具;4、调节组件;41、拉杆;42、连接轴;43、连接杆;44、一号弹簧;5、顶升组件;51、直杆;52、铰接座;53、连接座;54、抵杆;55、二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
29.实施例一:
30.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用加强筋注塑模具,包括外部框架单元、模座2、模具组件以及顶升组件5;所述模座2设置在外部框架单元上,且所述模具组件设置在外部框架单元与模座2之间;所述顶升组件5铰接在模座2的底部;
31.所述顶升组件5由直杆51、铰接座52、连接座53、抵杆54以及二号弹簧55组成;所述铰接座52固定连接在模座2的底部,且所述直杆51的中部铰接在铰接座52上;所述连接座53固定连接在直杆51的末端,且所述抵杆54穿孔连接在连接座53中;所述二号弹簧55套设在抵杆54上,且所述二号弹簧55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座53中;工作时,在加强筋冲压结束后,人为向下按压直杆51,利用杠杆原理带动直杆51的另一端向上抬升,此时直杆51另一端通过圆弧路径后与冲压后的加强筋接触,并挤压二号弹簧55,而二号弹簧55在此时由于受到挤压而收缩,产生一定的弹性势能,使得抵杆54与冲压后的加强筋紧密的接触,在抵杆54将加强筋顶出后,二号弹簧55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实现对冲压后加强筋的快速顶出功能,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加强筋冲压后不易取出的问题,提高了加强筋冲压的效率。
32.优选的,所述外部框架单元由底座1、顶板11以及支撑柱12组成;所述模座2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且所述支撑柱12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四角;所述顶板11固定连接在支撑柱12上;工作时,底座1与顶板11的尺寸相同,支撑柱12设置四组,且分别布设在底座1的四角上。
33.优选的,所述模具组件由上模具3以及下模具23组成;所述上模具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13,且所述液压油缸13卡接在顶板11中;所述下模具23固定连接在模座2的中部;工作时,冲压加强筋时,利用液压油缸13带动上模具3移动,使得上模具3能够在液压油缸13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并与下模具23相契合,此时位于上模具3与下模具23中的原材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实现对原材的冲压效果,完成加强筋的一次成型冲压,极大的提高了加强筋的加工效率。
34.优选的,所述下模具23的两端滑动连接有夹持板22,且所述下模具23的表面上开设有滑槽21;所述夹持板22滑动连接在滑槽21中;所述夹持板22设置在模座2内;工作时,当原材放置在下模具23上时,利用夹持板22对原材进行夹持,从而避免了在冲压过程中,原材移位导致冲压出现问题。
35.优选的,所述模座2的两侧设置有调节组件4,且所述调节组件4由拉杆41、连接轴42、连接杆43以及一号弹簧44组成;所述连接杆4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夹持板22上,且所述连接杆43的中部穿孔连接在模座2上;所述连接轴42固定连接在连接杆43的另一端,且所述拉杆41固定连接在连接轴42的中部;所述一号弹簧44套设在连接杆43上;所述一号弹簧44的
一端固定连接在夹持板22上;所述一号弹簧4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座2的内侧壁上;工作时,原材放置在下模具23上时,人为向下翻转拉杆41,由于拉杆41的结构为“勒诺三角形”,从而在连杆转动后,能够释放初始阶段时二号弹簧55压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使得位于下模具23上的原材能够被夹紧,实现对原材的固定限位作用,其中二号弹簧55在拉杆41与模座2侧壁保持平行的状态时为收缩状态,而在拉杆41与模座2侧壁保持垂直状态时,其为释放状态,因此能带动夹持板22对原材进行夹持。
36.优选的,所述模座2的底部开设有通槽231,且所述通槽231贯穿下模具23;所述顶升组件5的另一端设置在通槽231的正下方。
37.优选的,所述底座1的下端开设有凹槽14,且所述凹槽14对应设置在顶升组件5的正下方;工作时,当抬升组件在人为按压下向下翻转时,其能够活动在底座1中的凹槽14内。
38.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4设置两组,且两组所述调节组件4对称布置在模座2的两端;所述夹持板22滑动连接在下模具23的两端。
39.实施例二:
40.请参阅图5所示,对比实施例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实施例一中的夹持板22上还等距间隔布置有若干组橡胶条221;工作时,夹持板22在调节组件4的带动下与原材接触时,橡胶条221能够增大夹持板22与原材之间的阻力,从而进一步的增强了夹持板22对原材的夹持作用。
41.工作原理:首先将原材放置在下模具23上,此时人为向下翻转拉杆41,从而在连杆转动后,能够释放初始阶段时二号弹簧55压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使得位于下模具23上的原材能够被夹紧,实现对原材的固定限位作用,随后由液压油缸13带动上模具3与下模具23接触,实现对其中放置的原材的冲压,使得原材能够被一次性冲压为加强筋,在冲压结束后,人为向下按压直杆51,利用杠杆原理带动直杆51的另一端向上抬升,此时直杆51另一端通过圆弧路径后与冲压后的加强筋接触,并挤压二号弹簧55,而二号弹簧55在此时由于受到挤压而收缩,产生一定的弹性势能,使得抵杆54与冲压后的加强筋紧密的接触,在抵杆54将加强筋顶出后,二号弹簧55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实现对冲压后加强筋的快速顶出功能,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加强筋冲压后不易取出的问题,提高了加强筋冲压的效率。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