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管压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43523发布日期:2022-03-30 10:3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球管压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球管压装设备。


背景技术:

2.汽车安全零部件系统中包括有安全带球管,且该安全带球管的组装方式为:先在尼龙管芯的管口中压入第一堵头、得到中间品;然后再将所得中间品压入球管尾部、得到半成品;最后再在所得半成品的球管尾部上压套上第二堵头,即得到该安全带球管。
3.目前,对于该安全带球管的组装,大多是通过人工组装完成,这样不仅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且还无法保证组装后的产品品质稳定、可靠,生产浪费较大。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管压装设备,其自动化程度高、操控精度高、运行速度快,既能进行高精度、高稳定度、高安全性的组装加工,确保了产品品质,减少了生产浪费,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6.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球管压装设备,包括管芯堵头组装机构、球管定位机构、管芯上料机构、压装机构和球管堵头组装机构,其中,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用以将第一堵头压装于管芯的管口中、得到中间品;所述球管定位机构用以对球管进行定位;所述管芯上料机构用以带动所述中间品进行位置移动,以使得所述中间品的位置分别与被定位住的球管位置、以及所述压装机构位置相适配;所述压装机构用以将所述中间品压装于球管中、得到半成品;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用以将第二堵头压装于所述半成品上、得到最终成品。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装机构、所述管芯上料机构、所述球管定位机构和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从上往下依次排布;
8.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布置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的旁边。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包括加工座、两个夹块和第一压装气缸,所述加工座上形成有一供所述第一堵头和所述管芯间隔放置的型腔,两个所述夹块相对且活动安装于所述型腔的两侧上,且两个所述夹块还能够相靠近或者远离运动,以实现两个所述夹块能够夹紧固定或者松开所述管芯;所述第一压装气缸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加工座上,所述第一压装气缸的活塞杆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堵头进行伸缩运动,以实现将所述第一堵头压装于所述管芯的管口中。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工座呈横向放置,所述型腔形成于所述加工座的上侧上,还在所述型腔的两侧上对称凹设有两个收容嵌槽,两个所述夹块分别活动的设置于两个所述收容嵌槽中;
11.还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具有驱动气缸和两个联杆,所述驱动气缸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加工座的下侧上,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并同时
指向向上,且在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顶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连接块,两个所述联杆呈八字形布置,且两个所述联杆的一端均分别铰接于所述连接块上,两个所述联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夹块的下侧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球管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和回转夹紧气缸,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形成有一用以竖向夹持球管尾部的第一夹槽,并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还嵌装有多个用于对球管进行磁吸附定位的磁铁棒;所述回转夹紧气缸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回转夹紧气缸的夹紧头能够抵压或者脱离于球管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装机构具有伺服电缸,所述伺服电缸设置于所述管芯上料机构的上方,所述伺服电缸的丝杠能够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定位、并同时指向向下,且在所述伺服电缸的丝杠底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竖向的第一压杆;
14.所述管芯上料机构包括滑轨、用以承接所述中间品的接料管、移料气缸和分料气缸,所述滑轨沿横向直线延伸、并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的底端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的上侧之间,所述接料管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中空直管体,且所述接料管还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所述移料气缸的缸体定位设置于所述滑轨的旁边,所述移料气缸的活塞杆能够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进行伸缩运动,且所述移料气缸的活塞杆还与所述滑块定位连接,以实现调整所述接料管的竖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杆及所述球管尾部的竖向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分料气缸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分料气缸的活塞杆能够水平伸入所述接料管中或者退出至所述接料管外,以实现对所述接料管中的所述中间品进行止挡或者解除止挡。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芯上料机构还包括一用以承接所述滑轨的载座和一润滑脂点胶机,所述载座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的底端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的上侧之间,并在所述载座上还设置有一用于避让所述中间品从所述接料管中落下的l形缺口;所述润滑脂点胶机的主体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的旁边,所述润滑脂点胶机的点胶头伸置于所述l形缺口中,以对从所述接料管的下开口中压出的所述管芯外壁进行点脂润滑。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包括第二固定座和第二压装气缸,所述第二固定座定位设置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的旁边,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形成有一用以竖向夹持所述球管尾部的第二夹槽和一用以夹持所述第二堵头的第三夹槽,且所述第三夹槽还正对位于所述第二夹槽的上方;所述第二压装气缸的缸体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顶侧上,所述第二压装气缸的活塞杆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并同时指向向上,且在所述第二压装气缸的活塞杆顶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竖向延伸至所述第三夹槽上方的第二压杆,所述第二压杆能够在所述第二压装气缸的带动下将所述第二堵头压套于所述球管尾部外。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亦嵌装有多个用于对球管进行磁吸附定位的磁铁棒。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机箱壳,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所述球管定位机构、所述管芯上料机构、所述压装机构和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皆分别安装于所述机箱壳中。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压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操
控精度高、运行速度快,可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高安全性的组装加工,既提升了加工质量、确保了产品品质,减少了生产浪费,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球管压装设备在操作时,无需使用过多操作人员,且无需操作人员高强度工作,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可广泛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压装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定位机构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定位机构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芯上料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接料管的位置调整变化用实虚线进行了示意)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芯上料机构与所述压装机构组装在一起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28.1—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0—加工座;11—夹块;12—第一压装气缸;13—驱动气缸;14—连接块;100—型腔;2—球管定位机构;20—第一固定座;21—回转夹紧气缸;22—第一夹槽;23—磁铁棒;3—管芯上料机构;30—滑轨;31—接料管;32—移料气缸;33—分料气缸;34—载座;340—l形缺口;35—润滑脂点胶机;4—压装机构;40—伺服电缸;41—第一压杆;5—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0—第二固定座;51—第二压装气缸;52—第二夹槽;53—第三夹槽;54—第二压杆;6—机箱壳。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1.实施例:
32.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压装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球管压装设备包括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球管定位机构2、管芯上料机构3、压装机构4和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其中,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用以将第一堵头p1压装于尼龙管芯d的管口中、得到中间品;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用以对球管t进行定位;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用以带动所述中间品进行位置移动,以使得所述中间品的位置分别与
被定位住的球管位置、以及所述压装机构4位置相适配;所述压装机构4用以将所述中间品压装于球管中、得到半成品;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用以将第二堵头p2压装于所述半成品上、得到最终成品。
34.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1所示,所述压装机构4、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和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从上往下依次排布;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布置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的旁边。
3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2所示,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包括加工座10、两个夹块11和第一压装气缸12,所述加工座10上形成有一供所述第一堵头p1和所述管芯d间隔放置的型腔100,且所述第一堵头p1还放置于所述管芯d的管口旁边,两个所述夹块11相对且活动安装于所述型腔100的两侧上,且两个所述夹块11还能够相靠近或者远离运动,以实现两个所述夹块11能够夹紧固定或者松开所述管芯;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加工座10上,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的活塞杆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堵头进行伸缩运动,以实现将所述第一堵头压装于所述管芯的管口中。
3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加工座10呈横向放置,所述型腔100形成于所述加工座10的上侧上,还在所述型腔100的两侧上对称凹设有两个收容嵌槽,两个所述夹块11分别活动的设置于两个所述收容嵌槽中;
37.还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具有驱动气缸13和两个联杆,所述驱动气缸13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加工座10的下侧上,所述驱动气缸13的活塞杆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并同时指向向上,且在所述驱动气缸13的活塞杆顶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连接块14,两个所述联杆呈八字形布置,且两个所述联杆的一端均分别铰接于所述连接块14上,两个所述联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夹块11的下侧上。
38.当然,所述驱动组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结构,除上述实施结构外,所述驱动组件还可采用手指式夹紧气缸等结构。另外,根据所述第一堵头和所述管芯的放置位置,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与两个所述夹块11的并排方向相互垂直。
39.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包括第一固定座20和回转夹紧气缸21,所述第一固定座20上形成有一用以竖向夹持球管t尾部的第一夹槽22,并在所述第一固定座20上还嵌装有多个用于对球管进行磁吸附定位的磁铁棒23,即多个所述磁铁棒23起到第一重定位的作用;所述回转夹紧气缸21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0上,所述回转夹紧气缸21的夹紧头能够抵压或者脱离于球管上,即所述回转夹紧气缸21可将球管牢固抵压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0上,起到第二重定位的作用。所述球管定位机构可对球管进行双重定位,可很好的确保后续将中间品压装于球管上的操作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可很好的保证了产品的加工品质。
4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槽22具有一块状的主体和一向内凹陷于所述主体一侧上并同时与球管尾部形状相匹配的弧形竖槽,所述弧形竖槽还分别贯穿所述主体的上下两表面,所述弧形竖槽的相对两竖边还分别朝外倾斜延伸、以形成两个导引斜面,方便于球管t尾部插入所述第一夹槽22中;所述第一固定座20还具有底座和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侧面上的支座,所述支座为一由横段部和竖段部相垂直连接构成的l形结构体,并在所述横段部的一侧和所述竖段部上且与所述横段部一侧呈同向的一立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一挡板;另外,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弧形竖槽呈相背对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竖段部的上部上,多个
所述磁铁棒均分别嵌装于所述竖段部中,所述回转夹紧气缸的缸体定位安装于所述竖段部的另一立壁上,即:所述回转夹紧气缸的缸体与所述挡板呈相对布置。
4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6所示,所述压装机构4具有伺服电缸40,所述伺服电缸40设置于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的上方,所述伺服电缸40的丝杠能够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定位、并同时指向向下,且在所述伺服电缸40的丝杠底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竖向的第一压杆4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杆41的底端为弧形体,这样利于施力集中、且不会对中间品造成损伤;另外在所述第一压杆41的底部上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这样可提高压装精度;
42.请参阅附图5和附图6所示,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包括滑轨30、用以承接所述中间品的接料管31、移料气缸32和分料气缸33,所述滑轨30沿横向直线延伸、并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41的底端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的上侧之间,所述接料管31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中空直管体,且所述接料管31还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30上,所述移料气缸32的缸体定位设置于所述滑轨30的旁边,所述移料气缸32的活塞杆能够沿所述滑轨30的长度方向进行伸缩运动,且所述移料气缸32的活塞杆还与所述滑块(或者所述接料管31)定位连接,以实现调整所述接料管31的竖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杆41及所述球管t尾部的竖向中心线相重合;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一夹槽22结构,所述第一夹槽22的弧形竖槽的竖向中心线也是与所述第一压杆41/所述接料管31的竖向中心线相重合的;所述分料气缸33的缸体定位连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分料气缸33的活塞杆能够水平伸入所述接料管31中或者退出至所述接料管31外,以实现对所述接料管31中的所述中间品进行止挡或者解除止挡,即:在所述中间品初放入所述接料管31中时,所述分料气缸33的活塞杆是水平伸入所述接料管31中的,这样便于操作人员调整所述中间品的放置状态,而当所述中间品放置好、且所述接料管31的位置调整好后,所述分料气缸33的活塞杆就退出至所述接料管31外,便于实现后续所述压装机构4将所述中间品从所述接料管31中推出、并压装于球管中。
4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还包括一用以承接所述滑轨30的载座34和一润滑脂点胶机35,所述载座34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41的底端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的上侧之间,并在所述载座34上还设置有一用于避让所述中间品从所述接料管31中落下的l形缺口340;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采用常规设备,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的主体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杆41的旁边(可参阅附图1所示),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的点胶头伸置于所述l形缺口340中,以对从所述接料管31的下开口中压出的所述管芯d外壁进行点脂润滑。通过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对所述管芯d外壁进行点脂润滑操作,可有效减少所述中间品与所述球管t之间的摩擦,使得压装顺畅,且还能确保压装后无溢脂现象。
44.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可在所述l形缺口340中且正对位于所述第一夹槽22上方的位置处定位设置有一供所述中间品自由穿过的套环,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的点胶头伸置于所述套环中。
4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7所示,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包括第二固定座50和第二压装气缸51,所述第二固定座50定位设置于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的旁边,所述第二固定座50上形成有一用以竖向夹持所述球管t尾部的第二夹槽52和一用以夹持所述第二堵头p2的第三夹槽53,且所述第三夹槽53还正对位于所述第二夹槽52的上方;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的缸体定位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50的顶侧上,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的活塞杆能
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并同时指向向上,且在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的活塞杆顶端上还定位连接有一竖向延伸至所述第三夹槽53上方的第二压杆54,所述第二压杆54能够在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的带动下将所述第二堵头p2压套于所述球管t尾部外。
46.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固定座50上亦嵌装有多个用于对球管进行磁吸附定位的磁铁棒,保证压装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第二夹槽5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夹槽2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夹槽53具有一平板状基体、以及形成于平板状基体一侧上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即用来夹持所述第二堵头;当然,所述第三夹槽53也可以替换成卡环结构。
4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设有机箱壳6,所述管芯堵头组装机构1、所述球管定位机构2、所述管芯上料机构3、所述压装机构4和所述球管堵头组装机构5皆分别安装于所述机箱壳6中。
48.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球管压装设备的加工方法,具体为:
49.s1、首先,操作人员将所述第一堵头p1和所述管芯d放入所述型腔100中,注意:所述第一堵头p1是放置于所述管芯d的管口旁边的;然后,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气缸13工作,即控制所述驱动气缸13的活塞杆向下回缩,以实现驱动两个所述夹块11夹紧固定住所述管芯d;随之,控制器再控制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工作,即控制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的活塞杆朝向所述第一堵头伸出,以实现将所述第一堵头压装于所述管芯的管口中,得到中间品;随后,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压装气缸12和所述驱动气缸13的活塞杆依次复位,操作人员取走所得中间品;
50.s2、操作人员将球管t的尾部插入所述第一夹槽22中,然后借由多个所述磁铁棒23、以及所述回转夹紧气缸21来实现对球管t进行固定;
51.s3、操作人员将所得中间品放入所述接料管31中(此时所述分料气缸33的活塞杆是水平伸入所述接料管31中的),待初步调整好中间品的位置后,控制器控制所述移料气缸32工作,以调整所述接料管31的竖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杆41及所述球管t尾部的竖向中心线相重合,即将所述接料管31移动至下料位置;随后,控制器控制所述分料气缸33工作,使得所述分料气缸33的活塞杆退出至所述接料管31外;
52.s4、控制器控制所述伺服电缸40工作,即控制所述伺服电缸40的丝杠朝下运动,并带动所述第一压杆41随之一起朝下运动,直至所述第一压杆41将所述中间品压装于球管中、得到半成品,说明:在所述中间品从所述接料管31的下开口中压出后,所述润滑脂点胶机35会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对所述管芯d外壁进行点脂润滑,以有效减少所述中间品与所述球管t之间的摩擦,使得压装顺畅;随后,控制器控制所述伺服电缸40复位,操作人员取走所得半成品;
53.s5、操作人员将所得半成品的球管t尾部插入所述第二夹槽52中,将所述第二堵头p2插入所述第三夹槽53中;然后,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工作,即控制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的活塞杆朝下回缩,并带动所述第二压杆54随之一起朝下运动,直至所述第二压杆54将所述第二堵头p2压套于所述球管t尾部外,得到最终成品;随后,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压装气缸51复位,操作人员取走所得最终成品。
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球管压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操控精度高、运行速度快,可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高安全性的组装加工,既提升了加工质量、确保了产品品质,减少了生产浪费,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该球管压装设备在操作时,无需使用过多
操作人员,且无需操作人员高强度工作,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可广泛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进行推广。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