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1881发布日期:2022-02-08 11:1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以节省人力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


背景技术:

2.转向架是轨道车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早期转向架维修时一般采用人工进行拆卸分解,并采用行车进行吊装分离,人工拆卸分解比较浪费人工,且部件重量都比较大,人工作用以及行车吊装均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后期随着智能机械手臂行业的发展及技术不断提升,在工业上智能机械手臂不但可以进行喷漆、焊接,还可以通过编码器、传感器及相应的控制程序协助人们进行拆卸设备部件,但是智能机械手臂的应用并未解决分解后依然需要使用行车吊装分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包括底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第一龙门架、第二龙门架;用于承载待分解转向架的固定撑板及固定连接在固定撑板上表面的车架导轨,所述固定撑板固定连接在第一龙门架内侧壁;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龙门架内侧上壁用于分解大部件的智能机械臂及供智能机械臂滑动的吊轨;用于分解后大部件传输的传送架,所述传送架固定连接在底座上表面且位于第一龙门架内侧;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龙门架内侧的活动撑板以及滑动连接在活动撑板上表面的滑动板,所述活动撑板上表面且位于滑动板外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对滑动板限位的限位块;用于转运大部件起平移作用的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所述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动撑板与滑动板远离第一龙门架的端部之间;用于夹持大部件的双头油缸,所述双头油缸固定连接在滑动板上表面且远离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底座与活动撑板之间用于转运大部件起升降作用的大部件升降驱动组件。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为了固定住车架导轨,所述固定撑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z型压板,所述车架导轨通过z型压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撑板上表面。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为了使智能机械臂能够对待分解的转向架两侧作业,所述吊轨外壁滑动连接有带驱动滑座,所述智能机械臂转动连接在带驱动滑座下壁,所述智能机械臂通过带驱动滑座滑动连接在吊轨外壁。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为了大部件升降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滑动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龙门架内侧壁设置有竖轨,所述竖轨外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远离竖轨的一侧与活动撑板固定连
接,所述活动撑板通过竖轨、滑动块与第二龙门架滑动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为了将分离后的大部件从转向架本体上转运走,所述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包括两组挡板、第一气缸,两组所述挡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撑板、滑动板远离第一龙门架的一端且向下突出,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连接在两组挡板之间且位于滑动板下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为了将分离后的大部件从转向架本体上转运走,所述大部件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四组第二气缸,四组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连接在底座与活动撑板之间。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通过在第一龙门架上设置的吊轨以及带驱动滑座,可以让设置的智能机械臂方便的左右滑动,以便对转向架的左构件、右构件与轮对进行拆卸,无需两侧都设置智能机械手臂,大大节约了成本。
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转向架大部件通过智能机械手分解后,通过双头油缸托起左右构件以及摇枕组成的大部件,配合第一气缸的平移动作、第二气缸的升降动作,将大部件转运到传送架上传送走,分离后的轮对通过后续待分解的转向架推动沿着车架导轨向前移动直到被收集,分解拆卸转运过程均由装置自动完成,无需人工,也无需行车配合,安全性好,效率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第二龙门架及内侧连接结构局部侧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固定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连接块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的双头油缸活塞杆伸入大部件上减重孔状态的局部结构侧视图。
25.图例说明:
26.1、底座;2、第一龙门架;3、传送架;4、固定撑板;5、吊轨;6、带驱动滑座;7、智能机械臂;8、第二龙门架;9、活动撑板;10、滑动板;11、限位块;12、双头油缸;13、挡板;14、第一气缸;15、第二气缸;16、车架导轨;17、z型压板;18、滑动块;19、竖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参照图1到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架大部件拆卸运载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
用于承载第一龙门架2、第二龙门架8以及传送架3;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表面的第一龙门架2、第二龙门架8,第一龙门架2、第二龙门架8均采用钢结构框架配合螺栓固定而成;用于承载待分解转向架的固定撑板4及固定连接在固定撑板4上表面的车架导轨16,车架导轨16一端延伸至待分解转向架存放区,一端延伸至轮对收集区,固定撑板4固定连接在第一龙门架2内侧壁;滑动连接在第一龙门架2内侧上壁用于分解大部件的智能机械臂7及供智能机械臂7滑动的吊轨5,此处智能机械臂7位可以通过设定的程序进行拆卸螺栓的机械臂,市面成熟技术,在此不做展开说明;用于分解后大部件传输的传送架3,传送架3由传送电机、传送滚轮、传动带、机架组成,传送架3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表面且位于第一龙门架2内侧;滑动连接在第二龙门架8内侧的活动撑板9以及滑动连接在活动撑板9上表面的滑动板10,活动撑板9上表面且位于滑动板10外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对滑动板10限位的限位块11,通过限位块11的限制,当双头油缸12托起大部件时,滑动板10不会向第一龙门架2方向侧翻;用于转运大部件起平移作用的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活动撑板9与滑动板10远离第一龙门架2的端部之间;用于夹持大部件的双头油缸12,双头油缸12固定连接在滑动板10上表面且远离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底座1与活动撑板9之间用于转运大部件起升降作用的大部件升降驱动组件。
29.固定撑板4上表面固定连接有z型压板17,车架导轨16通过z型压板17固定连接在固定撑板4上表面,双面采用z型压板17进行固定的车架导轨16,左右及上下位置均被限制,车架导轨16位置准确。
30.吊轨5外壁滑动连接有带驱动滑座6,智能机械臂7转动连接在带驱动滑座6下壁,智能机械臂7通过带驱动滑座6滑动连接在吊轨5外壁,带驱动滑座6与吊轨5之间可以是通过电机及齿轮啮合驱动,也可以是通过带轮毂电机的驱动轮驱动,主要作用通过吊轨5及带驱动滑座6可以使智能机械臂7左右两侧均可作业,节约再安装一台智能机械臂7的成本。
31.第二龙门架8内侧壁设置有竖轨19,竖轨19外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18,滑动块18远离竖轨19的一侧与活动撑板9固定连接,活动撑板9通过竖轨19、滑动块18与第二龙门架8滑动连接,通过滑动块18及竖轨19,大部件升降转运时更加平稳。
32.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包括两组挡板13、第一气缸14,两组挡板13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撑板9、滑动板10远离第一龙门架2的一端且向下突出,第一气缸14固定连接在两组挡板13之间且位于滑动板10下侧,通过第一气缸14活塞杆的缩回及再伸出动作,带动双头油缸12托举的大部件做平移动作。
33.大部件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四组第二气缸15,四组第二气缸15固定连接在底座1与活动撑板9之间,通过第二气缸15活塞杆的伸出及缩回动作,配合大部件平移驱动组件,可将大部件从转向架本体转移到传送架3上进行运输。
34.工作原理:从转向架待维修区沿着车架导轨16推入待分解的转向架,推上固定撑板4范围后,通过智能机械臂7进行微动确定位置,双头油缸12做伸出动作,将朝向转向架一侧的活塞杆伸入大部件上的减重孔内,双头油缸12另一侧的活塞杆起到托举时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通过智能机械臂7对转向架自动进行分解,分解完毕后,第二气缸15活塞杆做伸出动作,带动活动撑板9、滑动板10及双头油缸12升起,双头油缸12通过插入大部件的一端活塞杆将大部件托举到高过轮对高度,第一气缸14活塞杆做伸出动作,带动滑动板10、双头油缸12向远离第一龙门架2的方向移动,直到大部件离开轮对上方,进一步的,第二气缸15
活塞杆做缩回动作,带动大部件下降到略高于传送架3的高度,再通过第一气缸14活塞杆做缩回动作,带动大部件平移到传送架3上方,第二气缸15活塞杆再次做缩回动作,到达第二气缸15行程下死点时,大部件被放置在传送架3传送带上且双头油缸12活塞杆与其脱离,进一步的,双头油缸12活塞杆做缩回动作,第一气缸14做伸出动作,传送架3即可进行运输分解后的大部件,当第一气缸14、第二气缸15恢复到初始位置时,即可进行下一轮分解工作。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