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装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封头组对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对于储罐制作的封头组对装置采用定位块与楔铁强力组对方式,即利用在预组装直段筒体外壁焊接多个定位挡块,宏观控制封头与筒体组队位置,再利用角形卡槽与楔块组合人工调整组对错变量和焊接间隙,其组对方式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同时因定位挡块、卡槽周转率低而浪费材料。
3.申请号为201610396477.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对装置,包括,吊装设备,所述吊装设备设置在组对校圆工装的一侧,用于吊装筒节及封头;组对校圆工装,所述组对校圆工装安装在地面上,用于将所述筒节的中心及所述封头中心进行定位;升降机,所述升降机安装在地坑内,用于调整所述筒节的高度;如此,通过升降机调节筒节高度至组对中心,当封头吊装至筒节上端时,使得封头中心与组对中心重合,确保筒节和封头接缝部分的平整,错变量均匀,进而确保组对精确度。该装置使用吊装设备进行移动封头,在进行组对过程中容易造成不稳定,降低了焊接质量精度;在焊接时还需要移动封头与筒体,降低工作效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
4.因此设计一种在不降低焊接质量精度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使用方便的封头组对装置是尤为重要的。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封头组对装置,在保证组对质量精度的前提下,封头组对装置内设置托架和调节机构,在进行封头组对时,将封头放置在托架上,通过调节机构对封头进行调动,降低了劳动强度,简化了组对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封头组对装置,包括框架,还包括,
8.托架,所述托架竖直设于所述框架中,所述托架上设有开口,用于支撑封头;
9.调节机构,与所述托架底部连接,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托架在所述框架中的位置。
10.通过在封头组对框架内可移动的设置托架和调节机构,托架上设置开口方便支撑组对封头,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托架连接,使用时控制调节机构进行调整封头组对的错边量和焊缝间隙,减少了组对过程,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用户体验。
11.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12.竖直调节机构,所述竖直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托架的底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托架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13.水平调节机构,与所述竖直调节机构的底部连接,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壁上,用于调节所述托架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14.通过设置水平调节机构和竖直调节机构,可以使托架在框架内的三维方向上进行自由移动,减少了组对过程,提高了组对功效。
15.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丝杆和第一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丝杆螺母设置在所述托架一侧的底部,位于所述托架的开口下方,所述第一丝杆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中,所述第一丝杆的底部与所述水平调节机构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水平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托架的底部和所述框架底部之间,与所述竖直调节机构连接,用于调整所述托架的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17.第二水平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的下方,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部,用于调整所述托架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交。
18.通过设置第一水平调节机构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可以使所述托架在所述框架内满足不同水平方向的移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包括,
20.第二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丝杆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上;
21.第二丝杆,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杆的下方,与所述托架连接,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螺母中;
22.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上,所述第一丝杆的底部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包括,
24.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的下方,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第二丝杠螺母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上侧壁;
25.第一滚轮,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下侧壁,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部上;
26.第三丝杆螺母,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下方中间位置;
27.第三丝杆,可转动的设置所述框架底部上,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三丝杆螺母中。
28.通过设置连接板使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固定在连接板上,增加调节机构的稳定性。
29.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滚轮。
30.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顶部设有吊装机构,位于所述托架的上方,用于吊装封头至托架开口。
31.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下部框架;上部框架,位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方,与所述下部框架平行;一对侧框架,相对设置,分别连接在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之间;
32.所述托架为竖板,延伸设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
33.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架,位于所述托架的一侧,用于支撑组对筒体与所述封头组对。
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5.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封头组对装置,所封头组对装置设置有调节机构,可以对封头进行移动,使其满足组对焊接要求,不需要人工调整组对错边量和和焊缝间隙,简化了组对过程,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6.2、通过在封头组对装置下部安装滚轮,可以实现组对装置的自由移动,稳定系统,使封头装置在使用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装置受力不平衡,产生安全隐患。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38.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3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封头组对装置示意图;
40.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正视图;
41.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左视图;
42.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视图;
4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44.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仰视图。
45.图中:1、托架;11、开口;12、避让口;
46.2、框架;21、上部框架;211、吊装梁;22、下部框架;221、加强梁;222、支撑板;223、导向轴;224、第二滚轮;225、第一支撑座;226、第二支撑座;23、侧框架;24、斜支撑;25、配重梁;
47.3、竖直调节机构;31、第一丝杆;32、第一丝杆螺母;
48.4、水平调节机构;41、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1、第二丝杆;412、第二丝杆螺母;413、安装座;42、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1、第三丝杆;422、第三丝杆螺母;423、连接板;424、第一滚轮;
49.5、电动葫芦。
50.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5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封头组对装置,包括框架2、托架1和调节机构。
55.所述托架1竖直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框架2内,所述托架1上设有开口11,用于支撑封头。
56.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托架1底部连接,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托架1在所述框架2中的位置。
5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封头组对装置,所述框架2用于装置整体的支撑与承重;所述框架2内设置可移动托架1,所述托架1上设有开口11,可以支撑组对封头;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托架1底部连接设置在所述框架2内,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将组对封头放置在所述托架1上,在使用时,操作员直接控制调节机构进行调整封头组对的错边量和焊缝间隙,简化了组对过程,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用户体验。
58.具体地,所述托架1的材质为16mm厚的钢板,所述框架2的材质为工字钢。
59.如图1至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开口11为内切圆设置在所述托架1的中部,用于支撑封头;所述内切圆的下方设置有避让口12,用于避让调节机构。
60.使用过程中,封头一般都是带有接管的,也有秃顶封头,在对带接管封头进行组对时,可以将接管从内切圆中穿出以达到支撑封头的作用,在进行秃头封头组对的过程中,所述内切圆可以对秃头封头的顶部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扩大了封头组对装置的适用范围。
61.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竖直调节机构3和水平调节机构4。
62.所述竖直调节机构3的一端与所述托架1的底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托架1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63.所述水平调节机构4与所述竖直调节机构3的底部连接,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底壁上,用于调节所述托架1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64.通过设置竖直调节机构3和水平调节机构4,使所述托架1在封头组对框架2中实现三维方向的自由移动,减少组对过程和劳动强度,增加使用效率。
65.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丝杆螺母32和第一丝杆31。
66.所述第一丝杆螺母32设置在所述托架1一侧的底部,位于所述托架1的开口11下方。
67.所述第一丝杆31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32上,所述第一丝杆31的底部与所述水平调节机构4连接。
68.通过在竖直调节机构3上设置第一丝杆31和第一丝杆螺母32,使所述第一丝杆31通过第一丝杆螺母32固定在所述托架1上,便于移动所述托架1的高度。
69.使用时,通过旋转所述第一丝杆31,使第一丝杆31的螺旋伸缩,带动所述托架1位置升高或者下降,满足组对要求后,停止旋转所述第一丝杆31,将所述托架1固定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焊接组对封头。
70.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调节机构4包括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
71.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设置在所述托架1的底部和所述框架2底部之间,与所述竖直调节机构3连接,用于调整所述托架1的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72.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的下方,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底部上,用于调整所述托架1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相交。
73.具体地,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为托架1左右位置,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为托架1前后位置。
74.通过设置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在使用时所述托架1在所述框架2内实现左右调节和前后调节,降低劳动强度。
75.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包括第二丝杆螺母412和第二丝杆411。
76.所述第二丝杆螺母412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上。
77.所述第二丝杆411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杆31的下方,与所述托架1连接,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螺母412中。
7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话包括安装座413。
79.所述安装座413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上,所述第一丝杆31的底部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安装座413上。
80.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上设置安装座413,使所述第一丝杆31与所述第二丝杆411连接,所述安装座413上具有孔洞,与所述第一丝杆31配合。
81.所述第二丝杆411上具有螺纹,所述安装座413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丝杆411配合的内螺纹。
82.在进行旋转第二丝杆411时,通过第二丝杆411和安装座413上的螺纹旋转移动,实现所述安装座413在第二丝杆411上进行移动,带动所述第一丝杆31并实现所述托架1左右移动,调整组对封头与组对筒体的错边量,进而使组对封头满足组对要求,提升工作效率。
8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包括连接板423。
84.所述连接板423位于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的下方,所述第二丝杆螺母412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23的上侧壁。
85.具体地,通过在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之间设置连接板423,使所述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和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固定在连接板423上,增加调节机构的稳定性。
86.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还包括第一滚轮424,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23的下侧壁,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底部上。
87.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还包括第三丝杆螺母422和第三丝杆421。
88.所述第三丝杆螺母422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23的下方中间位置。
89.所述第三丝杆421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框架2底部上,可螺旋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三丝杆螺母422中。
90.通过在连接板423下方设置第一滚轮424,可以使所述连接板423在所述框架2内进行移动。
91.具体地,如图1至图2所示,通过在第一水平调节机构41和所述第二水平调节机构42中间设置连接板423,且设置在所述托架1的下方。
92.通过将第二丝杆411横向设置在所连接板423上,与所述第一丝杆31连接,在支撑第二丝杆411和托架1的基础上,使托架1不接触所述连接板423,横向设置减少调节的复杂性,提高灵活性。
93.所述第三丝杆421纵向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23的下方中部,通过第二丝杆螺母412固定在所述连接板423上。
94.所述框架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座225,位于所述连接板423的下方,用于固定所述第三丝杆421,增加调节机构的稳定性。
95.使用时,调节所述第二丝杆411,使所述第一丝杆31在所述第二丝杆411上横向移动,带动所述托架1进行移动,使封头端面与筒体断面的错边量减小。调节所述第三丝杆421所述连接板423进行纵向移动,带动所述连接板423上的第二丝杆411,从而使与所述第二丝杆411连接的第一丝杆31移动,带动托架1纵向移动,缩小封头与筒体的组对距离,使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组对过程,提升了工作效率。
96.具体地,所述第一丝杆31为高度调节丝杆,所述第二丝杆411为左右调节丝杆,所述第三丝杆421为前后调节丝杆。
97.进一步地,所述框架2的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板222,位于所述第一滚轮424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滚轮424。
98.如图1所示,还设置有导向轴223和第二支撑座226。
99.所述第二支撑座226位于所述连接板423的下方,与所述连接板423不接触,固定在所述框架2的底部;所述导向轴223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座226中,用于防止所述连接板423倾斜。
100.通过设置支撑板222,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23的下方与所述第一滚轮424接触,可以支撑所述连接板423,同时实现所述连接板423在所述支撑板222上进行移动。所述导向轴223可以使所述连接板423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的稳定,防止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倾斜,避免安全隐患,提升用户的体验。
101.进一步地,所述框架2的顶部设有吊装机构,位于所述托架1的上方,用于吊装封头至托架1的开口11。
102.通过在所述框架2的顶部设置吊装机构,位于所述托架1的上方,可以在进行封头组对时,经过所述吊装机构使封头移动到所述托架1的固定位置,减少组对过程和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103.进一步地,所述框架2包括下部框架22、上部框架21,位于所述下部框架22的上方,与所述下部框架22平行;一对侧框架23,相对设置,分别连接在所述上部框架21和所述下部框架22之间;
104.所述托架1为竖板,延伸设置在所述一对侧框架23之间。
105.如图3至图4所示,通过所述侧框架23将所述上部框架21与所述下部框架22连接在一起,使装置组成一个整体,在所述上部框架21上设置吊装梁211,方便设置起吊装置,减少使用外部装置。
106.通过在所述框架2的一侧设置配重梁25和斜支撑24,使用时,封头重量较大,可以在装置的配重梁25上放置配重件,增加装置的稳定性。
107.所述斜支撑24将所述配重梁25与所述侧框架23连接在一起,增加组对装置的稳定
性,提升工作效率。
108.具体地,所述下部框架22的纵梁长度,超出所述下部框架22的横梁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下部框架22的一侧设置所述配重梁25,与所述下部框架22的纵梁连接,形成一个“日”字体系,并在所述配重梁25上可用于放置配重件,平衡增加整体框架的稳定性。
109.所述下部框架22采用i28工字钢组成;所述侧框架23的材质为i20工字钢;所述斜支撑24的材质为i14工字钢;所述吊装梁211的材质为i25工字钢。
110.所述上部框架21中间设置有吊装梁211,与所述下部框架22的长梁的一侧平行设有配重梁25和斜支撑24,与所述侧框架23连接。
111.进一步地,所述吊装梁211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可在所述吊装梁211上横向移动。
112.优选地,所述起吊装置包括电动葫芦5。
113.具体地,所述起吊装置为电动葫芦5,设置在所述吊装梁211上,所述电动葫芦5可以在吊装梁211上进行左右移动,配合组对封头落至所述托架1的合适位置,增加装置的实用性,提高组对工效又避免了强力组对效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114.优选地,所述下部框架22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加强梁221,用于增加下部框架22的稳定性。
115.如图5所示,封头组对装置还设置有加强梁221,设置在所示下部框架22的中间位置,用于增加所述框架2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支撑板222的支撑强度,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116.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架,位于所述托架1的一侧,用于支撑组对筒体与所述封头组对。
117.通过将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托架1的一侧,将支撑筒体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托架1的水平移动轨迹上,可以方便调节机构控制封头与组对筒体更好的配合。
118.使用时,将封头组对装置移动到组对位置,借助外部吊装工具通过所述吊装梁211上的电动葫芦5将待组对封头落至所述托架1上,更换装置上的吊具将封头调平并接近组装筒体端部,使两端面在圆周范围间隙均匀,且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确保焊接质量满足要求,使用方便灵活、适用性强功效,减少组对过程定位挡块及卡槽等组对辅助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19.所述下部框架22上还设置有第二滚轮224,用于封头组对装置移动。
120.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下部框架22的下方设置第二滚轮224,所述第二滚轮224上设置有卡扭可以限制第二滚轮224的移动,在实现不同平面进行移动的基础上,可以随时进行停止,不限制一个地方进行使用,在完成封头组对后,可以将封头组对装置移动到下一个组装现场,提升了工作效率。
1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