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16683发布日期:2022-02-09 06:2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机外壳加工夹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车企为了在新能源汽车内放置尽可能多的电池,使电机外壳的加工越来越精密。
3.为了实现电机外壳的加工,已经处于公开状态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0281041a)公开了一种电机筒铣削夹具,包括:转盘,其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机筒的安装座,转盘内开设有活动空间;移动轴,其活动插设于转盘内且其端部位于活动空间内;夹紧组件,其一端与移动轴转动连接,夹紧组件另一端从活动空间内活动贯穿转盘且位于安装座上方;当移动轴向后移动时能够带动夹紧组件向后移动,当转盘转动时能够带动夹紧组件绕其与移动轴的连接处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的优点在于:移动轴移动带动夹紧组件夹紧电机筒,在铣削的过程中夹紧组件跟随转盘绕夹紧组件与移动轴的连接处转动,不再需要使用油缸对电机筒进行夹紧,避免铣削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出现位置上的干涉。
4.但是该夹具在夹紧工件进行加工时,工件是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刀具对工件进行加工时,从工件内壁切削下来的金属屑会在工件内壁随着工件的转动一同转动,金属屑在转动时会划伤工件的内壁降低工件的加工精度,并且该夹具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工件被夹持的部分要远小于工件的总长,而工件的悬长过长会使工件在加工时产生震动,工件在加工时产生震动会使工件被加工的部分产生划痕,非常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
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包括:转动台,所述转动台用于连接机床;主体组件,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台的下方,所述主体组件具有沿着所述主体组件的轴线方向活动设置的若干个固定套,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组件上的驱动件,每个所述固定套的内径均大于待加工工件的外径,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固定套在所述主体组件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固定套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套的内径缩小且所述固定套的内壁抵顶在待加工工件的外侧壁上,并将工件夹紧在所述主体组件内。
7.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固定套上沿着所述固定套的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卡接块。
8.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每个所述卡接块的外侧壁上均设有第一斜面,所述主体组件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活动抵顶。
9.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套筒、第二外套筒以及第三外套筒,所述第三外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外套筒与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外套筒与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壁上均设有所述第二斜面。
10.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驱动件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组件上的第一移动块、第一连接块以及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外套筒的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上,所述固定套的上部卡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上。
11.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组件上的第二移动块、第二连接块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移动块的上部插设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块上,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部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上。
12.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第一外套筒与所述第三外套筒之间形成移动空间,所述第一连接块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移动空间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侧壁与所述移动空间的内侧壁活动抵靠。
13.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移动块外形相适配的导向孔,所述第二移动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孔内。
14.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下端并处于所述固定套内部,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的限位块与定位块,所述限位块抵顶在待加工工件的上端,所述定位块插设在工件的内孔并抵顶在工件的内壁上。
15.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二移动块上均设有同轴设置的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通过定位杆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转动台将本夹具沿着竖直方向连接在机床上,使工件在被刀具切削时,从工件内壁剥离的金属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工件分离,从而降低金属切屑对工件内壁的影响,增加工件内壁的加工精度,并且固定套夹持在工件的外侧壁上时,固定套夹住的部位要大于工件的悬长部位,固定套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工件的长短进行增减,即当工件较长时固定套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多个,从而进一步的增加工件被夹持部分的长度,减小工件的悬长部分,最终避免在加工过程中工件产生震动。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的仰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本发明的夹具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第二移动块安装在导向块内的立体图;图6是第一外套筒、第二外套筒与第三外套筒安装时的剖视图;图中,1、转动台;2、主体组件;3、固定套;4、卡接块;5、第一斜面;6、第一外套筒;7、第二外套筒;8、第三外套筒;9、第二斜面;10、第一移动块;11、第一连接块;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移动块;14、第二连接块;15、第二连接杆;16、移动空间;17、导向块;18、导向孔;19、限位块;20、定位块; 21、定位杆;22、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内壁的夹具,包括:转动台1,转动台1用于连接机床;主体组件2,其设置在转动台1的下方,主体组件2具有沿着主体组件2的轴线方向活动设置的若干个固定套3,以及设置在主体组件2上的驱动件,每个固定套3的内径均大于待加工工件22的外径,驱动件能够驱动固定套3在主体组件2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固定套3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固定套3的内径缩小且固定套3的内壁抵顶在待加工工件22的外侧壁上,并将工件22夹紧在主体组件2内。
20.转动台1用于连接机床并通过机床带动转动台1沿着竖直方向转动从而完成工件22的加工,工件22在被刀具切削时,从工件22内壁剥离的金属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工件22分离,从而降低金属切屑对工件22内壁的影响,增加工件22内壁的加工精度。
21.主体组件2上设置的驱动件用于驱动固定套3在主体组件2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实现工件22的夹紧与脱离,当固定套3处于第一位置时,固定套3处于初始状态,由于固定套3的内径要大于工件22的外径,此时可以将工件22放入主体组件2内,工件22放置好了之后驱动件驱动固定套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固定套3移动过程中其内径逐渐减小,当固定套3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固定套3的内壁抵顶在工件22的外侧壁上将工件22固定在主体组件2内,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夹具将工件22夹紧之后工件22的悬长较长这一问题,本发明的固定套3夹持在工件22的外侧壁上时,固定套3夹住的部位要大于工件22的悬长部位,并且固定套3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工件22的长短进行增减,即当工件22较长时固定套3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多个,从而进一步的增加工件22被夹持部分的长度,减小工件22的悬长部分,最终避免加工过程中工件22产生震动。
22.如图4所示,固定套3上沿着固定套3的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卡接块4。
23.当固定套3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卡接块4向着固定套3的中心位置移动,由于每两个相邻的卡接块4之间均具有间隙,卡接块4在移动时还能够相互靠近,从而达到减小固定套3内径的目的。
24.如图4与图6所示,每个卡接块4的外侧壁上均设有第一斜面5,主体组件2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斜面5相对应的第二斜面9,第二斜面9与第一斜面5活动抵顶。
25.当固定套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斜面9抵顶在第一斜面5上并将卡
接块4向着固定套3的中心位置推动,从而减小固定套3的内径。
26.如图3与图6所示,主体组件2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套筒6、第二外套筒7以及第三外套筒8,第三外套筒8套设在第一外套筒6与第二外套筒7的外侧壁上,第一外套筒6与第二外套筒7的内壁上均设有第二斜面9。
27.第一外套筒6与第二外套筒7上设置的第二斜面9用于推动卡接块4的移动,将第一外套筒6与第二外套筒7设置成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第一外套筒6与第二外套筒7的拆装,从而方便本发明的夹具根据工件22的长短增减固定套3的数量,优选的,第一外套筒6、第二外套筒7以及第三外套筒8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螺栓来实现,即在第一外套筒6和第二外套筒7之间以及第二外套筒7和第三外套筒8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螺纹孔,再通过螺栓将第一外套筒6和第二外套筒7以及第二外套筒7和第三外套筒8固定在一起。
28.当只有一个固定套3时,驱动件包括活动设置在主体组件2上的第一移动块10、第一连接块11以及第一连接杆12;第一连接杆12的上端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移动块10上,且第一连接杆12的下端穿过第一外套筒6的侧壁连接在第一连接块11上,固定套3的上部卡接在第一连接块11上。
29.工作时,第一移动块10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第一移动块10移动时通过第一连接杆12带动第一连接块11在竖直方向向上移动,第一连接块11向上移动时带动固定套3移动,固定套3移动时卡接块4在第一斜面5与第二斜面9相互抵顶时向着固定套3的中心方向移动,从而减小固定套3的内径并将固定套3的内壁抵顶在工件22的外侧壁上,优选的,第一连接块11的内壁上设有圆弧形卡槽,固定套3的外侧壁上设有圆弧形卡块,卡块卡接在卡槽内将固定套3固定在第一连接块11上。
30.如图3与图4所示,当有两个固定套3时,驱动件还包括活动设置在主体组件2上的第二移动块13、第二连接块14以及第二连接杆15;第二移动块13的上部插设在第一移动块10上;第二连接杆15的上端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移动块13上,且第二连接杆15的下部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二连接块14上。
31.第二移动块13的上部插设在第一移动块10上,从而使第一移动块10移动时带动第二移动块13同步移动,第二连接块14用于连接第二个固定套3,第二移动块13、第二连接杆15以及第二连接块14的运动方式与第一移动块10、第一连接杆12以及第一连接块11之间的运动方式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3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一外套筒6与第三外套筒8之间形成移动空间16,第一连接块11可移动的设置在移动空间16内,且第一连接块11的外侧壁与移动空间16的内侧壁活动抵靠。
33.第一外套筒6与第三外套筒8之间形成移动空间16能够对第一连接块11起到导向作用,防止第一连接块11的移动方向不处于竖直状态,从而保证固定套3不会卡死在主体组件2内部,并且由于第一连接块11的移动方向是沿着竖直方向的,移动空间16的顶壁与底壁还能够对第一连接块11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因固定套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继续移动将工件22夹伤。
34.如图5所示,当有两个固定套3时本发明的夹具还包括导向块17,导向块17上设有与第二移动块13外形相适配的导向孔18,第二移动块13活动设置在导向孔18内。
35.导向块17上设置的导向孔18能够对第二移动块13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其在移动
时移动方向不是竖直方向,导致固定套3卡死在主体组件2内,导向孔18与第二移动块13的外形相适配是为了保证第二移动块13移动时始终处于导向孔18内,第二移动块13在移动时导向孔18的内侧壁与第二移动块13的外侧壁始终活动抵靠。
36.如图3所示,主体组件2还包括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二连接块14的下端并处于固定套3内部,定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的限位块19与定位块20,限位块19抵顶在待加工工件22的上端,定位块20插设在工件22的内孔并抵顶在工件22的内壁上。
37.当固定套3处于第一位置且将工件22放入主体组件2之后,工件22的上端面抵顶在限位块19的下端,定位块20插入到工件22内且定位块20的外侧壁抵顶在工件22的内壁上,从而使工件22能够处于竖直状态,保证工件22内壁的加工精度。
38.如图3与图4所示,当有两个固定套3的情况下,第一移动块10与第二移动块13上均设有同轴设置的定位孔,两个定位孔通过定位杆21连接,定位孔以及定位杆21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移动块10与第二移动块13的轴线始终保持共线,从而使两个固定套3对工件22进行卡紧时,两个固定套3的轴线始终共线。
39.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0.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