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27853发布日期:2022-08-13 04:17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不锈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冷轧机是一种不锈钢带(不锈钢板)冷轧加工设备。
3.在耐腐蚀不锈钢带加工时往往需要进行酸洗和抛丸这个步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抛丸是脱离冷轧机工作的,因为抛丸需要将铸钢丸喷射在不锈钢带表面,此过程中喷出的铸钢丸需要进行收集,这样只能让抛丸的设备独立出来,无法与冷轧机直接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对溶液进行电解,电解的同时不锈钢带经过该溶液,利用电解后的溶液对不锈钢带进行酸洗;步骤二、酸洗后的不锈钢带进入抛丸机构,利用抛丸机构对不锈钢带进行抛丸处理;步骤三、利用冷轧机对抛丸处理后的不锈钢带进行冷轧;步骤四、通过连续式炉体对冷轧后的不锈钢带进行退火处理;其中,冷轧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冷轧电机,另一侧设置有机架,所述冷轧电机的输出端上连接有减速机,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齿轮机座,所述齿轮机座上设置有两个动力端,所述机架上的压力轧辊、支撑轧辊同轴,所述压力轧辊、支撑轧辊与对应的动力端之间通过设置的万向节连接,所述支撑轧辊设置在压力轧辊底部,二者之间形成冷轧间隙;所述机架上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设置有抛丸机构,所述抛丸机构包括抛丸箱组,不锈钢带在进入冷轧间隙前穿过所述抛丸箱组,以在抛丸箱组中阻隔出第一抛丸腔室以及第二抛丸腔室,所述第一抛丸腔室内设置有第一离心轴,所述第二抛丸腔室内设置有第二离心轴,所述第一抛丸腔室和第二抛丸腔室内填充有铸钢丸,通过设置在第一离心轴和第二离心轴轴向的抛丸电机驱动二者转动,转动的第一离心轴和第二离心轴迫使铸钢丸与不锈钢带的顶面和底面接触。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抛丸箱组包括呈上下设置的两个抛丸箱壳,所述抛丸箱壳的两端通过设置的侧盖密封,两个抛丸箱壳相邻的一侧具有开口,在不锈钢带从两个抛丸箱壳之间的缝隙穿出时对开口进行阻隔,使上方的抛丸箱壳内形成第一抛丸腔室,下方的抛丸箱壳内形成第二抛丸腔室。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抛丸腔室内的铸钢丸填充量占总空间的
1/5,所述第二抛丸腔室内的铸钢丸填充量占总空间的1/2。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抛丸箱壳的开口处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设置有柔性部,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上下两个柔性部贴合,所述抛丸箱壳的开口处位于不锈钢带穿出的一侧为弧形结构。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抛丸腔室内的顶部及两侧围有内导座,所述内导座与第一离心轴之间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形成入料口,由所述入料口向上延伸形成有导料道,在所述导料道位于不锈钢带穿出的一侧设置有集料槽,所述导料道经过集料槽后在靠近开口的位置形成出料口。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导座的内壁上设置有毛面层。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抛丸箱组包括一个顶部具有开口的抛丸箱壳,所述抛丸箱壳的两端通过设置的侧盖进行密封,其中:所述抛丸箱壳内设置有轮组,所述轮组包括两个轨轮,所述轨轮转动连接在开口的内沿;所述轨轮的底部设置两个限制轮,进入的不锈钢带的底面贴合两个限制轮,两个所述限制轮的底部设置有侧轮,不锈钢带的顶面绕过侧轮,所述抛丸箱壳内的另一侧设置有导向轮,不锈钢带的顶面绕过所述导向轮再由另一个轨轮穿出开口,穿出的不锈钢带在所述抛丸箱壳内围成第一抛丸腔室;所述抛丸箱壳内的底部设置有隔圈,不锈钢带对所述隔圈进行阻隔形成第二抛丸腔室;所述限制轮、侧轮以及导向轮均与抛丸箱壳的内壁转动连接。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离心轴和第二离心轴外围侧壁上呈环形阵列设置多个载料齿。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铸钢丸的直径为0.3-0.4mm。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该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中,第一离心轴和第二离心轴迫使对应腔室内的铸钢丸与不锈钢带的顶面和底面接触,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使铸钢丸控制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操作,解决喷射出来的铸钢丸不便收集导致抛丸处理只能在单独的设备中进行的问题,也就是说抛丸的设备无法安装在冷轧机上进行工作,同时喷射的铸钢丸很难控制落点,这样在短时间内很难高效完成不锈钢带表面氧化铁鳞的清除。
15.2、该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中,转动的第一离心轴出来、第二离心轴出来会迫使砸向不锈钢带表面的铸钢丸进入预留的空间内,通过空间的压缩使铸钢丸高效的与不锈钢带表面接触,随着后续铸钢丸的进入就能在预留空间内形成一个抛丸面,而且抛丸面是被压迫着向阻碍不锈钢带移动的方向运动的,从而充分清除不锈钢带表面的氧化铁鳞。
16.2、该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中,抛丸面与不锈钢带表面充分接触后,因为接触的摩擦力会产生热量,外加上第一抛丸腔室、第二抛丸腔室内铸钢丸高速碰撞也会产生热量,利用这些热量对不锈钢带表面进行低温加热,加热后的不锈钢带经过压力轧辊、支撑轧辊冷轧会更容易定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冷轧工艺步骤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抛丸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两个抛丸箱壳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抛丸腔室和第二抛丸腔室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柔性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内导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具有毛面层的内导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单个抛丸箱壳工作原理示意图。
18.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100、底座;110、冷轧电机;120、减速机;130、齿轮机座;150、万向节;200、机架;210、压力轧辊;220、支撑轧辊;300、抛丸机构;310、抛丸箱壳;310a、第一抛丸腔室;310b、第二抛丸腔室;311、柔性部;312、内导座;3121、毛面层;312a、入料口;312b、导料道;312c、集料槽;312d、出料口;313、隔圈;314、轨轮;315、限制轮;316、侧轮;317、导向轮;320、侧盖;330、第一离心轴;340、第二离心轴;350、载料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不锈钢冷轧生产工艺,其工艺步骤如下:步骤一、对hno3溶液进行电解,电解的同时不锈钢带经过该溶液,利用电解后的hno3溶液对不锈钢带进行酸洗;步骤二、酸洗后的不锈钢带进入抛丸机构300,利用抛丸机构300对不锈钢带进行抛丸处理,其目的是清除酸洗后不锈钢带表面产生的氧化铁鳞;步骤三、利用冷轧机对抛丸处理后的不锈钢带进行冷轧;步骤四、通过连续式炉体对冷轧后的不锈钢带进行退火处理,这里的连续式炉体包括但不限于悬垂式炉和立式炉,根据不同的钢种选择不同类型的炉体,例如:马氏体刚在
冷轧时选择悬垂式炉、铁素体刚选择悬垂式炉或者立式炉,奥氏体刚也是选择悬垂式炉或者立式炉,其中:本发明的冷轧机与现有的冷轧机相同,如图2所示,包括底座100,底座100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冷轧电机110,另一侧设置有机架200,冷轧电机110的输出端上连接有减速机120,底座100上还设置有齿轮机座130,经过减速机120减速后的输出动力传输至齿轮机座130,齿轮机座130上设置有两个动力端,两个动力端的虚拟轴向分别与机架200上的压力轧辊210、支撑轧辊220同轴,并且压力轧辊210、支撑轧辊220与对应的动力端之间通过设置的万向节150连接,另外,支撑轧辊220设置在压力轧辊210底部,二者之间形成冷轧间隙,在动力端驱动压力轧辊210、支撑轧辊220相向转动时,会驱动进入冷轧间隙内的不锈钢带移出,此过程中的压力轧辊210、支撑轧辊220就能够完成步骤三中的冷轧,而冷轧间隙的间距根据需要冷轧不锈钢带的厚度来决定;本发明的冷轧机与现有的冷轧机的区别在于,机架200上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设置有抛丸机构300,抛丸机构300包括抛丸箱组,不锈钢带在进入冷轧间隙前会穿过抛丸箱组,以在抛丸箱组中阻隔出对不锈钢带顶面进行抛丸的第一抛丸腔室310a以及对不锈钢带底面进行抛丸的第二抛丸腔室310b,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设置有第一离心轴330,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设置有第二离心轴340,通过设置在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轴向的抛丸电机驱动二者转动,转动后,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迫使对应腔室内的铸钢丸与不锈钢带的顶面和底面接触,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使铸钢丸控制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操作,解决喷射出来的铸钢丸不便收集导致抛丸处理只能在单独的设备中进行,无法安装在冷轧机上进行工作,同时喷射的铸钢丸很难控制落点,这样在短时间内很难高效完成不锈钢带表面氧化铁鳞的清除,这也是导致抛丸处理设备无法安装在冷轧机上工作的原因。
23.需要说明的是,铸钢丸的直径为0.3-0.4mm。
24.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中抛丸箱组包括呈上下设置的两个抛丸箱壳310,抛丸箱壳310的两端通过设置的侧盖320密封,两个抛丸箱壳310相邻的一侧具有开口,在不锈钢带从两个抛丸箱壳310之间的缝隙穿出时对开口进行阻隔,使上方的抛丸箱壳310内形成第一抛丸腔室310a,下方的抛丸箱壳310内形成第二抛丸腔室310b,此时向第一抛丸腔室310a、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填充铸钢丸。
25.在使用时,请参阅图4所示,抛丸电机驱动对应的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朝阻碍不锈钢带移动的方向转动,高速转动的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会带动周围的铸钢丸砸向不锈钢带表面,从而完成对不锈钢带表面氧化铁鳞的初步清除,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与不锈钢带表面之间预留有空间,这样转动的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会迫使砸向不锈钢带表面的铸钢丸进入预留的空间内,通过空间的压缩使铸钢丸高效的与不锈钢带表面接触,随着后续铸钢丸的进入就能在预留空间内形成一个抛丸面,而且抛丸面是被压迫着向阻碍不锈钢带移动的方向运动的,从而充分清除不锈钢带表面的氧化铁鳞;与此同时,抛丸面与不锈钢带表面充分接触后,因为接触的摩擦力会产生热量,外加上第一抛丸腔室310a、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铸钢丸高速碰撞也会产生热量,利用这些热量对不锈钢带表面进行低温加热,加热后的不锈钢带经过压力轧辊210、支撑轧辊220冷轧会更容易定型。
26.进一步的说明的是,抛丸电机是安装在侧盖320外壁上的,然后抛丸电机的输出端穿过侧盖320与对应的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进行同轴连接。
27.图2中的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还有另一种实施方式,该方式在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外围侧壁上呈环形阵列设置多个载料齿350,转动过程中载料齿350与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外壁之间形成载料槽,利用载料槽对铸钢丸进行承载,这样在转动过程中第一离心轴330、第二离心轴340能够有效的作用在铸钢丸,并且对铸钢丸的压迫强度也提高了。
28.此外,预留空间的竖向距离为0.3-0.4mm,也就是说一个铸钢丸刚好能够经过预留空间,这样就避免了铸钢丸堆叠的问题,使抛丸面的形成更加快速。
29.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抛丸腔室310a位于不锈钢带的顶部,这样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铸钢丸受重力作用本身就是堆在不锈钢带顶面的,所以说在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无需填充大量的铸钢丸,在第一离心轴330的压迫下铸钢丸就能快速的进入预留空间,而且如果铸钢丸填充的过多,就导致铸钢丸无法砸到不锈钢带表面;而第二抛丸腔室310b位于不锈钢带的底部,此时铸钢丸受重力作用是无法与不锈钢带底面接触的,这样就需要大量的铸钢丸才能保证预留空间的抛丸面有效形成,为此,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的铸钢丸填充量要大于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如图5所示,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铸钢丸填充量优选占总空间的1/5,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的铸钢丸填充量优选占总空间的1/2。
30.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中抛丸箱壳310的开口处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设置有柔性部311,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上下两个柔性部311贴合,贴合后柔性部311的外侧形成“v”的横截面,这样在不锈钢带进入时能够挤压柔性部311,然后穿过开口对开口进行阻隔,再将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的铸钢丸投放至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不锈钢带完全穿过柔性部311后,柔性部311又处于不受力的状态,这时两个柔性部311贴合形成一个导料通道,利用导料通道使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铸钢丸再回归到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以供下次实用。
31.需要说明的是,抛丸箱壳310的开口处位于不锈钢带穿出的一侧为弧形结构,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铸钢丸进行导向,使铸钢丸劲导料通道;二就是在工作时,弧形面能够对铸钢丸导向使铸钢丸快速的进入预留空间,进一步提高抛丸面的形成速度。
32.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顶部及两侧围有内导座312,内导座312与第一离心轴330之间位于不锈钢带进入的一侧形成入料口312a,然后由入料口312a向上延伸形成有导料道312b,在导料道312b位于不锈钢带穿出的一侧设置有集料槽312c,导料道312b经过集料槽312c后在靠近开口的位置形成出料口312d。
33.使用时,第一抛丸腔室310a内的铸钢丸受到第一离心轴330的作用力由入料口312a进入导料道312b,经过导料道312b导向使铸钢丸集中在集料槽312c形成的堆积腔室内,这样可以降低底部开口内铸钢丸的数量,以便于铸钢丸砸向不锈钢带表面,另外集中在堆积腔室内的铸钢丸能够进行高速碰撞,保证铸钢丸自身携带的热量。
34.而且为了进一步增大铸钢丸自身携带的热量,如图8所示,在内导座312的内壁上设置有毛面层3121,从而增大铸钢丸与其接触的摩擦力,增大摩擦带来的热量。
35.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抛丸箱组包括
一个顶部具有开口的抛丸箱壳310,且抛丸箱壳310的两端也是通过设置的侧盖320进行密封,与上述实施例主要的区别在于:抛丸箱壳310内设置有轮组,轮组包括两个轨轮314,轨轮314转动连接在开口的内沿,不锈钢带由其中一个轨轮314进入开口,然后在该轨轮314的底部设置两个限制轮315,进入的不锈钢带的底面贴合两个限制轮315,两个限制轮315的底部设置有侧轮316,不锈钢带的顶面绕过侧轮316,紧接着在抛丸箱壳310内的另一侧设置导向轮317,不锈钢带的顶面绕过导向轮317再由另一个轨轮314穿出开口,整个过程中使不锈钢带在抛丸箱壳310内围成第一抛丸腔室310a,另外在抛丸箱壳310内的底部设置有隔圈313,不锈钢带对隔圈313进行阻隔形成第二抛丸腔室310b;第一抛丸腔室310a和第二抛丸腔室310b内分别安装有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在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的轴向上安装抛丸电机,同理利用抛丸电机驱动第一离心轴330和第二离心轴340转动,迫使铸钢丸接触不锈钢带,达到清理氧化铁鳞的目的。
36.此外,限制轮315、侧轮316以及导向轮317都是与抛丸箱壳310的内壁转动连接,而且侧轮316向限制轮315的外侧偏移,以利用不锈钢带形成一个堆积腔室,但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该堆积腔室的目的是让铸钢丸在堆积腔室内进行高速碰撞。
37.另外,设置两个限制轮315的目的是延伸不锈钢带与第一离心轴330之间预留空间的长度。
3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对不锈钢带表面的清理不限于氧化铁鳞,而是酸洗过程中不锈钢带表面生成的杂质。
3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