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2102发布日期:2022-10-12 03:1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机转子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


背景技术:

2.电机转子一般通过铸铝加工而成,即在转子铁芯的两端各设置铝环,铝环铸造完成后,需要对转子铁芯的外圆面进行精车,精车时转子两端边缘会产生卷边毛刺,在转子装配到电机上时,这些毛刺会影响电机运行效率,降低电机寿命。因此需要倒角机对转子的边缘进行倒角,去除边缘毛刺。
3.现有的转子倒角设备,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9676157a,公开日:20190426)公开了一种能自动倒角的转子精车设备,包括精车车刀,还包括左倒角装置、右倒角装置、转子定位夹、转子定位气缸及底座,所述左倒角装置与所述右倒角装置对称设置,且分别通过支撑座安装在底座上,两个转子定位夹分别安装在底座的侧面,转子通过连接轴安装在转子定位夹上;转子定位气缸通过气缸座安装在底座上;在精车机的基础上,增加倒角机构,从侧面进刀,解决了空间小的问题,既能达到精车又能倒角,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4.但上述设备存在以下问题:两把倒角刀分别设置在左倒角装置和右倒角装置上,两个装置各自驱动,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将第一倒角车刀和第二倒角车刀并排设置在一个刀座上,使得只需要通过一个动力源,就能驱动两把倒角刀同时进行进刀动作,提高了加工效率。
6.为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该设备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上料槽、接料装置、主动力头装置、尾顶装置、精车装置、倒角装置、推出装置和出料槽;上料槽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上料槽的下端设置接料装置,接料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的输出端相向设置且在一条直线上,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之间形成夹持工位;接料装置用于将上料槽中的转子逐个输送到夹持工位中;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相互配合夹住位于夹持工位中的转子并驱动其沿自身轴线进行回转;夹持工位内还设置精车装置和倒角装置,精车装置用于对转子的外圆面进行精车,倒角装置用于对转子的两端同时进行倒角;倒角装置包括刀座、第一倒角车刀和第二倒角车刀;第一倒角车刀和第二倒角车刀并排设置在刀座上且朝向夹持工位,使得在倒角时,第一倒角车刀和第二倒角车刀同时对转子进行倒角;主动力头装置或尾顶装置的一侧设置推出装置,推出装置的输出端朝向夹持工位并能沿水平方向来回移动,使得在转子加工完成后,将转子从主动力头装置中推出,并从夹持工位内落下;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之间的下方设置出料槽,出料槽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且上端位于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之间,出料槽用于接收
从夹持工位内落下的转子并将其出料。
7.作为优选,上料槽下端设置有端部挡板,上料槽底部与端部挡板之间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落料口,接料装置设置在落料口的下方。
8.作为优选,接料装置包括接料座、挡料板和接料气缸;接料座包括向上开口的接料槽,接料槽纵向截面的形状为u形或v形;接料座靠近上料槽的一侧设置挡料板,挡料板滑动设置在机架上,挡料板位于上料槽下端的下方,挡料板用于在接料座送料时,将上料槽内的转子挡住;挡料板上设置接料气缸,接料气缸驱动接料座在落料口和夹持工位之间来回移动。
9.作为优选,接料座和挡料板之间转动连接,使得接料座在从夹持工位回到上料槽下端时,能向下旋转。
10.作为优选,主动力头装置包括主动力头和倒角夹具,主动力头的输出端设置倒角夹具,倒角夹具包括端部压紧块和定位轴芯;端部压紧块朝向夹持工位的那个侧面上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压紧凸起,压紧凸起包括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向夹持工位方向凸起,且该凸起沿径向向外倾斜;端部压紧块的中心设置定位轴芯,定位轴芯的直径与转子上的通孔的孔径相匹配。
11.作为优选,尾顶装置包括尾定移动座、尾定移动气缸、副动力头和尾顶;尾定移动座滑动设置在机架上,尾定移动座上设置尾定移动气缸,尾定移动气缸驱动尾定移动座朝夹持工位方向来回移动;尾定移动座上设置副动力头,副动力头的输出端设置尾顶,尾顶朝向夹持工位,尾顶靠近夹持工位的那端设置有柱状顶头,柱状顶头的直径与转子上的安装槽的内径匹配。
12.作为优选,精车装置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或尾顶装置的侧方;精车装置包括x进给机构、y进给机构和精车车刀;x进给机构的输出端设置y进给机构,y进给机构的输出端设置精车车刀,精车车刀朝向夹持工位设置,x进给机构和y进给机构相互配合,控制精车车刀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x进给机构和y进给机构的动力源采用气缸。
13.作为优选,倒角装置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或尾顶装置的上方;倒角装置还包括倒角支架、倒角油缸、滑块和滑座;倒角支架的上端竖向设置倒角油缸,倒角油缸的输出端设置滑块,滑块纵向滑动设置在滑座上,滑座设置在倒角支架的侧面上;滑块上设置刀座,刀座位于夹持工位内。
14.作为优选,推出装置包括推出气缸、推料连接板和推料块;推出气缸横向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的一侧,推出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推料连接板,推料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推料块,推料块朝向主动力头装置的那侧设置有弧形的凹槽,主动力头装置的输出端位于凹槽内。
15.作为优选,出料槽的上端设置有向上敞口的导向壁。
1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是将第一倒角车刀和第二倒角车刀并排设置在一个刀座上,使得只需要通过一个动力源,就能驱动两把倒角刀同时进行进刀动作,提高了加工效率。上料槽和接料装置相互配合,实现了转子的自动上料,保证上料的有序性。主动力头装置和尾顶装置相互配合,实现转子的定位、夹紧和旋转动作,便于后续的车削和倒角。精车装置位于夹持工位的侧面,倒角装置位于夹持工位的上方,合理的布局,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进刀。推出装置避免了转子加工完成后,跟随夹具移动,导致无法顺利下料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转子的剖视图。
19.图3为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的俯视图。
20.图4为去除上料槽和接料装置后的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上料槽和接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主动力头装置、尾顶装置和推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所示,一种电机转子精车倒角设备,该设备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上料槽1、接料装置2、主动力头装置3、尾顶装置4、精车装置5、倒角装置6、推出装置7和出料槽8。上料槽1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上料槽1用于输送转子。上料槽1的下端设置接料装置2,接料装置2的两侧分别设置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的输出端相向设置且在一条直线上,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之间形成夹持工位。接料装置2用于将上料槽1中的转子逐个输送到夹持工位中。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相互配合夹住位于夹持工位中的转子并驱动其沿自身轴线进行回转。夹持工位内还设置精车装置5和倒角装置6,精车装置5用于对转子的外圆面进行精车,倒角装置6用于对转子的两端同时进行倒角。主动力头装置3或尾顶装置4的一侧设置推出装置7,推出装置7的输出端朝向夹持工位并能沿水平方向来回移动,使得在转子加工完成后,将转子从主动力头装置3中推出,并从夹持工位内落下。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之间的下方设置出料槽8,出料槽8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且上端位于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之间,出料槽8用于接收从夹持工位内落下的转子并将其出料。
25.如图2所示,倒角后的转子9中部设置有贯穿左右两侧的通孔91,通孔的两端设置有安装槽92,转子9的外圆面的两端设置倒角93。
26.如图5所示,上料槽1下端设置有端部挡板11,端部挡板11用于防止转子从上料槽1中滚落时,从上料槽1中冲出。上料槽1底部与端部挡板11之间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落料口12,接料装置2设置在落料口12的下方,便于最下方的转子顺利进入接料装置2中。
27.如图5所示,接料装置2包括接料座21、挡料板22和接料气缸23。接料座21包括向上开口的接料槽211,接料槽211纵向截面的形状为u形或v形,便于转子的限位。接料座21靠近上料槽1的一侧设置挡料板22,挡料板22滑动设置在机架上,挡料板22位于上料槽1下端的下方,挡料板22用于在接料座21送料时,将上料槽1内的转子挡住。挡料板22上设置接料气缸23,接料气缸23驱动接料座21在落料口12和夹持工位之间来回移动。
28.优选的,接料座21和挡料板22之间转动连接,使得接料座21在从夹持工位回到上料槽1下端时,能向下旋转。具体的,上述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扭簧实现。
29.如图6和图7所示,主动力头装置3包括主动力头31和倒角夹具32,主动力头31的输出端设置倒角夹具32,倒角夹具32包括端部压紧块321和定位轴芯322。端部压紧块321朝向夹持工位的那个侧面上设置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压紧凸起,压紧凸起包括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向夹持工位方向凸起,且该凸起沿径向向外倾斜。端部压紧块321的中心设
置定位轴芯322,定位轴芯322的直径与转子上的通孔91的孔径相匹配。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相互配合夹紧转子时,定位轴芯322首先伸进转子9的通孔91内,便于对转子进行定位,即使转子略有偏移,也能将其摆正。然后端部压紧块321上的多个压紧凸起压紧在转子的右侧面右侧指图2中转子右侧上,使得在驱动转子进行旋转时,提供足够的压力。
30.如图6和图7所示,尾顶装置4包括尾定移动座41、尾定移动气缸42、副动力头43和尾顶44。尾定移动座41滑动设置在机架上,尾定移动座41上设置尾定移动气缸42,尾定移动气缸42驱动尾定移动座41朝夹持工位方向来回移动。尾定移动座41上设置副动力头43,副动力头43的输出端设置尾顶44,尾顶44朝向夹持工位,尾顶44靠近夹持工位的那端设置有柱状顶头441,柱状顶头441的直径与转子上的安装槽的内径匹配。尾顶装置4动作时,尾定移动气缸42驱动尾定移动座41向主动力头装置3方向移动,使得尾顶44与转子的左侧接触,并通过柱状顶头441定位转子左侧的安装槽92,然后继续推动转子向主动力头装置3移动,此时转子从接料座21中离开,使得转子的右侧与主动力头装置3的输出端接触并定位,确保转子整体的定位。然后主动力头31和副动力头43动作,驱动转子进行旋转。
31.如图1、3和4所示,精车装置5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3或尾顶装置4的侧方。精车装置5包括x进给机构51、y进给机构52和精车车刀53。x进给机构51的输出端设置y进给机构52,y进给机构52的输出端设置精车车刀53,精车车刀53朝向夹持工位设置,x进给机构51和y进给机构52相互配合,控制精车车刀53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x进给机构51和y进给机构52的动力源采用气缸。
32.如图1和图4所示,倒角装置6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3或尾顶装置4的上方。倒角装置6包括倒角支架61、倒角油缸62、滑块63、滑座64、刀座65、第一倒角车刀66和第二倒角车刀67。倒角支架61的上端竖向设置倒角油缸62,倒角油缸62的输出端设置滑块63,滑块63纵向滑动设置在滑座64上,滑座64设置在倒角支架61的侧面上。滑块63上设置刀座65,刀座65位于夹持工位内,刀座65朝向夹持工位的那侧并排设置第一倒角车刀66和第二倒角车刀67,第一倒角车刀66和第二倒角车刀67的位置可以根据转子的轴向尺寸进行调整。
33.如图6和图7所示,推出装置7包括推出气缸71、推料连接板72和推料块73。推出气缸71横向设置在主动力头装置3的一侧,推出气缸71的输出端连接推料连接板72,推料连接板72的一端设置推料块73,推料块73朝向主动力头装置3的那侧设置有弧形的凹槽731,主动力头装置3的输出端位于凹槽731内。凹槽731为弧形,便于与转子的侧面向贴合,有利于将转子从主动力头装置3的输出端推出。
34.推出装置7动作时,推出气缸71驱动推料块73向左移动,从而推料块73抵在转子的右侧面上,并将转子向左移动,同时,尾定移动气缸42驱动尾定移动座41向左移动,使得转子夹紧在尾顶44和推料块73之间,转子向左移动,离开定位轴芯322,直到转子位于出料槽8的上方,这时,推出气缸71开始复位,转子向下掉落刀出料槽8中。
35.如图4所示,出料槽8的上端设置有向上敞口的导向壁81,便于转子掉落时,对转子进行导向,使其进入出料槽8中。
36.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把倒角刀分别设置在左倒角装置和右倒角装置上,两个装置各自驱动,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加工效率的问题。本发明的优点是将第一倒角车刀66和第二倒角车刀67并排设置在一个刀座65上,使得只需要通过一个动力源,就能驱动两把倒角刀同时进行进刀动作,提高了加工效率。上料槽1和接料装置2相互配合,实现了转
子的自动上料,保证上料的有序性。主动力头装置3和尾顶装置4相互配合,实现转子的定位、夹紧和旋转动作,便于后续的车削和倒角。精车装置5位于夹持工位的侧面,倒角装置6位于夹持工位的上方,合理的布局,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进刀。推出装置7避免了转子加工完成后,跟随夹具移动,导致无法顺利下料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