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12579发布日期:2022-08-20 03:5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带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钢带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带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钢带是指以碳钢制成的输送带作为带式输送机的牵引和运载构件,也可用于捆扎货物;在钢带生产技术领域,钢带的生产是由较厚的原料钢带经过轧制、物理及化学表面处理后获得的薄钢带。对钢带产品进行连续冲压时,需要将钢带卷安放在放卷机上进行连续放卷。
3.目前,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通过两个夹紧单元配合形成钢带固定槽,同时配合各个支撑底板的外壁,钢带绕设在钢带固定槽内,固定效果良好。相邻的夹紧单元可进行适当调节,方便适应不同宽度的钢带。
4.但在上述技术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钢带安装费时费力: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将钢带安装到固定装置前端的传动辊上(见附图13所示),由于传动辊所在高度高于地面,且钢带自身重量较重,所以需要使用工具对钢带进行提升,而且,还需要将固定装置的传动辊插入到钢带的中心处,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调整,无法自主更换钢带;2、钢带固定后,装置重心不稳: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均需要对钢带的高度进行提升,同时,钢带的重量完全搭在传动辊上,这就需要传动辊具备高硬度,以防承重时发生断裂,其次,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固定时,为了方便安装,均采用单侧固定(即固定在装置的一侧),所以钢带安装后,装置和钢带整体的重心,向钢带所在位置的斜上方偏移(即重心先向上移,再向钢带所在方向偏移),所以如果此时,装置受到碰撞或者误触,都会发生倾倒,严重影响装置的使用安全(钢带所在高度高于地面,掉落时,呈自由落体状态,会与地面发生撞击),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钢带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带固定装置,解决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钢带安装费时费力以及钢带固定后,装置重心不稳的技术问题。
6.(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钢带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用于驱动钢带旋转的引导板(沿着引导板,将钢带推动到传动辊上)以及安装在引导板后方的支撑板,支撑板用于为固定组件提供支撑力;引导板,其上安装有传动辊,其外部做防滑处理,避免转动时无法带动钢带旋转,提高钢带和传动辊之间的摩擦力,且传动辊由安装在引导板内部的电机驱动旋转,在传动辊旋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传动辊与钢带的接触面,将扭力传导给钢带,使得钢带旋转,传
动辊用于驱动钢带旋转,钢带安装到传动辊上,不与引导板接触;支撑板,安装在引导板的后方,且支撑板的前端安装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对钢带进行限位,限制钢带的位置,避免钢带从装置上掉落,以及钢带放卷时,自身的展开力;其中,固定组件包含对接座(用于与限位件连接,两者通过螺纹连接),且对接座由安装在支撑板上的伸缩杆带动平移,向钢带的中心方向移动,从而将钢带夹住,由此限制钢带的位置,对接座的前端安装有用于限位钢带的限位件,使用时,压在钢带的外壁,从而限制钢带的位置。
7.优选的,所述传动辊安装在引导板顶部的弧形槽中,如图3所示,且传动辊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使得钢带与传动辊稳定的接触,方便传动辊将扭力传导给钢带。
8.优选的,所述对接座安装在支撑板外部的引导槽中,并沿着引导槽活动,引导槽向钢带的中心处延伸,避免对接座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滑动或者偏移。
9.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含与对接座连接的对接轴,且对接轴端部铰接有活动杆,如图5和图6所示,对接轴和活动杆之间能够相对旋转,铰接处设置有定位板和活动板,用于将活动杆夹住,避免活动杆活动,由此控制活动杆的固定还是活动;其中,活动板与对接轴活动连接,如图8和图9所示,定位板与对接轴固定连接,使得活动杆只能向一侧旋转,而无法向另一侧(定位板所在方向)旋转,如图6所示。
10.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外部套设有套筒,使用时,套筒与钢带的外壁贴合,且套筒在活动杆的外壁上滑动,套筒与活动杆外壁的轴承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不但能够将钢带向支撑板所在方向拉动,同时还能对钢带受到的震动力进行吸收,而且在钢带放卷时,钢带不会与套筒相对移动,即套筒能够跟随放卷时,钢带的偏移一起偏移,减小摩擦,其中,套筒端部安装有挡环,且挡环与套筒一体成型,挡环用于固定钢带的侧壁,防止钢带倾倒。
11.优选的,所述对接轴的一侧外壁安装有滑轨,且滑轨与活动板底部开设的滑槽对应插接;其中,所述滑轨两侧外壁的凹槽与滑槽两侧内壁的滚珠对应卡接。
12.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端部安装有限位螺栓,且限位螺栓用于限制套筒的活动范围,使得套筒只能在活动杆的外壁上活动。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外部安装有两组相互平行的导向辊,且两组导向辊相互挤压,其中一组导向辊与支撑板内部的电机连接,导向辊用于夹持并输送钢带,从而夹住钢带,再由电机带动导向辊旋转,将钢带向外推动,从而将钢带向特定的方向运输。
14.优选的,所述引导板的外部安装有一个收卷辊,收卷辊通过扭簧与引导板连接,方便在限位带不受力时,对限位带进行收卷,且收卷辊的外部缠绕有限位带,如图3所示;其中,限位带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杆,另一端与收卷辊连接,在钢带放卷时,可以通过拉动固定杆,使得限位带被放出。
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前端开设有插孔,且插孔设置在靠近导向辊的位置,插孔用于与固定杆插接,方便限位带套在钢带外部后,再插入到插孔中,从而将钢带包裹住。
16.(三)有益效果1、由于采用了带有传动辊的引导板,为钢带提供旋转的动力,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钢带安装费时费力以及钢带固定后,装置重心不稳的技术问
题,进而实现了在地面上进行放卷操作,由此降低钢带安装的难度以及钢带安装后装置的重心。
17.2、由于采用了伸缩杆带动限位件进行移动,所以,有效解决了钢带放卷时,钢带位置不固定的技术问题,进而保证钢带放卷时位置的稳定,同时对不同大小的钢带进行统一固定,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18.3、由于采用了可折叠的活动杆,进而能够在不需要使用时对限位件进行收放,避免影响钢带的放置以及装置的运输。
19.4、由于采用了收卷辊对限位带进行收卷,且限位带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杆,进而能够钢带使用时,对钢带进行包裹,防止钢带向外偏移,提高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二;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导板和限位带拉出后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结构图之一;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结构图之二;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结构爆炸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接轴的结构图之一;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接轴的结构图之二;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滑轨和活动板的结构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安装有多组时的结构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带展开时的结构图;图13为现有钢带固定装置的结构图。
22.图例说明:1、支撑框;2、支撑板;3、固定组件;31、伸缩杆;32、对接座;33、限位件;331、对接轴;332、定位板;333、活动杆;334、套筒;335、活动板;336、限位螺栓;337、滑轨;338、滚珠;339、凹槽;4、引导板;5、传动辊;6、导向辊;71、收卷辊;72、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钢带固定装置,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钢带安装费时费力以及钢带固定后,装置重心不稳的技术问题,在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使用时,由于采用了带有传动辊的引导板,为钢带提供旋转的动力,进而实现了在地面上进行放卷操作,由此降低钢带安装的难度以及钢带安装后装置的重心;由于采用了伸缩杆带动限位件进行移动,进而保证钢带放卷时位置的稳定,同时对不同大小的钢带进行统一固定,提高装置的适用性;由于采用了可折叠的活动杆,进而能够在不需要使用时对限位件进行收放,避免影响钢带的放置以及装置的运输;由于采用了收卷辊对限位带进行收卷,且限位带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杆,进而能够钢带使用时,对钢带进行包裹,防止钢带向外偏移,
提高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24.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钢带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钢带安装费时费力以及钢带固定后,装置重心不稳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如图1和图2所示,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钢带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用于驱动钢带旋转的引导板4(沿着引导板4,将钢带推动到传动辊5上)以及安装在引导板4后方的支撑板2,支撑板2用于为固定组件3提供支撑力,固定组件3和支撑板2均通过支撑框1连接在一起;引导板4,其上安装有传动辊5,其外部做防滑处理,避免转动时无法带动钢带旋转,提高钢带和传动辊5之间的摩擦力,且传动辊5由安装在引导板4内部的电机驱动旋转,在传动辊5旋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传动辊5与钢带的接触面,将扭力传导给钢带,使得钢带旋转,传动辊5用于驱动钢带旋转,钢带安装到传动辊5上,不与引导板4接触;支撑板2,安装在引导板4的后方,且支撑板2的前端安装有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用于对钢带进行限位,限制钢带的位置,避免钢带从装置上掉落,以及钢带放卷时,自身的展开力(如发条等);其中,固定组件3包含对接座32(用于与限位件33连接,两者通过螺纹连接),且对接座32由安装在支撑板2上的伸缩杆31带动平移,向钢带的中心方向移动,从而将钢带夹住,由此限制钢带的位置,对接座32的前端安装有用于限位钢带的限位件33,使用时,压在钢带的外壁,从而限制钢带的位置。
25.在一些示例中,传动辊5安装在引导板4顶部的弧形槽中,如图3所示,且传动辊5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使得钢带与传动辊5稳定的接触,方便传动辊5将扭力传导给钢带。
26.在一些示例中,对接座32安装在支撑板2外部的引导槽中,并沿着引导槽活动,引导槽向钢带的中心处延伸,避免对接座32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滑动或者偏移。
27.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通过人工将推动钢带(钢带此时与地面之间处于滚动摩擦),使得钢带滚动到引导板4所在位置,之后沿着引导板4两侧的倾斜面向上推,直至推入到引导板4的弧形槽中,由于弧形槽的内部安装有传动辊5(传动辊5对钢带的下方进行限位),因此在钢带进入到弧形槽中时,钢带被架在传动辊5的外部(此时钢带只与传动辊5接触),完成后,控制伸缩杆31带动限位件33向钢带所在方向移动,从而压在钢带的外壁,从而对钢带的上方进行限位。
28.钢带安装完成后,控制电机带动传动辊5旋转,由于钢带架设在传动辊5的外部,因此在传动辊5旋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传动辊5与钢带的接触面,将扭力传导给钢带,使得钢带旋转,从而进行放卷操作。
29.实施例2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解决了钢带放卷时,钢带位置不固定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如图4-图9所示,限位件33包含与对接座32连接的对接轴331,且对接轴331端部铰接有活动杆333,如图5和图6所示,对接轴331和活动杆333之间能够相对旋转,铰接处设置有定位板332和活动板335,用于将活动杆333夹住,避免活动杆333活动,由此控制活动杆333的固定还是活动;
其中,活动板335与对接轴331活动连接,如图8和图9所示,定位板332与对接轴331固定连接,使得活动杆333只能向一侧旋转,而无法向另一侧(定位板332所在方向)旋转,如图6所示。
30.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活动杆333的外部套设有套筒334,使用时,套筒334与钢带的外壁贴合,且套筒334在活动杆333的外壁上滑动,套筒334与活动杆333外壁的轴承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不但能够将钢带向支撑板2所在方向拉动,同时还能对钢带受到的震动力(钢带来回晃动的力)进行吸收,而且在钢带放卷时,钢带不会与套筒334相对移动,即套筒334能够跟随放卷时,钢带的偏移一起偏移,减小摩擦,其中,套筒334端部安装有挡环,且挡环与套筒334一体成型,挡环用于固定钢带的侧壁,防止钢带倾倒。
3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对接轴331的一侧外壁安装有滑轨337,且滑轨337与活动板335底部开设的滑槽对应插接;其中,滑轨337两侧外壁的凹槽339与滑槽两侧内壁的滚珠338对应卡接,方便调整活动板335位置。
32.在一些示例中,活动杆333的端部安装有限位螺栓336,且限位螺栓336用于限制套筒334的活动范围,使得套筒334只能在活动杆333的外壁上活动。
33.当需要活动杆333和对接轴331之间相对旋转时,手动将活动板335向对接轴331方向推动,如图8所示,此时对接轴331与活动杆333的铰接处,裸露在外,之后便可以手动将活动杆333拉起,如图6所示;同理,当需要保持活动杆333和对接轴33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时,手动旋转活动杆333,使其与对接轴331在同一中心线上,之后,将活动板335向前推,如图9所示,此时,对接轴331与活动杆333的铰接处,被活动板335和定位板332夹住,如图5所示,此时对接轴331与活动杆333之间无法相对旋转。
34.其中,固定组件3的数量可根据设置,包括但不限制于一组,如图10和图11所示,三组为最优选,可设置多个。
35.实施例3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限制钢带放卷时的活动范围,总体思路如下:支撑板2的外部安装有两组相互平行的导向辊6,且两组导向辊6相互挤压,其中一组导向辊6与支撑板2内部的电机连接,导向辊6用于夹持并输送钢带,从而夹住钢带,再由电机带动导向辊6旋转,将钢带向外推动,从而将钢带向特定的方向运输。
36.在一些示例中,引导板4的外部安装有一个收卷辊71,收卷辊71通过扭簧与引导板4连接,方便在限位带不受力时,对限位带进行收卷,且收卷辊71的外部缠绕有限位带,如图3所示;其中,限位带的一端连接有固定杆72,另一端与收卷辊71连接,在钢带放卷时,可以通过拉动固定杆72,使得限位带被放出。
37.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板2的前端开设有插孔,且插孔设置在靠近导向辊6的位置,插孔用于与固定杆72插接,方便限位带套在钢带外部后,再插入到插孔中,从而将钢带包裹住。
38.如图12所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固定杆72向外拉,使得固定杆72带动限位带
向外移动,之后依次绕过各个限位件33,最终插入到导向辊6一侧的插孔中,从而将钢带包裹住,如图13所示,避免钢带在使用时,其他杂物误触钢带,或者钢带向外展开。
39.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