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主轴冷却系统及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2.目前,电主轴是在智能装备数控机床领域出现的一种将主轴电机和机床主轴融为一体的主轴,电主轴除了主轴本身以外,还将润滑、冷却、编码器、换刀等集成与一体,相比于传统的机械主轴,电主轴具有结构紧凑、振动噪音小、加工性能稳定以及加工精度高等优点。
3.由于电主轴将电机内置于主轴单元中,且电主轴运转速度较高,在电主轴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对热量不加以控制,将导致电主轴内部的轴承、隔环、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生膨胀、变形,甚至卡死烧坏,使主轴的热特性和动态特性变差,从而影响电主轴的正常运转。
4.其中,电主轴电机部分以及轴承部分是发热的主要来源,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控制电主轴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5.为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主轴冷却系统及数控机床。
6.本发明提供一种电主轴冷却系统,包括:轴套、安装于所述轴套第一端的第一轴承座、以及安装于所述轴套第二端的定位套;所述轴套形成有第一冷却结构,所述第一轴承座形成有第二冷却结构,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串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结构包括m个第一冷却流道及n个连通槽,每个第一冷却流道沿着所述轴套的轴向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轴套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m个第一通孔以及在所述第二端面形成m个第二通孔,所述n个连通槽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面上的n个第一连通槽和形成在第二端面上的n个第二连通槽,其中n=(m/2)-1,m≥4;所述m个第一通孔包括2个第一连通孔及m-2个第一串联孔,所述m个第二通孔包括2个第二连通孔及m-2个第二串联孔,所述2个第一连通孔中的1个第一连通孔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的进液口连通,所述2个第一连通孔中的另1个第一连通孔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的出液口连通,所述2个第二连通孔中的1个第二连通孔形成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的进液口,所述2个第二连通孔中的另1个第二连通孔形成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的出液口,所述m-2个第一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m-2个第二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以使多个第一冷却流道串联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所述第一连通槽设置有第一挡水盖,所述第一轴承座的第一配合面与所述轴套的所述第一端面配合将第一挡水盖的至少一部分限位在所述第一连通槽内,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在每个所述第二连通槽设置有第二挡水盖,所述定位套的第二配合面与所述轴套的所述第二端面配合将第二挡水盖的至少一
部分限位在所述第二连通槽内,其中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对。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槽形成为第一阶梯槽结构,包括沿所述轴套轴向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二槽远离所述定位套,其中所述第二槽的槽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槽的槽口面积,所述第一挡水盖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槽内;和/或,所述第二连通槽形成为第一阶梯槽结构,包括沿所述轴套轴向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三槽和第四槽,所述第三槽靠近所述定位套,所述第四槽远离所述定位套,其中所述第四槽的槽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槽的槽口面积,所述第二挡水盖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槽内。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一挡水盖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和/或,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二挡水盖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一挡水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或,在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二挡水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m个第一冷却流道沿着所述轴套的周向分布。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结构包括螺旋环形槽及环套,所述螺旋环形槽形成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外周壁,且在所述第一轴承座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环绕设置,所述环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外周壁,与所述螺旋环形槽形成第二冷却流道,其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与所述2个第一连通孔连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轴承座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出液端相比于进液端更靠近所述第一连通孔。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结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周壁内部且相间隔的第三冷却流道及第四冷却流道,所述第三冷却流道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轴承座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形成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的进液口,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四冷却流道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轴承座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形成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的出液口,所述第四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出液端连通。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定位套的周壁内部设置有第五冷却流道,所述第五冷却流道包括第五进液流道和第五出液流道,所述第五进液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五出液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的出液口连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定位套后端的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进液管接头和出液管接头,所述进液管接头与所述第五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出液管接头与所述第五出液流道连通。
1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控机床,包括:如上文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主轴冷却系统。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发明的电主轴冷却系统通过轴套上的m个第一冷却流道通过对应的连通槽及挡水盖的配合形成了串联连通的第一冷却结构,并且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一轴承座上的第二冷却结构之间也为串联连通,冷却液在轴套的第一冷却结构循环过程中带走主轴(轴芯)运转过程中电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实现电机的冷却,而无需再单独加工电机冷却套,降低主轴成本,同时与第一冷却结构串联的第二冷却结构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也为第一轴承座提供冷
却,带走主轴运行过程中轴承摩擦产生的热量,降低轴承磨损。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21.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2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爆炸图;
23.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剖视图;
24.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另一视角剖视图;
25.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中冷却流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端盖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中冷却流道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主轴冷却系统中冷却流道结构示意图;
29.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触”、“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主轴冷却系统,包括:轴套10、安装于轴套10第一端的第一轴承座20、以及安装于轴套10第二端的定位套30,定位套30用于对第二轴承座进行定位。在本发明各实施例的说明中,示例性的以轴套10的前端为轴套10的第一端,轴套10的后端为第二端,即在轴套10的前后方向也为轴套的轴向方向。
33.如图1和图2所述,轴套10用于套于轴芯50的外周,其内容纳有电机70,其中电机70的定子可以固定在轴套10的内周壁,电机70的转子可以固定在轴芯50的外周壁。
34.轴套10形成有第一冷却结构,第一轴承座20形成有第二冷却结构,第一冷却结构
与第二冷却结构串联连通。第一轴承座20可以用于安装固定前轴承60,前轴承60用于支撑轴芯50。
35.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冷却结构包括m个第一冷却流道及n个连通槽,每个第一冷却流道沿着轴套1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轴套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在第一端面形成m个第一通孔以及在第二端面形成m个第二通孔。
36.n个连通槽包括形成在轴套10第一端面上的n个第一连通槽13和形成在轴套10第二端面上的n个第二连通槽(图中未示出),其中n=(m/2)-1。m的数量可以是≥4。
37.具体的,在轴套10的周壁开设沿轴向方向延伸且贯通轴套10前后两个端面(即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多个第一冷却流道,多个冷却流道可以在轴套10的周向方向上分布,例如均布。由于每个第一冷却流道均贯通轴套10前后两个端面,使得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一通孔,轴套10的第二端面形成了多个第二通孔。可以理解的,多个第一通孔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的周向分布,例如也为均布。多个第二通孔在轴套10的第二端面的周向分布,例如也为均布。结合图1所示,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还开设有多个第一连通槽13,在轴套10的第二端面还开设有多个第二连通槽(图中未示出)。
38.m个第一通孔包括2个第一连通孔111、112(图1所示)及m-2个第一串联孔,m个第二通孔包括2个第二连通孔及m-2个第二串联孔。
39.如图1和图2所示,2个第一连通孔中的1个第一连通孔111用于与第一轴承座20的第二冷却结构进液口连通,2个第一连通孔中的另1个第一连通孔112用于与第二冷却结构的出液口连通,2个第二连通孔中的1个第二连通孔113形成第一冷却结构的进液口,2个第二连通孔中的另1个第二连通孔114形成第一冷却结构的出液口。
40.m-2个第一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第一连通槽连通13,m-2个第二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第二连通槽连通,以使多个第一冷却流道串联连通。
41.下面以m=12,即第一冷却流道设置为12个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合图1-图4所示,示例的,在轴套10的周壁开设沿轴向方向延伸且贯通轴套10前后两个端面(即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12个第一冷却流道,12个冷却流道可以在轴套10的周向方向上分布,例如均布。由于每个第一冷却流道均贯通轴套10前后两个端面,使得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上形成了12个第一通孔,轴套10的第二端面形成了m个第二通孔。可以理解的,12个第一通孔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的周向分布,例如也为均布。12个第二通孔在轴套10的第二端面的周向分布,例如也为均布。此外,在轴套10的第一端面还开设有5个第一连通槽13,在轴套10的第二端面还开设有5个第二连通槽(图中未示出)。其中,12个第一通孔中,有1个第一通孔111(上文提到的第一连通孔111)与第一轴承座20的第二冷却结构的进液口连通,还有1个第一通孔112(上文提到的第一连通孔112)与第一轴承座20的第二冷却结构的出液口连通,其余的10个第一通孔112(上文提到的第一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第一连通槽连通13连通,对应是指,相邻的两个第一串联孔通过一个第一连通槽13连通,然后每间隔两个第一串联孔通过另一个第一连通槽13连通。例如,第1个第一串联孔与第2个第一串联孔通过第1个第一连通槽连通,第3个第一串联孔与第4个第一串联孔通过第2个第一连通槽连通,第5个第一串联孔与第6个第一串联孔通过第3个第一连通槽连通,第7个第一串联孔与第8个第一串联孔通过第4个第一连通槽连通,第9个第一串联孔与第10个第一串联孔通过第5个第一连通槽连通。类似的,12个第二通孔中,有1个第二通孔(上文提到的第二连通孔113)
作为轴套10的第一冷却结构的进液口,还有1个第二通孔(上文提到的第二连通孔114)作为第一冷却结构的出液口,其余的10个第二通孔(上文提到的第二串联孔)之间通过对应的第二连通槽连通14连通,对应是指,相邻的两个第二串联孔通过一个第二连通槽14连通,然后每间隔两个第二串联孔通过另一个第二连通槽14连通。例如,第1个第二串联孔与第2个第二串联孔通过第1个第二连通槽连通,第3个第二串联孔与第4个第二串联孔通过第2个第二连通槽连通,第5个第二串联孔与第6个第二串联孔通过第3个第二连通槽连通,第7个第二串联孔与第8个第二串联孔通过第4个第二连通槽连通,第9个第二串联孔与第10个第二串联孔通过第5个第二连通槽连通。
42.可以理解的,轴套10上的m个第一冷却流道通过对应的连通槽形成了串联连通的第一冷却结构,并且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一轴承座20上的第二冷却结构之间也为串联连通。
43.在每个第一连通槽13设置有第一挡水盖14,第一轴承座20的第一配合面与轴套10的第一端面配合将第一挡水盖14的至少一部分限位在第一连通槽13内,其中第一配合面与第一端面相对。在第一轴承座20安装于轴套10前端时,第一配合面和第一端面配合对接,将第一挡水盖14挤压限位在第一连通槽13内。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挡水盖14可以是部分的位于第一连通槽13内,也可以全部位于第一连通槽13内。例如在第一轴承座20的配合面上开设与第一连通槽13对应的凹槽,在在第一轴承座20安装于轴套10前端时,第一配合面和第一端面配合对接,使得第一挡水盖14后端部分位于第一连通槽13内,前端部分位于凹槽内,通过凹槽将第一挡水盖14后端部分包裹限位,提升密封可靠性。
44.类似的,在每个第二连通槽设置有第二挡水盖16,定位套30的第二配合面与轴套10的第二端面配合将第二挡水盖16的至少一部分限位在所述第二连通槽内,其中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对。在定位套30安装于轴套10后前端时,第二配合面和第二端面配合对接,将第二挡水盖16挤压限位在第二连通槽内。
45.也就是说,轴套10前端第一连通槽13内的第一挡水盖14通过轴套10前端(第一端面)和前轴承座20压紧,轴套10后端的第二连通槽内的第二挡水盖3通过定位套30压紧,以此对前轴承座20和轴套10之间以及轴套10和后轴承座定位套30之间形成密封。
46.本发明的电主轴冷却系统通过轴套10上的m个第一冷却流道通过对应的连通槽及挡水盖的配合形成了串联连通的第一冷却结构,并且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一轴承座20上的第二冷却结构之间也为串联连通,冷却液在轴套10的第一冷却结构循环的过程中带走主轴(轴芯)运转过程中电机产生的大量热量,实现电机的冷却,而无需再单独加工电机冷却套,降低主轴成本,同时与第一冷却结构串联的第二冷却结构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也为第一轴承座20提供冷却,带走主轴运行过程中轴承摩擦产生的热量,降低轴承磨损。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槽形成为第一阶梯槽13结构,包括沿轴套10轴向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第一槽靠近第一轴承座20,第二槽远离定位套,其中第二槽的槽口面积小于第一槽的槽口面积,第一挡水盖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槽内;和/或,第二连通槽形成为第一阶梯槽结构,包括沿轴套轴向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三槽和第四槽,第三槽靠近所述定位套,第四槽远离定位套,其中第四槽的槽口面积小于第三槽的槽口面积,第二挡水盖1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槽内。
48.挡水盖(第一挡水盖14、第二挡水盖16)与阶梯状槽之间可以小间隙配合,在第一连通槽与第一挡水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或,在第二连槽与第二挡水盖之间设置有
第二密封圈。挡水盖与阶梯状槽小间隙配合配合密封圈实现密封,既确保了密封效果,对挡水盖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提升加工效果,降低加工成本。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水盖也可以与连通槽过盈配合。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槽的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一挡水盖的形状与第一连通槽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和/或,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二挡水盖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连通槽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弧形的连通槽与弧形的挡水盖配合提升挡水面积,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冷却结构包括螺旋环形槽21及环套22,螺旋环形槽21形成在第一轴承座20外周壁,且在第一轴承座20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环绕设置,环套22套设于第一轴承座20外周壁,与螺旋环形槽21形成第二冷却流道。其中第二冷却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与2个第一连通孔111、112连通。在第一轴承座20和换套22之间还可以设置两个密封圈23,分别位于轴向方向上螺旋环形槽21的两侧。
51.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轴承座20的轴向方向上,第二冷却流道的出液端相比于进液端更靠近第一连通孔。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却结构还包括形成在第一轴承座20周壁内部且相间隔的第三冷却流道及第四冷却流道,第三冷却流道一端贯穿第一轴承座的第一配合面形成第二冷却结构的进液口,第三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流道的进液端连通;第四冷却流道一端贯穿第一轴承座20的第一配合面形成第二冷却结构的出液口,第四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流道的出液端连通。
53.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三冷却流道包括与轴套10第一连通孔111相连通的第一轴向进液流道241、与第二轴向进液流道241连通的第一径向进液流道242、与第一径向进液流道242连通的第二轴向进液流道243、与第二轴向进液流道243连通的第二径向进液流道244,其中第二径向进液流道244与螺旋环形槽21进液端连通,即第二冷却流道的进液端连通。如图3所示,第四冷却流道包括与螺旋环形槽21出液端连通,即第二冷却流道的出液端连通的第一径向出液流道251、与第一径向出液流道251连通的第一轴径向出液流道252、与第一轴径向出液流道252连通的第二径向出液流道253及与第二径向出液流道253连通的第二轴径向出液流道254,其中,第二轴径向出液流道254与轴套10的第一连通孔112连通,通过第一连通孔112冷却液回流到第一冷却流道103中。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定位套30的周壁内部设置有第五冷却流道,第五冷却流道包括第五进液流道31和第四出液流道32,第五进液流道31与第一冷却结构的进液口(即第二连通孔113形成的进液口)连通,第五出液流道32与第一冷却结构的出液口(即第二连通孔114形成的进液口)连通。
55.进一步的电主轴冷却系统还包括:安装于定位套30后端的端盖40,端盖40上设置有进液管接头41和出液管接头42,进液管接头41与第五进液流道31连通,出液管接头42与第五出液流道32连通。
56.在一些实施例中,轴套10前端面与前轴承座20,也为第一轴承座20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轴套10的第一连通孔111与前轴承座20的第三冷却流道的进液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13,轴套10的第一连通孔112与前轴承座20的第四冷却流道的出液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14。轴套10后端面与定位套30前端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及进口和出口之间均设
置密封圈。定位套30后端面与端盖40前端面之间设置密封圈。
57.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电主轴冷却系统冷却液循环过程如下:如图2所示,进液管接头41连通外部冷却液,冷却液进入定位套30流经第五进液流道31,从轴套10的第二连通孔113进入轴套10流经第一冷却流道102,从第一连通孔111进入前轴承座20,经过第三冷却流道后流经螺旋环形流道从第四冷却流道流出,从而形成对前轴承进行冷却,接着结合图2、图3和图4,从第四冷却流道流出的冷却液返回至轴套10的第一冷却流道103,并经过多个第一冷却流道103迂回后从第一冷却流道102的第二连通孔114流出,从而形成对电机的冷却,从第二连通孔114流出的冷却液进入后轴承座定位套30流经第四出液流道32,进入到端盖40从出液管接头42流出。
58.本发明示例性的示出上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上述冷却液循环过程中,如图4所示,冷却液开始从轴套10后端进入到前端的第一冷却流道11后,直接进入到了前轴承座20的螺旋环形流道中,然后返回至轴套10进入迂回的多个第一冷却流道103后从第一冷却流道102流出。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另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冷却液循环过程还可以是,冷却液从开始进入轴套10后先经迂回的多个第一冷却流道103后,再进入轴承座20的螺旋环形流道中,再从轴套10第一冷却流道102流出。但本发明还不限于此,本发明又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冷却液循环过程还可以是,冷却液从开始进入轴套10后先经迂回的多个第一冷却流道103后,再进入轴承座20的螺旋环形流道中,最后返回至轴套10再一次经过多个第一冷却流道103后从轴套10后端流出。
59.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中虽然文字上描述了一些“进液口”“出液口”,“进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进液口”、“进液管接头”只用作进液,“出液口”、“出液管接头”只用作出液,有时“进液口”、“进液管接头”也可以用作出液,“出液口”、“出液管接头”有时也可以用作进液。
60.本发明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数控机床,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主轴冷却系统。
61.数控机床的轴芯50穿过轴套10,电机70的定子固定在轴套10的内周壁,电机20的定子固定在轴芯50的外周壁上。轴芯50通过固定在前轴承座(第一轴承座20)上的前轴承以及固定在后轴承座上的后轴承支撑,其中后轴承座通过后轴承座定位套40定位。
62.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63.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64.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65.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66.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