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

文档序号:31504628发布日期:2022-09-14 09: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塑性成型领域,具体是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


背景技术:

2.在块体金属材料剧烈塑性变形的方法中,等径角挤压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剧烈塑性变形的理论研究,还被用于一些高强度金属制品的生产。等径角挤压技术工艺的关键在于模具和施加力等因素之间的配合,其模具的设计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
3.目前整块模具材料以机加工的方式制备出模具,此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模具质量,但是一旦使用中出现局部损伤,整个模具将不得不报废。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等径角挤压过程模具受力较大且受力区域不均匀,因此容易出现局部损伤导致整个模具报废的情况。另外,由于模具的整体制造方式,使其结构固定,样品压入方向与挤出方向不能改变,同时样品尺寸也不能变化,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本实用新型方便了等径角挤压模具发生损伤后的局部更换,适配各种不同样品尺寸的等径角挤压。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包括沿铅垂方向插入模块本体内的第一内衬以及水平或倾斜插入模块本体内的第二内衬,所述第一内衬以及第二内衬截面形状吻合且均呈管状构造,第一内衬以及第二内衬的管口连通以供材料被压入第一内衬后通过第二内衬挤出。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块本体由上模块以及下模块组成,所述第二内衬自下而上斜插入下模块内,所述第一内衬沿铅垂方向贯穿上模块后与下模块内的第二内衬对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模块由至少两层尺寸相同的模板堆叠而成。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模块本体上设置有挡板以阻挡第二内衬向下位移滑出,所述挡板表面开设有与第二内衬管腔形状、位置以及倾斜角度相对应的通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在模块本体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紧固螺栓沿铅垂方向依次贯穿上模块以及下模块后将上模块以及下模块固定,所述紧固螺栓与第一内衬以及第二内衬的位置错开。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内衬的材料入口以及第二内衬的挤出出口与模块本体外表面平齐。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将两组可拆卸的内衬插入模块本体内,两组管状的内衬管腔连通后,材料被压入第一内衬后通过第二内衬挤出;在等径角挤压前,可根据预定的挤压样品挤压参数选定下模块内第二内衬的倾斜角度,并根据样品截面尺寸选择合适内径的内衬装入模块中,仅通过更换内衬就可以消除挤压导致的通道磨损而无需更换整个模具,方便了等径角模具发生损伤后的局部更换,适配各种不同样品尺寸的等径角挤压。
15.2、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块本体由上模块和下模块组合形成,分体式的设计更易加工,且由于材料主要在内衬内进行等径角挤压,由于上模块和下模块主要起到支撑固定内衬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可以选用廉价材料,降低成本且加工难度更低。
16.3、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块由多层模板堆叠而成,根据样品和压杆的长度可叠加上模块的高度,使得样品材料的压入路径更长,适配面更广。
17.4、本实用新型在下模块上设置挡板,防止挤压过程中因摩擦力导致第二内衬随样品被一同挤出,提高了挤压过程中的稳定性;整个模块组装完成后通过螺栓连接紧固即可形成对应工艺参数的模具。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0.图中:
21.1、上模块;11、第一内衬;
22.2、下模块;21、第二内衬;22、挡板;23、定位螺栓;
23.3、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模块化等径角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块1以及下模块2,上模块1以及下模块2的横截面尺寸相同,厚度不同。
26.第二内衬12水平或倾斜插入下模块2内,第一内衬11沿铅垂方向贯穿上模块1后与第二内衬12对接连通,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为,第二内衬12自下而上斜插入下模块2内,与第一内衬11之间形成钝角配合。
27.第一内衬11以及第二内衬12均为截面形状吻合的方管状构造,第一内衬11以及第二内衬12管腔连通后供物料通过,材料被压入第一内衬11后通过第二内衬21挤出。
28.第一内衬11的进料口与上模块1的模面平齐,第二内衬12的出料口与下模块2的模面平齐。
29.为防止挤压过程中第二内衬21发生松动,下模块2上设置有与第二内衬21位置对应的挡板22以阻挡第二内衬21从下模块2内脱落,挡板22板身开设有与第二内衬21管腔形状、位置以及倾斜角度所对应的通孔。挡板22固定到位后,定位螺栓23将挡板22固定在下模
块2上,定位螺栓23设置有两组,对称布置在通孔两侧。
30.上模块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亦可以由多层尺寸相同的模板堆叠而成,从而延长物料压入路径的长度。
31.紧固螺栓3沿铅垂方向贯穿上模块1以及下模块2后将上模块1以及下模块2固定,紧固螺栓3与第一内衬11以及第二内衬21的位置错开。紧固螺栓3优选为设置四组,布置在上模块1的四个角端。
32.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33.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34.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35.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36.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技术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