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警铃盖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9306发布日期:2023-01-20 12:44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警铃盖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警铃盖复合模具。


背景技术:

2.消防警铃是发生火情时用于报警的电铃,通常安装在居住社区、生产工厂、学校、办公室等公共场合,具有耗电小,音量大,声音雄浑,连续工作寿命极长的特点,因此要求警铃盖的高直身位、端口平齐,弧形碗底轴线处设有用于安装电机驱动曲轴的压窝沉头过孔,使得警铃的外形美观且声音响亮,但常见的警铃盖加工工艺都存在难以取出加工好的警铃盖的技术问题。
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压力容器封头的下料冲孔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上设有环形模体,环形模体内设有上模体,下模座上设有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体顶壁之间能形成成型腔一,环形模体和下模体外侧壁之间能形成成型腔二,下模体中部沿竖直方向贯穿设有导料孔,上模体上贯穿设有与导料孔正对的过料孔,过料孔内竖直设有圆杆,圆杆上端伸出过料孔并与上模座固连,导料孔孔径大于圆杆直径;上模座上还设有氮气弹簧,氮气弹簧至少有两个并围绕圆杆轴线均匀分布,氮气弹簧包括活塞杆和与上模座固连的缸体,活塞杆与上模体固连。该专利加工好的压力容器封头被压在下模体上,导致加工好的压力容器封头难以取出,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取出加工好的警铃盖的警铃盖模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警铃盖复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
6.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上退料块、落料凸凹模、冲头和上模弹簧,所述落料凸凹模位于所述上模座的下方,且所述落料凸凹模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的底面相连,所述落料凸凹模内设有贯穿其底面的上空腔,所述上退料块和所述冲头均位于所述上空腔之内,所述上模弹簧位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上退料块之间,所述上模弹簧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相连,所述上模弹簧的底端与所述上模座相连,所述冲头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相连,所述上退料块上设有正对所述冲头的第一冲孔,所述第一冲孔贯穿所述上退料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冲头位于所述上退料块的上方,且所述冲头的底端伸入所述第一冲孔中,所述上退料块可上下移动;
7.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拉伸凸模、下顶料块和顶杆,所述下模座设有贯穿其顶面的下空腔,且所述下模座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下空腔相通的连接孔,所述拉伸凸模位于所述下空腔之内,且所述拉伸凸模的底端与所述下空腔的腔底相连,所述拉伸凸模设有正对所述冲头的第二冲孔,所述下顶料块位于所述拉伸凸模的外壁与所述下空腔的腔壁之间,所述下顶料块可上下移动,所述顶杆穿过所述连接孔伸入所述下空腔之内且与所述下顶料块的底面相连。
8.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还包括螺塞,所述上模座顶面设有弹簧孔,所述弹簧孔为螺纹
孔,所述螺塞与所述弹簧孔螺纹连接,所述上模弹簧的顶端与所述螺塞的底端相连。
9.进一步地,所述冲头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冲杆、第一冲压头和第二冲压头,所述第一冲压头为圆台状,所述冲杆和所述第二冲压头均为圆柱状,所述冲杆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冲压头直径较大的底面直径相等,所述第二冲压头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冲压头的直径较小的底面的直径相等。
10.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模座板、上垫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三冲孔,所述冲头位于所述第三冲孔内,且所述冲头的顶端与所述上垫板的底面相连,所述冲头的底端从所述第三冲孔中穿出并伸入所述上空腔中,所述第二固定板套接于所述落料凸凹模外侧。
11.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下托板、下模弹簧、底托板、固定螺杆和固定螺母,所述下托板、所述下模弹簧、所述底托板由上向下依次连接,所述下托板的顶面与所述顶杆的底端相连,所述下模座的底端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为螺纹孔,所述下托板设有正对所述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底托板上设有正对所述第一固定孔的第三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并伸入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杆的底端与所述固定螺母套接,所述固定螺母位于所述底托板的下方。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接于固定螺杆上,且所述套筒位于所述下模座与所述底托板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拉伸凸模内侧设有贯穿其顶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冲孔镶件和垫杆,所述冲孔镶件设有所述第二冲孔,所述第二冲孔贯穿所述冲孔镶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所述第二冲孔包括相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位于所述第二孔段上方,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所述垫杆位于所述冲孔镶件下方,所述垫杆上设有贯穿所述垫杆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孔段相通,且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14.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座包括凹模板、下衬板、第三固定板和下模座板,所述凹模板、所述下衬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均为环形结构,且所述凹模板、所述下衬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下模座板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构成所述下空腔,所述凹模板的内径小于所述下衬板的内径,所述第三固定板套接于所述拉伸凸模外侧,所述下顶料块的底部厚度等于所述下衬板与所述拉伸凸模之间的距离,所述下顶料块的顶部厚度等于所述凹模板与所述拉伸凸模之间的距离。
15.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还包括卸料板,卸料板的底面与所述凹模板的顶面相连,所述卸料板上设置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下空腔相通。
16.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设有导柱,所述导柱位于所述落料凸凹模的外侧,所述导柱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相连,所述下模设有与所述导柱插接配合的导孔。
17.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模和下模,在使用时,料片放置在拉伸凸模的上方,上模下行,落料凸凹模伸入下模座的下空腔中,拉伸凸模伸入落料凸凹模的上空腔,使料片包在拉伸凸模上,同时,下顶料块下行,直至料片全部进入落料凸凹模的上空腔内,警铃盖拉伸完成。上模继续下行,上退料块在上空腔中上行,使得上模弹簧被持续压缩,冲头的底端从上
退料块的第一冲孔内穿出,并开始接触警铃盖的顶部,使得警铃盖的顶部开始下凸进入拉伸凸模的第二冲孔,完成警铃盖的斜口预压凸,紧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带动冲头向下移动,使冲头对第二冲孔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完成警铃盖顶部的冲孔。在冲孔完成后,上模上行,冲头随之上行,上模从下模中退出后,上模弹簧回弹,向下推动上退料块,使得上退料块紧紧压住警铃盖,并使冲头从警铃盖的冲孔中拔出,使警铃盖留在拉伸凸模上,最后从下模座底部向上推动顶杆,使顶杆和下顶料块上行,下顶料块向上推动警铃盖,使警铃盖与拉伸凸模分离,方便将制作好的警铃盖取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警铃盖模具可以方便的取出加工好的警铃盖。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警铃盖产品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警铃盖复合模具剖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警铃盖复合模具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冲孔压凸状态局部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警铃盖复合模具顶出机构局部示意图。
24.图中,1、上模座;101、上模座板;102、上垫板;103、第一固定板;104、第二固定板;2、上退料块;201、第一冲孔;202、第二环形凸起;3、落料凸凹模;301、上空腔;302、第二台阶;4、冲头;401、冲杆;402、第一冲压头;403、第二冲压头;5、下模座;501、下空腔;502、凹模板;5021、导孔;503、下衬板;504、第三固定板;505、下模座板;5051、第一固定孔;506、卸料板;5061、进料口;5062、导料口;507、下垫脚;6、拉伸凸模;601、第二冲孔;6011、第一孔段;6012、第二孔段;602、冲孔镶件;603、垫杆;6031、第二通孔;7、下顶料块;8、顶杆;9、上模弹簧;10、螺塞;11、下托板;12、下模弹簧;13、底托板;14、固定螺杆;15、固定螺母;16、套筒;17、导柱;18、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警铃盖复合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上退料块2、落料凸凹模3、冲头4和上模弹簧 9,所述落料凸凹模3位于所述上模座1的下方,且所述落料凸凹模3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1的底面相连,所述落料凸凹模3内设有贯穿其底面的上空腔301,所述上退料块2和所述冲头4均位于所述上空腔301之内,所述上模弹簧9位于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上退料块2之间,所述上模弹簧9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1相连,所述上模弹簧9的底端与所述上模座1相连,所述冲头4的顶端与所述上模座1 相连,所述上退料块2上设有正对所述冲头4的第一冲孔201,所述第一冲孔201 贯穿所述上退料块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冲头4位于所述上退料块2的上方,且所述冲头4的底端伸入所述第一冲孔201中,所述上退料块2可上下移动;下模包括下模座5、拉伸凸模6、下顶料块7和顶杆8,下模座5设有贯穿其顶面的下空腔501,且下模座5的底部设有与下空腔501相通的连接孔,拉伸凸模6位于下空腔501之内,且拉伸凸模6的底端与下空腔501的腔底相连,拉伸凸模6设有正对冲头4的第二冲孔601,下顶料块7位于拉伸凸模6的外壁与下空腔501的腔壁之间,下顶料块7可上下移动,顶杆8穿过连接孔伸入下空腔501之内且与下顶料块7的底面相连。
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模和下模,在使用时,料片放置在拉伸凸模6的上方,上模下行,落料凸凹模3伸入下模座5的下空腔501中,拉伸凸模6伸入落料凸凹模3 的上空腔301,使料片包在拉伸凸模6上,同时,下顶料块7下行,直至料片全部进入落料凸凹模3的上空腔301内,警铃盖拉伸完成。上模继续下行,上退料块2在上空腔301中上行,使得上模弹簧9被持续压缩,冲头4的底端从上退料块2的第一冲孔201内穿出,并开始接触警铃盖的顶部,使得警铃盖的顶部开始下凸进入拉伸凸模6的第二冲孔601,完成警铃盖的斜口预压凸,紧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带动冲头4向下移动,使冲头4对第二冲孔601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完成警铃盖顶部的冲孔。在冲孔完成后,上模上行,冲头4随之上行,上模从下模中退出后,上模弹簧 9回弹,向下推动上退料块2,使得上退料块2紧紧压住警铃盖,并使冲头4从警铃盖的冲孔中拔出,,使警铃盖留在拉伸凸模6上,最后从下模座5底部向上推动顶杆8,使顶杆8和下顶料块7上行,下顶料块7向上推动警铃盖,使警铃盖与拉伸凸模6分离,方便将制作好的警铃盖取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警铃盖模具可以方便的取出加工好的警铃盖。
32.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模弹簧为螺旋扁线弹簧。
33.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退料块2顶部设有盲孔,上模弹簧9的底端与盲孔的孔底相连,可以更好地固定弹簧,避免因为上模弹簧9在压缩过程中出现扭转或位移等情况,降低上模与警铃盖的分离效果。
34.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模设有多个上模弹簧9,且多个上模弹簧9以冲头4 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使得上退料块2可以平衡受力,上模与警铃盖的分离效果更好。
35.进一步地,上模还包括螺塞10,上模座1顶面设有弹簧孔,弹簧孔为螺纹孔,螺塞10与弹簧孔螺纹连接,上模弹簧9的顶端与螺塞10的底端相连。加工人员可以通过旋转螺塞10控制上模弹簧9的压缩量,从而调节上模在稳态状态时以及上模处于下死点状态时,上模弹簧9的被压缩的长度,进而确定上模在稳态状态时以及上模处于下死点状态时,上模弹簧9对上退料块2施加的力的大小,加工人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上模弹簧9的压缩量,提高上模与警铃盖的分离效果,此外当上模弹簧9出现疲劳状态或故障时,加工人员可以通过螺塞
10更轻松地更换上模弹簧9。
36.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冲头4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冲杆401、第一冲压头 402和第二冲压头403,第一冲压头402为圆台状,冲杆401和第二冲压头403均为圆柱状,冲杆401的直径与第一冲压头402直径较大的底面直径相等,第二冲压头403 的直径与第一冲压头402的直径较小的底面的直径相等,在冲孔过程中,第二冲压头403先与警铃盖的顶部接触,使得警铃盖的顶部开始下凸进入拉伸凸模6的第二冲孔601,完成警铃盖的斜口预压凸,紧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带动第二冲压头403向下移动,使第二冲压头403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进行冲孔,上模持续下行,第二冲压头403从警铃盖顶部的冲孔穿入警铃盖内部,第一冲压头402开始接触警铃盖的顶部,使警铃盖的顶部继续下凸,直到警铃盖的顶部与第一冲压头402的侧壁相贴合,使得警铃盖的顶部的冲孔为圆台形,实现对警铃盖的顶部的压窝,让警铃盖开出的孔为圆台状,该开出的圆台状的孔方便后续警铃马达的安装。
37.实施例二:
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上模和下模作进一步的说明。
3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模座1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上模座板102、上垫板102、第一固定板103和第二固定板104,第一固定板103上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三冲孔,冲头4位于第三冲孔内,且冲头4的顶端与上垫板102的底面相连,冲头4的底端从第三冲孔中穿出并伸入上空腔301中,第二固定板104套接于落料凸凹模3外侧。第一固定板103可以将冲头4固定在上模中,第二固定板104 可以将落料凸凹模3固定在上模中。
4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上垫板102的材料为高硬度的材料。上垫板102的底面与冲头4的顶端相连,因此当冲头4冲孔时,上垫板102会收到冲头4传递的、警铃盖对冲头4的反作用力,这种冲击力对一般板料的伤害较大,采用高硬度的材料作为上垫板102,可以避免反作用力对上模座1的冲击导致的上模座1凹陷,避免冲击对模具造成的破坏,可以更好地保护模具。
41.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104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圆形孔,圆形孔的顶端向外凹陷形成第一台阶,落料凸凹模3的外壁的顶端设有第一环形凸起,且第一环形凸起的端面与第一台阶面相抵,将落料凸凹模3固定在上模中。
42.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落料凸凹模3的内壁的顶端向外凹陷形成第二台阶302,上退料块2的外壁的顶端设有第二环形凸起202,且第二环形凸起202的端面与第二台阶302面相抵,第二台阶302面到落料凸凹模3顶端的距离大于第二环形凸起202 的高度,使得第二环形凸起202可以沿第二台阶302上下滑动。
43.进一步地,下模座5包括凹模板502、下衬板503、第三固定板504和下模座板 505,凹模板502、下衬板503和第三固定板504均为环形结构,且凹模板502、下衬板503、第三固定板504和下模座板505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构成下空腔501,凹模板 502的内径小于下衬板503的内径,第三固定板504套接于拉伸凸模6外侧,下顶料块7的底部厚度等于下衬板503与拉伸凸模6之间的距离,下顶料块7的顶部厚度等于凹模板502与拉伸凸模6之间的距离,使得下顶料块7可以在下空腔501上下移动而无法脱出,避免下顶料块7与下模座5的脱离,导致警铃盖压在拉伸凸模6上无法脱离的情况,第三固定板504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拉伸凸模6的固定。
44.进一步地,拉伸凸模6内侧设有贯穿其顶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有冲孔镶件602和垫杆603,冲孔镶件602设有第二冲孔601,第二冲孔601贯穿冲孔镶件602 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第二冲孔601包括相通的第一孔段6011和第二孔段6012,第一孔段6011位于第二孔段6012上方,第一孔段6011的孔径小于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垫杆603位于冲孔镶件602下方,垫杆603上设有贯穿垫杆603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通孔6031,第二通孔6031与第二孔段6012相通,且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小于第二通孔6031的孔径。在上模下行过程中,冲头4与第二冲孔601的第一孔段6011 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完成警铃盖顶部的冲孔,因此,拉伸凸模6会收到冲头 4冲孔时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会对拉伸凸模6造成破坏,因此,设置冲孔镶件602可以使冲击力对冲孔镶件602造成破坏,而降低冲击力对拉伸凸模6造成的破坏,当冲孔镶件602出现故障时仅更换冲孔镶件602即可,垫杆603可以对冲孔镶件 602进行支撑,也可以降低冲孔镶件602的大小,避免设置贯穿拉伸凸模6上下表面的冲孔镶件602,降低了模具损耗更换所产生的成本,此外由于垫杆603对冲孔镶件602起支撑作用,因此,冲击力同样会作用在垫杆603上,加工人员可以通过更换垫杆603降低冲击力对拉伸凸模6造成的破坏。
4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冲孔601包括相通的第一孔段6011和第二孔段6012,第一孔段6011位于第二孔段6012上方,第一孔段6011的孔径小于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因此,冲头4伸入第二孔段6012后无法与第二孔段6012的孔壁接触,降低了冲头4对冲孔镶件602产生的直接破坏,此外,冲头4对冲孔镶件602产生的冲击力沿第二冲孔601的孔壁均匀分布,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大于第一孔段6011的孔径使得第二孔段6012的孔壁面积大于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等于第一孔段6011的孔径时的第二孔段6012的孔壁面积,因此在冲头4对冲孔镶件602产生的冲击力一致的情况下,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大于第一孔段6011的孔径使得第二孔段6012的孔壁单位面积收到的力更小,即第二孔段6012的孔壁收到的压强更小,降低了冲头4对冲孔镶件602产生的冲击力对冲孔镶件602造成的破坏。同理可知,垫杆603的第二通孔603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使得垫杆603的第二通孔6031的孔壁面积大于第二通孔6031的孔径等于第二孔段6012的孔径时的孔壁面积,使第二通孔 6031的孔壁受到的压强更小,降低了冲头4对产生的冲击力对垫杆603造成的破坏。
46.进一步地,下模还包括卸料板506,卸料板506的底面与凹模板502的顶面相连,卸料板506上设置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的进料口5061,进料口5061与下空腔501相通。在本实施例中,卸料板506的顶端设有贯穿顶部的圆形孔,圆形孔与下空腔501 相通,且圆形孔的形状与下空腔501的腔口的形状相同,使得落料凸凹模3可以落入下空腔501,并与凹模板502共同完成对沿进料口5061进入的料带的剪切,卸料板506的一侧设有与圆形孔、进料口5061均相通的导料口5062,导料口5062位于进料口5061的上方,且导料口5062的宽度大于警铃盖的外径且小于进料口5061的宽度,使得加工好的警铃盖可以沿导料口5062移出,并对沿进料口5061进入的料带进行固定,降低由于加工时料带移动所产生的加工误差。
47.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凹模板502位于导料口5062下方的一侧设有倾斜向下的斜面,使得加工好的警铃盖由于重力原因,可以沿斜面自动滑落,完成对加工好的警铃盖的收集。
48.优选的,下模座板505下方还设有下垫脚507,可以将下模座5垫高,使加工模具与机床的匹配度更高,加工效果更好。
49.实施例三:
5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下模还包括顶出机构。
51.如图5所示,下模还包括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下托板11、下模弹簧12、底托板13、固定螺杆14和固定螺母15,下托板11、下模弹簧12、底托板13由上向下依次连接,下托板11的顶面与顶杆8的底端相连,下模座5的底端设有第一固定孔 5051,第一固定孔5051为螺纹孔,下托板11设有正对第一固定孔5051的第二固定孔,底托板13上设有正对第一固定孔5051的第三固定孔,固定螺杆14依次穿过第三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并伸入第一固定孔5051,固定螺杆14的顶端与第一固定孔 5051螺纹连接,固定螺杆14的底端与固定螺母15套接,固定螺母15位于底托板13 的下方。
52.在警铃盖加工过程中,加工人员将下模的底托板13和下模座5同时固定在机床上,下托板11可以沿固定螺杆14上下移动。
53.上模在下行过程中,落料凸凹模3向下推动下顶料块7,使得下顶料块7通过顶杆8和下托板11压缩下模弹簧12,加工完成后,上模退出,下模弹簧12恢复,带动下顶料块7自动上移,通过下顶料块7对加工后的警铃盖施加向上的力,可以将加工后的警铃盖从拉伸凸模6上推出,是警铃盖与拉伸凸模6。
54.优选的,下模弹簧12为氮气弹簧,氮气弹簧可以产生恒定的推力,拉伸完成后,警铃盖的底部与下顶料块7的顶面相抵,使得下模弹簧12持续通过下顶料块7 对拉伸后的警铃盖的边缘施加向上的推力,由于下模弹簧12产生的推力是恒定的,确保了警铃盖的盖口整周平齐,避免了使用普通弹簧、弹力胶使得推力渐变加大、难以把控,导致的警铃盖口部不齐、弹簧疲劳易断、生产断续等情况,避免了为了警铃盖的盖口的平整而对警铃盖车加工,降低了警铃盖的生产成本。加工完成后,下模弹簧12产生的推力还可以将加工好的警铃盖从拉伸凸模6上顶出。
55.优选的,顶出机构包括多个下模弹簧12,且多个下模弹簧12以第二冲孔601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使得下托板11以及下顶料块7可以平衡受力,进一步确保警铃盖的盖口整周平齐。
56.优选的,顶出机构包括多个固定螺杆14,且多个固定螺杆14以第二冲孔601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使得底托盘可以与下模座板505平行,确保多个下模弹簧12的上下端平齐,可以同时产生对下托盘的推力,进一步确保警铃盖的盖口整周平齐。
57.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螺杆14和多个下模弹簧12以第二冲孔601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且固定螺杆14和下模弹簧12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确保警铃盖的盖口整周平齐。
58.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底托板13和下托盘均为八角形,可以避免板材过于锋利的边角对加工人员造成的伤害。
59.进一步地,顶出机构还包括套筒16,套筒16套接于固定螺杆14上,且套筒16 位于下模座5与底托板13之间。底托板13通过固定螺杆14固定在下模座5的下方,套筒16套接于固定螺杆14上,使得底托板13与下模座5之间的距离等于套筒16的长度,可以避免固定螺杆14由于长时间使用产生松动、滑牙等问题导致的底托板13 与下模座5之间不平行,套筒16可以确保底托板13与下模座5之间是平行的,使得多个下模弹簧12的上下端平齐,可以同时
产生对下托盘的推力,进一步确保警铃盖的盖口整周平齐。
60.进一步地,上模设有导柱17,导柱17位于落料凸凹模3的外侧,导柱17的顶端与上模座1相连,下模设有与导柱17插接配合的导孔5021。上模下行过程中,导柱 17先接触并进入下模导孔5021,可以避免上模与下模的错位导致的模具损坏。优选的,导柱17的顶端与第二固定板104相连,导孔5021设于凹模板502和卸料板506 上。
6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62.技工人员将下模座5和底托盘固定在机床上,料带沿进料口5061进入下模,上模下行,导柱17、上退料块2、落料凸凹模3、下顶料块7和顶杆8同步下行,导柱 17先接触并进入下模导孔5021,落料凸凹模3接触料带,上模持续下行,落料凸凹模3与凹模板502对料带形成剪切,切出待加工的圆料片,落料凸凹模3伸入下模座 5的下空腔501中,拉伸凸模6伸入落料凸凹模3的上空腔301,使圆料片包在拉伸凸模6上,同时,下顶料块7下行,直至圆料片全部进入落料凸凹模3的上空腔301内,警铃盖拉伸完成。拉伸过程中,上退料块2在上空腔301中上行,使得上模弹簧9被持续压缩,落料凸凹模3伸入下模座5的下空腔501中,使得下模弹簧12被压缩,拉伸完成的警铃盖的底部与下顶料块7的顶面相抵,下模弹簧12持续通过下顶料块7 对拉伸后的警铃盖的边缘施加向上的推力,使得警铃盖的口部平整。上模持续下行,冲头4的底端从上退料块2的第一冲孔201内穿出,第二冲压头403先与警铃盖的顶部接触,使得警铃盖的顶部开始下凸进入拉伸凸模6的第二冲孔601,完成警铃盖的斜口预压凸,紧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带动第二冲压头403向下移动,使第二冲压头403对第二冲孔601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完成警铃盖顶部的冲孔,上模持续下行,第二冲压头403从警铃盖顶部的冲孔穿入警铃盖内部,第一冲压头402 开始接触警铃盖的顶部,使警铃盖的顶部继续下凸,直到警铃盖的顶部与第一冲压头402的侧壁相贴合,完成警铃盖的顶部的压窝,方便后续警铃马达的安装。在冲孔完成后,上模到达下死点状态并开始上行,上模弹簧9回弹,向下推动上退料块2,使得上退料块2紧紧压住警铃盖,并使冲头4从警铃盖的冲孔中拔出,且使上模可以与警铃盖更好的分离,防止上模退开带走警铃盖,使警铃盖留在拉伸凸模6 上,最后下模弹簧12从下模座5底部向上推动顶杆8,使顶杆8和下顶料块7上行,下顶料块7向上推动警铃盖,使警铃盖与拉伸凸模6分离,方便将制作好的警铃盖取出,导柱17离开导孔5021,最后上模到达上四点,未加工的料带沿进料口5061 向模具内移动一个步距,并带动制作好的警铃盖向导料口5062方向移动,当制作好的警铃盖移动到导料口5062的边缘时,警铃盖由于重力原因沿凹模板502的斜面向下滑动,完成加工好的警铃盖的收集。上模开始下行,并进入下一个警铃盖的加工周期。
63.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模和下模,在使用时,料片放置在拉伸凸模6的上方,上模下行,落料凸凹模3伸入下模座5的下空腔501中,拉伸凸模6伸入落料凸凹模3的上空腔301,使料片包在拉伸凸模6上,同时,下顶料块7下行,直至料片全部进入落料凸凹模3的上空腔301内,警铃盖拉伸完成。上模继续下行,上退料块2在上空腔301中上行,使得上模弹簧9被持续压缩,冲头4的底端从上退料块2 的第一冲孔201内穿出,并开始接触警铃盖的顶部,使得警铃盖的顶部开始下凸进入拉伸凸模6的第二冲孔601,完成警铃盖的斜口预压凸,紧接着上模继续下行带动冲头4向下移动,使冲头4对第二冲孔601对警铃盖凸部位形成剪切,完成警铃盖顶部的冲孔。在冲孔完成后,上模上行,冲头4随之上行,上模从下模中退出后,上模弹簧9回弹,向下推动上退料块2,使得上退料块2紧紧压住警铃盖,并使冲头 4从警
铃盖的冲孔中拔出,使警铃盖留在拉伸凸模6上,最后从下模座5底部向上推动顶杆8,使顶杆8和下顶料块7上行,下顶料块7向上推动警铃盖,使警铃盖与拉伸凸模6分离,方便将制作好的警铃盖取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警铃盖模具可以方便的取出加工好的警铃盖。
6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