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9972发布日期:2022-09-24 01:4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还是由人工操作机床(人工上下料)来进行加工,导致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且长时间工作容易造成疲劳,影响加工质量、并存在安全隐患。
3.可见,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存在因过于依赖人工而导致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存在因过于依赖人工而导致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其包括:多组加工车床组,多组加工车床组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各组加工车床组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的两台加工车床;多个轨道,多个轨道与多组加工车床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轨道位于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的一侧;多个第二转移部件,多个第二转移部件与多个轨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转移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相应的轨道上,以在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进行工件的转移;中转机构,任意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所对应的两个轨道之间均设置有中转机构,以通过中转机构在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之间进行工件的转移。
6.进一步地,多个轨道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和/或各个轨道沿预设方向延伸设置。
7.进一步地,中转机构包括动力件和运输板,动力件包括滑轨部和可滑动地设置在滑轨部上的滑动部;运输板设置在滑动部上并用于承载工件。
8.进一步地,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第一加工车床组,第一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数控车床;和/或第二加工车床组,第二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车铣复合机床;和/或第三加工车床组,第三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车铣复合机床。
9.进一步地,加工系统还包括翻转机构,各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均设置有翻转机构,以对工件进行翻转。
10.进一步地,翻转机构包括旋转件和夹爪,旋转件的输出轴与夹爪连接,夹爪用于夹取工件。
11.进一步地,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位于首个顺序的第一加工车床组,第一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一加工车床和第二加工车床;按照加工顺序,第一加工车床位
于第二加工车床的上游;加工系统还包括:用于输送毛坯工件的毛坯输送线,第一加工车床用于承接从毛坯输送线上转移出的毛坯工件;第一转移部件,第一转移部件设置在毛坯输送线的上料端的一侧,以将毛坯工件转移至毛坯输送线上。
12.进一步地,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位于末尾顺序的末端加工车床组,末端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三加工车床和第四加工车床;按照加工顺序,第三加工车床位于第四加工车床的上游;加工系统还包括:数控磨床,数控磨床设置在第四加工车床的下游;第三转移部件,第三转移部件设置在第四加工车床和数控磨床之间,以将工件从第四加工车床上转移至数控磨床上。
13.进一步地,加工系统还包括:成品输送线,成品输送线位于数控磨床的一侧;第四转移部件,第四转移部件位于成品输送线的下料端的一侧,以将成品输送线上的成品工件转出。
14.进一步地,各个转移部件包括机器人和设置在机器人的机械臂上的夹具;夹具包括多个夹持部,多个夹持部环绕预设轴线依次设置,至少一个夹持部沿靠近或远离预设轴线的方向可运动地设置;各个夹持部的用于与工件接触的夹持面为弧形面。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包括多组加工车床组、多个轨道、多个第二转移部件以及中转机构,多组加工车床组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各组加工车床组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的两台加工车床;多个轨道与多组加工车床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轨道位于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的一侧;多个第二转移部件与多个轨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转移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相应的轨道上,以在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进行工件的转移;任意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所对应的两个轨道之间均设置有中转机构,以通过中转机构在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之间进行工件的转移。本技术的加工系统通过设置多个轨道、多个第二转移部件和中转机构,以提高工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存在因过于依赖人工而导致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结构布置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中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中转机构的运输板上的工件与定位柱、定位杆以及定位气缸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图2中的加工系统的中转机构的俯视图;
2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转移部件的夹具为第一种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工系统的转移部件的夹具为第二种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6.11、第一数控车床;12、第二数控机床;13、第一车铣复合机床;14、第二车铣复合机床;15、第三车铣复合机床;16、第四车铣复合机床;20、翻转机构;21、旋转件;22、夹爪;23、固定架;30、中转机构;31、动力件;32、运输板;321、定位柱;322、定位杆;323、定位气缸;324、第一安装座;325、第一条形孔;326、第一紧固件;327、第二安装座;328、第二条形孔;329、第二紧固件;33、支撑架;50、夹具;501、夹持部;51、第一转移部件;52、第二转移部件;521、轨道;53、第三转移部件;54、第四转移部件;60、毛坯输送线;61、数控磨床;62、成品输送线;
27.200、工件;210、安装孔;220、装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请参考图1至图8,加工系统包括多组加工车床组、多个轨道521、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以及中转机构30,多组加工车床组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各组加工车床组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的两台加工车床;多个轨道521与多组加工车床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轨道521位于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的一侧;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与多个轨道5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转移部件52可移动地设置在相应的轨道521上,以在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进行工件200的转移;任意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所对应的两个轨道521之间均设置有中转机构30,以通过中转机构30在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之间进行工件200的转移。本技术的加工系统通过设置多个轨道521、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和中转机构30,以提高工件200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存在因过于依赖人工而导致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件200的加工效率。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到的工件200是指半精件;本技术的压缩机气缸半精件是指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
33.具体地,多个轨道521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和/或各个轨道521均沿预设方向延伸设置。
34.具体地。各个轨道521均设置在地面上。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中转机构30包括动力件31和运输板32,动力件31包括滑轨部和可滑动地设置在滑轨部上的滑动部;运输板32设置在滑动部上并用于承载工
件200。
36.具体地,当多个轨道521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轨道521均沿预设方向延伸设置时,滑轨部沿预设方向延伸设置。
37.具体地,动力件31为无杆气缸。
38.具体地,中转机构30还包括支撑架33,动力件31安装在支撑架33上。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运输板32上设置有定位柱321,工件200具有安装孔210,工件200通过其安装孔210套设在定位柱321上,以使定位柱321对工件200进行限位固定。
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中转机构30还包括安装在运输板32上的定位杆322,定位杆322用于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以对工件200起到限位的作用;其中,定位杆322的一个端部用于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
41.具体地,中转机构30还包括第一安装座324,第一安装座324安装在运输板32上,定位杆322穿设在第一安装座324上。
42.具体地,运输板32上具有第一条形孔325,通过使第一紧固件326穿设在第一安装座324上,并沿第一条形孔325的延伸方向可选择地穿设在第一条形孔325的不同位置处,以对第一安装座324在运输板32上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对定位杆322在运输板32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定位杆322能够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中转机构30还包括定位气缸323,定位气缸323的主体安装在运输板32上,定位气缸323的输出轴用于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以对工件200起到限位的作用;其中,定位气缸323的输出轴的自由端部用于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
44.具体地,定位气缸323和定位杆322分别位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的相对两侧,以对工件200起到良好的限位效果。其中,定位气缸323的输出轴的中心轴线与定位杆322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
45.具体地,中转机构30还包括第二安装座327,第二安装座327安装在运输板32上,定位气缸323的主体设置在第二安装座327上。
46.具体地,运输板32上具有第二条形孔328,通过使第二紧固件329穿设在第二安装座327上,并沿第二条形孔328的延伸方向可选择地穿设在第二条形孔328的不同位置处,以对第二安装座327在运输板32上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对定位气缸323在运输板32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定位气缸323的输出轴能够与运输板32上承载的工件200抵接。
47.可选地,第二条形孔328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条形孔325的延伸方向平行。
48.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第一加工车床组,第一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数控车床;和/或第二加工车床组,第二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车铣复合机床;和/或第三加工车床组,第三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均为车铣复合机床。
49.具体地,按照加工顺序,第一加工车床组、第二加工车床组、第三加工车床组依次设置。
50.如图1所示,第一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一数控车床11和第二数控机床12,第二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一车铣复合机床13和第二车铣复合机床14;第三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三车铣复合机床15和第四车铣复合机床16。
51.具体地,图1中的箭头方向为加工方向;按照加工顺序,第一数控车床11、第二数控机床12、第一车铣复合机床13、第二车铣复合机床14、第三车铣复合机床15和第四车铣复合机床16依次设置。
52.具体地,工件200为板状结构,第一数控车床11和第二数控机床12分别用于对工件200的两个板面进行车削加工,并均对工件200的安装孔210进行车削加工;其中,第一数控车床11和第二数控机床12分别从两个板面侧对安装孔210进行车削加工。第二加工车床组和第三加工车床组分别对工件200进行钻孔,以在工件200上形成孔径大小不同的装配孔220;其中,第二加工车床的第一车铣复合机床13和第二车铣复合机床14分别从两个板面侧在工件200上加工出一个装配孔220,第三加工车床组的第三车铣复合机床15和第四车铣复合机床16分别从两个板面侧在工件200上加工出另一个装配孔220。
53.在本实施例中,加工系统还包括翻转机构20,各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均设置有翻转机构20,以对工件200进行翻转。
54.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工件200翻转180度,以完成工件200的翻转动作。
55.具体地,如图5所示,翻转机构20包括旋转件21和夹爪22,旋转件21的输出轴与夹爪22连接,夹爪22用于夹取工件200。
56.具体地,旋转件21为旋转气缸。
57.具体地,翻转机构20还包括固定架23,旋转件21安装在固定架23上。
58.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位于首个顺序的第一加工车床组,第一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一加工车床和第二加工车床;按照加工顺序,第一加工车床位于第二加工车床的加工上游;加工系统还包括用于输送毛坯工件200的毛坯输送线60,第一加工车床用于承接从毛坯输送线60上转移出的毛坯工件200。
59.如图1所示,第一加工车床组的第一加工车床和第二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一数控车床11和第二数控机床12。
60.具体地,加工系统还包括第一转移部件51,第一转移部件51设置在毛坯输送线60的上料端的一侧,以将毛坯工件200转移至毛坯输送线60上。
61.具体地,与第一加工车床组相对应的第二转移部件52位于毛坯输送线60的下料端的一侧,以将毛坯输送线60上的毛坯工件200转移至第一加工车床上。
62.如图1所示,由于按照加工顺序,第一数控车床11位于第二数控机床12的加工上游;故与第一加工车床组相对应的第二转移部件52用于将毛坯输送线60上的毛坯工件200转移至第一数控车床11上。
63.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加工车床组包括位于末尾顺序的末端加工车床组,末端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三加工车床和第四加工车床;按照加工顺序,第三加工车床位于第四加工车床的加工上游;加工系统还包括数控磨床61,按照加工顺序,数控磨床61设置在第四加工车床的加工下游。
64.具体地,加工系统还包括第三转移部件53,第三转移部件53设置在第四加工车床和数控磨床61之间,以将经过第四加工车床加工后的工件200从第四加工车床上转移至数控磨床61上,数控磨床61用于对工件200进行磨削操作。
65.如图1所示,第三加工车床组为末端加工车床组;末端加工车床组的第三加工车床和第四加工车床分别为第三车铣复合机床15和第四车铣复合机床16。
66.具体地,第三转移部件53包括桁架机械手。
67.在本实施例中,加工系统还包括成品输送线62,成品输送线62位于数控磨床61的一侧,以承接从数控磨床61转移出的成品工件200。
68.具体地,数控磨床61具有顶出气缸,顶出气缸的输出轴用于与数控磨床61上的工件200抵接并作用于工件200上,以将数控磨床61上的工件200顶出至成品输送线62上。
69.具体地,加工系统还包括第四转移部件54,第四转移部件54位于成品输送线62的下料端的一侧,以将成品输送线62上的成品工件200转出。
70.具体地,第四转移部件54的至少部分在成品输送线62的下料端和指定收集点之间可运动地设置,以将成品输送线62上的成品工件200转移至指定收集点处。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移部件51、第二转移部件52、第三转移部件53、第四转移部件54统称为转移部件,各个转移部件包括机器人和设置在机器人的机械臂上的夹具50,夹具50用于夹取工件200。
72.具体地,夹具50包括多个夹持部501,多个夹持部501环绕预设轴线依次设置,至少一个夹持部501沿靠近或远离预设轴线的方向可运动地设置;各个夹持部501的用于与工件200接触的夹持面为弧形面。夹具50解决了工件200因外形不规则而夹持困难的问题,且能够兼容多种规格的工件200。
73.在本实施例中,夹具50的第一种形式为:如图6所示,多个夹持部501的内侧壁面用于与工件200的外周壁接触,以夹取工件200;可选地,夹持部501为两个。
74.可选地,第一转移部件51的夹具50、第二转移部件52的夹具50和第四转移部件54的夹具50均为第一种形式。
75.在本实施例中,夹具50的第二种形式为:如图7所示,多个夹持部501的外侧壁面用于与工件200的安装孔210的孔壁接触,即多个夹持部501穿设在安装孔210内,以夹取工件200。可选地,夹持部501为三个。
76.可选地,第三转移部件53的夹具50为第二种形式。
77.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78.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系统中,加工系统包括多组加工车床组、多个轨道521、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以及中转机构30,多组加工车床组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各组加工车床组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的两台加工车床;多个轨道521与多组加工车床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轨道521位于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的一侧;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与多个轨道5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转移部件52可移动地设置在相应的轨道521上,以在相应的加工车床组的两台加工车床之间进行工件200的转移;任意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所对应的两个轨道521之间均设置有中转机构30,以通过中转机构30在相邻两组加工车床组之间进行工件200的转移。本技术的加工系统通过设置多个轨道521、多个第二转移部件52和中转机构30,以提高工件200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压缩机气缸半精件的加工存在因过于依赖人工而导致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7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
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8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