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机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性强的折弯机模具。
背景技术:2.折弯机模具是折弯机用来成型加工板料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让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是重要的折弯机作业辅助工具。
3.现有的折弯机模具规格多样,对待加工板料所能产生的物理变形状态各不相同,一般一个折弯机模具仅能够保证单一板料的折弯加工,难以在实际应用使用工作中以单一模具根据不同加工需求实现对板料不同状态的折弯效果,自身的使用功能性以及整体的综合使用效果收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且单一模具实现单一折弯效果的使用方式增加了整体折弯工作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性强的折弯机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单一模具实现单一折弯效果,限制了自身的使用性能并相应提升了整体生产成本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性强的折弯机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外部边侧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对位固定块,所述对位固定块的外部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旋转套筒,所述旋转套筒的外部活动安装有装配支杆,所述装配支杆的外部边侧固定安装有定位安装件,所述装配支杆的外部活动安装有紧固卡环。
6.进一步的,所述模具本体整体为采用金属不锈钢材质的实心长方体结构,所述模具本体外部上端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梯形折弯槽,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的中间位置横向预设有异形折弯槽,且模具本体外部外侧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弧形折弯槽,所述模具本体外部内侧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直角折弯槽,所述梯形折弯槽、异形折弯槽、弧形折弯槽和直角折弯槽在模具本体外部均为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同时对位固定块在模具本体外部两侧的中心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规格相同的两个,所述对位固定块整体为正方形块状结构;
7.通过将模具本体整体采用金属不锈钢材质,使得模具本体整体在实际应用正常使用工作中具备较好的耐压性,能够相应延长自身的使用寿命,且通过在模具本体外部的四个面分别开设了结构不同的梯形折弯槽、异形折弯槽、弧形折弯槽和直角折弯槽,使得该模具整体在实际应用使用工作中能够根据工作需求进行折弯形状的选择,有效丰富了整体的使用功能性。
8.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套筒在两个对位固定块外部的中间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规格相同的两个,所述旋转套筒整体为外部未封口的中空圆柱套筒结构,所述旋转套筒内部内壁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旋转卡环,所述装配支杆的外径尺寸与旋转套筒的内径尺寸之间相互适配,且装配支杆外部的边侧位置预设有环形凹槽结构的旋转卡槽,所述旋转卡槽的
槽内规格与旋转卡环的外部规格之间相互对应匹配,所述旋转套筒整体以装配支杆作为旋转中心;
9.通过采用旋转套筒与装配支杆之间的旋转连接结构,使得模具本体整体能够在正常使用工作中根据具体使用需求在装配支杆外部进行旋转调整,以便于使用对应的折弯槽对工件进行稳定的折弯工作。
10.进一步的,所述对位固定块外部外侧的边侧位置对称开设有四个规格相同的对位插槽,所述对位插槽整体在对位固定块外部外侧呈正方形中空插槽结构,所述紧固卡环的外部边侧环形等间距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规格相同的对位卡块,且对位卡块在紧固卡环外部的固定安装位置与对位插槽在对位固定块的开设位置相互对应吻合,所述对位插槽的槽内规格与对位卡块的外部规格之间相互适配;
11.通过采用了对位插槽与对位卡块之间的对位插装结构,使得对位插槽与对位卡块能够对旋转调节后的模具本体起到较为稳定的定位效果。
12.进一步的,所述装配支杆的外径尺寸与紧固卡环的内径尺寸之间相互适配,且装配支杆的外部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紧固卡环和定位安装件内侧之间相互固定连接;
13.通过在定位安装件与紧固卡环之间增设了固定连接结构的复位弹簧,使得紧固卡环在定位安装件外部具备较好的弹性复位结构,更加方便对位卡块从对位插槽中的脱位工作。
14.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安装件在两个装配支杆外部边侧对称固定安装哟有规格相同的两个,且定位安装件外部边侧的下端位置预设有定位装配孔;
15.通过采用了对称安装结构的定位安装件,能够在保证模具本体支撑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结构平衡性,提升了整体的支撑稳固性。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适用性强的折弯机模具,通过整体采用实心金属不锈钢材质,从自身硬度上加强了改模具整体的结构特性,且在改模具上的四个面分别开设了形态不同的折弯加工槽,有利于该模具整体在实际应用使用工作中能够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不同折弯状态的选用,有效丰富了该模具整体的使用功能性,同时通过在外模具外部对应位置增设了相互对位卡合的弹性调节紧固件,使得该模具能够在进行折弯状态转换作业时,对所选用折弯槽起到较为稳定的定位紧固效果,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整体在折弯工作过程中的整体的平衡稳定性,进而有效提升了该模具整体的综合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细化拆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模具本体;2、对位固定块;3、梯形折弯槽;4、异形折弯槽;5、弧形折弯槽;6、直角折弯槽;7、旋转套筒;8、对位插槽;9、旋转卡环;10、装配支杆;11、定位安装件;12、旋
转卡槽;13、紧固卡环;14、定位装配孔;15、复位弹簧;16、对位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性强的折弯机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对位固定块2、梯形折弯槽3、异形折弯槽4、弧形折弯槽5、直角折弯槽6、旋转套筒7、对位插槽8、旋转卡环9、装配支杆10、定位安装件11、旋转卡槽12、紧固卡环13、定位装配孔14、复位弹簧15和对位卡块16,模具本体1整体为采用金属不锈钢材质的实心长方体结构,模具本体1外部边侧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对位固定块2,模具本体1外部上端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梯形折弯槽3,模具本体1底部的中间位置横向预设有异形折弯槽4,且模具本体1外部外侧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弧形折弯槽5,模具本体1外部内侧的中间位置横向开设有直角折弯槽6,对位固定块2的外部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旋转套筒7,对位固定块2外部外侧的边侧位置对称开设有四个规格相同的对位插槽8,同时对位固定块2在模具本体1外部两侧的中心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规格相同的两个,对位固定块2整体为正方形块状结构,梯形折弯槽3、异形折弯槽4、弧形折弯槽5和直角折弯槽6在模具本体1外部均为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旋转套筒7在两个对位固定块2外部的中间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规格相同的两个,旋转套筒7的外部活动安装有装配支杆10,旋转套筒7整体以装配支杆10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套筒7整体为外部未封口的中空圆柱套筒结构,旋转套筒7内部内壁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旋转卡环9,对位插槽8整体在对位固定块2外部外侧呈正方形中空插槽结构,紧固卡环13的外部边侧环形等间距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规格相同的对位卡块16,且对位卡块16在紧固卡环13外部的固定安装位置与对位插槽8在对位固定块2的开设位置相互对应吻合,对位插槽8的槽内规格与对位卡块16的外部规格之间相互适配,装配支杆10的外径尺寸与旋转套筒7的内径尺寸之间相互适配,且装配支杆10外部的边侧位置预设有环形凹槽结构的旋转卡槽12,旋转卡槽12的槽内规格与旋转卡环9的外部规格之间相互对应匹配,装配支杆10的外部边侧固定安装有定位安装件11,装配支杆10的外部活动安装有紧固卡环13,装配支杆10的外径尺寸与紧固卡环13的内径尺寸之间相互适配,且装配支杆10的外部套设有复位弹簧15,定位安装件11在两个装配支杆10外部边侧对称固定安装哟有规格相同的两个,且定位安装件11外部边侧的下端位置预设有定位装配孔14,复位弹簧15与紧固卡环13和定位安装件11内侧之间相互固定连接;
25.工作原理:首先,利用定位安装件11外部所开设定位装配孔14将装配支杆10连带模具本体1整体稳定安装在折弯机工作台的指定位置,利用旋转套筒7内部旋转卡环9与装配支杆10外部旋转卡槽12之间的对应适配结构,根据待折弯加工板料自身所需折弯状态需求将模具本体1外部所开设对应折弯槽旋转至模具本体1上端面,使得梯形折弯槽3、异形折弯槽4、弧形折弯槽5和直角折弯槽6能够分别对板料进行对应折弯状态的折弯作业,有效丰富了模具本体1整体的使用功能性,模具本体1通过旋转套筒7以装配支杆10作为旋转中心进行对折弯槽的对应旋转选用作业时,能够通过对位卡块16与对位插槽8之间的相互适配
结构,使紧固卡环13利用对位卡块16稳定插装在对位固定块2外部,确保了模具本体1在选用折弯槽过程中的紧固平衡性,进而能够保证模具本体1自身的使用工作稳定性,有效加强了整体的综合使用性能,在进行对梯形折弯槽3、异形折弯槽4、弧形折弯槽5和直角折弯槽6的选用作业中,可利用紧固卡环13在装配支杆10后拉挤压复位弹簧15,使对位卡块16从对位插槽8中脱出,并在模具本体1旋转后通过复位弹簧15的自身弹性结构使对位卡块16再次对位插装在对位插槽8中,由于对位固定块2与其外部所开设对位插槽8的自身结构特性,使得对位插槽8在模具本体1的旋转过程中不会影响自身与对位卡块16之间的相互适配性,进而改模具能够实现单一模具满足多种折弯规格的使用效果,有效扩大了该模具整体的适用范围。
26.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