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8503发布日期:2023-01-14 01:4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油泵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汽油泵的作用是将汽油从油箱中吸出,并经管路和汽油滤清器压送到化油器的浮子室内。正是由于有了汽油泵,汽油箱才能安放到远离发动机的汽车尾部,并低于发动机。膜片式汽油泵是机械式汽油泵的代表,用于化油器式发动机,一般靠油泵壳内的偏心轮驱动。现有的对油泵壳的加工方式通常采用两个加工装置分别加工油泵壳的内腔和油泵壳的外壁,而这种加工方式需要两台机器并需要两个工作人员操作,不仅增加了机器的占地面积,而且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难以满足现代对油泵加工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包括切削机头以及箱体,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开有操作口,所述箱体的内底壁上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成两个相等的区域,所述切削机头可滑动的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顶壁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工装和第二固定工装,所述第一固定工装设于所述箱体的内底壁上,且其位于所述隔板的一侧,用于在加工油泵壳内腔时固定油泵壳胚料,所述第二固定工装设于所述箱体的内底壁上,且其位于所述隔板的另一侧,用于在加工油泵壳外壁是固定油泵壳胚料。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工装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一组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底座水平设于所述箱体的内底壁上,所述第一底座的顶端上具有两块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端。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和两个第一气缸,所述第一限位板水平设于两块第一支撑板顶端,所述第一限位板上沿竖直方向贯穿有第一限位口,两个所述第一气缸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两端,且其活塞杆竖直向上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均设置有一个卡块。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置有两个提把,两个所述提把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口的两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工装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一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底座水平设于所述箱体的内底壁上,所述第二底座的顶端上具有两块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板,至少一组所述第二固定组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顶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板、第二气缸和安装盘,所述第二限位板水平设于所述两块第二支撑板的顶端,所述第二限位板上
沿竖直方向贯穿有第二限位口,所述第二气缸设于所述第二底座顶端,且其活塞杆竖直向上设置,并与所述第二限位口同轴,所述安装盘同轴设于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且其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口的直径,所述安装盘的周上还设置有橡胶圈。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装置通过隔板将箱体内分隔成两部分,且通过第一固定工装和第二固定工装分别固定两种不同加工状态的油泵壳胚料,实现一部装置分加工油泵壳的内腔和油泵壳的外壁,不仅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还节省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工装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工装侧视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工装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工装侧视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泵壳示意图;
21.图中:1、切削机头;2、箱体;21、操作口;22、隔板;3、第一固定工装;31、第一底座;32、第一固定组件;321、第一限位板;322、第一限位口;323、第一气缸;324、卡块;325、提把;33、第一支撑板;4、第二固定工装;41、第二底座;42、第二固定组件;421、第二限位板;422、第二限位口;423、第二气缸;424、安装盘;425、橡胶圈;43、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24.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包括切削机头1以及箱体2,箱体2的侧壁上开有操作口21,箱体2的内底壁上设置有隔板22,隔板22将箱体2分隔成两个相等的区域,切削机头1可滑动的设于箱体2的内顶壁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工装3和第二固定工装4,第一固定工装3设于箱体2的内底壁上,且其位于隔板22的一侧,用于在加工油泵壳内腔时固定油泵壳胚料,第二固定工装4设于箱体2的内底壁上,且其位于隔板22的另一侧,用于在加工油泵壳外壁是固定油泵壳胚料。
25.切削机头1为垂直式三轴切削机头(垂直式三轴切削机头为现有技术,具体使用方式在此不再展开说明),通过第一固定工装3固定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切削机头1通过滑轨位移至第一固定工装3的上方,切削机头1的动力箱带动刀头向下位移直至与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接触后开始加工油泵壳的内腔;
26.通过第二固定工装3固定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切削机头1通过滑轨位移至第二固定工装4的上方,切削机头1的动力箱带动刀头向下位移直至与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接触后
开始加工油泵壳的外壁;
27.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则需要连续加工两批油泵壳的内腔,加工第二批油泵壳的内腔时工作人员将第一批加工的油泵壳内腔固定在第二固定工装4上,以便切削机头1加工完成第二批油泵壳内腔后位移至第二固定工装4的上方,开始加工油泵壳的外壁,这样一名工作人员即可操作本装置的两个工位。
28.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工装3包括第一底座31和至少一组第一固定组件32,第一底座31水平设于箱体2的内底壁上,第一底座31的顶端上具有两块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3,至少一组第一固定组件32间隔设于第一支撑板33顶端。
29.进一步的,第一固定组件32包括第一限位板321和两个第一气缸323,第一限位板321水平设于两块第一支撑板33顶端,第一限位板321上沿竖直方向贯穿有第一限位口322,两个第一气缸323分别设于第一限位板321的两端,且其活塞杆竖直向上设置,每个第一气缸323的活塞杆的端部均设置有一个卡块324。
30.将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放置在两块第一支撑板33之间的第一底座31上,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的高度高于两块第一支撑板33的高度,以便第一限位板321对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进行固定,将第一限位板33放置在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上,且第一限位板321底端有凸起,两块第一支撑板33顶端有凹槽,凸起能够插入凹槽内,以便对第一限位板321进行限位,防止第一限位板321安装不到位而导致加工失败,第一限位板321两端的第一气缸323的活塞杆收缩(第一气缸323为双作用气缸),使卡块324与第一限位板321的顶端相抵触,达到固定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的目的,移动至第一固定工装3上方的切削机头1的刀头穿过第一限位口322对待加工的油泵壳胚料进行加工,得到油泵壳的内腔,加工完成后第一气缸323的活塞杆伸长,再拿起第一限位板321将油泵壳取出。
31.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板321上设置有两个提把325,两个提把325分别设于第一限位口322的两侧。
32.第一限位板321上的两个提把325能够方便第一限位板321的拆装,提升工作效率。
33.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工装4包括第二底座41和至少一组第二固定组件42,第二底座41水平设于箱体2的内底壁上,第二底座41的顶端上具有两块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板43,至少一组第二固定组件42间隔设于第二支撑板43顶端。
34.进一步的,第二固定组件42包括第二限位板421、第二气缸423和安装盘424,第二限位板421水平设于两块第二支撑板43的顶端,第二限位板421上沿竖直方向贯穿有第二限位口422,第二气缸423设于第二底座41顶端,且其活塞杆竖直向上设置,并与第二限位口422同轴,安装盘424同轴设于第二气缸423的活塞杆的端部,且其直径小于第二限位口422的直径,安装盘424的周上还设置有橡胶圈425。
35.将待加工的油泵壳的内腔倒扣在高于第二限位板421顶端的安装盘424上,此时的第二气缸423的活塞杆处于伸长状态(第二气缸423为双作用气缸),安装盘424的圆周表面上设置的橡胶圈425与油泵壳的内腔相互挤压,使油泵壳固定在安装盘424上,固定完成后移动至第二固定工装上方的切削机头1的刀头对待加工的油泵壳的外壁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第二气缸423的活塞杆收缩,此时活塞杆带动安装盘424竖直穿过第二限位口422移动至第二限位板421的下方,使油泵壳的底端与第二限位板421的顶端抵触,从而使油泵壳与安装盘424分离,方便工作人员取出加工完成的油泵壳。
36.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工位加工装置,本装置通过隔板将箱体内分隔成两部分,且通过第一固定工装和第二固定工装分别固定两种不同加工状态的油泵壳胚料,实现一部装置分加工油泵壳的内腔和油泵壳的外壁,不仅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还节省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