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6873发布日期:2022-11-23 03:28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中涉及汽修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凹陷修复技术,目前主要通过汽车钣金修复机,简称介子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阻点焊技术,将介子焊到汽车车身上面,通过借助拉拔工具拉动介子,使得汽车车身出现的凹坑被拉起来,达到修复车身的目的,这种方式的修复时间相对较长,因为采用电阻点焊的工艺,必须将车身的油漆去除,所以修复完车身后还需进行补漆处理,耗时很多。
3.当前也提出采用感应加热的技术对弹性的凹坑进行修复,其采用的也是感应加热的方式,通过热胀冷缩原理,使得凹坑自动修复。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06550161u公开了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包括逆变电源和工作头,所述逆变电源对所述工作头供电,所述工作头在车身凹痕处产生磁场涡流,所述涡流使凹痕区域中的车身钣金受热膨胀,工作头包括:壳体、电源连接端、电源控制开关、u型磁芯和电感线圈。电感线圈缠绕在u型磁芯上,电感线圈的两端通过电源连接端与逆变电源的电源输出端相连,在电感线圈通电时,u型磁芯产生磁场涡流。能提高作业人员的使用效率和安全保障。
4.上述公开的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采取将u型磁芯密封在壳体内部,以实现绝缘可以避免漏电产生的风险,同时因为将线圈与车身隔离开,避免直接接触,使得加热功率减小,车身温度缓慢上升可以避免损伤车漆,但是由于车身温度上升缓慢,操作人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手持工作头保持稳定,较为费力,且一旦操作人员手持工作头发生移动,例如使得工作头脱离车身,则很有可能会对车身修复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操作人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手持工作头保持稳定,较为费力,且一旦操作人员手持工作头发生移动,例如使得工作头脱离车身,则很有可能会对车身修复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包括逆变电源和工作头,所述逆变电源通过导线与工作头固定并电性连接,所述工作头上可拆卸套设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外壁固定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上安装有吸盘,所述吸盘上安装有调节结构,所述吸盘通过调节结构与安装盘滑动连接。
7.优选地,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固定框、活动块和调节螺栓,所述固定框上表面与安装盘底面固定,所述活动块位于固定框的框体内并与固定框滑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下端贯穿安装盘并与安装盘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下端位于固定框的框体内并与活动块螺纹连接,所述吸盘上端与活动块底面固定。
8.优选地,所述调节结构还包括活动杆和操作杆,所述活动杆下端贯穿调节螺栓和活动块并与调节螺栓和活动块均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杆上端与操作杆底面固定,所述操作杆下端固定有弹性件,所述操作杆通过弹性件与调节螺栓弹性连接,所述活动块一侧开设
有气孔,所述气孔连通吸盘顶部与外界,所述活动杆下端闭合气孔与吸盘的连通处。
9.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套设于活动杆上,所述拉伸弹簧上端与操作杆固定,所述拉伸弹簧下端与调节螺栓上表面固定。
10.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活动杆贯穿通孔并与通孔滑移配合,所述活动块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调节螺栓下端与内螺纹孔螺纹连接。
11.优选地,所述活动块外侧固定套设有阻挡框,所述阻挡框位于气孔上方,所述阻挡框的外径大于固定框内径。
12.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管上安装有抵紧螺栓,所述抵紧螺栓贯穿连接套管侧壁并与连接套管螺纹连接,所述抵紧螺栓一端与工作头外壁抵紧,所述抵紧螺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抵紧螺栓沿连接套管周侧壁均匀分布。
13.综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本技术中,通过吸盘的设置,使用吸盘吸附在车身凹痕周边,使得工作头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并打开逆变电源使得工作头的电感线圈通电,工作头在车身金属板结构内产生磁场涡流,由于金属的电阻,涡流使金属产生热量,该凹痕受热膨胀,进而得到修复,在此过程中,吸盘吸附在车身上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双手,且相对于工作人员手持更加稳定,避免了工作头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便于使用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进行车身凹痕修复工作。
15.2、本技术中,通过转动调节螺栓,使得调节螺栓带动活动块在固定框内滑动,从而调节吸盘与安装盘之间的距离,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多个吸盘的支撑距离进行调节,使得工作头平稳的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增强了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安装盘、吸盘以及调节结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仰轴侧调节结构爆炸图;
20.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俯轴侧调节结构爆炸图。
21.图中:1、逆变电源;2、工作头;3、安装盘;4、连接套管;5、吸盘;6、调节结构;61、固定框;62、活动块;63、内螺纹孔;64、调节螺栓;65、通孔;66、活动杆;67、操作杆;68、气孔;69、阻挡框;610、拉伸弹簧;7、抵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参考图1-4所示的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包括逆变电源1和工作头2,逆变电源1通过导线与工作头2固定并电性连接,逆变电源1和工作头2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并适用于本实施例的逆变电源1和工作头2,逆变电源1为工作头2供电,工作头2包括壳体、电源连接端、电源控制开关、u型磁芯和电感线圈(具体可参考授权公开号为cn206550161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车身凹痕修复装置),工作头2上可拆卸套设有连接套管4,连接套管4外壁固定有安装盘3,安装盘3上安装有吸盘5,吸盘5上安装有调节结构6,吸盘5通过调节结构6与安装盘3滑动连接,吸盘5与调节结构6均设置有多个,多个吸盘5和调节结构6均沿安装盘3轴线圆周阵列分布。
24.基于上述结构,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首先将连接套管4安装在工作头2上,之后使用吸盘5吸附在车身凹痕周边,使得工作头2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并打开逆变电源1使得工作头2的电感线圈通电,工作头2在车身金属板结构内产生磁场涡流,由于金属的电阻,涡流使金属产生热量,该凹痕受热膨胀,进而得到修复,在此过程中,吸盘5吸附在车身上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双手,且相对于工作人员手持更加稳定,避免了工作头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便于使用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进行车身凹痕修复工作。
25.如图2-4所示,调节结构6包括固定框61、活动块62和调节螺栓64,固定框61上表面与安装盘3底面固定,活动块62位于固定框61的框体内并与固定框61滑动连接,调节螺栓64下端贯穿安装盘3并与安装盘3转动连接,调节螺栓64下端位于固定框61的框体,活动块62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63,调节螺栓64下端与内螺纹孔63螺纹连接,吸盘5上端与活动块62底面固定,通过转动调节螺栓64,使得调节螺栓64带动活动块62在固定框61内滑动,从而调节吸盘5与安装盘3之间的距离,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多个吸盘5的支撑距离进行调节,使得工作头2平稳的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增强了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26.如图2-4所示,调节结构6还包括活动杆66和操作杆67,调节螺栓64上开设有通孔65,活动杆66贯穿通孔65并与通孔65滑移配合,活动杆66下端贯穿活动块62并与活动块62均滑动连接,活动杆66上端与操作杆67底面固定,操作杆67下端固定有弹性件,操作杆67通过弹性件与调节螺栓64弹性连接,活动块62一侧开设有气孔68,气孔68连通吸盘5顶部与外界,活动杆66下端闭合气孔68与吸盘5的连通处,使用时吸盘5吸附在车身上,具有较大的吸附力,当需要取下工作头2时,工作人员只需拉动操作杆67,使得操作杆67带动活动杆66向远离吸盘5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活动杆66下端与气孔68和吸盘5的连通处分离,使得气孔68将吸盘5内部于外界空间连通,吸盘5进入空气后负压消失,从而便于将吸盘5从车身上取下,以此便于在修复完成后取下工作头2,弹性件包括拉伸弹簧610,拉伸弹簧610套设于活动杆66上,拉伸弹簧610上端与操作杆67固定,拉伸弹簧610下端与调节螺栓64上表面固定,拉伸弹簧610的设置使得操作杆67不易受外力影响产生移动,且在工作人员松开操作杆67后带动操作杆67复位,使得活动杆66不易与调节螺栓64脱离,活动块62外侧固定套设有阻挡框69,阻挡框69位于气孔68上方,阻挡框69的外径大于固定框61内径,阻挡框69远离气孔68一侧的侧壁与固定框61底面抵接,从而使得气孔68始终位于固定框61外侧,避免气孔68进入固定框61内后难以实现连通作用。
27.如图1所示,连接套管4上安装有抵紧螺栓7,抵紧螺栓7贯穿连接套管4侧壁并与连
接套管4螺纹连接,抵紧螺栓7一端与工作头2外壁抵紧,抵紧螺栓7设置有多个,抵紧螺栓7最少设置有三个,便于实现抵紧固定功能,多个抵紧螺栓7沿连接套管4周侧壁均匀分布,工作人员只需拧动抵紧螺栓7,使得抵紧螺栓7一端与工作头2外壁抵紧,即可将连接套管4与工作头2固定,完成安装作业。
28.本技术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首先将连接套管4套设在工作头2外侧,并拧动抵紧螺栓7,使得抵紧螺栓7一端与工作头2外壁抵紧,即可将连接套管4与工作头2固定,完成安装作业,之后使用吸盘5吸附在车身凹痕周边,使得工作头2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并打开逆变电源1使得工作头2的电感线圈通电,工作头2在车身金属板结构内产生磁场涡流,由于金属的电阻,涡流使金属产生热量,该凹痕受热膨胀,进而得到修复,在此过程中,吸盘5吸附在车身上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双手,且相对于工作人员手持更加稳定,避免了工作头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便于使用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进行车身凹痕修复工作;同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调节螺栓64,使得调节螺栓64带动活动块62在固定框61内滑动,从而调节吸盘5与安装盘3之间的距离,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多个吸盘5的支撑距离进行调节,使得工作头2平稳的抵接在车身凹痕处,增强了该车身凹痕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